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须在发展中、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来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发展是硬道理,必须在发展中保障改善民生,必须在发展中补齐民生保障的短板。所以说,发展是保障的物质基础,没有发展就谈不上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也谈不上民生保障水平的提升。
这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具体体现,充分展现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越性、科学性和先进性。针对这样的问题,十九大报告提出了具体的政策举措
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按照兜底线、织密网、建机制的要求,全面建成覆盖全民、城乡统筹、权责清晰、保障适度、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
权责清晰是在发展中共建共享社会保障体系的一个重要方面。作为用人单位,具有为劳动者缴纳社会保险费的义务,应当依法缴纳社会保险费用。作为劳动者个人,为了防范和化解劳动者本人的风险,也应当提高依法参保、依法缴费的意识。所以说,共建共享的社会保障体系应权利和义务相关,不能单方面盲目地强调任何一个方面,比如盲目追求待遇而不去缴费或者少缴费,也不能只重视缴费而不重视待遇水平的提高、不重视提供相应的保障。
我们以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始终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坚定自觉地把以习*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决策部署不折不扣落到实处,把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更好地融入党和国家工作全局,进一步坚定正确政治方向,提升了工作的政治价值。
老有所养,病有所医是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也是政府孜孜以求的目标。建国初期到1978年,社会保障实际上是国家保障,但层次较低。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社会保障事业发展迅速,城镇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也在顺利地向前推进。
因此,要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必须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在发展中补齐民生短板、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不断取得新进展,深入开展脱贫攻坚。
人才创新创造活力需要进一步释放。公务员队伍能力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部分职工工资收入水平较低,不合理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合理有序的工资收入分配格局尚未完全形成。一些用人单位侵害劳动者权益的问题还时有发生,劳动者平等意识、权利意识和公平要求不断增强,维护劳动关系和谐稳定任务仍十分繁重。我们必须立足我国基本国情和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紧扣社会主要矛盾变化,以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为至高追求,准确把握人民群众需要的时代特点和发展演变规律,着力破除事业发展的制约因素,书写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崭新答卷。
特别需要强调的是,发展的目的是保障和改善民生,发展是为了改善人民的生活,发展是为了防范化解民众的各类风险,不是为了发展而发展。因此,我们一定要通过发展创造财富,实现发展成果人民共享,实现人民共同富裕。
社会保障是指国家通过立法,积极动员社会各方面资源,保证无收入、低收入以及遭受各种意外灾害的公民能够维持生存,保障劳动者在年老、失业、患病、工伤、生育时的基本生活不受影响,同时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状况,逐步增进公共福利水平,提高国民生活质量。一般来说,社会保障由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优抚安置等组成。其中,社会保险是社会保障的核心内容。
这标志着进入新时代之后,我国将从改革开放初期提倡的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的政策导向转变为共建共享、努力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导向,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出发,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在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基础上,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
社会保障是现代国家最重要的社会经济制度之一。建立健全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是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
“美好生活需要”是开放的和更具发展性的,“不平衡不充分”是现实的。从近几年来脱贫攻坚、全面小康建设的实践来看,贫困地区、贫困人口、弱势群体的生活状况及其改变,应该是不平衡发展的最重要表现。当然,对于努力改善自己的经济社会地位的中等收入群体来说,“美好生活需要”的实现也是重要的,这将促进我国“橄榄形社会结构”的建构。然而,就现实紧迫性和未来一段时间而言,我们首先要关注贫困地区、贫困群体、脆弱群体的生存状况的改善,他们的“美好生活需要”更强烈,更需要予以满足,这既是社会进步的表现,也是社会主义社会公平正义所要求的。
在逐步提高社会保障水平方面,应当遵照习*总书记的讲话精神和十九大报告的要求,坚持保障适度的基本原则,立足于我国国情和现有的保障能力,将各项社会保障待遇调整控制在社会保险基金和各级财政所能承受的范围之内,建立合理的待遇确定机制和调整机制,随着经济发展,适当提高各项待遇水平,防止出现过度福利化倾向。
党的十九大关于民生问题的关注是全面的,一个重要表述是从十七大的“学有所教、老有所教、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变为“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这使我国对困难群体、弱势群体的福利关怀范围扩大,其生活状况得到更大关注。“弱有所扶”是一个新的提法。当然,什么是弱,可以有丰富的解释:较恶劣的生态环境使人缺乏能力去获得自己的发展,其能力不足,这是弱;也有在一般情况下,某阶层、某群体因为家境、身体状况以及社会环境方面的原因而处于弱势地位。不管怎样,弱者的不利状况应该优先得到改善。党的十九大提出“在发展中补齐民生短板、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保证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这是民生政策的新发展,会迎来新时代社会发展的新气象。
正如总书记所说社会保障是保障人民生活、调节社会分配的一项基本制度。社会保障事业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水平,是检验我们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
在民生保障方面坚守底线就是要发挥社会保障的社会兜底责任。“兜底线”就是习*总书记自十八大以来多次强调的在民生保障方面要“守住底线”。习*总书记曾经指出:“社会政策要托底,就是要守住民生底线。要从思想、资金、物资等方面做好准备和预案,坚持守住社会稳定底线。”他还特别强调“要抓住最需要关心的人群,多做雪中送炭的事情。”
总体来看,我国在立法和制度方面,已经建立了覆盖全体国民的社会保障制度。但是在实际的执行中,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差距。根据党的十九大报告精神,我们要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实现法定人口全覆盖。因此,应切实把社会保障落实到位,不但在制度上做到全覆盖,也应在实际运行中做到全覆盖,化解各类人员的社会风险。
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已建成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城乡医疗保险制度逐步完善,最低生活保障等救灾救济体系逐步健全。相信经过深刻总结和精心谋划,在未来的五年里,我国的社会保障水平将得到不断的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将显著提升。
在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的过程中,一个值得关注的是“获得感”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取得了很大进展,出台了一系列公共政策和社会政策,我国的贫困问题,困难群体、弱势群体的生活困境问题得到了明显改善。面对“经济发展新常态”,习*总书记也一直把“获得感”作为重要的关注点,并提出“社会政策要托底”,这也是一个重要判断。
对于一些结构性改革会带来部分职工下岗失业、收入降低等阵痛,要更好发挥社会保障的社会稳定器作用,把重点放在兜底上,保障群众基本生活,保障基本公共服务。在民生保障方面坚守底线就是要发挥社会保障的社会兜底责任。为此,要织密扎牢社会保障网,通过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与城乡居民
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在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教育事业、医疗卫生、劳动就 业、社会保障等社会建设事业的各个方面都将有新起色,能上新台阶,终将建立起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解决好社会保障事业问题,完善民生问题,真正做到一切为人民,一切为人民利益。
新时代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朝什么方向发展、发展什么、如何发展,都必须以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尤其要深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断增进民生福祉。这是我们做好各项工作必须始终坚持的根本原则,也是破解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关键所在。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必须紧紧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这是做好新时代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原中国劳动保障科学研究院一院四所已于今年10月整合为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院。从本期起,社保随笔栏目将由我报与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院合作推出。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医疗救助、五保供养等制度的衔接,切实解决贫困人口和低收入群体的基本生活和医疗保障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