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替朱晴宇发表 大家积极讨论
由于政府公共服务支出总体不足,迫使居民用自身的收入来支付快速增长的教育、医疗、社保等支出,不仅挤压了居民的其他消费增长,而且强化了居民的谨慎预期,降低了居民消费倾向。以2007年为例,我国城镇居民用于教育的消费支出比重为6.4%,而发达国家平均水平不到4%。其中,德国和英国分别为1.l%和1.5%,美国和日本分别为3%和4.2%。我国城镇居民用于医疗卫生消费支出比重为7%,而发达国家平均不到5%。公共服务具有明显的收入再分配作用,政府公共服务支出不足成为我国收入分配不合理和居民消费率下降的重要原因。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所代表的含义主要是指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这两种分配方式并存。其中,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原则是生产要素所有者凭借对生产要素的所有权参与收益分配。允许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直接原因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既是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生产要素所有权存在的合理性、合法性的确认,体现了国家对公民权利的尊重,对劳动、知识、人才、创造的尊重,更有利于让一切生产要素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造福人民。
在世界经济恶化的情况下,如果经济要持续的发展,应该要增加居民的消费,增加居民的消费就要增加居民的收入。我想说一点,对中国来说,目前是我们在国民收入分配中政府收入比重占的很大,但供给仍然不足,一定要改善,这种改善包括结构性的减税,包括财政上的安排。倒U型的出现并不是自然的过程,很可能是政府的某种安排才有一个倒U型的出现,而自然的过程并不能证明倒U型是经济自然增长的出现。
经济社会体制弊端强化收入分配不公。在二元经济和体制双重转换阶段,居民收入来源与渠道较为复杂,收入取得方式五花八门。城镇居民收入在现行统计制度下被大幅低估,并且低估隐性收入部分并非均等地分布于各收入人群。居民真实收入很大部分来自资产性或财产性收入,这部分收入分配不均等使收入差距继续扩大。居民和社会所感受到的分配不公,恰好源自这部分数量庞大且来自于机会不平等的收入。经济社会体制的弊端强化了收入分配的不公,成为收入分配不公的直接源头。
新中国成立后的60年里,我国的收入分配制度经历了较大的发展与改变,总体来说,以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所提出的改革开放为分界点
改革开放和确立市场经济体制,极大的鼓舞了企业和人们发展生产、创造财富、贡献社会的热情,使我国实现并保持了经济的长期快速发展。当改革发展到了新的阶段以后,由于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完善,分配制度缺位和分配秩序混乱,在收入分配问题上暴露出了许多问题,拉大了贫富的差距,
对于我国收入制度的变革过程和划分标准,可以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目前,在分配制度改革过程中,大家比较认可的一个转折点为改革开放
在农村,不仅社保、医保普及面小、福利低,而且长期在城市从事建设和服务业的农民工也是同工而得不到同等的社保和医保。截至2009年第二季度末,全国农村外出务工者达1.51亿人,其中参加养老保险者占15.88%,参加医疗保险者占27.5%,参加失业保险者占10.1%,参加工伤保险者也仅占33.5%。按三人之家计算,1.5亿农民工涉及到4.5亿人的负担。由于大多数农民收入低,加上缺少社会保障和医疗保险,消费能力被极度压抑。
近30年经济体制改革的过程,是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过程,也是经济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的过程,同时也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越来越大的过程。
从国有企业看,一些企业改制过程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经营者“自卖自买”国企股权、不按规定评估或者低估国有资产价值等侵犯国家权益的行为。从政府行政职能改革看,各种权力因素对资源配置及市场分配仍在进行不应有的干预。人为分割市场、维护或制造垄断以及寻租设租的现象还相当严重。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以*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立足基本国情,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在发展中调整收入分配结构,着力创造公开公平公正的体制环境,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坚持初次分配和再分配调节并重,继续完善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初次分配机制,加快健全以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调节机制,以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缩小收入分配差距、规范收入分配秩序为重点,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逐步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
