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员:郭凤玲,王玥,李德昭,陈悦妍,郑晨晞,刘怡文,罗侯晋,奚靖雯,周甜甜,刘玮
大规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构建劳动者终身职业培训制度,提高劳动者素质,着力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
要认真学习和领会习*新时代民生思想,“按照兜底线,织密网,建机制的要求”,做好新时代社会保障工作:一是要以“覆盖全民,城乡统筹,权责清晰,保障适度,可持续”的方针全面建成社会保障体。
第四,责任主体不同。从提供机制来看,民生国家建设是个体、家庭、共同体、国家不同主体共同参与、共同提供。
社会民主主义福利国家的制度是去家庭化的,以个体为基本单元进行考虑。中国自古有重视家庭的传统,在今天家庭仍然是解决民生问题的基本单元,这是其他任何机制所无法替代的,中国解决教育、养老等问题都是充分发挥家庭成员之间的作用。中国的民生政策是强家庭化的,是要增强家庭在民生上的功能,比如精准扶贫、低保户等都是以家庭为对象识别和帮扶的,再就业政策也是如此,在下岗再就业阶段就提出需要避免“零就业家庭”的政策。
党的十九大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明确新时代民生建设的任务和目标,努力补齐民生建设的短板,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不断取得新进展,着力解决民生事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积极回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需要的呼吁,做到原来没有的民生项目要尽快实施,一些覆盖不全面的民生项目尽快实现全面覆盖与全员覆盖,地区之间、群体之间待遇差距过大的民生项目要通过深化改革使之缩小到更加合理的范围,促进民生事业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建设,让人民的生活更为宽裕。通过解决民生事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保证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增进社会凝聚,减少社会排斥与社会对立。
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把民生事业上升到国家治理层面,提升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这个战略高度上,把民生事业当做增强民族凝聚力及国家向心力的有效手段,认为民生保障是人民安全的重要基础,民生得不到保障与改善就不可能实现国家长治久安。因此,民生安全是总体国家安全体系有机组成部分,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创新社会治理、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确保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工具。这不仅提升了民生建设的战略性地位,而且完善了国家安全体系,增强了建设民生事业的自觉性。
第五,去商品化程度不同。民生国家要求更高程度的去商品化。社会民主福利国家的去商品化程度较高,主要是指享受福利的资格上高度去商品化。
民生国家的去商品化主要是指供给机制的去商品化。需要坚持民生领域改革的公益性方向。民生品是极低价格弹性的必需品,民生领域不能作为一个产业来做,而是要坚持民生领域改革的公益性方向,事实上,在这些领域需要推进的改革是去市场化,回归公益性的改革。
民生内涵十分丰富,既可以从“摇篮”到“坟墓”,也可以只关注某个阶层及其某个方面的项目,既可以是物质生活的也可以包含精神生活的项目,既可以解决基本生活需要也可以提供高福利项目。这就要求民生建设必须坚守底线,底线不清、失去底线甚至没有底线都不利于民生事业公平可持续的发展。
坚持创业带动就业。创业对就业有倍增作用。今后要进一步降低市场准入门槛和制度性交易成本,为就业创业减障清负;加强创业指导和创业服务,促进各类人员创业创新。
新时代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总布局是经济建设、社会建设、文化建设、政治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全方位的民生国家建设是指不但在社会建设上改善与发展民生,而是需要将民生国家的内涵融入到“五位一体”的布局中去。从而形成全方位、全生命周期的民生国家体系。
从杭州来看,首先要深化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开展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等;其次,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充分发挥最低生活保障的“织密网”作用。二是推进萧余富临四地民生服务保障与主城区全面接轨,加快公共服务均等化,谋求一体化协同发展。
大力强化“互联网+人社”的实践模式,深化“最多跑一次”改革。加快构建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养老服务体系。积极探索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和合作机制,大力推动医养融合发展。积极应对老龄化问题,加强老年人群疾病预防和自我保健的指导和服务,提升养老机构的医疗、健康、护理、保健能力。
1、从经济建设看,构建经济发展与民生国家建设挂钩机制。既要在经济发展中不断改善民生,也要避免吊高胃口。不再追求高增长,以满足就业需求、人民生活改善需求、社会保障财力需求为标准确定经济增长底线。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纯收入、民生领域投资的增长率不低于GDP增长率。
加大民生公共品的提供,扩大社会总需求。在新时代,我国总体上告别了短缺经济时代,而进入了相对过剩时代,通过加大民生公共品的供给,一定程度上可以拉动社会需求,促进经济发展。
一段时期以来,人们没有很好地理解中国民生建设的领域、范围及边界究竟在哪,各主体在民生建设中的责任范围、责任边界及责任大小不够清晰,各主体的民生权利大小、民生待遇多寡明确不够,民生事业发展中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比较突出。为此,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保障和改善民生必须“坚守底线”,尤其要守住政府的责任底线,明确政府在社会保障项目及其待遇与水平等方面承担的责任,合理区分哪些是具有底线性质的民生项目,何种水平的待遇民众必须能够享有,民生待遇差距究竟控制在多大范围内比较合理。坚守底线就是要“兜底线”,确保民生项目能够覆盖到民众基本生活的各个方面,民生待遇能够解决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并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而不断提高,切实增强民众的获得感;坚守底线就是要建机制、“织密网”,在民生项目全覆盖、地区全覆盖的基础上努力实现人员全覆盖及服务全覆盖;坚守底线就是要保障适度,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持续增强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可以这么说,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事业中坚守底线是永葆民生事业公平可持续的根本保证,它与民生建设的目标及地位一起使得我党的民生事业发展在新时代散发出勃勃生机与活力!
