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全球经济的迅速发展,科学技术一日千里,为了培养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人才,我国的基础教育进行了如下各方面的改革:立足素质教育,大力推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全面发展的现代人才。
发展“双轨制教育”,扩大职业技术教育规模,提高教育的实用功能;增加教育投入,提高教师地位,倡导教师成为研究者,依靠教师办教育;转变德育工作观念,让道德教育回归现实生活;改革教学管理制度,完善教育评估体系。
时代的要求越来越深刻地激励和召唤着经济和社会对于教育的需求。1993年2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中,通过分析教育所面临的形势和任务,明确指出我国教育在总体上还比较落后,“教育体制和运行机制不适应日益深化的经济、政治、科技体制改革的需要”。
“在九十年代,随着经济体制、政治体制和科技体制改革的深化,教育体制改革要综合配套、分步推进的方针,加快步伐,改革包得过死、统得过死的体制,初步建立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科技体制相适应的教育新体制。”1995年5月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在这份促进我国科技、教育、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中,首次提出“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
要保证“科教兴国”战略的顺利实施,没有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是不可能的。回顾过去,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分析现在,基础教育改革面临着许多新的挑战和机遇;面向未来,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和反思我们已有的观念,在继承和发扬我们宝贵经验和已有优势的基础上,大胆改革,努力创新。下面我们在我国基础教育现状的基础上,着重探讨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的若干重要发展趋势。
所谓“双基”——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这种注重“双基”的科学课程观过分追求“知识传授”,要求学生机械背诵科学概念、定律和原理,形成了“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的教学体系。这虽然让一部分天赋较高、勤奋刻苦的学生掌握了较为扎实的科学知识,却忽视了大多数学生的需要和兴趣,违背了面向全体学生和因材施教等教育原则,忽视了学生的个性特征、个性差异,以及社会对各方面人才的不同需求。
它反映在课程教材的编写上,一是过分重视学科的系统性、完整性,力求建构全面的学科知识体系,而忽视了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学习兴趣,忽视了所学知识在社会实践中的具体应用,忽视了学生的选择性和自主性。二是一味追求科学知识和获得,过分重视学习目标中基础知识的掌握和间接经验的系统知识的传授与获得,对其他学习目标,如人生态度与价值观、实际生活中的动手能力、实验的操作能力以及日常生活中的行为习惯等方面则重视不够,从而使学生失去了从事自主探究、社会调查、创作诗歌等直接经验获得的发展机会。
在“应试教育”、“考试教育”等观念的误导下,我国学校的科学课程机械地将学生培养成对社会直接“有用”的人,教育仅仅变成了一种机械的复制,所有的学习者都被塑造成统一的、标准的知识型人才,以适应社会短期的选择。而对于学生的个性发展、独立人格的形成,以及学习者的创造性和想像力,则很少关注,甚至压抑。
日久天长,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减,学习也就成了一种沉重的负担和被动的行为。英国著名的哲学家罗素说过:“被动地接受老师的智慧,对于大多数男女学生来说都是容易做到的。因为这样无需他们去独立思考,然而被动接受的习惯对于一个人的未来生活却是灾难的。”
一些国外科学教育专家在考察中国科学教育后一致认为,中国学生过于注重记忆而忽视理解。英国科学教育学者勒温指出:“中国学校的科学课程有以下特点:分科教学,注重物质科学,学生的实际活动少,注重内容而忽视过程技能,教材的理论性强而不注重应用。”
著名科学专家赵红州对国内科学教育批评道:“我们要提高国家的科学能力,就要克服一些弊端。如我国的教育历来重视对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对创造能力的培养。我们的学生都很能考试,但在真正的实际工作中却没有竞争力。这里有体制方面的原因,也有东方文化的影响,真正的现代教育不是靠背书本,而是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倡导‘创新、求实’科学精神,应是我国教育思想的精髓。”
“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教师既是办学的主要依靠力量,又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实际操作者。没有一支良好政治业务素质、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科学教师队伍,再好的教育改革方案也不可能实现。
我们要积极倡导教师成为教育专业的研究者,彻底改变过去中小学教师在职进修时偏重于学科知识的更新和学历的提高为主要目的的培养模式。我们可以结合近年来国际上兴起的教师专业化运动高度重视教师作为课程改革者的主体作用,通过大学教育学院教学专家与中小学教师的合作研究、教学和探讨,调动教师参与教育改革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鼓励教师在研究教学和开发校本课程等方面进行创造性的革新,努力把教师培养成为“实践者——学者”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