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特点。中国式现代化不走西方发达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这是对中国负责,也是对世界负责。那么,中国式现代化与西方国家的“先污染后治理”的现代化进程有什么不同之处?
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特点。中国式现代化不走西方发达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这是对中国负责,也是对世界负责。那么,中国式现代化与西方国家的“先污染后治理”的现代化进程有什么不同之处?
在人类走向工业化、现代化的进程中,西方发达国家普遍走的是一条“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延五千多年的中华文明孕育着丰富的生态文化,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无止境地向自然索取甚至破坏自然必然会遭到大自然的报复。我们坚持可持续发展,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自然和生态环境,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中国式现代化与西方国家的先污染后治理现代化进程有很大的不同。中国式现代化是工业文明转向生态文明时代的现代化新路,致力于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代表的必将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趋势和方向。而西方国家的先污染后治理现代化进程则是在工业化进程中,由于对环境保护意识不足,导致环境污染问题严重,才逐渐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开始采取措施进行治理。
中国式现代化强调生态文明建设,注重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环境保护被视为一项重要任务,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加强环境保护工作。例如,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规来规范环境保护行为,加大了对环境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推动了企业实施清洁生产和节能减排等措施。
相比之下,西方国家在工业化进程中对环境保护意识不足,导致环境污染问题严重。直到20世纪70年代以后,西方国家才逐渐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并开始采取措施进行治理。例如,美国在1970年通过了《清洁空气法》和《清洁水法》,加强了对空气和水质量的监管和管理。
总之,中国式现代化与西方国家的先污染后治理现代化进程有很大的不同。中国式现代化强调生态文明建设,注重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而西方国家则是在工业化进程中逐渐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并开始采取措施进行治理。
中国式现代化与西方国家的“先污染后治理”的现代化进程有很大的不同之处。首先,中国式现代化是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进行的。西方国家在进行现代化进程时,往往是先有了相对稳定的经济基础,然后再进行环境治理和保护。而中国式现代化则是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环境污染问题也随之而来,因此环境治理和保护必须同时进行。
其次,中国式现代化所面临的环境问题更加严重和复杂。西方国家在进行现代化进程时,所面临的环境问题相对较小,主要是一些局部的污染问题。而中国式现代化所面临的环境问题却是全方位的,涉及到大气、水、土壤等多个方面。
最后,中国式现代化所采取的环境治理方式也有所不同。西方国家采取的是“先污染后治理”的方式,即先允许企业进行污染,然后再进行治理。而中国式现代化则是采取“先治理后发展”的方式,即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也进行着环境治理和保护,以避免环境问题的进一步恶化。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基本目标
二十大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判断,即当前我国发展是战略机遇与风险挑战并存,处于一个“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各种黑天鹅、灰犀牛事件随时可能发生。“这不同于此前‘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的重大判断,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形势的清醒认识和科学把握。”杨开忠说。在这样一个时期,习近平总书记非常明确地提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并系统阐明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特征和本质要求,一是指明了党领导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战略路径;二是标志着一条崭新的人类社会现代化道路崛起;三是向世界表明:不管国际风云如何变化、如何充满深度不确定性,灰犀牛也好、黑天鹅也罢,中国都将坚持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这是一个非常重大的战略性事件,必将支撑引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全面推进,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产生深远影响。”
杨开忠表示,二十大报告指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特征和本质要求,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要求“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因此,深刻理解和把握“为什么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特征和本质要求”具有重要意义。
杨开忠说,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特征和本质要求,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现代化面临的国情和世情创造性结合的产物。
与西方式现代化的本质不同
“之所以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现代化面临的国情和世情创造性结合,使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特征和本质要求”,杨开忠认为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看。
