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明治维新与中国的近代化比较
洋务运动时期中国面临着多国的侵略和瓜分,抢占中国市场;英美列强,则利用日本作为牵制和侵略中国的工具,因而不但放松了对日本的侵略,反转而扶植日本。
两国封建专制统治的基础不同。中国封建专制势力强大,在洋务运动中,顽固派掌握实权,并始终以维护封建专制制度为目标;日本的封建专制统治相对薄弱,倒幕派实力强大,并最终推翻幕府统治,掌握国家实权。新政群为摆脱外来压迫,积极发展资本主义,为建立近代化国建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
二者的结果相差太大,中国的近现代化的改革运动均以失败告终,而日本的明治维新帮日本从一个闭关锁国的封建的落后的国家,变为了资本主义强国,也是以后日本能够对外侵略扩张打下了基础。
首先,我认为,不管是革命与改良,都是近代中国社会的时代要求,也就是说,革命与改良,不是某一部分人主观地造成的,而是社会发展的客观现实造成的。近代开启以来,中国遭受到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侵略,本身社会制度和社会经济文化遭到西方先进的资本主义文明的冲击。在这种冲击下,国内的腐朽势力更加张扬,并与侵略势力造成联盟,阻碍中国的发展壮大。中国只有改变现状,奋发自强,才能自立于世界。那么革命与改良就成了改变现状的两条不同道路。
两者的改革性质相同。戊戌变法和民治维新都向西方学习,通过政府命令自上而下的推行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这是为了建立郡主立宪制的资本主义国家。史学界大都把戊戌变法看作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改良主义运动。
这次改革始于1868年明治天皇建立新政府,日本政府进行近代化政治改革,建立君主立宪政体。经济上推行“殖产兴业”,学习欧美技术,进行工业化浪潮,并且提倡“文明开化”、社会生活欧洲化,大力发展教育等。这次改革使日本成为亚洲第一个走上工业化道路的国家,逐渐跻身于世界强国之列,是日本近代化的开端,是日本历史上的重要转折点。
1898年6月11日至9月21日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主的维新派人士通过光绪帝进行倡导学习西方,提倡科学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发展农、工、商业等的政治改良运动。
但戊戌变法因损害到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派(顽固派)的利益所以遭到强烈抵制与反对
戊戌变法和明治维新虽然都是具有反封建性质的运动,但是,它们各自所拥有的力量,和作为其对立面的力量,却有很大的不同。戊戌变法的思想旗手是康有为,他是这场变法的精神教主。而政治上的权威或旗帜,则是光绪皇帝。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应该说,在思想理论的准备和宣传上,都作出了艰苦卓绝的努力,为这个运动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中国与日本不同的是,封建制度根基太深太久,这种制度已经发展到它自身极精制和极完备的地步,不改变它已经无法与时代共同发展,要改变它又必然触及那些深层的盘根错节的利益关系。这就好比旧时单身娶亲、妻丧续弦或者只是纳妾,都比较好办,但若喜新厌旧、休妻另娶,问题就复杂了
其次,戊戌变法和明治维新的另一个重要区别点是,它们历史文化背景有很大的不同。日本民族具有开放性地吸收外来文化的历史传统。
经济上:在明治维新前,日本已经形成了统一的国内市场,即形成了支撑统一国家的经济基础;在统一的国内市场推动下,日本先是经过战争,推翻幕府统治,建立了统一的国家(绝对主义),其后由在国内统一市场的要求下,进行了政体改革,形成了近代国家。而中国此时仍未能形成统一的国内市场,如梁启超所言,十八省如十八国。
中国戊戌变法之前,思想启蒙运动还未真正开始。60年代开始的洋务运动也没有涉及到西方的政治制度、思想、文化等方面 。中国的戊戌变法没有一场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做为必要的准备条件,因此它同日本的明治维新便产生了相当大的差异性。
从两者的比较中得出:1落后就要挨打;2、要进行社会改革才能使中国富强。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的启示:在引进科学技术的同时,更要注意科技的自主创新。
3丶引进外资、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和设备,倡导科教兴国、努力发展教育等
这次改革始于1868年明治天皇建立新政府,日本政府进行近代化政治改革,建立君主立宪政体。经济上推行“殖产兴业”,学习欧美技术,进行工业化浪潮,并且提倡“文明开化”、社会生活欧洲化,大力发展教育等。这次改革使日本成为亚洲第一个走上工业化道路的国家,逐渐跻身于世界强国之列,是日本近代化的开端,是日本历史上的重要转折点。
