首先,我认为,不管是革命与改良,都是近代中国社会的时代要求。也就是说,革命与改良,不是某一部分人主观地造成的,而是社会发展的客观现实造成的。近代开启以来,中国遭受到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侵略,本身的社会制度和社会经济文化遭到西方先进的资本主义文明的冲击。在这种冲击下,国内的腐朽势力愈益抬头,并与侵略势力结成联盟,阻碍中国的发展壮大。中国只有改变现状,奋发自强,才能自立于世界。那么革命与改良就成了改变现状的两条不同的道路。
明治维新建立君主立宪政体。经济上推行“殖产兴业”,学习欧美技术,进行工业化浪潮,并且提倡“文明开化”、社会生活欧洲化,大力发展教育等。这次改革使日本成为亚洲第一个走上工业化道路的国家,逐渐跻身于世界强国之列,是日本近代化的开端,是日本近代历史上的重要转折点。
但是列强同时也是这决定两者的因素之一:
为什么在甲午战争后,西方列强愿意看到明治日本继续快速发展呢?因为俄国。
不同于其他西方列强,俄国在远东有自己的领土。且俄国一直希望在远东有不冻港,因此俄国一直觊觎满洲平原、朝鲜半岛,甚至朝鲜半岛与日本之间的小岛对马。在甲午战争后,俄国的确加快了侵占满洲的步伐。并且俄国一直在修建西伯利亚铁路,修建完毕后,俄国即可由铁路源源不断地在远东增兵。显然,其他西方列强认为俄国若独吞清国,会极大损害他们在清国的权益。因此愿意见到日本继续快速发展,遏制俄国,达到「远东实力均衡」。根据这一原则,日本与英国达成了对等的「英日同盟」。
明治维新是相对彻底的,从制度,思想,军队,经济等多方面向西方学习,改革彻底,效果显著
约一个半世纪前,日本开始明治维新,同一时期在中国发生了洋务运动和后来的戊戌变法。前者取得巨大成功,日本这个岛国向现代化国家迅速迈进;而后者则以失败告终,导致清王朝继续抱残守缺,最终走向覆灭。这已经说明了日本当时的维新运动比当时中国的近代化更好。
维新基础有别——清朝不具备日本的有利条件:
(1)日本有地方分权自治,中国高度中央集权;日本虽闭关锁国,但留有渠道了解世界,中国闭关锁国则是对外一无所知,且毫无兴趣。
(2)日本推翻幕府是上下联手多数人革少数人的命,维新主体是实力强大的武士商人联盟;而洋务运动则是清朝少数有远见的官员唤不醒多数人的苦涩尝试。
(3)明治政府推进社会底层近代化,使日本民间比清朝百姓能承担更重税负;清政府为洋务新政横征暴敛,导致广大农村民生凋敝。
(4)明治维新造近代国民国家,政权集权高效;清朝维护传统体制,地方借洋务做大导致国家*。
魏源的《海国图志》于1852年最终成书达百卷,首次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开明主张。该书流传到后日本产生深远影响,启发了明治维新,并成为天皇和大臣们必读书籍。而在中国,此书不但未受上层重视,而且受到谴责。
中国首位驻外使节郭嵩焘1877年写成日记体《使西纪程》,向清政府介绍西洋先进的管理和政教制度,并提出效仿建议。结果郭嵩焘被清廷申斥,书稿毁版。
这种氛围,怎么能够让中国社会有机会成长?