首先,与西方式现代化面临国情不同使然。这体现在三方面。一是根本制度。西方式现代化是资本主义下的现代化,根本上代表资产阶级利益。与此不同,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这保证了中国式现代化能够从根本上体现中华民族和人类社会永续发展的要求,把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基本特征和本质要求。二是地理国情。文明发展是挑战-应战的产物。与西方现代化地理国情不同,中国人多地少、生态脆弱、灾害频繁对现代化构成重大挑战。作为对地理国情挑战的应战,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将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基本特征和本质要求,走资源节约、生态安全、环境友好的现代化道路。三是与西方不同的文化传统。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孔子说:“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这种取之以时、取之有度、天人合一的文化传统,根植于中国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从而自然会影响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特征和本质要求。
其次,与西方式现代化面临世情不同所致。西方式现代化率先开启于18世纪60年代的英国工业革命时期,在其推进实现的时代,人类社会活动的规模相对地球承载力很小,面对的是一个相对“空的世界”,不存在生态系统极限的挑战。与此不同,中国式现代化推进的时代,人类活动已经逼近地球资源环境承载力极限,面对的是一个“满的世界”,生态挑战日益尖锐,因而作为应战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成为本质要求和基本特征。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就是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关系理论指导。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根本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关系理论必然指导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特征和本质要求。
中国式现代化与西方国家的“先污染后治理”的现代化进程存在着以下几个不同之处:
1. 发展理念不同。中国式现代化强调尊重自然、保护环境,将生态文明建设放在了与经济建设同等重要的位置,而西方国家在发展过程中往往忽视环境问题,追求经济发展的速度和规模。
2. 治理方式不同。中国式现代化采取了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式,强调从源头上控制污染和环境破坏,而西方国家往往采取“先污染后治理”的方式,即先快速发展经济,再通过技术手段来治理环境问题。
3. 发展路径不同。中国式现代化强调绿色发展、低碳发展,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能源结构转型,尽可能地减少对环境的影响,而西方国家在发展过程中往往采取高能耗、高排放的方式,对环境造成了很大的破坏。
总之,中国式现代化与西方国家的“先污染后治理”的现代化进程有着明显的不同之处,中国式现代化强调尊重自然、保护环境,采取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式,推动绿色发展和低碳发展,旨在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一是实现的时间和方式不同。现代化最早始于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经过几百年时间的发展,现代化水平已经很高了。中国的现代化起步比西方晚得多,真正开始现代化的建设是从新中国成立以后开始的。总体上来看,中国的现代化水平与西方相比还有一定差距。由于国情不同,如果我们完全按照西方标准来衡量中国的现代化,在很多方面是不适用的。因此,我们必须建立起自己的现代化话语体系,“中国式现代化”就是这一话语体系的标志符号。 二是价值取向不同。西方的现代化是按照资本逻辑来展开的,是资本、利润驱动的现代化,讲求利润最大化。西方实行私有制,资本掌握在少数人的手中,现代化是少数人获得最大利益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是按照“人民逻辑”来展开的,是人民利益、社会利益、公众利益驱动的现代化,讲求以人民利益为中心。中国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人民大众获得最大利益,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 三是实现的路径不同。西方采取的是暴力、掠夺的路径。对内主要表现为牺牲底层民众的利益。英国的“圈地运动”“羊吃人”,以剥夺小生产者土地的方式开启现代化。对外通过殖民地、战争等形式进行掠夺,历史上通过贩卖黑奴、贩*掠夺殖民地财富、黄金等方式聚集资源,实现现代化。中国的路径明显不同,中国*的宗旨、使命、初心是为人民服务,中国没有殖民地,也没有掠夺的基因。对内中国*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对外不搞殖民侵略和战争,所以路径完全不同。 四是最终结果的不同。西方现代化最终巩固的是少数资产阶级利益的最大化。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获益,最终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全国政协环境资源界委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研究员谷树忠认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与西方现代化的本质区别。谷树忠说:“我们不走西方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还有一个,西方的发达国家走的现代化道路在一定程度上是靠把自己的污染转移到他国实现的。我们肯定不能走这条路,这是很大的不同。”
总书记曾指出:“我们建设现代化国家,走美欧老路是走不通的,再有几个地球也不够中国人消耗。”“走老路,去消耗资源,去污染环境,难以为继!”所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
不同于西方“先污染、后治理”的现代化老路,中国式现代化是工业文明转向生态文明时代的现代化新路。打破“人类中心主义”迷思,致力于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代表的必将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趋势和方向。
中国式现代化,打破了“现代化=西方化”的迷思,展现了现代化的另一幅图景,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路径选择,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了中国方案。
(1)现代化作为一种世界现象和国际潮流,反映了人类社会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信息社会的历史巨变。西方国家借助工业革命踏上现代化道路,中国则是现代化的后来者,这导致不少人陷入一种迷思,认为“东方停滞落后”、“西方先进发达”,现代化就是“西方化”。然而,世界历史进程愈发表明,各国社会发展进步的实践不能套用西方理论,西方现代化道路也并非人类通向现代化的唯一途径。
