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大家畅所欲言
上海要建设卓越的全球城市,必须树立全球视野,主动对标国际一流,贯彻落实好习*总书记对上海提出的“不断增强吸引力、创造力、竞争力”的要求,继续做优长板、加快补齐短板。要学习借鉴其他国际大都市经验,在分析排名中找准工作方位,在寻找差距中明确前进方向,并借助上海市市长国际企业家咨询会议等平台,充分听取意见建议,进一步加快自身发展,朝着卓越的全球城市不断迈进。上海还要把百川入海作为城市的追求,围绕自贸区建设、科创中心建设等国家战略,着力推进央企全面参与上海科创中心建设,充分发挥在沪跨国企业研发中心等作用,加快集聚企业、人才等要素,进一步提高城市科技创新能力。
伟大的国家需要伟大的城市,伟大的城市需要伟大的企业。一个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是靠一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企业支撑起来的。
实际上,建设科创中心不能仅仅是科技创新,而应该是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表示,上海要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加快推进“四个中心”功能建设,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不断增强配置全球资源能力。
加快项目推进落实,增强产业创新水平
1. 支持企业技术改造,鼓励企业建设产业化创新基地
2. 支持“四新”项目,培育新增长点
3. 加强产业金融支持
上海在城市发展环境变迁中,逐步形成了偏爱舶来的“高大上”文化和“精明规范”的白领文化,这恰恰与崇尚冒险的草根创新文化相排斥。
正确处理好科技创新中心与原有“四个中心”的关系,就是要把科技创新摆在上海发展战略的核心位置,把科技创新中心作为城市发展的核心功能予以布局谋划,充分利用上海在历史中积淀和形成的综合经济、国际金融、国际贸易和国际航运等优势保障科技创新的持续繁荣
上海作为我国建设中的国际经济、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必须服从服务国家发展战略,牢牢把握世界科技进步大方向、全球产业变革大趋势、集聚人才大举措,努力在推进科技创新、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方面走在全国前头、走到世界前列,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上海面向太平洋,与长三角、长江经济带经济联系紧密、产业优势互补,与全球科技文化、经贸产业交流合作形式多样,姐妹城市遍及全球。
更新产业发展理念,为产业升级提供持续动力
1. 坚持疏解淘汰和调整发展并重,构建梯次型产业发展体系
2.加快产业集群发展,聚焦园区基地主战场
3. 合力共管推进产业结构调整,更新理念加快推进产城融合
上海要建科创中心,而且是国际领先、有全球影响的,任务将是非常艰巨的。与世界科创中心相比上海差距主要有:一是缺乏世界一流的科创企业;二是缺乏以人才为核心的科研经费投入机制,难以吸引国际一流人才;三是缺乏世界一流的国立科研机构和研究型大学;四是缺乏引领世界科技发展方向的能力;五是缺乏持续不断产生重大科学发现和变革性技术成果的能力;六是缺乏学术传承和有效的产学研结合机制。
上海已形成的多学科综合优势,比较完整的创新链和产业链,国际化的创新环境,良好的信息网络、交通物流基础设施,开放包容的海派文化,还有优质医疗、教育、社区等公共服务体系,都构成了对创新创业人才的独特吸引力,也为创新人才成就事业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和环境。
上海建设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路径有许多路径。
路径之一,调整发展指导思想。上海正在做面向未来30年的城市发展战略研究和新一轮城市规划的编制,应把科创中心作为一个重要的功能定位,和“四个中心”建设并行。经济、金融、贸易、航运“四个中心”都是产业中心。从城市发展趋势看,从“产业中心”走向“产业中心+创新中心”。
路径之二,创新科研体制,提高科研投入效率。
路径之三,强化企业创新主体职责,防止创新主体错位。企业的职责是研发技术、创新产品,特别是注重原创性产品开发。
路径之四,上海应继续开放,欢迎更多跨国公司的研发总部进入上海。
路径之五,切实解决中小企业和社会资本的创新创业环境短板。
路径之六,必须在人才、企业、市场、开放、平台等方面进行改革试点,破除一切束缚创新驱动的体制机制障碍,形成新的动力、活力和合力。
面向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推进科技创新,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着力推动科技应用和创新成果产业化,解决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问题和突出难题。
主动服务企业,发挥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主力军作用
1. 培育科创领军企业,同时减少中小企业创新中的实际困难
2. 激发国企在科创中的后发优势
33.推进智能制造供给侧制度创新,扩大自主品牌应用
同时,用科技创新的持续繁荣提升国际经济中心的内涵和质量、拓展国际金融中心的影响、增强国际贸易中心的能级、巩固国际航运中心的优势,从而实现科技创新中心与“四个中心”的良性互动。
上海三产占比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其中生产性服务业占比也不低,但分行业数据统计可知,物流、仓储等低端生产性服务业仍是主角,商业服务、信息服务业、科学技术服务业等与制造业相配套的高端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较为滞后,这将直接影响未来上海制造业发展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