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动力三班请进】日本明治维新与中国近代史的比较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海洋大学-韩子豪发布于:2018-04-09 09:12:26
每位同学主题贴下回复讨论。 视野要宽阔: 中国的近代化不可仅限于洋务运动,应涵盖整个中国近现代史的发展进程。
点赞 (0) 回复
1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海洋大学-陈海兵发布于:2018-04-09 10:09:08
两次*战争和太平天国运动过后,晚清政府开展了自上而下的自救自强运动——洋务运动。与此同时,日本也强力推行了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明治维新。此时的日本综合国力远在清朝之下,但中国洋务运动和日本明治维新的成果的最终较量——甲午中日战争却以清朝完败日本完胜告终,这不得不让人对晚清洋务运动和日本明治维新进行深思和对比。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2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海洋大学-马甫金发布于:2018-04-09 10:13:47
守旧力量与维新力量的对比。在日本明治维新时,幕府的势力已经十分脆弱,陷于极端孤立的境地。维新势力以中下级武士为核心,抬出天皇为旗帜,与反幕府的强藩相结合,既有基地,又有军队,广大农民和市民也积极参加和支持反幕武装,因此组成了强大的维新阵营,一举推翻了幕府旧政权。中国的情况则不然,由地主、商人、高利贷者和官僚结成的“四位一体”,同现存的经济和政治制度有着密切的利害关系,传统文化以儒学为核心,而且这股反动势力还有强大的外国侵略势力的支持,因此,在这个具有特殊凝聚力的统治营垒中是很难分化出与之相对抗的革新势力的。如中国的维新势力仅以有资产阶级倾向的士大夫知识分子为核心,依靠没有实权的皇帝,联合少数官僚,既没有基地,也无兵权、财权,与守旧党比,对比悬殊。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3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海洋大学-王智华发布于:2018-04-09 10:14:00

戊戌变法和明治维新虽然都是具有反封建性质的运动,但是,它们各自所拥有的力量,和作为其对立面的力

量,却有很大的不同。戊戌变法的思想旗手是康有为,他是这场变法的精神教主。而政治上的权威或旗帜,则是光绪皇帝。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应该说,在思想理论的准备和宣传上,都作出了艰苦卓绝的努力,为这个运动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中国与日本不同的是,封建制度根基太深太久,这种制度已经发展到它自身极精制和极完备的地步,不改变它已经无法与时代共同发展,要改变它又必然触及那些深层的盘根错节的利益关系。这就好比旧时单身娶亲、妻丧续弦或者只是纳妾,都比较好办,但若喜新厌旧、休妻另娶,问题就复杂了
其次,戊戌变法和明治维新的另一个重要区别点是,它们历史文化背景有很大的不同。日本民族具有开放性地吸收外来文化的历史传统。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4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海洋大学-彭云发布于:2018-04-09 10:17:03

