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积极讨论
从适应经济新常态的理念角度看,要求我们在宏观调控上既坚持底线思维,保持“忧患心”,又坚持战略思维,彻底摆脱“速度情结”“换挡焦虑”,保持“平常心”。
说得好
新常态下产业结构由传统发展模式下的中低端向中高端转换,这是一个主攻方向。也就是说首先我们从产业结构层面看,随着资本、土地等生产要素供给的下降,以及资源环境约束的强化,原先对资本的要求比较高,对土地等市场要素要求比较多,并且能耗偏高、污染性严重的低端产业比重将大大下降,而第三产业的比重将上升,这样的拐点也已经出现,在2013年的时候,我们统计到,第三产业的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已经高达46.1%,这是第三产业首次超过一二产业,是一个比较好的发展的拐点。当然,跟主要发达国家相比还是有差距。比如像美国这样的国家,它的第三产业占GDP的总量,大概在百分之七八十以上。。
现在只有发展新经济,强点科技树才是正途,否则,几年后,资本边际回报曲线,劳动人口曲线进入加速下降期,很多东西会很难看的。如果要简单理解你可以看一个差生靠买入大量参考书和大量刷题成绩飙升,文科成绩飙升,可是进了前十名后因为学习方法难以和尖子生较量,数学大题做不出来,名次停滞不前,而且还要每天刷题保持手感耗费大量时间,其他的差生也开始刷题跟上,于是这个学生就喊出,学习新方法,学习新常态。
说得好
习*指出中国经济呈现出新常态,有几个主要特点:一是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二是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第三产业消费需求逐步成为主体,城乡区域差距逐步缩小,居民收入占比上升,发展成果惠及更广大民众。三是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
新常态,并不是放任经济下行,而是要保持在中高速增长的合理区间。当前中国经济体量巨大,正处在经济增长动力转换的关键期,如果形成惯性下滑、大起大落,就会引发经济运行紊乱。要如期完成第一个“百年目标”,也需要保持一定的经济增速。
经济发展在新常态下,将由过去的主要依赖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依赖创新驱动。以往的发展涉及到经济发展的驱动力的时候,对生产要素、对投资,依赖的比较多。这样的发展模式,在新常态下将会做出调整。而且这个调整已经开始了。调整的一个趋向,就是转向创新驱动。所以我们现在正在进行创新发展战略,就是这个趋向或者这个趋势的反映。
习*提出了新常态将给中国带来新的发展机遇。第一,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增速虽然放缓,实际增量依然可观。经过30多年的高速增长,中国的经济体量已经今非昔比。2013年一年中国经济的增量就相当于1994年全年的经济总量,可以在全世界排到第17位。即使是7%左右的增长,无论是速度还是体量,在全球也是名列前茅的。
这种新常态的变化,有人也担心经济增长速度下降了,对整个的社会发展会有什么不利的影响。在这里,首先要看到新常态的一系列新特点,将会引起一些积极的变化。积极的方面,总的预期,就是新常态下,我们的经济社会将有一个更好的发展。换句话说,新常态的新特点,意味着未来一段时期的经济发展,一是将更加平稳、有序;二是民生将得到进一步的改善。更有利于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这是我们对新常态的一个积极的预期,也是我们要着力推进的经济新常态的目的。
新常态之“新”,意味着不同以往;新常态之“常”,意味着相对稳定,主要表现为经济增长速度适宜、结构优化、社会和谐;转入新常态,意味着我国经济发展的条件和环境已经或即将发生诸多重大转变,经济增长将与过去30多年10%左右的高速度基本告别,与传统的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粗放增长模式基本告别。
我国经济发展到新阶段,进入新常态,新常态给我国既带来新的发展机遇,也带来多种矛盾的交织、多种问题的重叠带来各种可以预料和不可以预料的风险和挑战。
记在亚太经合组织( APEC )工商领导人峰会上首次系统阐述了新常态问题, 并指明中国出现经济新常态的几个主要特点。“新常态”毫无疑问是相对于就状态而言的,“新”在于发展条件和发展环境等和以往相比的阶段性的新特征,还有经济发展方式的新转变。 “常”包含稳定、持续的含义,是相对于短期而言的,表明中国的经济发展能够进行适时调整并适应新的经济发展环境,并且经济发展能够在一定时期内保持“经常性状态”。 经济新常态的出现是我国经济实现新跨越的重要机遇期,也是我国经济发展新阶段的开启的重要标志。
