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大家畅所欲言
上海建设全球科创中心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最重要的倒不一定是建设的结果,过程可能更重要。比如上海能否形成良好的产业创新生态系统?能否集聚和充分利用相关的创新资源?能否提升上海科技创新的整体能力?
科技创新中心不只是“四个中心”的组成部分,而应是“4+1”或“4×1”关系。建设科技创新中心既要依托“四个中心”集聚和辐射创新资源,为实施国家战略服务,也要叠加、渗透和融合到“四个中心”的功能之中,为上海的经济转型注入强大动能。
但如果进一步对标全球影响力,聚焦科技创新、中心城市的优势和功能,上海还是存在着诸多瓶颈和不足。专家们普遍认为,无论是学界认可的论文、创新的技术,上海都不缺,但在技术成果转化为产业方面,却总是“差了一口气”。这种“差口气”,换一个维度观察,就是产学研用没能有效结合,创新链呈现阻断状态
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是今年上海市委的“一号课题”,从时间标尺上衡量,其效应可能辐射未来30年甚至更久。牢牢把握科技进步大方向、产业变革大趋势、集聚人才大举措,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努力当好改革开放排头兵、创新发展先行者,这是新形势下中央对上海的定位,也是上海突破自身瓶颈、重构动力的根本举措。
上海建设全球科创中心,就是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从体制上研究解决政府自身的错位、越位、缺位问题,着力破解制约发展动力转换的瓶颈、难点和关键问题。对比上海目前代表国家承担的另一项重大改革创新任务——自贸试验区建设,两者的核心意义同样在于探索出一整套更好地处理政府与市场关系的创新制度,把政府不该管的还给市场。
上海市社科院副院长王振认为,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最大的优势在于,这是国家战略,由上海代表中国参与全球市场的创新竞争。
综合运用技术预见,提出科技创新的重点领域,布局一批体现21世纪最新理念的前沿技术。考虑上海原来的科技基础,至少有几个方面上海在国内是靠前的:生命科学和医学、高端制造业、基础材料等。上海应重点支持在这些领域里面成立有代表性的、开放的、面向产业的技术平台。3
首先,要加快载体建设。科技创新,离不开载体,只有具备了良好的科技创新载体,才能有效吸引世界各地的科技人才,科技人才的到来才有发挥的空间和条件。否则,人才是很难自愿来到上海的。
牢牢把握科技进步大方向,瞄准世界科技前沿领域和顶尖水平,在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取得大的突破,在基础科技领域作出大的创新;牢牢把握产业革命大趋势,面向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以培育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主导产业为主攻方向,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解决好“由谁创新”、“动力哪里来”、“成果如何用”三个基本问题;牢牢把握集聚人才大举措,健全集聚人才、用好人才的体制机制,创造人尽其才的政策环境。“三个牢牢把握”的要求很明确,必须贯穿于课题研究始终。
当今之世,科技创新能力成为国家实力最关键的体现。在经济全球化时代,一个国家具有较强的科技创新能力,就能在世界产业分工链条中处于高端位置,就能创造激活国家经济的新产业,就能拥有重要的自主知识产权而引领社会的发展。总之,科技创新能力是当今社会活力的标志,是国家发展的关节点,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是一活百活的胜负手。上海建设科创中心城市,任重而道远
人才是创新的根基,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能否聚集全球一流的科技人才,让更多高层次人才近悦远来,是检验科创中心建设的试金石。
力不等于创新,但有了活力,创新就有了保障。社会有没有创新活力,关键在于让社会的每一个细胞都成为创新创造的主体
可以说,上海建设全球科创中心,就是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从体制上研究解决政府自身的错位、越位、缺位问题,着力破解制约发展动力转换的瓶颈、难点和关键问题
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是今年上海市委的“一号课题”,从时间标尺上衡量,其效应可能辐射未来30年甚至更久。牢牢把握科技进步大方向、产业变革大趋势、集聚人才大举措,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努力当好改革开放排头兵、创新发展先行者,这是新形势下中央对上海的定位,也是上海突破自身瓶颈、重构动力的根本举措。
上海在科技上有基础,承担了很多的重大立项,对创新有前端引导。更重要的是,大金融、大市场、大资本是上海固有的特色,在科技创新放大的阶段,能吸引全球科技创新企业前来上市,进而获取创新红利。
奋斗目标。建设科技创新中心,必须树立全球视野,对标国际领先水平,不断提升上海在世界科技创新和产业变革中的影响力和竞争力;聚焦科技创新,围绕科技改变生活、推进发展、引领未来,率先走出创新驱动发展的新路;体现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服务功能,根据国家战略部署,当好全国改革开放排头兵、创新发展先行者,为我国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迈向中高端水平作出应有的贡献。4
正在全力建设全球科创中心的上海,瞄准生物医药、集成电路、智能制造等高技术行业持续发力。当前,上海的科创企业已开始占据“未来产业集群”的高能级平台,面向未来二十年进行深度布局。
要着力设计一系列的科技创新分中心或试验基地。科技创新不可能搞大规模、运动式的集体战斗,而必须由不同的科技人员、科技团队组成一个个的科技创新小组,在各个方面取得技术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