明治维新和中国近代化的背景相同。 两者都发生在19世纪六七十年代,都是在19世纪中期民族危机加剧的情况下开始向西方学习的。随着工业革命的完成,西方列强把侵略扩张的矛头指向了亚洲地区。经过1840、1856年两次*战争和1853年美国军舰闯入日本浦贺港事件后,中日两国闭关锁国的大门相继被打开,两国都面临日趋严重的民族危机。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5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海洋大学-胡又心发布于:2018-04-09 10:18:18
戊戌变法是一次进步的改革运动,却获得与日本明治维新相反的结果。两者的差异主要表现在改革与反改革的力量对比、实现改革的手段和改革所处的国际环境三方面。正是由于戊戌变法缺乏社会基础,得不到人民群众的支持,一旦顽固派卷土重来,发动政变,他们就势单力孤,而不得不束手就擒。日本明治维新时的政局则不同于中国,封建制度危机日深,封建营垒急剧分化。生活状况不断下降的中下级武士,特别是下级武士当中有些人从事商业、手工业和各种自由职业;有的下级武士冲破了禁止“囤积经商”的封建法制和“门第”束缚,或收商人为养子,或入嗣商人为养子,从而同商业高利贷阶层的利益密切联系在一起。改革的结果,不仅使藩国的实力加强,而且使藩下级武士在藩政中的发言权也得以扩大。 中国的戊戌变法并不是通过武力夺取政权,来为自己创造前提条件。中国资本主义经济基础薄弱,中国资产阶级先天不足,加之这些改良主义的先驱们大多是刚从地主阶级中转化过来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没有经过一个对封建主义的批判过程,跳不出封建主义框框。而日本倒幕派则不同,他们利用人民力量,通过国内战争,以武力推翻德川幕府的反动统治,建立地主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政权,为实行资本主义改革创造了前提条件。 中国戊戌变法时的国际环境,要比日本明治维新时所处的国际环境险恶得多。中日甲午战争进一步打开了中国的大门,帝国主义蜂拥而至,各自划分势力范围,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在这种形势下,中国政局发生任何变动都会触发帝国主义的神经。资产阶级改良派曾幻想依靠帝国主义的支持来推行变法,但根本行不通。而日本则利用了当时极为有利的国际条件,主要是:当时美国正忙于南北战争,英、法正忙于侵略中国,都顾不上日本。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6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海洋大学-陆凡发布于:2018-04-09 10:19:17
19世纪初,日本和清朝都依旧处于封建社会。一边是幕府末期,一边是清末。在见识到自身的落后和西方的坚船利炮之后。两国的有识之士都认识到了应该图强,纷纷走上了改革创新的道路。从根本目的和背景来看,两国的运动是有共同点的。都是为了挽救民族危亡,完成自强,抵御外侮。
用户头像
上海海洋大学-陆凡 2018-04-09 10:27:05

但是也有很多不同。首先,中国的改变有一个过程。先是洋务运动,它是中国地主阶级的一场自救运动。其主旨依旧是维护传统的封建制度,只是从器物层面浅显地去学校西方的科学技术,而不触及根本的政治制度。所以存在很大局限性。而几乎同时期的明治维新,他是一场自上而下的改革。明治天皇带头穿西服,食牛肉等等。而且其目的是真正的想让日本走上资本主义道路。所以日本不仅仅从物质层面上学校西方,还从制度上建立完善的资本主义道路。走上了工业化的道路。这是一系列完善的措施。可以说贯通了中国几次的运动宗旨。非常全面。虽然还是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但也是日本自强,完成脱亚入欧壮举的伟大基石。

用户头像
上海海洋大学-陆凡 2018-04-09 10:40:06

甲午战争后,中国人意识到也要从制度方面学习西方。于是便有了公车上书。康有为,梁启超等有识之士上书光绪帝要求变法,希望在中国实行君主立宪制。光绪帝也答应了。得到了统治阶级的支持,这一点与明治维新很像。然而日本明治维新时,并没有更大的封建力量,可以说倾举国之力。而中国渊源流长的文化此时有了一定的负面性。中国的封建势力远比想象中的顽固。他们为了自己的利益,阳奉阴违,千方百计地阻挠。其中为首的是中国真正的统治者,*。她在百日后毅然发动政变,软禁光绪帝,逮捕变法主义者。戊戌变法失败。也说明了在封建势力及其强大的中国,靠统治阶级完成变法是走不通的。所以更多的人走上了革命的道路。戊戌变法算的上是一场流血的运动。比起明治维新,它显得更悲壮。虽然从后世来看,明定国事诏可能也不及明治维新的深度广度,但也是先人努力的结果。致敬