(2)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在为14亿多中国人民谋幸福的同时,也将破解人口规模巨大的后发国家实现现代化发展的世界性难题,其艰难程度与巨大贡献也是西方式现代化所无法比拟的。
(3)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相较于西方资本主义文明以资本为轴心,一边是财富积累,另一边则是贫困积累,中国式现代化的比较优势在于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正是因为坚持这一原则,我们才能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以举国之力完成了人类历史上前无古人的脱贫攻坚事业,为实现共同富裕的中国式现代化奠定了坚实基础。
(4)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我们提出的现代化目标是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0周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中国式现代化是“五个文明”共同推进的现代化,既促进物的全面丰富,又强调人的全面发展,既涉及物质的富足,也强调思想的引领、文化的滋养、精神的支撑。正如总书记所指出的,当高楼大厦在我国大地上遍地林立时,中华民族精神的大厦也应该巍然耸立。
在生态环境保护上,中国坚持算大账、算长远账、算整体账、算综合账。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开展了一系列根本性、开创性、长远性的工作,美丽中国建设迈出重要步伐,推动中国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经过不懈努力,中国式现代化的生态根基更加牢固,绿色底色不断厚植,人民群众的生态环境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中国践行的生态文明理念,展现出一种积极的、立志于为所有人创造更美好世界的思考。”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前执行主任埃里克·索尔海姆认为,中国建设生态文明的诸多成功实践,为国际社会提供了具有借鉴意义的宝贵经验。 应该说,在*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中国整个国家开始行动起来了。我们的生态面貌开始发生巨变。从秦岭山到祁连山,从长江流域“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到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都成为了重大国家战略。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党的十九大更进一步把“污染防治攻坚战”列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三大攻坚战之一。
中西方现代化有很多共通之处,都要经过工业化、城市化过程,带来经济发展、生产力水平提高和生活水平改善,这是二者的共同特征。然而,中国式现代化与西方现代化也存在诸多差异。西方国家推行多党制,而中国坚持中国*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中国式现代化是在中国*领导下,立足中国国情,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现代化。具体差异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实现的时间和方式不同。现代化最早始于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经过几百年时间的发展,现代化水平已经很高了。中国的现代化起步比西方晚得多,真正开始现代化的建设是从新中国成立以后开始的。总体上来看,中国的现代化水平与西方相比还有一定差距。由于国情不同,如果我们完全按照西方标准来衡量中国的现代化,在很多方面是不适用的。因此,我们必须建立起自己的现代化话语体系,“中国式现代化”就是这一话语体系的标志符号。
二是价值取向不同。西方的现代化是按照资本逻辑来展开的,是资本、利润驱动的现代化,讲求利润最大化。西方实行私有制,资本掌握在少数人的手中,现代化是少数人获得最大利益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是按照“人民逻辑”来展开的,是人民利益、社会利益、公众利益驱动的现代化,讲求以人民利益为中心。中国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人民大众获得最大利益,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
三是实现的路径不同。西方采取的是暴力、掠夺的路径。对内主要表现为牺牲底层民众的利益。英国的“圈地运动”“羊吃人”,以剥夺小生产者土地的方式开启现代化。对外通过殖民地、战争等形式进行掠夺,历史上通过贩卖黑奴、贩*掠夺殖民地财富、黄金等方式聚集资源,实现现代化。中国的路径明显不同,中国*的宗旨、使命、初心是为人民服务,中国没有殖民地,也没有掠夺的基因。对内中国*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对外不搞殖民侵略和战争,所以路径完全不同。
四是最终结果的不同。西方现代化最终巩固的是少数资产阶级利益的最大化。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获益,最终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中国式现代化与西方国家的“先污染后治理”现代化进程的不同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环保意识:中国式现代化注重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强调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战略目标。而在西方国家的“先污染后治理”现代化进程中,环保意识并不是最初优先考虑的问题。(2)制度建设:中国式现代化注重政治体制和社会制度的改革,不断完善法律法规和制度机制,建立健全环保监管体系。而在西方国家的“先污染后治理”现代化进程中,制度建设可能相对滞后,政治和社会改革的力度也可能不够强。(3)技术创新:中国式现代化注重科技创新和创新型发展,不断探索并应用新技术和新材料,为环保工作提供技术保障。而在西方国家的“先污染后治理”现代化进程中,技术创新可能更加依赖于市场需求和经济效益。(4)社会责任:中国式现代化注重企业社会责任和公民意识,鼓励企业履行环保责任和社会责任,提高公众环保意识和环保行动的积极性。而在西方国家的“先污染后治理”现代化进程中,企业社会责任和公民意识的发展可能相对滞后。因此,中国式现代化与西方国家的“先污染后治理”现代化进程有着明显的不同之处,中国式现代化更加注重环保意识、制度建设、技术创新和社会责任,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全球环保事业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实践。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中国拥有十四亿多人口,超过现有发达国家人口的总和,注定中国式现代化任务更加艰巨和复杂,但人口规模巨大,又意味着中国式现代化具有超大规模市场和消费潜力,有助于推动现代化建设。