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英语3班在此对“日本明治维新与中国近代化的比较”进行讨论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海洋大学-张丽媛发布于:2017-04-07 12:30:48

讨论要求

一、每位同学都必须发言,讨论的越多、越激烈、越深入越好,计入平时成绩;

二、发言时请注上姓名、班级、学号;

三、关于中国的近代化,眼界需要开阔些,眼光不能仅仅局限于洋务运动,应该包括整个晚清、民国,直到今天

点赞 (0) 回复
121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海洋大学-瞿晨雪发布于:2017-04-07 14:06:29
1661314 瞿晨雪 近代产业 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几乎同时开始,但是洋务运动一直以官办为主。明知维新一开始也是官营、官民合办,但在发现不成功后,立即将产业或送或象征收费交给了私人,并成功扶植其民族商业。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122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海洋大学-张丽媛发布于:2017-04-07 14:09:33

1661327张丽媛

国运气势不同。高晓松先生在谈及中日近代史时很强调国运。确实国运对一国的影响很大。
  曾文正公曾说,凡军最忌暮气。说的是军队最忌讳有暮气,有之,则不堪用也。每一个民族都有国运上升的时候,也有国运下降的时候。当年西班牙葡萄牙甫一建国,便赶上大航海时代,两个弹丸小国竟至于瓜分世界。上天眷顾时,其朝气蓬勃,势不可挡也。而国运衰落之时,被英美法将殖民地掠尽而莫能有所为也。中国秦汉唐宋时也是国运上升时啊!“犯强汉者,虽远必诛”,强大的文化、精致的商品令世界倾倒。不幸的是我们国运下降的时候遇上了国运上升的日本、国运上升的欧美列强。经过五千年的发展,晚清时中国朝气已尽,暮气沉沉,步履蹒跚,而日本明治维新时全国都有一种万象更新的感觉,士气之旺盛,朝气之蓬勃,上至天皇,下至平民竟能合万众而一心,全力使国家走向富强,实非我之能比。
  如今的世界已经走到了21世纪,国运的影响固然还有之。但不论国运如何,不论我们今天是在上升还是在下降,都应该脚踏实地地发展,心平气和地与世界相处。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123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海洋大学-瞿晨雪发布于:2017-04-07 14:10:57
1661314 瞿晨雪 中国的戊戌变法并不是通过武力夺取政权,来为自己创造前提条件。中国资本主义经济基础薄弱,中国资产阶级先天不足,加之这些改良主义的先驱们大多是刚从地主阶级中转化过来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没有经过一个对封建主义的批判过程,跳不出封建主义框框。这种经济上的软弱性和思想上的不彻底性必然导致政治上的动摇,使得他们缺乏彻底反封建的勇气,不敢也不想推翻清王朝的反动政权,幻想在旧政权的基础上,依靠一个无实权的皇帝,用和平合法的手段进行自上而下的改革。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124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海洋大学-孔旖璇发布于:2017-04-07 14:13:11

19世纪60年代起,中日两国都开始了近代化改革的进程。这不是偶然的,两国都是在内忧外患的状况下而走上改革道路的。然而不同的是,日本通过明治维新逐步强大,中国屡次改革却没有使中国走向富强,反而加剧了列强的瓜分脚步。 日本是一个善于学习的国家,大化改新中的全盘中化,明治维新中的全盘引进西方文化,将西方先进技术引进国内产业,将西方资本主义制度与国内天皇制相结合而成的具有本国特色的君主立宪制,使日本统一于以天皇为中心的统治阶级之下。