用户头像
上海海洋大学-陆凡 2018-04-09 10:45:46

戊戌变法后出现过出现过清末新政。他比起洋务运动,是真正的统治者的自救方式。也略微触及了政治上的改变。但预定*失败及皇族内阁的诞生。也露出了维护自身统治的丑恶嘴脸。彻底失去了民心。无法挽救病入膏肓的清王朝。所以封建统治者实施的一系列改革,其目的追根溯源,就是为了维护自身利益,而不是为了挽救人们,即不肯让权于民。所以注定失败。而明治维新成功,不仅仅因为他更全面,涉及制度,军事,教育等等。更因为他是真正为了民族的危亡,是为了人民。

用户头像
上海海洋大学-陆凡 2018-04-09 10:51:26

看完了清末的一系列运动。接下来就是革命党人的辛亥革命。这是由资产阶级发起的一场革命。致力于推翻清王朝的统治,建立一个民主的新中国。它首先改革的就是制度,学习西方(美国),设想建立一个三权分立的政府。也有了自己的核心思想:三民主义。之后也诞生了自己的纲领。《临时约法》。这是质的飞跃。同明治维新很相似。但不同的是。辛亥革命未能守住自己胜利的果实。袁世凯称帝,也可以从一种角度说辛亥革命失败了。这是因为最后革命向军阀势力妥协了。

用户头像
上海海洋大学-陆凡 2018-04-09 10:59:11

最后总结。中国近代革命与明治维新的相同之处在于都处于民族危亡之秋,发动的背景起因相似。都是为了救过。都从器物方面学习了西方的先进技术。都取得了统治者的支持。(清朝的名义上统治者光绪帝) 不同点则在于中国的统治阶级救国只是为了自身利益,继而不愿触及根本的制度问题。日本则是一场全面的改革,涉及社会各个领域。走上了工业化道路。然后中国运动收到了封建势力的强烈阻挠,皇帝都被软禁,而日本通过倒幕运动及尊王攘夷,极好地抑制了封建势力,为革命铺平了道路。还有中国运动经历了一步步摸索的过程,日本则有较全面地认识,少走了弯路。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7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海洋大学-彭云发布于:2018-04-09 10:19:29

目的相同。 两者都是要富国强兵,挽救民族危亡,巩固统治。

内容相同。 两者都从西方引进了先进的科学技术,建立了一批近代化企业、新式军队,进行了教育改革,这都反映了资本主义发展潮流的不可阻挡。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8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海洋大学-颜文震发布于:2018-04-09 10:20:57
清代中国极其蔑视西方的一切,在洋务运动之前中国一直实行“闭关锁国”,对于西方 文化更是完全不认同,即使是洋务派也仍然认为" 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于西人之上,独火器不能及" ,因而向西方学习也就只能局限于先进的军事技术方面。日本则有向世界借用先进东西的悠久传统,江户时代的日本虽然也处于锁国的状态之下,对于外来文化尤其是西方先 进文化的学习却始终没有止步,逐渐形成以研究和摄取西方科学文化知识的学问——兰学。 到明治维新之前,西学一在日本成为了一股无法压抑而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新思潮,同时,西 学的穿日,使日本封建阵营形成了一个相当数量的新知识分子集团,一个倾向资产阶级改革 的革新势力逐渐形成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9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海洋大学-韩子豪发布于:2018-04-09 10:20:57
求助一波历史大佬 “日本明治维新与中国近代史比较” 随便给我码几个字吧[抱拳]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10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海洋大学-马甫金发布于:2018-04-09 10:21:45
改革侧重点不同。戊戌变法侧重于政治经济和军事文化等各方面,涉及面广;而维新变法则侧重于政权建设。   综上所述,两国的变法运动必然有着某些相同之处,然而它们却呈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历史命运。日本的明治维新与中国的戊戌变法都是自己国家历史上的一个里程碑,都同样功不可没。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11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海洋大学-朱远婕发布于:2018-04-09 10:21:50