这一特征决定中国式现代化是一条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和艰苦卓绝的道路,在国际上找不到先例,只能靠自己奋斗来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中国式现代化始终以人为本,强调维护全体人民共同利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不断缩小城乡差距、地区间发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差距,做到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持续推进共同富裕。西方现代化是少数人独享的现代化。西方现代化是由少数资产阶级发动、以维护自身利益为目的的现代化,由于少数人掌握大量资源和财富,多数人的基本生存权利受到威胁,无法达到全社会发展的均衡性要求。据美国经济分析机构统计,截至2021年底美国国内生产总值达23.37万亿美元,但因不超过10%的少数资产阶级和商业集团控制超过90%的国家财富,使美国绝大多数人的生活并不像美国标榜的那样幸福,说明美国现代化是少数人独享的现代化。西方现代化是战争驱动的现代化。西方国家通过殖民掠夺、殖民扩张的暴力方式积累原始资本,率先进行工业革命的英国通过圈地运动、贸易战争、人口贩卖和殖民扩张的方式牟取暴利,以此来发展资本主义现代化。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以提供武器装备、发放外债、市场侵略、科技发展的方式积累大量财富,成为世界上综合实力最强的国家,发动战争是其走向现代化和维护全球霸权的重要手段。
中国式现代化与西方国家的“先污染后治理”的现代化进程存在着显著的差异。在西方国家,现代化进程是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其环境保护意识逐渐增强,污染治理也随之加强。而在中国,由于经济发展的需要,政府曾经采取了“先污染后治理”的策略,即在快速发展经济的同时,环境污染问题被忽略。这种策略导致了环境污染问题严重,污染治理成为了当务之急。 中国式现代化强调的是经济发展,而忽略了环境保护。这种发展模式在短期内可以带来经济增长,但长期来看,环境问题将会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而西方国家的现代化进程则强调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平衡,对环境问题的治理也更加及时和有效。 在中国,随着环保意识的提高,政府也开始加强污染治理,推出了一系列环保政策和法规。然而,由于之前的“先污染后治理”策略的影响,环境治理仍然面临着诸多挑战。例如,一些企业仍然存在环保意识淡薄、违法排污等问题,环保执法也存在一定的不足。 综上所述,中国式现代化与西方国家的“先污染后治理”的现代化进程存在明显的差异。中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忽略了环境保护,导致环境污染问题严重,但随着环保意识的提高,政府也开始加强污染治理。西方国家则强调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平衡,对环境问题的治理也更加及时和有效
从一定意义上说,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是人与自然关系不断调整、不断适应的过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贯穿于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形成、拓展及未来的全过程。如今,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涵盖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文化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等价值维度的、全方位的战略目标体系。全面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对西方发达国家现代化进程中“先污染后治理”的超越,是人类文明的重大转型。从价值遵循、目标引领、实现路径、基本保障和责任担当等方面,全面认识和深入剖析生态文明的新内涵和新要求,对于我们理解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美丽中国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主要目标之一。以美丽中国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美好愿景,凝聚人民群众的意志,激发人民群众的智慧,汇聚人民群众的力量,把建设美丽中国转化为全体人民自觉行动,一方面要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培育生态道德和行为准则,倡导绿色生活方式,反对奢侈浪费和不合理消费,开展创建节约型机关、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绿色社区和绿色出行等行动,动员全社会都以实际行动减少能源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另一方面,要培育公共精神、社会责任、契约精神,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通过生活方式绿色革命,倒逼生产方式绿色转型,实现人的现代化。
回溯发轫于18世纪中期的现代化进程,欧美国家的现代化大多是在工业文明时代推进的,当时资源和环境约束相对宽松。地球上绝大部分地区还处于传统农业社会,先行国家可以无所顾忌、无障碍地掠夺国外物质和环境资源来支持其高消耗、高排放的工业化。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一些西方国家相继发生多起环境公害事件,损失巨大,震惊世界。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先后导致近*死亡、75%以上市民患上红眼病。伦敦烟雾事件,1952年12月首次爆发的短短几天内,致死人数高达4000人,随后两个月内又有近8000人死于呼吸系统疾病……
伴随生态危机愈演愈烈,发达国家把污染工业和有毒有害的垃圾转移到发展中国家,让自身环境问题有所缓解,环境质量有所改善,但却使发展中国家的环境遭到破坏。同时,又运用强大的科技和经济力量,建设庞大的环保产业,以一种设备解决另一种设备造成的环境污染,陷入日复一日、积重难返、难以为继的生态环境破坏,贻害无穷。
中国式现代化是工业文明转向生态文明时代的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建设现代化国家,走美欧老路是走不通的,再有几个地球也不够中国人消耗。”“走老路,去消耗资源,去污染环境,难以为继!”中国,需要走出一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新路。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加分项”。在人类200多年的现代化进程中,实现工业化的国家不超过30个、人口不超过10亿。今天,在14亿多人口的中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其影响将是世界性的。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深刻回答了为什么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什么样的生态文明、怎样建设生态文明等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把“美丽中国”纳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纳入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把“绿色”纳入新发展理念,把“污染防治”纳入三大攻坚战,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不断取得实质性进展。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人民的期待。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人民群众从“盼温饱”到“盼环保”,从“求生存”到“求生态”,人民群众对清新空气、清澈水质、清洁环境等生态产品的需求越来越迫切。
