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戊戌维新的导因主要是政治,从第一、二次*战争到中法战争的接连失败,使中国日益面临被吞并的危险。到1895 年甲午战争失败及列强在华掀起瓜分狂潮后,亡国灭种的危机迫在眉睫。于是,部分爱国、敏感的知识分子奋起反映人民呼声,代表民族资产阶级利益,发动了一场救亡图存的维新运动。康、梁等慷慨激昂,上奏折,联帝党、结同志,组学社,一时搞得轰轰烈烈,但毕竟由于缺乏实力,只是县花一现的秀才造反罢了。变法遭到了“全国握持政柄之人”几乎一致的抵制。帝党人数不多,除光绪帝外,成员中权力较大的只有光绪的师傅、军机大臣翁同和。在甲午战争失败,洋务派“新政”破产,后党遭到舆论攻击的情况下,帝党趁机抬头,但力量有限,百日维新期间虽争得了起草上谕权,连连颁旨变法。可是,弹指之间,帝党成员相继被逐,翁同和也在所难免。作为变法的政治导因一-救亡图存,变法的阶级力量一民族资产阶级上层,都是列强人侵后的产物。
虽然两者都是要富国强兵,挽救民族危亡,巩固统治,切都是都是自上而下的改革。但是 日本实现近代化的条件优于中国。由于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两国封建社会内部都已孕育着资本主义的萌芽。但由于日本经济发展的普遍水平略高于中国,因此它实现近代化的条件也比中国更有利一些。日本幕府统治与清朝统治虽然同样面临严重的危机,但情况有所不同。在明治维新前,日本幕府统治已成为众矢之的,被推翻已成必然,但是清朝统治面临的危机却并不是无药救。
日本明治维新为日本的军国主义奠定了基础。日本善于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也乐于接受先进事物,这和日本成为世界强国的关系密不可分,这都是受了日本明治维新的影响。明治维新是日本明治政府进行的自上而下的改革,使日本走上资本主义道路,摆脱了沦为半殖民地的民族危机,使之成为亚洲近代史上唯一民族独立的国家。但同时改革也很不彻底,保留大量封建残余,日本强大以后很快走上对外侵略的道路。
从领导力量看,日本明治维新的领导权是掌握在资产阶级化了的下级武士手中。下级武士之所以能够成为倒幕维新的领导者,这是因为: 他们具有较高的文化水平,不少人接受了西方启蒙思想,出现了一些优秀的兰学者和洋学者,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 他们具有军事才能,在从旧营垒中分化出来之前,本身就是封建统治集团的军事力量; 他们较有政治地位,在封建等级的“士、农、工、商”四民中,“士”是排在第一位; 他们较有政治经验,在藩政改革中又积累了丰富经验,增强了政治影响
而明治维新主要是通过前三杰,后三杰和各个团体来进行的
中国在近代化的发展中,有很长一段时间都没有想着要打破封建社会的政治局面,就是中国的变法放不下几千年来封建统治思想的包袱,清王朝抱残守缺,固步自封,是近代化发展道路曲折的一个重要原因。例如:魏源提出的”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在中国完全不被重视,但却受到了日本的重视,成为了明治维新的启发者。
近代中国一向以大国自居,目空一切,在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下,不能清楚地认清世界的发展趋势,排斥先进的西方文化;相比之下,日本自古便有向优秀国家的优秀文化看齐的传统。所以两国在面对相似的处境时所做出的反映也相差甚远,清政府只顾自身利益而置国家于不顾,改革的失败已成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