中国进行洋务运动的直接原因是学习并利用西方先进武器对付当时的太平天国运动,维护清政府的统治。而日本则在明治维新前夕推翻了封建没落的幕府统治,从而为改革扫清了道路。其实两国的历史背景也是不同的。中国以天朝大国自居,抵抗甚至藐视一切外来事物,直到第二次*战争中国再次战败的刺激下,才出现洋务派,主张向西方学习以达到自强之目的。然而即使是洋务派也仍然认为"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于西人之上,独火器不能及",因而向西方学习也就只能局限于先进的军事技术方面。而日本人有着擅长借鉴先进事物的悠久传统,在我看来这是造成日本明治维新和中国近到史纲要不同的主要原因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12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海洋大学-韩子豪发布于:2018-04-09 10:22:51
明治维新很快就开始学习英国,开始发展民间商业了,所以前者虽然投入巨大,绝始终没有给当时的中国社会带来什么结构性的触动,而后者很快就形成了一个资本主义社会。这里面的差别有多大,其实稍微想象一下就明白了但这也是没办法的,其实日本从幕府时代起,民间商人承包政府事务就是惯例了,连货币发行都是承包制的,没有商人连基本的政府职能都无法发挥。所以日本幕府时期的政府其实效率相当高,控制力极其强大(从一点可见,德川时期每一个日本人形成的档案是同时期每一个中国人的二十多倍),但德川直到灭亡,官僚的规模一直不大(相比于它的工作量)。而中国虽然有商办传统,比如盐业,但政府依然是主角,没有让商业机构广泛涉入政府运转的传统(从人力资源而言,两个政体也不是一个水平的,中国科举制度生产出的预备官员是在任官员的十几倍,相比而言,日本虽然有浪人,但没多到这个程度)。所以要实行改革,只能叠房架屋的增加政府机构,那效率低是无可避免的。 作者:知乎用户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0009519/answer/19532896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13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海洋大学-杨智康发布于:2018-04-09 10:23:31
中日两国的维新运动之所以产生了诸多不同,根源在于两国文化传统不同,对待西方先进科技的态度不同。日本跨入文明较晚,在国际间的文化交流中,总是“接受了很多,但付出的很少”,形成了一种对外国文化乐意吸收的文化心理传统。他们先是学习中国文化,近代以来又大量地、全面地吸收西方文化,所以作为当时比较先进的西学受到了日本人民的广泛欢迎,并得到了广泛传播。再者,日本历来提倡武士精神,崇实而不倡空谈,对维新改革也是很有利的。中国,文明古国,几千年中形成了光辉灿烂的文化,但是由于她太过辉煌,一旦需要变革之时,反而成为一个无形的负担。中国民众以中华文化为豪,而外来文化则不入法眼,在国际交流中,一直是出多入少,因而形成了一种自尊、自足、泥古拒变的文化心理传统。直到维新时期,守旧派还顽固地坚守“祖宗之法不可变”,顽固派官僚徐桐甚至说出了“宁可国亡,不可变法”。而且在广大人民群众中,“忠君”思想根深蒂固,这些对维新改革是十分不利的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14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海洋大学-张慧燕发布于:2018-04-09 10:23:31
明治维新,是指19世纪60年代末日本在受到西方资本主义工业文明冲击下所进行的,由上而下、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全盘西化与现代化改革运动。中国近代史是从第一次*战争1840年到1949年南京国民党政权覆亡为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历经清王朝晚期、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时期、北洋军阀时期和国民政府时期,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逐渐形成到瓦解的历史。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15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海洋大学-巴特克喜克·欧音比丽克发布于:2018-04-09 10:23:46
日本明治维新是自上而下统治阶级开启的变革,有一定的阶级局限性,中国近代化是自下而上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16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海洋大学-廖文瑜发布于:2018-04-09 10:23:58
中国的近代化发端于洋务运动,日本的近代化开始于明治维新。这两个运动 , 在两 国的经济发展上 , 基础和历程有若干近似之处 , 但结局完全不同 , 一个是基本上成功了 , 一个是完 全失败了 , 随之决定了两国人民近百年的不同命运。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17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海洋大学-彭云发布于:2018-04-09 10:24:13