第二,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增长更趋平稳,增长动力更为多元。有人担心,中国经济增速会不会进一步回落,能不能爬坡过坎?风险确实有,但没有那么可怕。中国经济的强韧性是防范风险的最有力支撑。我们创新宏观调控的思路和方式,以确定的战略和所拥有的政策储备,我们有信心、有能力应对各种可能出现的风险。我们正在协同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这有利于化解各种成长的烦恼。中国经济更多依赖国内消费需求拉动,避免依赖出口的外部风险。
我国的经济增长主要依靠传统的劳动力、资本、资源三大要素, 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要素驱动。 就目前的发展形势而言,无论是劳动密集型产业还是资源密集型产业,发展面临很多挑战和约束,经济效益日益降低,已经不能满足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需要。 结合当前的国际经济形势、科技技术形势,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传统的依靠要素、投资驱动的企业必须主动转型, 提高自身的科技创新能力, 改革或调整企业机制,优化整合人力资源,否则就无法适应新时代的要求而被淘汰出局。根据国家统计局的相关统计数据,我国经济正逐步转换增长动力,逐渐转向创新驱动型的经济新常态。 目前,在分配的过程中也考虑到劳动、技术、资本、管理等要素,也就是说这种分配制度对企业的创新驱动发展也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我国经济增长动力转变的过程中,经济增长速度虽有所减缓但趋于稳定,经济增长质量是上升的趋势。从过去偏重经济总量的增长转向现在和将来在保持适度规模的基础上把质量和效益摆在第一位。
我国经济正在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化,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正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经济发展方式正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经济结构正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存的深度调整,经济发展动力正从传统增长点转向新的增长点。
为了集思广益解决一些结构性的深层次问题,“在战术上要高度重视和防范各种风险,早作谋划,未雨绸缪,及时采取应对措施,尽可能减少其负面影响”;为了着力解决我国理论界与企业界严重脱节的两层皮现象和一些依旧使用过时的理论指导当前经济发展的严重问题;为了“促进经济发展、振兴商业繁荣”。1627232李斌
第三,新常态下,中国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发展前景更加稳定。2014年前三个季度,中国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48.5%,超过了投资。服务业增加值占比46.7%,继续超过第二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增速分别为12.3%和11.1%,明显高于工业平均增速。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下降4.6%。这些数据显示,中国经济结构正在发生深刻变化,质量更好、结构更优。
人口方面,人口的增长将会持续放缓,老龄化将会加剧,人口组成上面主要的变化是年轻一代逐渐受过更好一点的教育。目前大多数人都相信人口因素对中国经济前20年飞速发展起了决定性的作用,而且这说法有一个响亮的名字:“人口红利”。不过我非常不同意人口红利这个说法。因为我认为人口红利主要的先决条件是全国家的科技化,我认为人口并不是之前的决定性因素,人口总量只是描述了中国经济总量的可能性,而我们目前的经济增长还远远没有完全释放出这种可能性。未来的20年人口因素将会加大对经济结构的影响,但仍然不是中国社会主要的决定性因素。
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对于我们进一步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中国经济新常态是21世纪中国社会经济呈现的一种状态,表现为经济相对稳定、增长速度适宜、结构优化、社会和谐,经济发展条件和环境发生诸多重大转变,与传统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粗放增长模式有本质区别。中国经济新常态是一种趋势性、不可逆的发展状态,意味着中国经济已进入一个与过去30多年高速增长期不同的新阶段。认识中国经济新常态需要认识新常态下的新趋势、新特征、新动力,把握经济工作的主动权。以新常态判断当前中国经济的特征,并上升到战略高度,对宏观政策选择和行业企业转型升级产生方向性、决定性的重大影响。
