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明治维新与中国的近代化比较
日本明治维新始于1868年明治天皇建立新政府,日本政府进行近代化政治改革,建立君主立宪政体。经济上推行“殖产兴业”,学习欧美技术,进行工业化浪潮,并且提倡“文明开化”、社会生活欧洲化,大力发展教育等。这次改革使日本成为亚洲第一个走上工业化道路的国家,逐渐跻身于世界强国之列,是日本近代化的开端,是日本历史上的重要转折点。
1898年6月11日至9月21日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主的维新派人士通过光绪帝进行倡导学习西方,提倡科学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发展农、工、商业等的政治改良运动。
这次改革始于1868年明治天皇建立新政府,日本政府进行近代化政治改革,建立君主立宪政体。经济上推行“殖产兴业”,学习欧美技术,进行工业化浪潮,并且提倡“文明开化”、社会生活欧洲化,大力发展教育等。这次改革使日本成为亚洲第一个走上工业化道路的国家,逐渐跻身于世界强国之列,是日本近代化的开端,是日本历史上的重要转折点。
1898年6月11日至9月21日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主的维新派人士通过光绪帝进行倡导学习西方,提倡科学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发展农、工、商业等的政治改良运动。
但戊戌变法因损害到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派(顽固派)的利益所以遭到强烈抵制与反对
两者发生的历史背景相近,中国1840年*战争失败后一直处于衰败状态,这种状态使得清政府和国内一些知识分子感受到国家变革的必要性。日本则是由于掌握大权的德川幕府实行的“锁国政策”而导致商人的普遍不满,呼吁改革。
中国与日本不同的是,封建制度根基太深太久,这种制度已经发展到它自身极精制和极完备的地步,不改变它已经无法与时代共同发展,要改变它又必然触及那些深层的盘根错节的利益关系。这就好比旧时单身娶亲、妻丧续弦或者只是纳妾,都比较好办,但若喜新厌旧、休妻另娶,问题就复杂了。
文教方面:中国只办了三十多所培养翻译、军事、科技人才的新式学校,选送了几批出国留学生,原有的教育体制、八股取士制度未有丝毫的触动。虽说有所成效,但大多数国人依旧蒙昧,自认为国家无人可侵犯。日本则大力发展近代教育,改革教育内容,使自然科学占教学内容的一半左右,并建立全民义务教育制度,培养资本主义建设人才,使得日本国力迅速增强。
受到的阻力不同。洋务运动外受西方列强,内受封建顽固势力的严重阻挠;日本幕府体制专制色彩较轻,倒幕运动的胜利则扫除了改革的障碍。
在明治维新前,日本已经形成了统一的国内市场,即形成了支撑统一国家的经济基础;在统一的国内市场推动下,日本先是经过战争,推翻幕府统治,建立了统一的国家(绝对主义),其后由在国内统一市场的要求下,进行了政体改革,形成了近代国家。而中国此时仍未能形成统一的国内市场,如梁启超所言,十八省如十八国。
在变革时期,西方列强对两者的态度不同。西方一直在干扰中国资本主义发展,而对日本,不仅没有干扰反而扶持其发展。我想这是因为西方对中国财产的贪婪,落后的中国对他们的侵略更有益。
两者的实施条件不同。中国当时民族资本主义尚未形成;日本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已经获得发展,资产阶级已经形成。所以说刚刚发展的国力不同。
19世纪中期 , 西欧北美的资本主义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 。各国的资产阶级为进一步发展资本主义经济 , 摆脱资本主义初期发生的经济危机 , 狂热地要求扩大殖民地 , 寻找新的商品市场。在此情况下,人口众多,地大物博的中国正处于腐败无 能的清政府统治之下。中国在西方扩大殖民地的狂潮中被视为一块肥肉。从此中国开始沦为帝国主义的半殖民地。同是封建国家的日本,在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后,也遭到了外来侵略的厄运。 如何救亡图存 , 摆脱民族危机 , 中日两国都在进行着历史抉择 。
中国的文化是非什么不可型,而日本则是什么可以型。表现在实际中,中国儒学是官学,叶大根深,对外来文化不能对等接受;而日本虽然深受中国文化影响,但对荷兰学为代表的西学并不排斥,并能以同等态度对待。西学在日本的根基要远比中国更深厚。而中国的科举制,将学习文化变成一种目的性很强的行动,学为优为仕,而日本的教育,有一种为了提高常识而努力的态度。在两国同时开始变革之时,人均识字率上,日本要远远高于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