1661326  英3 孔旖璇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125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海洋大学-陈艺灵发布于:2017-04-07 14:13:17
1661315 陈艺灵 日本明治维新是自上而下的,明治天皇带头改穿西服,喝牛奶,吃牛肉,而中国的洋务运动,维新变法,辛亥革命,统治者并没有要变法改革的意愿,清末新政,也是假宪政,真专治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126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海洋大学-徐丝珩发布于:2017-04-07 14:14:10
1661304 徐丝珩 1898年6月11日至9月21日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主的维新派人士通过光绪帝进行倡导学习西方,提倡科学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发展农、工、商业等的政治改良运动。 但戊戌变法因损害到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派(顽固派)的利益所以遭到强烈抵制与反对 戊戌变法和明治维新虽然都是具有反封建性质的运动,但是,它们各自所拥有的力量,和作为其对立面的力 量,却有很大的不同。戊戌变法的思想旗手是康有为,他是这场变法的精神教主。而政治上的权威或旗帜,则是光绪皇帝。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应该说,在思想理论的准备和宣传上,都作出了艰苦卓绝的努力,为这个运动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中国与日本不同的是,封建制度根基太深太久,这种制度已经发展到它自身极精制和极完备的地步,不改变它已经无法与时代共同发展,要改变它又必然触及那些深层的盘根错节的利益关系。这就好比旧时单身娶亲、妻丧续弦或者只是纳妾,都比较好办,但若喜新厌旧、休妻另娶,问题就复杂了 其次,戊戌变法和明治维新的另一个重要区别点是,它们历史文化背景有很大的不同。日本民族具有开放性地吸收外来文化的历史传统。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127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海洋大学-徐剑洋发布于:2017-04-07 14:14:52
这次改革始于1868年明治天皇建立新政府,日本政府进行近代化政治改革,建立君主立宪政体。经济上推行“殖产兴业”,学习欧美技术,进行工业化浪潮,并且提倡“文明开化”、社会生活欧洲化,大力发展教育等。这次改革使日本成为亚洲第一个走上工业化道路的国家,逐渐跻身于世界强国之列,是日本近代化的开端,是日本历史上的重要转折点。 1898年6月11日至9月21日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主的维新派人士通过光绪帝进行倡导学习西方,提倡科学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发展农、工、商业等的政治改良运动。 但戊戌变法因损害到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派(顽固派)的利益所以遭到强烈抵制与反对 戊戌变法和明治维新虽然都是具有反封建性质的运动,但是,它们各自所拥有的力量,和作为其对立面的力 量,却有很大的不同。戊戌变法的思想旗手是康有为,他是这场变法的精神教主。而政治上的权威或旗帜,则是光绪皇帝。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应该说,在思想理论的准备和宣传上,都作出了艰苦卓绝的努力,为这个运动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中国与日本不同的是,封建制度根基太深太久,这种制度已经发展到它自身极精制和极完备的地步,不改变它已经无法与时代共同发展,要改变它又必然触及那些深层的盘根错节的利益关系。这就好比旧时单身娶亲、妻丧续弦或者只是纳妾,都比较好办,但若喜新厌旧、休妻另娶,问题就复杂了 其次,戊戌变法和明治维新的另一个重要区别点是,它们历史文化背景有很大的不同。日本民族具有开放性地吸收外来文化的历史传统。1661329 徐剑洋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128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海洋大学-徐丝珩发布于:2017-04-07 14:14:54
1661304 徐丝珩 戊戌变法是一次进步的改革运动,却获得与日本明治维新相反的结果。两者的差异主要表现在改革与反改革的力量对比、实现改革的手段和改革所处的国际环境三方面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129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海洋大学-徐剑洋发布于:2017-04-07 14:15:16