健全平等就业制度,破除妨碍劳动力、人才社会性流动的体制机制弊端,完善均等化、专业化、智能化服务体系,使人人都有通过辛勤劳动实现自身发展的机会。
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创业政策,优化公共就业创业服务,提高失业人员、就业困难人员、高校毕业生就业稳定性,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等等。三是加大公共财政投入,进一步改善民生社会保障事业。要健全财务制度,规范资金管理,完善筹资机制,努力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加大社会保障支出力度,为民生事业改善提供重要财政支持。
我们将认真落实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加快建设人才强国的要求,深刻认识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围绕人才强国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改革完善人才发展体制机制,实行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深化职称制度改革,分类推进人才评价机制改革,继续完善职业资格制度。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
社会保障是民生安全网、社会稳定器,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也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十九大报告提出,按照兜底线、织密网、建机制的要求,全面建成覆盖全民、城乡统筹、权责清晰、保障适度、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这是应对人口老龄化、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战略部署。
中国共产党的政党属性和执政目标使命决定了党的一切工作都要始终坚持民生为先、民生为重、民生为本,以维护、改善、保障、发展民生为己任,把民族独立、国家统一、社会稳定作为维护民生的基本前提;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作为改善民生的现实路径;把以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本作为保障民生的价值诉求;把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作为发展民生的终极目标。
全面建成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兜底线、织密网、建机制”是基本要求。兜底线,就是要发挥社会政策的托底功能,切实保障群众基本生活需求,兜住民生保障底线,坚守社会稳定底线。织密网,就是要实现制度最广泛的覆盖,让人人都能享受基本社会保障。建机制,就是要持续深化改革,建立健全体制机制,不断提高社会保障法治化、制度化水平。
“覆盖全民、城乡统筹、权责清晰、保障适度、可持续”是奋斗目标。覆盖全民,就是要不断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基本实现法定人员全覆盖。城乡统筹,就是要统筹推进城乡居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合理缩小社会保障领域的城乡差异。权责清晰,就是要明确各级政府和用人单位、个人、社会的社会保障权利、义务和责任。保障适度,就是要根据经济发展确定保障待遇水平,合理引导群众的保障预期。可持续,就是要确保各项社会保险基金收支平衡,制度长期稳定运行。
自2012年以来,国务院多次发文鼓励保险资金等社会资本进入养老和健康产业,以解决我国医疗和养老基础设施长期供给不足、供需不平衡的状态。而保险资金恰恰具有长期性和稳定性的特点,也有长期、稳定回报的需求。投资养老和健康医疗等基础设施,既是保险支持实体经济建设的现实行动,也是保险资金运用与保险产业链的延伸。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新时代伴随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对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政府部门应该按照兜底线、织密网、建机制的基本要求,全面实施全民参保计划,改革和完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全面建立中国特色基本医疗保障制度,不断完善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制度,建设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险公共服务平台,切实保障群众基本生活需求,实现制度更广泛覆盖,不断提高社会保障法治化制度化水平,不断满足群众多样化多层次保障需要。
2、从社会建设看,要以改善民生为重点全面均衡推进社会建设,继续改善就业、医疗、住房、健康、教育等民生问题,缩小收入差距与财富差距,创新社会治理方式,通过更为灵活、多元的机制保障民生。
十九大提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推进医养结合,加快老龄事业和产业发展。在建设养老社区之初,泰康便开始探索自己的“医养融合”模式,创新实践“一个社区,一家医院”的理念,在养老社区配建以康复和老年病为特色的医院,建立以长期健康管理为目标,以老年医学为中枢,整合急症转诊、长期护理、预防保健及康复治疗的医养康护体系。在此基础上,根据客户的不同身体情况进行分区照护,设置独立生活、协助生活、专业护理和记忆照护四个服务区域,实现一站式持续照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