日本明知维新始于1868年明治天皇建立新政府,日本政府进行近代化政治改革,建立君主立宪政体。经济上推行“殖产兴业”,学习欧美技术,进行工业化浪潮,并且提倡“文明开化”、社会生活欧洲化,大力发展教育等。这次改革使日本成为亚洲第一个走上工业化道路的国家,逐渐跻身于世界强国之列,是日本近代化的开端,是日本历史上的重要转折点。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18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海洋大学-韩子豪发布于:2018-04-09 10:24:25
作者:高枫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0009519/answer/17623567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简单的说,工业化需要大量的启动资金。如果不能抢殖民地,不能用工农剪刀差剥削自己人,那么还真的麻烦。号称自由贸易下,资源产地国也能通过出售自己的资源,产生足够的利润来支持自己的工业化,不过南美和中东似乎并非如此。其实明治维新能成功,和西方资本支持分不开。首先上数据(引用自西西河某名帖,由于需要翻墙,就不直接上连接了):“明治政府成立之初,伊藤博文任大藏省少辅,第一件事就是力排众议,向英商借款100万镑(时值白银约400-500万两),修筑东京至横滨间的铁路。到甲 午时期日本借款约5000万两白银,而整个北洋舰队的军舰造价才2000万两,这样的资本介入,对于日本开始维新时这样的小国穷国,是没有偿还担保的,而 且日本借债的主要投入方向是在军事方面,只有战争胜利才有收回本息的可能,而日本能够用兵的地方傻瓜都可以看得明白,而中国至甲午战前,清政府共借外债45笔,折合库平银4626万余两。这些外债战前已基本还清,从80 年代中期算起,清政府每年支付外债的本息,一般都占财政总支出的3-6%,占海关税收的12-20%。中国是基本没有外债不依靠国际金融资本生存的,而清 政府本身财政紧张,战前李鸿章要求拨付300万两的战争经费,实际到位只有18万两, 相比之下甲午战争中,日本募集的公债达11,680万日元,而各国认购的公债就达到966万又4900英镑(日元与库平银比价为1.4:1。〔日〕大藏大 臣官房财政经济调查课编:战时财政经济参考资料第一辑,《日清日露两战役及世界大战に于け■我か战时财政》。)。所以日本在甲午战争中获胜,关键就是国际 金融资本的支持,这样的巨款借给日本,等于就是国际金融资本已经完全押宝日本胜利,如果日本失败,这些借款和债券就将全部变成垃圾债券甚至废纸。国际资本 的操作实际上决定了世界列强的态度和中日战争的结局,也决定了此后半个世纪中日两国迥然不同的发展态势。”由此可见,没有列强和国际金融资本的支持,日本根本没有经济发展的“第一桶金”。欧美列强资本的态度也确实决定了甲午的胜负。进而决定了中日两国20世纪前半段的命运。至于说为何对中日如此厚此薄彼?这个说法就很多了。比如说日本的国情使得其就算发展到极致,也至多是列强之一而已。而中国,则是不论兴衰,都是世界目光的主要聚焦地。再考虑到整个19世纪后半段,中国上下的主流民意对西方都是敌意为主的,而西方列强也很清楚,如果直接与中国对抗或者管辖如此巨大的人口,都会显得得不偿失。所以,一个贴近中国并且敌视中国的日本就是合乎买卖的主意了。之后,日俄战争,日本在西方兜售战争公债的数字更是惊人,直到二战爆发还没还完呢。到现在日本国内还有史学家认为日俄战争是英国利用日本遏制俄罗斯在远东的扩张。而日后,一旦日本做大,有了吞并中国,整合东亚大陆所有人口和资源的机会(有没有实力另说,目前史学界认为二战的时候,日本想吞并中国,起码是个耗时巨大,消化缓慢的慢功夫,短期内肯定不行)。马上,西方的态度就变了。二战之后,西方的态度又变了一次。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19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海洋大学-张慧燕发布于:2018-04-09 10:24:48
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充满灾难、落后挨打的屈辱史,是一部中国人民探索救国之路,实现自由、民主的探索史,是一部中华民族抵抗侵略,打倒帝国主义以实现民族解放、打倒封建主义以实现人民富强的斗争史。日本政府进行近代化政治改革,建立君主立宪政体。经济上推行“殖产兴业”,学习欧美技术,进行工业化浪潮,并且提倡“文明开化”、社会生活欧洲化,大力发展教育等。这次改革使日本成为亚洲第一个走上工业化道路的国家,逐渐跻身于世界强国之列,是日本近代化的开端,是日本历史上的重要转折点。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20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海洋大学-巴特克喜克·欧音比丽克发布于:2018-04-09 10:24:49