由于我国政治体制改革滞后,对权力没有形成有效约束,腐败官员的比例逐年扩大,动则贪污受贿几百万甚至几千万的官员呈增长之势。不少官员或通过审批项目和提拔官员大举敛财,或在各类企业中拥有干股分红,让拥有官股保护的企业获得暴利的同时,却使通过正常渠道办事的普通守法企业步步艰难,使社会的整体运行效率大大降低。这种现象不仅会直接动摇我党根基,加大民众的离心力。
全国收入最高的10%群体和收入最低的10%群体的收入差距,已经从1988年的7.3倍上升到目前的23倍。全国居民基尼系数在1990年就已经达到0.445,接近国际上公认的0.45警戒线,农村居民基尼系数2011年达到0.3949,逼近0.4的警戒线。收入分配改革刻不容缓。
市场决定的收入差距不是一个发展指标,并不是这个国家发展程度高了,由市场决定的收入差距就下来了,现在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基尼系数,在越发达国家的基尼系数越小,主要原因是发达国家的收入再分配政策调整力度强造成的。
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涉及中央与地方、政府与企业、群体与群体之间的关系,是一项极其复杂、敏感的重大改革。因此,必须站在国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社会实现全面小康和共同富裕、人民更加幸福更有尊严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重要性、紧迫性。
改革开放以来,在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带动下,居民总体收入水平快速增长,收入来源日益多元化,生活质量不断改善,部分群体率先富裕起来。同时,随着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逐步推进,除劳动要素外的其他要素收入日渐增加,居民收入来源日益多元化。
收入差距过大、贫富两极化,导致社会财富被集中于极少数富人的手里。为了追逐利润,富人们将巨额财富用于投资;在全球现行收入分配制度下,他们投资获得的利润太多,无论怎样奢华消费,也只能用掉一小部分;其余巨额利润大多被用于再投资,形成一个“投资——产生利润——用利润追加投资——产生利润……”的无止境的循环。在此循环下,社会消费品及其上游各种商品的供给,因此无限的增加。
通过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建立健全了各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体制机制,促进了各种资源的合理有效配置,提高了经济效率。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有机结合起来,承认了各种非按劳分配的合法性,调动了各种生产要素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促进了经济效率的提高。
收入公平分配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着力点。建设和谐社会的重点在于通过促进经济的发展,实现社会公平和人的全面发展。发展必须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心,发展的最高价值标准就是公平与公正。
完善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初次分配机制。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扩大就业创业规模,创造平等就业环境,提升劳动者获取收入能力,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深化工资制度改革,完善企业、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决定和增长机制。推动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形成主要由市场决定生产要素价格的机制。
由于豪富的资本家,拥有巨额金钱、掌控着大部分经济资源、社会资源,从而有能力在幕后掌握政治家、政党、政权,操纵选举、政府、政策,专制与伪民主因而在全球大行其道。 绝对不用许资本渗入国家中央管理层!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不断深化,初步建立了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有效地调整了各种经济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对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改善人民生活等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
加快健全以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调节机制。健全公共财政体系,完善转移支付制度,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大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大税收调节力度,改革个人所得税,完善财产税,推进结构性减税,减轻中低收入者和小型微型企业税费负担,形成有利于结构优化、社会公平的税收制度。全面建成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按照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方针,以增强公平性、适应流动性、保证可持续性为重点,不断完善社会保险、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制度,稳步提高保障水平,实行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障卡制度。