戊戌变法是一次进步的改革运动,却获得与日本明治维新相反的结果。两者的差异主要表现在改革与反改革的力量对比、实现改革的手段和改革所处的国际环境三方面。关键词:戊戌变法 明治维新 改革 100多年以前,当时的中日两国是同处东方的封建国家,虽然两国所进行的改革运动有诸多相同或相似之处,但是还是有些不同点,正是由于这些不同之处才使得改革的结果不同,从而也使我们看到了戊戌变法失败的基本原因和历史的必然性。 一、中国的封建势力比日本的封建势力要强大得多。中国封建制度延续了两千多年,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都占绝对统治地位,形成一个完整的封建主义体系,中国资本主义虽然获得了初步发展,但仍微弱,在国民经济中占主导地位的依然是分散的小农业和城乡手工业。正是这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成为封建势力赖以生存的基础。我国自古国力强,周围诸国都比较落后,故“天朝大国”、“地大物博”、“无求于人”的思想影响深远,故步自封、妄自尊大的情绪十分强烈。所以,中国的封建势力特别顽固。这股顽固的封建势力,上有清政府的各级官僚,下有广大的地主、绅士、僧尼道士和满族旗民,并以慈禧太后为总头目、总代表。 19世纪60年代之后,中国最高统治权实际上一直由顽固派头子西太后所掌握,光绪即位后,始终是个傀儡而已,一切禀命而行,甚至连人身自由也没有。清朝最高统治集团分裂为帝党和后党后,后党的人占据了各军政要害部门,帝党根本不掌握实权,光绪只不过是名义上的最高统治者。正是顽固派与洋务派这个阶层,成为变法维新的不可逾越的障碍。在变法过程中,上有慈禧太后玩弄权术,下有各级官僚破坏阻挠,以致光绪所颁发的一系列变法诏书,都成为一纸空文。戊戌变法的先驱者们,本就没有足够强大的本阶级的阶级力量为后盾,又把自己的活动范围局限于帝党官僚和士大夫阶层的小圈子里面,不愿接触广大群众。他们害怕人民,害怕革命,深怕从此引起人民革命,把防止革命作为变法的推动力。正是由于戊戌变法缺乏社会基础,得不到人民群众的支持,一旦顽固派卷土重来,发动政变,他们就势单力孤,而不得不束手就擒。日本明治维新时的政局则不同于中国,封建制度危机日深,封建营垒急剧分化。生活状况不断下降的中下级武士,特别是下级武士当中有些人从事商业、手工业和各种自由职业;有的下级武士冲破了禁止“囤积经商”的封建法制和“门第”束缚,或收商人为养子,或入嗣商人为养子,从而同商业高利贷阶层的利益密切联系在一起。 19世纪初,江户二百个商家继承人中有48人出身武土。另有相当数量的下层武士,或通过包税、放高利贷、兼并土地和开垦新田等手段,成了新地主;或因为出身于富裕农民,在经济利益上与新地主、资产阶级有密切联系,从而同他们保持着深厚的关系。由于阶级关系的变动,武士阶层不再是一个统一的社会集团了,他们从不同社会利益出发,不满于掌权的上层封建集团的昏庸无能,要求实行改革。到19世纪初,武士中的少数先进知识分子掀起“兰学”(因主要是从荷兰人及其著作中学习西方)的热潮,他们崇尚西方文化,承认其优越性,鼓吹维新。日本分裂的时期本就比较长,虽到16世纪末初步完成了统一大业,但德川幕府下设置的二百多个藩,仍具有较大的独立性,其中社会生产力较发达的西南诸蕃,曾于19世纪30年代到50年代初,先后进行多次藩政改革,改革的结果,不仅使藩国的实力加强,而且使藩下级武士在藩政中的发言权也得以扩大。到50年代末,以外交内政两大问题(将军继承问题和条约批准问题)为导火线,爆发了统治阶级内部的一次大分裂,形成江户幕府和京都朝廷两大政治分野和两大政治中心。下级武士和西南诸藩以及一批宫廷贵族背离了幕府,而同资产阶级结成倒幕联盟,在16岁的明治天皇周围聚集了一大批倒幕派武士。而顽固势力德川幕府的统治在农民起义的多次打击下,本已摇摇欲坠,开始分崩离析;1867年12月发生“王政复古”的政变,德川幕府的势力更进一步削弱。二、中国的戊戌变法并不是通过武力夺取政权,来为自己创造前提条件。中国资本主义经济基础薄弱,中国资产阶级先天不足,加之这些改良主义的先驱们大多是刚从地主阶级中转化过来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没有经过一个对封建主义的批判过程,跳不出封建主义框框。这种经济上的软弱性和思想上的不彻底性必然导致政治上的动摇,使得他们缺乏彻底反封建的勇气,不敢也不想推翻清王朝的反动政权,幻想在旧政权的基础上,依靠一个无实权的皇帝,用和平合法的手段进行自上而下的改革。因此,戊戌变法成了上层少数人的活动,并没有依靠人民的力量,没有农民起义的配合,又没军队,没有也不可能对西太后为首的顽固势力发动武力讨伐,因此在顽固派进攻面前束手无策。最后竟派谭嗣同去劝袁世凯,企图依靠袁的三千军队一举粉碎西太后的政变,保住光绪帝的地位和变法运动的成果,这不能不说明是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的铤而走险。当袁告密后,西太后提前发动政变,帝党和改良派根本就没有招架之力,简直不堪一击。而日本倒幕派则不同,他们利用人民力量,通过国内战争,以武力推翻德川幕府的反动统治,建立地主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政权,为实行资本主义改革创造了前提条件。1867年12月,“王政复古”政变后,在江户的德川幕府不甘心失败,自认为手中还有实力,决定来一次武力反夺权,1868年1月,日本近代史上空前绝后的大规模内战打响,史称“戊辰战争”。虽然双方兵力悬殊,但是,因为遭到人民群众的反对,幕府军队一败涂地,新政府军节节胜利。戊辰战争的这种结局是由人心向背所决定的。在戊辰战争中,新政府军之所以能够在一年半左右的时间里,以弱胜强,彻底打垮当时还拥有强大武力和财力的德川幕府,根本原因就在于有渴望摆脱殖民压迫和推翻封建卖国幕府统治的广大人民的支持。