日本明治维新,是日本政府进行近代化政治改革,建立君主立宪政体。经济上推行“殖产兴业”,学习欧美技术,进行工业化浪潮,并且提倡“文明开化”、社会生活欧洲化,大力发展教育等。这次改革使日本成为亚洲第一个走上工业化道路的国家,逐渐跻身于世界强国之列,是日本近代化的开端,是日本历史上的重要转折点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21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海洋大学-廖文瑜发布于:2018-04-09 10:24:50
中、日两国面对 19世纪中、后期西方列强殖民侵略的进逼,都展开了各种形 式的改革,然而最终达成改革目标而独立富强的,却是日本。近代化伊始,中日两国有很 多相似之处,也有很多不同的地方,正是这些不同之处,使中日在近代化道路上产生了巨 大差距。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22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海洋大学-舒怡君发布于:2018-04-09 10:25:34
日本的明治维新是一场资产阶级的革命运动,从一开始就有着明确的改变日本原有社会 的要求,一切都是为了对旧社会进行有利于新兴资产阶级的改革。中国的洋务运动则是一场 封建地主阶级的自救运动。根本目的在于巩固原有的他们认为“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的封建 社会制度,维护和延续满清王朝的统治。 日本明治政府成立后,为了改变日本的落后状态,维护国家和民族的独立,发展资本主 义,明治政府采取了全方位、多角度的吸收方式,从政治、经济等各方面推行了西方的制度和社会生活方式。与此相比,中国则是伴随着历史发展的不同时期所存在的突出问题,进行片面、孤立地吸收,在不同时期所吸收的西方文化是割裂的,没有形成一个完善的整体,加上受到当时种种政治力量的牵制和阻碍,致使中国仍然保持着原来的政治体制和落后状态。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23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海洋大学-廖文瑜发布于:2018-04-09 10:25:48
两国政治背景的比较 中国当时封建皇帝具有至高无上的绝对统治权力。他在实际上也是完全掌握了政治上的 统治权,军事上的指挥权,经济上的支配权和意识形态上的控制权。洋务运动正是在高度的 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之下进行的 , 洋务派很微弱的努力既受到皇帝的限制,又受到封建顽固派 的强有力的阻难。 日本属于传统体制属于封建世袭领主制。在幕藩体制下,日本是一个松散的有多个藩地 组成的国家,藩主有很大的自治权;但是这些藩地有很强的天皇中心观念,这使得明治政府 的中央集权体制相对简单得建立起来。幕藩体制下等级森严,日本农民阶级的反封建反侵略 斗争高涨,成为明治维新成功的最根本动力。在“尊王”的口号下,各阶层很自然得都拥戴 天皇,使天皇在实际上取得了统治权。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24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海洋大学-巴特克喜克·欧音比丽克发布于:2018-04-09 10:25:51
(1)背景相同,改革前都面临着严重的社会危机;(2)性质相同,都是由最高统治者自上而下进行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3)都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上采取了重大措施;(4)都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 不同点:戊戌变法依靠一个无实权的皇帝,以失败而告终,中国仍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明治维新获得成功,日本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并逐渐强大起来。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25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海洋大学-张慧燕发布于:2018-04-09 10:26:18