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我国坚持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重点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加快改善环境质量,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让良好环境成为人民生活的增长点、成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支撑点、成为展现我国良好形象的发力点。这样的现代化建设,凝聚起亿万中国人的期盼与力量。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不同于西方“先污染、后治理”的现代化老路,西方发达国家的现代化进程,基本上走的是一条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之路,在创造了极为丰裕的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带来了难以想象的环境创伤。中国式现代化是工业文明转向生态文明时代的现代化新路,把发展和保护、利用和修复有机统一起来,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打破“人类中心主义”迷思,致力于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近年来,*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抓生态文明建设,让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也为其他发展中国家迈向现代化提供了可以借鉴的经验。中国式现代化凝聚着一个发展中大国长远发展的责任和担当。 为国家今后的发展道路指明了一条光明之路。
基于面临的环境污染问题与解决环境问题的经验教训,中国创新性地提出了一系列富有中国智慧的生态文明理论与思想。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科学论断就是超越工业文明,迈向生态文明的重要理论创新。中国发展经济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发展必须是遵循自然规律的可持续发展,过去我们只注重尊重经济规律,忘却了敬畏自然规律,使得环境问题日益严峻,不仅影响了经济的持续增长,而且遭到了自然的惩罚。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人类与自然的生命共同体”理论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新认识,超越了西方对环境与人类关系的认识高度。“生命共同体”意味着重新认识人类是生态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人无法超越自然而独立存在,因而要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树立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统一的理念;树立自然价值和自然资本的理念;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形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空间均衡理念;树立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理念,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走出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中国已经进入从追求高速度到重视高质量的新时代,决不能牺牲环境、以浪费资源为代价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积极探索环境保护新路,不断解放和发展绿色生产力,开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十九大提出的建设美丽中国的新目标是基于中国多年来偏重经济、生态环境遭受严重破坏的现实提出的,原有高污染高耗能的粗放式发展方式已经无法为继,需要从根本上改变发展方式,探索生态文明建设新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生态文明建设事关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和‘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建设生态文明,将是一场涉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革命性变革,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深刻变革紧密相连、息息相关。
中国式现代化不走西方发达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这是对中国负责,也是对世界负责。如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各国在追求现代化进程中的一道必答题。在200多年的现代化进程中,西方发达国家普遍走过一条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在创造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加速了对自然资源的攫取,带来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人与自然的深层次矛盾日益显现。“一味追求经济增长而破坏环境、过度索取资源的方式,已经不适合当前的全球发展阶段。”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特点。中国式现代化坚持可持续发展,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为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开辟了广阔前景。中国式现代化用实践证明了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是辩证统一、相辅相成的关系,建设生态文明、推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不仅可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而且可以推动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