戊辰战争,在日本近代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没有戊辰战争的胜利,就没有倒幕维新运动的成功,近代独立自主的日本的诞生也就无从谈起,德川的日本就会变成清王朝统治下的中国的翻版。三、中国戊戌变法时的国际环境,要比日本明治维新时所处的国际环境险恶得多。中日甲午战争进一步打开了中国的大门,帝国主义蜂拥而至,各自划分势力范围,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在这种形势下,中国政局发生任何变动都会触发帝国主义的神经。资产阶级改良派曾幻想依靠帝国主义的支持来推行变法,但根本行不通。因为,当英美日等国认真分析了帝、后两党的力量,看清了改良派必然要失败的结局之后,就决定不给改良派以什么实际帮助。而日本则利用了当时极为有利的国际条件,主要是:当时美国正忙于南北战争,英、法正忙于侵略中国,都顾不上日本。西方国家对日政策上步调不一致,尤其是英国害怕引起日本人民的革命,危及它的整个殖民利益。加之,英国在同沙俄的角逐中,日益重视日本的战略地位,其对日政策逐渐转为支持倒幕派推翻幕府通过自上而下的渐进改革,将日本纳入它在远东的战略体系。中国等亚洲国家人民反封建反殖民压迫的斗争方兴未艾,牵制住了西方殖民势力对日本的进一步侵略。日本与中国等殖民地相权衡,在他们眼里,国小人少、资源不丰富的日本毕竟还算不上一块肥肉。以上就是为什么60年代后期,日本倒幕维新运动在当时半殖民地危机的乌云笼罩日本列岛的险恶形势下,能够比较顺利开展并获得胜利的外因之一。由上述几个不同点中可以看出,日本明治维新的成功和中国戊戌变法的失败,都是历史的必然。戊戌变法失败的必然性根本原因,我认为,不是光绪帝的无能,也不是慈禧太后的阴险毒辣和袁世凯的告密。如果把失败的根本原因归结为个人因素,就意味着说变法的失败就是偶然性的巧合,没有规律可寻。失败的根本原因也不在于运动的道路——改良主义道路绝对行不通。戊戌变法虽不主张推翻封建地主阶级的清王朝政权,但它代表资产阶级的要求,企图通过自上而下的政治和经济的改良,发展资本主义,最后变封建社会为资本主义社会,这在当时没有资产阶级革命的形势下,是进步的。因此,19世纪戊戌变法的失败,说它是必然的,这根本原因,应当从当时经济基础与阶级力量对比等方面,来加以说明。戊戌变法运动时民族资产阶级的政治思想代表所发动的资本主义性质的改良运动,它既没有足够强大的本阶级力量作为后盾,又敌视人民,脱离人民,这才是维新运动必然要失败的根本原因。戊戌变法运动的失败表明,抗击帝国主义侵略、改造中国社会的大业,民族资产阶级的上层——改良派,是无力完成的。1661329 徐剑洋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130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海洋大学-徐剑洋发布于:2017-04-07 14:15:47
  一般是要从近代化历史背景、发起阶级、内容和结果及影响四方面来进行比较。   1、背景:双方发起近代化的背景雷同。   内因是封建体制的日趋没落,国内旧有的上层建筑不适于经济生产力的发展,农民与地主的矛盾激烈。   外因是迫于西方列强的入侵(资本主义对海外市场的需求),一开始处在被动状态。中国近代化开端为1840年鸦片战争,日本的话,一般认为是1868年明治维新,但也有观点认为是更早几年的“美国黑船来航事件”。   2、发起阶级:双方的发起阶级区别较大。   中国:最初为中国地主阶级开明派,代表林则徐、魏源,举措是介绍西方的历法、地理社会等自然社会科学著作;随后是地主阶级洋务派,代表慈禧、李鸿章、张之洞,主张“中体西用”,介绍西方的科技和军事技术,陆续创办了早期的官办民族工业如安庆内军械厂、江南制造总局;再后来是以康有为为首的资产阶级改良派,发动“戊戌变法”;再后来为孙文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再往后是中共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无产阶级革命派。   日本:最初发动近代化运动的是日本的下层武士阶级,以倒幕运动建立了明治政府。明治维新后政府扶植起一帮日本本土的民族资产阶级,此后这些资产阶级继续近代化路程,并形成日本权力中心的财阀,掌握国政。   3、内容: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四方面分析比较。   (1)经济上中国的建立了初步的民族工业规模,清政府一改传统的抑商政策,鼓励民间办厂;外来资本在中国东部占据优势地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艰辛。中华民国建立后,中国掀起“实业救国”浪潮;到蒋介石1927年“清党”后至1937年民族工业取得了长足发展,史称“黄金十年”。1937年抗战爆发后,民族工业迅速凋敝,再到解放战争时期,作为中国近代化经济成果的民族工业大批倒闭。   日本方面,开始是政府大力扶植民族工业,形成官办产业,再后来随着本土资产阶级的坐大,原先的国企低价转售给资本家,遂形成财阀。此后的资本主义在日本蓬勃发展,直到1929年的大萧条。为振兴经济,政府开始用战争转嫁经济危机,遂发动侵华战争。战争在初期刺激了日本资本主义尤其是军需产业的发展,但随着战线的拉长,国内近代化经济成果不堪重负,老本几乎耗光。再往后在美国的轰炸中日本的近代花成果几乎归零。 1661329 徐剑洋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131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海洋大学-张丽媛发布于:2017-04-07 14:19:01