这两个运动 , 在两 国的经济发展上 , 基础和历程有若干近似之处 , 但结局完全不同 , 一个是基本上成功了 , 一个是完 全失败了 , 随之决定了两国人民近百年的不同命运。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26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海洋大学-廖文瑜发布于:2018-04-09 10:26:31
中日两国都是“后发型”现代化,但日本“后发”的同时又是“外生”的,有学者认为 日本实现较彻底改革的关键是立志推进现代化的领导人掌握了国家实际的政治权力,能将传 统政治领导转化为具有现代化倾向的政治领导, 并维持领导集团内部的高度团结。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27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海洋大学-颜文震发布于:2018-04-09 10:26:40
1、政治领域:在日本1868年4月公布了《政体书》确定了立宪君主制的政体。此后 又通过建立常备军和警察制度进行了军事改革和警察治安制度的改革。通过“奉还版籍”和 “废藩设县”铲除了地方割据势力,完成了建立现代资产阶级中央集权制国家的任务。同时 明治政府通过颁布“征兵令”和实行“秩禄处分”等措施把旧有的剥削者转变成新兴资产阶 级和新式地主。1885年日本实行内阁制,1889年日本颁布*,1890年日本开 设国会,从而建立起比较完善的君主立宪的国家制度,完成了政治领域的改革。中国在政治 上则毫无建树,根本没有触动封建专制制度。尤为重要的是政府的腐败日趋严重。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28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海洋大学-巴特克喜克·欧音比丽克发布于:2018-04-09 10:26:46
经济上: 在明治维新前,日本已经形成了统一的国内市场,即形成了支撑统一国家的经济基础;在统一的国内市场推动下,日本先是经过战争,推翻幕府统治,建立了统一的国家(绝对主义),其后由在国内统一市场的要求下,进行了政体改革,形成了近代国家。而中国此时仍未能形成统一的国内市场,如梁启超所言,十八省如十八国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29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海洋大学-张慧燕发布于:2018-04-09 10:26:55
中国当时封建皇帝具有至高无上的绝对统治权力。他在实际上也是完全掌握了政治上的 统治权,军事上的指挥权,经济上的支配权和意识形态上的控制权。洋务运动正是在高度的 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之下进行的 , 洋务派很微弱的努力既受到皇帝的限制,又受到封建顽固派 的强有力的阻难。 日本属于传统体制属于封建世袭领主制。在幕藩体制下,日本是一个松散的有多个藩地 组成的国家,藩主有很大的自治权;但是这些藩地有很强的天皇中心观念,这使得明治政府 的中央集权体制相对简单得建立起来。幕藩体制下等级森严,日本农民阶级的反封建反侵略 斗争高涨,成为明治维新成功的最根本动力。在“尊王”的口号下,各阶层很自然得都拥戴 天皇,使天皇在实际上取得了统治权。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30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海洋大学-彭云发布于:2018-04-09 10:27:13

中国近代化过程发生在封建社会后期,贯穿于资本主义产生、发展的整个历史过程,是人类社会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必经阶段。以经科技为动力,以工业化为中心,以机器生产取代手工劳动;机器工厂取代家庭作坊和手工工场为标志,并引起经济、政治制度、生活方式乃至思维方式等全方位变化的一场社会变革。其实质是在中国近代,近代化也就是工业化和与工业化相伴随着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变化,就是实现社会的转型,即从封建社会转化为近代社会。而他的前提是在中国近代,在完成这一历史任务,必须解决两大问题:一是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二是繁荣富强和持续发展。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1 2 3 4 5
GO
发布回复
点击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