这种久远历史传统形成的僵化思维模式呈现异常强大又顽固的惰性和惯性。即使有两次*战争血淋淋的惨败,仍然难以唤醒中国这头东方睡狮,导致统治阶层骨子里仍然极其抗拒向西方“蛮夷”学习。极少数有远见卓识的精英和开明进步人士也只能限于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师夷长技以制夷”之类。甚至有最高统治者慈禧太后的应允和光绪皇帝的支持,洋务运动以及后来短命的戊戌变法依然应者寥寥,仍无法撼动庞大腐朽的整个清廷官僚阶层,也就不难理解了。
日本明治维新其实对自己角色认识很清楚,他们讲自己定位为西方列强在远东的一颗棋子,以此来获得列强的大量支持。
《坂上之云》第五集,秋山真之的老师高桥是清带真之去尼亚加拉大瀑布观赏,途中碰到一个印第安人,高桥说,这个人就是被迫居住在保留地的irokowa族后裔。北美曾经有180万以上印第安人,现在只有20万不到,白人来到北美后,不亲自动手,利用irokowa清除了北美其他的部落,然后又清除了irokowa人,clearance of indians。真之听了大为震惊。
高桥是清说,现在西方国家又开始找亚洲的irokowa了,日本最好是当他们的工具,获得支持,然后强大起来之后再恢复主权。
所以日本就是英国扶植起来,遏制中国俄罗斯的工具。两次海战,日本几乎都是买的英国军舰。
明治维新使日本迅速崛起,通过学习西方,“脱亚入欧”,改革落后的封建制度,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同时,日本废除了不平等条约,摆脱了民族危机,成为亚洲唯一能保持民族独立的国家。但明治维新具有不彻底性,在各方面保留了大量旧日本时代的封建残余。后来,日本走上了对外侵略的道路,跻身于世界资本主义列强的行列。
但是明治维新也不是只有优点,相对的,其缺点也很多。
明治维新历史局限性:
(1)虽然废除领主土地所有制,承认土地私有,但随着工业化的深入,地主所有制消极的一面逐渐显现出来,农民生活贫困,严重影响了国内市场的扩大,制约了工业发展。
(2)出现了极端民族主义和军国主义,给亚洲各国带来了深重灾难。
(3)明治宪法颁布后,藩阀长期以天皇名义垄断政权,议会形同虚设,人民没有获得民主权利。
(4)推行愚民政策,灌输天皇崇拜思想,强制民众绝对服从天皇,为天皇尽忠卖命。
戊戌变法运动时民族资产阶级的政治思想代表所发动的资本主义性质的改良运动,它既没有足够强大的本阶级力量作为后盾,又敌视人民,脱离人民,这才是维新运动必然要失败的根本原因。
明治维新将权利集中到天皇手中,为以后日本走上军国主义道路奠定基础。
明治维新的指导思想是“和魂洋才”,目的是实现民族振兴、摆脱外来压迫、发展资本主义,最终巩固明治政府的统治。而中国的近代化也是为了实现民族振兴、摆脱外来压迫,当时盛行的也是实行资本主义,学习西方
社会文化方面,提倡学习西方社会文化及习惯,翻译西方著作。历制上则停用阴历,改用太阳历计日(年号除外)。引进西方近代工业技术,设立工部省管理工商业;改革土地制度,废除原有土地政策,许可土地买卖,实施新的地税政策;废除各藩设立的关卡;统一货币,并于1882年设立日本银行;撤消工商业界的行会制度和垄断组织,推动工商业的发展。
再观我国近代化发展
19世纪40~50年代,中国开始出现近代人的企业,但多是西方殖民者开办的;
19世纪60年代以后,中国开始有了自己的近代工业、铁路、轮船、电讯。
洋务运动时,中国的军队开始使用新式*炮,并且建立了自己的海军。
甲午中日战争后和清末“新政”期间,又开始编练军事组织、*装备近代化的“新军”。
中国洋务运动耐实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最后失败,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之路,中国仍然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日本明治维新不仅学习西方先进的科技,而且更重视西方国家先进的政治制度,最终成功,不仅使日本走上资本主义道路,还是日本摆脱了民族危机,成为近代亚洲唯一的强国。
日本明治维新的领导力量是日益资产阶级化的中下级武士,推翻了幕府统治后,由明治天皇掌权,二者形成合力,进行大刀阔斧、全方位的改革。所以两者带动的力量强度实则是有很大区别的。
日本明治维新前,各种社会矛盾尖锐,幕府统治已成为众矢之的。而中国的封建统治危机虽然十分严重,但由于封建统治者与帝国主义勾结,封建势力还比较强大。
中国只办了三十多所培养翻译、军事、科技人才的新式学校,选送了几批出国留学生,原有的教育体制、八股取士制度未有丝毫的触动。日本则大力发展近代教育,改革教育内容,使自然科学占教学内容的一半左右,并建立全民义务教育制度,培养资本主义建设人才。
本幕府统治被推翻后,明治政府发布命令,采取了一系列除旧布新的改革措施,使日本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在中国戊戌变法中,尽管光绪帝也颁布了一系列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的变法诏书,但由于资产阶级维新势力并未掌握政权以及守旧势力的强大,根本不可能实施。最后只存在百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