1661327张丽媛

几千年来我们一直在领跑世界,为什么在塑造今天的世界的关键近代化过程中,我们跌落了?为什么日本能够从一个和缅甸、暹罗一样弱小的国家一跃而成为世界强国轻易击败昔日的老师中国而与欧美列强争锋?作为深受日本之苦的中国,对于日本又了解多少,关于过去这段历史的研究,关于日本的研究,国内有价值的著作甚少,反而美国有着最多的日本研究经典。日本的成功,奠定于明治维新,而几乎同时,中国也启动了近代化的进程,但结果一成一败,这确实值得我们在日后的学习中慢慢思考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132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海洋大学-瞿晨雪发布于:2017-04-07 14:24:12

1661314 瞿晨雪 中国戊戌变法时的国际环境,要比日本明治维新时所处的国际环境险恶得多。中日甲午战争进一步打开了中国的大门,帝国主义蜂拥而至,各自划分势力范围,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在这种形势下,中国政局发生任何变动都会触发帝国主义的神经。资产阶级改良派曾幻想依靠帝国主义的支持来推行变法,但根本行不通。因为,当英美日等国认真分析了帝、后两党的力量,看清了改良派必然要失败的结局之后,就决定不给改良派以什么实际帮助。 而日本则利用了当时极为有利的国际条件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133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海洋大学-张丽媛发布于:2017-04-07 14:24:48

1661327张丽媛

纵观建国至今的这几十年,我们真的可以感慨一声,无论是公平还是时间,其实从来没有站在中国这一边。但中国再没有浪费过时间,也从没有奢求过公平,而是一心一意谋发展。如果说苦难的岁月让中国学到了什么,那就是在时间的河流中,不前进的结果只有一个,就是后退;在公平的天平上,能摆出来砝码也只有一个,就是实力。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134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海洋大学-陈璐佳发布于:2017-04-07 14:27:56

1661313英语三班陈璐佳

19世纪60年代起,中日两国都开始了近代化改革的进程。这不是偶然的,两国都是在内忧外患的状况下而走上改革道路的。然而不同的是,日本通过明治维新逐步强大,中国屡次改革却没有使中国走向富强,反而加剧了列强的瓜分脚步。
  日本是一个善于学习的国家,大化改新中的全盘中化,明治维新中的全盘引进西方文化,将西方先进技术引进国内产业,将西方资本主义制度与国内天皇制相结合而成的具有本国特色的君主立宪制,使日本统一于以天皇为中心的统治阶级之下。
  中日近代化比较研究是文化大革命后才广泛展开的,在近代中外关系研究中是取得成果最多的一块,近二十年来,不少学者对这一方面进行了大量论述。主要的论著有依田憙家著《近代日本与中国 日本的近代化--与中国的比较》《中日两国近代化比较研究》《近代日本的历史问题》等史学专著。论述的主要论文主要有,高旺著《晚清宪政改革与日本明治维新:政治发展中的影响因素分析》、田毅鹏著《中日现代化比较研究一百年》、董以山著《中国洋务运动与日本明治维新之比较》、刘越英著《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若干条件之比较研究》等。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135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海洋大学-马依夏·艾尼瓦尔发布于:2017-04-07 14:28:48
1)要敢于突破传统,勇于革新,不要被落后的腐朽的体制所束缚,打破守旧观念。 2)要学会团结一致,主仆同心。明治维新时,明治天皇与上下官员、各势力的“团结”使得改革顺利进行 3)要学会开放,虚心西方学习。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136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海洋大学-张丽媛发布于:2017-04-07 14:29:01

