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中国近代化经历了曲折发展,主要分三个阶段:
(一)起步阶段(1840-1895)从*战争到甲午战争,主要学习以科技为核心的西方物质文明阶段,这一阶段的近代化还停留在经济领域。
(二)整体发展阶段(1895-1927)从甲午战争到大革命失败,主要是政治制度的变革阶段。这一时期经济工业化取得较大发展,政治民主化开始有突破。
(三)曲折前进阶段(1927-1949)从国共十年开始到解放战争胜利,这一阶段中国近代化在阶级矛盾尖锐复杂的情况下缓慢发展。
明治维新始于19世纪60年代末,至90年代结束的改革运动。是日本在受到西方资本主义工业文明冲击下所进行的。由明治天皇为主导,自上而下发起的一场改革,全盘西化,并且相当程度地注重典章制度与思想、观念方面的改革。
而日本主要是改革,废藩置县,加强中央集权;殖产兴业;实行征兵制;实行文明开化,让更多的日本人了解和认识西方文明,促进了日本社会的近代化。
日本保留了大量皇权,继承了传统的武士精神,又将军事工业放在发展的前端,使日本现代化的过程中带有浓厚的军事性和封建色彩,因此改革也并不彻底。
“明治维新”后,日本经过20多年的发展,国力日渐强盛,先后废除了幕府时代与西方各国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重新夺回了国家主权,最终进入了近代化。
中国的封建势力比日本的封建势力要强大得多。中国封建制度延续了两千多年,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都占绝对统治地位,形成一个完整的封建主义体系,中国资本主义虽然获得了初步发展,但仍微弱,在国民经济中占主导地位的依然是分散的小农业和城乡手工业。中国与日本不同的是,封建制度根基太深太久,这种制度已经发展到它自身极精制和极完备的地步,不改变它已经无法与时代共同发展,要改变它又必然触及那些深层的盘根错节的利益关系。
二者领导力量也不同。中国洋务运动的领导力量主要是地方掌握实权的总督和巡抚。掌握中央实权的领导者在支持顽固派、洋务派之间,犹豫徘徊,致使洋务运动缺乏一个健全、有力的领导核心。日本明治维新的领导力量是日益资产阶级化的中下级武士,推翻了幕府统治后,由明治天皇掌权,二者形成合力,进行大刀阔斧、全方位的改革。
中国近代的现代化运动主要以洋务运动为主,是19世纪60到90年代晚清洋务派所进行的一场引进西方军事装备、机器生产和科学技术以维护清朝统治的自救运动。洋务运动前期口号为“自强”,后期口号为“求富”。
洋务运动是自下而上发起的,主要由李鸿章、张之洞、曾国藩、左宗棠这四人为主导人物,仅仅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主要目的是维护晚清的统治,运动带有浓厚的封建色彩,难以逾越*的压制,使洋务运动受到了极大的限制,也为失败埋下了铺垫。
总体来说,中国近代化的发展历史较长,中国在近代化的过程中不断探索,也积累了比日本更多的经验,寻找到了符合自己国情的制度,虽然曲折但也一步一步走来了,今天的中国早已变得繁荣强盛起来了,这些历史不能忘记。以史为镜,才能让中国变得更加强大。
与日本相比,中国在洋务运动前,社会经济根基不稳,经济还保持在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突然的改变给中国农民的生活引发了巨变,没用经济基础的工业发展预示着难以长久。
总而言之,中国的近代化与日本的明治维新有着不同结局的原因存在方方面面里。虽同为落后国家,但背景却不尽相同,而且,在列强的眼中,中国比日本更加诱人,这导致西方列强集中力量侵略中国和中国人民的反侵略斗争,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日本所承受的外部压力,使它的国内改革能够在较少的外部干涉的情况下顺利实现。
政治方面,中国没有触及封建专制制度,日本则改革落后制度,废除封建身份制度,建立新的现代化天皇制制度。经济方面,中国创办军事,民用企业,但贪污腐败现象也层出不穷,阻碍了名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日本则创办近代工业,奠定了工业化的基础。文教方面,中国原有的教育体制并未进行改革,日本大力发展近代教育,培育资本主义人才。 中国是地主阶级改革,日本则是资产阶级改革 。中国中体西用,没有走上富强之路,还是一个半殖民半封建国家。日本走上资本主义国家的道路,摆脱了名族危机,成为近代亚洲唯一的强国。
日本的明治维新把日本从被西方列强殖民的危机中解救了出来,但是中国的洋务运动并没有改变中国被侵略的命运。两个相似的国家在几乎相同的时期的革命,却造成了完全不一样的结果。可见仅仅学习知识技术是不够的,需要有能够适应时代改变的领导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