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员:郭凤玲,王玥,李德昭,陈悦妍,郑晨晞,刘怡文,罗侯晋,奚靖雯,周甜甜,刘玮
全民覆盖,就是指社会保障制度应该覆盖全体国民。不论是职工还是普通居民,不论是老年人还是劳动年龄人口,抑或是少年儿童,都应当被这一制度所覆盖,都应当有相应的保障。
根据党的十九大报告精神,我们要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实现法定人口全覆盖。因此,应切实把社会保障落实到位,不但在制度上做到全覆盖,也应在实际运行中做到全覆盖,化解各类人员的社会风险。
全面覆盖,就是指民众面临的各类社会风险都应得到有效的化解,都应有相应的制度安排。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要按照兜底线、织密网、建机制的要求,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不断取得新进展,保障群众基本生活,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建成全覆盖的社会保障体系,就是要做到哪里有风险,哪里就有社会保障,确保民众的各类社会风险得到有效的预防和化解,实现人民安居乐业,逐步使社会走向更加和谐、更加美好。 建成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体系
为此,党的十九大报告从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提高就业质量和人民收入水平、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实施健康中国战略、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有效维护国家安全七个方面加以具体部署,号召“党的一切工作必须以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我们要坚持把人民群众的小事当作自己的大事,从人民群众关心的事情做起,从让人民群众满意的事情做起,带领人民不断创造美好生活!”譬如,倡导推进“厕所革命”,体现了习*总书记对百姓民生、城乡文明的高度关切,彰显了从小处着眼、从实处入手的务实作风。“厕所革命”从景区延伸到城市的各个角落,延伸到偏远农村,必将给人们带来更多获得感、幸福感。
建成全覆盖的社会保障体系,就是要做到哪里有风险,哪里就有社会保障,确保民众的各类社会风险得到有效的预防和化解,实现人民安居乐业,逐步使社会走向更加和谐、更加美好。
全覆盖的社会保障体系应当是公平的、可持续的社会保障体系。所谓公平的社会保障体系就是指权利公平和规则公平。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年老、疾病或者丧失劳动能力的情况下,有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权利公平就是指人人都有权得到相应的社会保障。
规则公平是指得到社会保障待遇的标准应该是统一的、科学的。这一规则可以概括为:劳动收入者皆保险,低收入者、无收入者皆保障。也就是说,一个人有劳动能力,就要去劳动、去工作,在这个过程中,按照收入依法参加社会保险,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失业保险等。
是抓住了民生问题,就抓住了党治国理政的精义。民生问题是一个重大的政治问题,其本质是人心向背问题。民生决定民心。抓住了民生问题,就抓住了党治国理政的精义。
劳动收入者通过缴纳社会保险费用享受相应的社会保险待遇,老了会有养老金发放,得病能够报销一定的医疗费,一旦失业或发生工伤,或者生育子女,都有相应的津贴以及服务保障。而对于低收入、无收入的人员,要给予相应的救助,保障其基本生活,使他们能够化解相应的社会风险。
可持续的社会保障体系有两个重要的维度:一是要做到基金来源可持续,二是要做到待遇水平可持续。社会保障归根到底是钱的问题或者说是基金的问题。要确保社会保障可持续,就必须有稳定的基金来源。如果来源中断了,社会保障将难以持续。这里所说的基金,包括社会保险基金、社会救助基金、社会福利基金等多方面。
始终坚持民生为先、民生为重、民生为本。树立民生经济的理念,将改善民生贯穿经济工作的全过程。经济新常态背景下,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但财政再紧不能减民生投入,压力再大不能减民生保障,将财力向困难民众倾斜、向农村倾斜、向基层倾斜、向社会事业倾斜,“坚持人人尽责、人人享有,坚守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预期”。
当然,我们不仅要确保社会保障基金有来源,确保社会保障基金不中断,还必须要达到一定的保障水平和标准,只有达到一定待遇水平的保障才算可持续的保障。如果提供的待遇水平不能保障基本生活,不能化解相应的风险,社会保障本身就已经属于不可持续了。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坚持人人尽责、人人享有、坚守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预期,完善公共服务体系,保障群众基本生活,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不断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形成有效的社会治理、良好的社会秩序,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因此,我们的社会保障体系应该是以发展为基础的保障体系,应该是权利和义务相关的保障体系,应该是在人人尽责基础之上实现社会保障成果共享的保障体系。
必须在发展中、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来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发展是硬道理,必须在发展中保障改善民生,必须在发展中补齐民生保障的短板。所以说,发展是保障的物质基础,没有发展就谈不上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也谈不上民生保障水平的提升。
权责清晰是在发展中共建共享社会保障体系的一个重要方面。作为用人单位,具有为劳动者缴纳社会保险费的义务,应当依法缴纳社会保险费用。作为劳动者个人,为了防范和化解劳动者本人的风险,也应当提高依法参保、依法缴费的意识。所以说,共建共享的社会保障体系应权利和义务相关,不能单方面盲目地强调任何一个方面,比如盲目追求待遇而不去缴费或者少缴费,也不能只重视缴费而不重视待遇水平的提高、不重视提供相应的保障。
特别需要强调的是,发展的目的是保障和改善民生,发展是为了改善人民的生活,发展是为了防范化解民众的各类风险,不是为了发展而发展。因此,我们一定要通过发展创造财富,实现发展成果人民共享,实现人民共同富裕。
所谓公平的社会保障体系就是指权利公平和规则公平。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年老、疾病或者丧失劳动能力的情况下,有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权利公平就是指人人都有权得到相应的社会保障。
规则公平是指得到社会保障待遇的标准应该是统一的、科学的。这一规则可以概括为:劳动收入者皆保险,低收入者、无收入者皆保障。也就是说,一个人有劳动能力,就要去劳动、去工作,在这个过程中,按照收入依法参加社会保险,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失业保险等。劳动收入者通过缴纳社会保险费用享受相应的社会保险待遇,老了会有养老金发放,得病能够报销一定的医疗费,一旦失业或发生工伤,或者生育子女,都有相应的津贴以及服务保障。而对于低收入、无收入的人员,要给予相应的救助,保障其基本生活,使他们能够化解相应的社会风险。
小康的概念与温饱之间应该是存在着非常大的不同,在中国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绝大多数人民的生活水平都是在温饱边缘。在本次新的报告中提到,到2020年中国将全面达到小康社会的标准,届时的小康社会一定是一个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活水平。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可以说,过去这五年是我国民生事业突飞猛进的五年,是我国人民获得感和幸福感大幅提升的五年。
党的十九大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明确新时代民生建设的任务和目标,努力补齐民生建设的短板,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不断取得新进展,着力解决民生事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积极回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需要的呼吁,做到原来没有的民生项目要尽快实施,一些覆盖不全面的民生项目尽快实现全面覆盖与全员覆盖,地区之间、群体之间待遇差距过大的民生项目要通过深化改革使之缩小到更加合理的范围,促进民生事业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建设,让人民的生活更为宽裕。通过解决民生事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保证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增进社会凝聚,减少社会排斥与社会对立。
关注优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