1661327张丽媛

综上,如果说中国这片土地真正强大的是什么,我想,也许是我们有这么一副勇于承载矛盾的脊梁,和一颗敢于迎接挑战的心脏。这个国家被各种过去和当下矛盾切割的伤痕累累,但从未祈求施舍,更从未放弃希望。无论跌倒多少次,无论跌倒在哪里,只要还有信念在,我们都应该相信,这个国家依旧能重新站起来。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137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海洋大学-马依夏·艾尼瓦尔发布于:2017-04-07 14:29:40
1)要敢于突破传统,勇于革新,不要被落后的腐朽的体制所束缚,打破守旧观念。 2)要学会团结一致,主仆同心。明治维新时,明治天皇与上下官员、各势力的“团结”使得改革顺利进行 3)要学会开放,虚心西方学习。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138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海洋大学-孔旖璇发布于:2017-04-07 14:30:04

日本明治维新前前的“倒幕战争”及明治初期的“西南战争”,是日本完成了资产阶级革命的标志,从传统东亚朝廷转变为近搜索代民族国家,为后来明治维新的成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基本建立了近代意识形态、政治形态、军事形态、经济形态、教育形态等。
反观这一时期的清国,虽名义上叫大清帝国其实际上仍是传统的家、国、天下的朝廷,是传统东亚朝廷帝国而不是近代民族国家的帝国,这一时期的内战,仍是传统意义的农民战争、改朝换代。是叛乱而不是革命!所以,洋务运动、百日维新皆是无根之水,甲午战争,清国的战败是,不可避免的。
中国近代化得出的结论是:救亡图存是中国近代的唯一主题,革命是唯一的手段。所以朝廷必须被推翻,皇帝必须退位,这就是辛亥革命能够成功的历史背景。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就决定了将革命进行到底,共产党及其军事集团人民解放军夺取全国政权成为历史必然。
这也是当代中国,民族主义(建立现代多民族民族国家的理论基础)、社会主义(新兴的工人阶级、民族资产阶级与农民阶级粉碎旧的地主阶级的反动统治的理论基础)占统治地位的原因。