经济社会体制弊端强化不公。大学毕业在文化公司和金融企业工作,年收入5万元和20多万元收入差距。城镇私营单位“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行业年平均工资11738元,非私营单位“金融业”年平均工资913*元,两者相差8倍。收入分配制度不健全、经济社会体制弊端以及经济发展方式和经济结构不合理等多方面原因造成我国居民收入差距过大。
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加快完善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促进公共资源在城乡之间均衡配置、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平等交换和自由流动,促进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一体化,建立健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机制,统筹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将收入分配作为供给侧改革的重要内容,认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是体制创新,提高制度供给,收入分配制度就是其中最重要的基础性制度;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中,要发挥市场机制的决定性作用,减少行政干预,降低企业与社会的税费负担,通过收入分配制度创新与公平竞争机制,引领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提高我国发展质量和经济效益,改善供给侧结构与能力,更好满足市场和广大群众的需求。
收入分配本身就是个全局性的问题,涉及多个方面。如果想让收入分配制度更加合理,那就不只是要解决一个分配问题。比如灰色收入问题,它就可能和政治体制有关系,和人事制度有关系,和各种行政管制有关系。
对的,灰色收入的问题必须得到解决。
社会就业与经济增长相互影响,要发展经济、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必然要促进就业。鼓励自主创业,促进小企业发展是改善就业、促进就业的有效途径。要推出一系列的优惠政策,这些政策涉及开业、融资、税收和培训等各个方面,鼓励自主创业,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
再分配性政策大致分为两大类:转移资源的再分配性政策和转移权力的再分配陆政策。政府通常通过调控税收或金融系统转移物质资源,典型例证是(<社会保障法案>)(Social Security),这一法案并非是提倡一种社会保险方式或养老金方式,而是通过税收对收入进行再分配。联邦政府向美国绝大多数在职人员征收一种特别收入税,用来支付老年人、残疾人和部分儿童的福利。正是这类社会保障税“重新分配财富,使财富从高收入者流向低收入者,从在职者流向退休人员”。再分配性政策也会涉及权力的转移,其通常的形式是赋予某一社会团体新的权利。
通货膨胀中,利润因货币工资调整时延长短而受影响,货币工资调整的时间间隔越大,或者增长的相对减少,利润增长得越多;反之,则利润增长趋缓;当货币工资率与通货膨胀率一致时,利润不变。如果企业采用按成本利润的定价方式.则利润可以不受通货膨胀的影响。因此,以利润为收入者,在通货膨胀中至少可以不受影响,如果因企业工资调整的滞后、举债、产品销售提价等因素,则可以大获其利。
一些部门不愿意放弃自身的垄断利益,利用部门的影响力来延迟市场化改革的进程,或者只是选择更加有利于部门利益的“改革方式”,极力抵制不利于部门利益的改革方式。而且,在现行的分配体制下,垄断部门的垄断收益和企业利润很容易被转化为部门职工的收入和福利。垄断部门利益的保护,虽然很多人提出打破垄断部门的垄断,但是由于垄断部门都是大企业、大公司,它们有很大的影响力,要打破他们的垄断很困难,由此造成部门之间收入差距扩大。还有公共服务,由于取决于地方财力,所以造成这样的结果。然后,官员腐败。不知道是否同市场化改革有关,不过,最近有一著名学者提出官员腐败就是市场化造成的,因为计划经济时代没有腐败问题。我个人认为是同政府监管有关,即政府缺乏良好的监督、管理体制,具体同市场化改革的相关性有待探讨。
推进“三次分配体系”的建立。民办慈善事业和公益事业,又称“三次分配”制度,是成熟市场经济国家收入再分配和社会福利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推进“第三次分配体系”的建立,在道德力量的支配下,社会成员以自愿捐赠等方式,资助困难群体,使社会分配更趋公平,这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一、二次分配的不足。要推进慈善事业和公益事业,就要在全社会形成有利于推进慈善和公益事业的文化氛围,有利于推进慈善和公益事业体制机制,包括在税收减免等方面的措施。
要说收入分配体制改革,从目前的形势看,完全是所谓的“政治精英”们各自利益领域的重新划分,至少在我看来,这和十八、十九世纪西欧列强在全球范围内瓜分殖民地的行为没什么本质的区别。没有改革的群众基础,自然不会有顺应群众要求的改革措施。没有外在的动力打破这种僵局,中国内生的儒家文化机制必将中国所行的一切社会要素固定在各自的运行轨道上,好比洋人只有用大炮才能敲开中国的大门。 原中央能力挽狂澜!造福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