1898年6月11日至9月21日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主的维新派人士通过光绪帝进行倡导学习西方,提倡科学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发展农、工、商业等的政治改良运动。
但戊戌变法因损害到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派(顽固派)的利益所以遭到强烈抵制与反对戊戌变法和明治维新虽然都是具有反封建性质的运动,但是,它们各自所拥有的力量,和作为其对立面的力量,却有很大的不同。戊戌变法的思想旗手是康有为,他是这场变法的精神教主。而政治上的权威或旗帜,则是光绪皇帝。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应该说,在思想理论的准备和宣传上,都作出了艰苦卓绝的努力,为这个运动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中国与日本不同的是,封建制度根基太深太久,这种制度已经发展到它自身极精制和极完备的地步,不改变它已经无法与时代共同发展,要改变它又必然触及那些深层的盘根错节的利益关系。这就好比旧时单身娶亲、妻丧续弦或者只是纳妾,都比较好办,但若喜新厌旧、休妻另娶,问题就复杂了
其次,戊戌变法和明治维新的另一个重要区别点是,它们历史文化背景有很大的不同。日本民族具有开放性地吸收外来文化的历史传统。
如果拿中日两国开办近代化工 厂比较,中国晚了20 年,中国的启蒙运动真正开始于戊戌变法之时,以此计算则比日本晚了将近40年。从启蒙运动的发展程度上看中国偏重于西方技术,而日本已广泛地涉及到西方社 会的各个方面。
日本推行"文明开化"政策,用西方资本主义文化改造日本封建文化,简称“西化”,大力发展近代教育,培养资本主义建设人才。建立全民义务教育制度。中国则仅办了三十多所培养翻译、军事、科技人才的新式学校。选送了几批出国留学生。原有的腐朽的教育体制,八股取士制度未有丝毫的触动。
日本的现代化进程十分迅速,大刀阔斧地实施了全面的、行之有效的措施;而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则是道路曲折,高潮和低潮交替出现,持续时间长。
由于中日两国启蒙思想开始时间以及觉悟程度上的差异,使启蒙思想在日本明治维新和中国戊戌变法中的作用明显不同 , 这就导致了中日两国不同的结果。
明治维新和中国近现代化发生的历史背景很相似,清政府和当时的日本幕府将军政权都是闭关锁国,开始逐渐走向落后,也同样是西方列强的大炮打开了国门,明治维新和中国的现代化就此拉开。但二者的结局却有很大的差别,日本推翻了幕府将军的统治,放弃了封建统治这一落后的制度,走向了更为强大的资本主义时代。而中国却依旧保持着清政府的统治,由于有慈禧太后这些封建统治着,中国的改革很快就被扼杀。
明治维新是相对彻底的,从制度,思想,军队,经济等多方面向西方学习,改革彻底,效果显著 ,而我国仅是在科技上例如洋务运动,一些新颖的制度、思想却不学,只是中国当时的一种很可怕的想法:不愿学习,始终认为中原文化才是最好的。抵制外来文化,这点从闭关锁国做自己的大国梦想就可以看出来,像日本朝鲜等国家在之前他们就养成了学习好的知识文化精神,所以他们的接受程度高,转化成自己的东西的效率也高。
当年西方列强认为东方的利益主要在清朝,而日本在甲午战争之前还是一个比较弱小的国家所以被西方列强认为日本不会影响到他们的地位,使得日本的明治维新没有受到大的 阻挠,而中国所受到的阻挠则大的多。
都是在封建社会的基础上,接受了西方资本主义文化,在短时期内移植西方的大机器工业,从办军事工业入手,逐渐扩展到民用工业。
政治方面:
(1)废藩置县(作用:消灭了封建割据,加强了中央集权)
(2)废除封建身份制度,取消武士特权。
2、经济方面:大力进行改革,发展资本主义经济。
(1)改革土地制度,承认土地私有。
(2)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大力发展近代资本主义工商业。
作用:为日本近代化工业迅速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
3、军事改革
(1)内容:实行征兵制,建立新式军队。
(2)目的:①防止的抵御外国入侵(对外)②加强镇压和对外扩张③加强对人民的统治(对内)
(3)评价:
①积极作用——废除了武士对军事的垄断,建立了资产阶级常备军。②局限性——“皇军”把天皇当作神来崇拜,宣扬武士道精神,并且有侵略扩张之意,所以军队成为日本对外扩张的工具。
4、文化方面:推行“文明开化”政策
(1)内容:①提倡新文化(资本主义文化),改造旧文化(封建文化)②发展近代教育,培养资本主义建设人才。
(2)作用:①普及文化知识,国民素质提高。②使日本从封建落后国家一跃而跻身于世界强国之林。
改革依靠力量的不同。变法依靠的光绪帝没有实际的权利,背后的慈禧太后才是真正的掌权者,资产阶级维新派存在软弱性和妥协性,缺乏反帝反封建的勇气,只是采取改良的方法。而日本有强大的后盾,明治维新的领导人多为中上层武士,并且变革最终推翻了幕府统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