1661326  英3 孔旖璇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139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海洋大学-陈艺灵发布于:2017-04-07 14:33:05
1661315  陈艺灵  日本明治维新保留了忠君思想,和魂洋才,武士道教育,封建军国主义色彩浓厚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140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海洋大学-陈艺灵发布于:2017-04-07 14:34:37
1661315  陈艺灵 军事方面:日本废除了旧时的封建征兵制,建立了一支富于武士道精神、绝对效忠天皇的新式军队,积极准备对为侵略扩张。 中国洋务运动的重点在军事方面,先是创办了一系列的军事工业,培养了一批近代军事人才,后又组建起了北洋、南洋、福建三支海军舰队。中国确实开始走上了军事近代化的道路,尤其是北洋舰队吨位居亚洲第一。大规模舰队的编练,大型企业的设立,曾受到世界的瞩目,亚洲最大的钢铁企业------汉阳铁厂建成时,西方称此为比强兵劲旅更可怕的"黄祸"。然而军事不能孤立于政治之外。政治的腐败导致军事成果最终化为乌有。甲午一战北洋舰队全军覆灭。 德国铁血宰相俾斯麦当时就认为,30年后日本回兴旺起来,中国回更加衰弱下去。根据就是日本使节到欧洲,注意的是讲求政法,兴办工商,研究学术。而中国人到欧洲则是忙于探询军火的价钱和何种军舰装备精良。思想观念的不同造成了中、日在近代化过程中分道扬镳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141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海洋大学-陈艺灵发布于:2017-04-07 14:36:30
1661315 陈艺灵 兰学运动的启蒙运动作用 西欧各国在社会变革和革命之前都会有一场思想解放运动(如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日本也与之相近,在明治维新前也出现了一场思想解放运动即兰学运动。 所谓兰学,是指日本人在与荷兰人贸易或接触后,煞费苦心地从荷兰文书籍和百科全书中挖掘出来的西方近代科学知识和学问,其涉及医学、军事、冶金、地理学、天文学等学科。兰学始于16世纪与西方文明接触,19世纪下半叶逐渐步入高峰。兰学的发展为明治维新打下了坚实的思想基础,其具体表现:首先,日本人地理观、世界观的转变。这一转变使得日本能够冷静地按照当时的国际秩序和惯例处理外事问题。其次,日本文化价值观的转变。日本人开始认识到传统东方文化与近代西方文化的差异,从而价值观开始发生朝向西方和近代化的转变,其突出表现在医学上的转变。其最终结果是“和魂洋才”取代“和魂汉才”并且这一思想逐渐普及。第三,统一的民族和国家意识上的觉醒。由于西方的冲击及其导致的以洋学为主体的启蒙运动的影响,日本人想要建立像大英帝国那样国家的体制的愿望越来越强烈,以致许多武士、知识分子甘愿为此付出一切,这是同时代的中国士大夫所不能比拟的。 3、武士阶层的作用 明治维新的领导者是资产阶级化的下级武士,即时人所谓的“志士”, “志士”就是狂热的极端民族主义者和具有很大抱负的政治活动家,并且他们接受或部分接受资产阶级思想。他们主要出自下级武士或武士知识分子阶层。他们具有忠诚、尽职、勇敢、荣誉感等武士的传统价值观,同时在洋学和西方近代文明直接或间接影响下已具有一定的近代西方思想萌芽。他们宣传变革主张,培养维新力量。其中最为著名的是吉田松阴及其老师佐久间象山,他们通晓国学、洋学。他们的学生有明治时代的领导人伊藤博文、山县有朋,明治维新三设计师之一的木户孝允,长州藩极端主义者领导高杉晋作、草坂玄瑞。他们在明治维新及其以后的日本历史上发挥了重大作用。“志士们”具有近代西方强国的视野和使日本成为世界强国的抱负,更重要的是他们掌握了以近代西方先进武器和体制建立起来的武装力量。 日本在幕府统治末期能涌现出一群能文能武,既有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思想,又有世界视野和近代政治思想的志士,是明治维新成功的原因之一。(可以设想一下,假如没有“维新三杰”,近代日本会走向哪里呢?) 4、日本社会系统的独特框架结构 与土地制度相对应的幕藩体制,使日本的大名有半独立于德川幕府的传统,以至于长州、萨摩等藩能违背幕府旨意,向西方学习科学文化和军事技术,从而成为反对幕府的根据地。 中国是一个封建制度充分发展的国家,社会的内部结构比较稳定,并且具有较强的调节社会矛盾的机制。而日本则不然,同中国相比,日本封建制度的发展显然是不充分的。在封建幕藩制国家的日本由于存在着同幕府处于对立地位的藩国,使“志士有所凭藉”,这是倒幕运动和明治维新获得胜利的一个重要原因。 作为独特现代化之路的日本明治维新,其成功是复杂的内部、外部原因综合作用的结果,除上述4个原因外,还有历史传统、政治经济结构、幕府的腐败统治、人民群众的作用、有利的国际环境等等。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142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海洋大学-陈艺灵发布于:2017-04-07 14:37:29
1661315 陈艺灵 以伊藤博文等为首日本仁人志士放眼世界,建立立宪政体是维新成功的关键,而中国则相反。梁启超在他的著作《李鸿章传》中也说李“不识国民之原理,不通世界之大势,不知政体之本原”。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143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海洋大学-陈艺灵发布于:2017-04-07 14:39:28
1661315 陈艺灵 利用政府力量大力扶植和保护私人资本主义的发展。具体措施:①政府把铁路和军工企业以外的大部分国营企业无偿或以优惠的价格转让给私人资本家。②政府通过补助金和优惠贷款等形式给予私人资本家资金支持。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144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海洋大学-陈艺灵发布于:2017-04-07 14:40:50
1661315 陈艺灵 改革土地制度 中国新中国成立后土地制度改革。 日本 废除封建领主土地所有制,确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 提高了土地所有者经营农业的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1 2 3 4 5
GO
发布回复
点击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