第四,新常态下,中国政府大力简政放权,市场活力进一步释放。简言之,就是要放开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用好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比如我们改革了企业登记制度,前三个季度全国新登记注册市场主体920万户,新增企业数量较2013年增长了60%以上。
新常态的第一个特征就是由经济增速由过去的高速增长或者是超高速增长,转向了一个中高速增长,这个中高速2020年以前底线就是6.5%。实际上增速回落是一种经济规律,世界经济史的研究表明:当一个国家或地区经历了一段时间的高速增长后,都会出现增速“换挡”现象:1950年—1972年期间,日本GDP年均增速为9.7%,1973年—1990年期间回落至4.26%,1991年—2012年期间更是降至0.86%;1961年—1996年期间,韩国GDP年均增速为8.02%,1997年—2012年期间仅为4.07%;1952年—1994年期间,我国台湾地区GDP年均增长8.62%,1995年—2013年期间下调至4.15%。
通过扎实勤奋的工作,为我行做出突出贡献、建立突出政绩,这是应该具备的基本追求。但“建功立业”不代表急功近利。没有正确的政绩观,就会出现在经营管理中打一些中看不中用的“花拳绣腿”,就会出现欺上瞒下,热衷于“形象工程”、“政绩工程”、“面子工程”,就会出现只关注局部利益,不顾及全局得失。
经济新常态,需要创新宏观调控思路和方式,培育经济发展的持久动力。从根本上说,就是向改革要动力,向结构调整要助力,向民生改善要潜力;就是要‘激活力’,把该放的权放到位,让市场主体真正放开手脚;就是要‘补短板’,把该做的事做好,增加公共产品有效供给;就是要‘强实体’,把该给的政策给足,夯实发展的微观基础。
中国经济新常态就是经济结构的对称态,在经济结构对称态基础上的经济可持续发展,包括经济可持续稳增长。经济新常态是强调结构稳增长的经济,而不是总量经济;着眼于经济结构的对称态及在对称态基础上的可持续发展,而不仅仅是GDP、人均GDP增长与经济规模最大化。经济新常态就是用增长促发展,用发展促增长。经济新常态不是不需要GDP,而是不需要GDP增长方式;不是不需要增长,而是把GDP增长放在发展模式中定位,使GDP增长成为再生型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模式的组成部分。
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新常态也伴随着新问题、新矛盾,一些潜在风险渐渐浮出水面。能不能适应新常态,关键在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力度。我在2013年工商领导人峰会上说过,中国改革已经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我们要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敢于向积存多年的顽疾开刀。
新常态的本质,就是要通过速度换挡、结构调整、动力转换,进入更加稳健的中高速发展阶段。不遗余力培育新动力,促进增长方式转变,实现有质量、有效益、可持续的增长,需要持之以恒,久久为功
在把“新常态”作为执政新理念关键词提出6个月后,中国最高领导人习*2014年11月9日首次系统阐述了“新常态”。他表示:“新常态将给中国带来新的发展机遇。”习*是在亚太经合组织(APEC)工商领导人峰会上讲这番话的。观察家认为,中国领导人发表“新常态”之论,向世界发出了这样的信号:走向新常态的中国也将给处于缓慢且脆弱复苏中的全球经济注入持久动力。在题为《谋求持久发展 共筑亚太梦想》的主旨演讲中,习*向包括130多家跨国公司领导人在内的世界工商领袖们,阐述了什么是经济新常态、新常态的新机遇、怎么适应新常态等关键点。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卢锋说,2014年5月习*在河南考察时首次提及“新常态”。今天的APEC演讲标志着,习*“新常态”之论进一步成形。“‘新常态’是中国领导人治国理政智慧在APEC北京会议上留下的重要思想印记之一。”卢锋说。
2013—2016年,我国GDP年均增长7.2%,高于同期世界2.6%和发展中经济体4%的平均增长水平,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达到30%左右,超过美国、欧元区和日本贡献率的总和,居世界第一位。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显著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