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积极讨论
经济新常态就是在找准经济增长点、实现经济结构对称态的基础上实现经济高速可持续发展,其中包括高质量无水分的GDP高速可持续增长,即我们讲的“调结构稳增长”。为了实现调结构稳增长的目标,政府实行常态化的积极的财政政策是必要的,不能把我国政府积极的财政政策混同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政府周期性的“刺激经济”。根据再生经济学原理,无直接经济效益的长期基本建设投资永远优先于有直接经济效益的中短期基本建设投资,基本建设投资永远优先于生产资料生产投资,生产资料生产投资永远优先于消费资料生产投资。由于无直接经济效益的长期基本建设投资只能由政府实施,所以政府投资永远优先于民间投资。根据再生经济学原理,只有增量改革才有存量调整,只有新经济增长点才能优化旧产业结构化解产能过剩实现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增长方式转变经济质量保证。根据再生经济学原理,投资永远主导消费,只有投资主导下的消费才有可持续消费,只有投资主导消费才有经济结构优化经济可持续增长与发展。由于节约有利于积累,积累有利于投资,投资有利于生产和经济发展,所以节约、居民高储蓄率有利于经济发展,而铺张浪费、寅吃卯粮不利于经济发展,所谓“消费拉动经济”是个伪命题。根据再生经济学原理,投资驱动和创新驱动是统一的,投资驱动和创新、创业、企业技术提升产业结构升级生产效率提高增长方式转变经济质量保证不但不矛盾而且内在一致。只有投资驱动,创新、创业、企业技术提升产业结构升级生产效率提高增长方式转变经济质量保证才有基础;只有创新、创业、企业技术提升产业结构升级生产效率提高增长方式转变经济质量保证为主导,投资驱动才有明确的目标与方向,使投资有效。
说得好
新常态不会自然而然实现,好的新常态,不是一种自然、必然的状态,如果不去努力,好的新常态是得不到的;新常态下还是要紧紧扭住发展不放。
近年来,我国在高性能计算机、载人航天、探月工程、移动通信、量子通讯、北斗导航、载人深潜、高速铁路、航空母舰等领域的技术创新成果,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坚强支撑。
从适应经济新常态的理念角度看,要求我们在宏观调控上既坚持底线思维,保持“忧患心”,又坚持战略思维,彻底摆脱“速度情结”“换挡焦虑”,保持“平常心”。
在把“新常态”作为执政新理念关键词提出6个月后,中国最高领导人习*2014年11月9日首次系统阐述了“新常态”。他表示:“新常态将给中国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们说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对整个中国提出一个很大的问题,适应新常态、认识新常态,把握新常态,才能引领新常态。
增强信心,发挥优势。虽然我国正在经历“三期叠加”的严峻考验,经济增速有所下降,但总体来说,仍然处于重要的战略机遇期,发展空间、增长潜力依然巨大。我们有13亿多人口,内需充分迸发所形成的消费潜能无可限量;我们的城市化率刚刚超过50%,新型城镇化的动力依然强劲、空间依然广阔;我们的创新能力不断提升,技术进步对未来发展的支撑作用日益增强。这些都是我们的优势,也是我们的信心所在,我们没有理由妄自菲薄,只会对未来更有信心。所以,习*总书记才会坚定地、充满自信地说:我对中国经济发展前景充满信心。信心来自于中国经济增速处在合理区间和预期目标内;信心来自于中国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稳步提升;信心来自于中国经济的强劲内生动力;信心来自于亚太发展的良好前景。
我们要深刻认识新常态,积极适应新常态,立足于新的经济发展阶段,保持战略定力,全面深化改革,推动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应对新常态,化解社会矛盾,保持经济健康可持续增长,重要的前提是要保持社会和谐稳定,方法之一就是要保证在经济发展和推进体制改革时,能够使民生不断得到改善。当然,福利的刚性又从另一个方面要求我们,这种改善必须是渐进和可持续的。
说的真是太好
新常态不会自然而然实现,好的新常态,不是一种自然、必然的状态,如果不去努力,好的新常态是得不到的;新常态下还是要紧紧扭住发展不放。
目前中国不仅处于“增长速度的换挡期、结构调整的阵痛期”的叠加期,同时也处于房地产周期、全球化周期、存货周期以及固定投资周期的叠加期。这决定了我们依然面临着不少周期性问题。
但是,如何区分结构性因素和周期性因素却是大难题。在一个实际与潜在增速都存在易变性的时期,最好的办法就是底线管理,即一方面要守住就业的底线和通胀底线,另一方面还要守住风险底线。守住这些底线,在很大程度上就守住了宏观经济潜在水平的大致区间和经济运行的合理区间。所以,宏观调控一方面需要强调在面对趋势性回落过程中保持定力,切忌草率启动强刺激政策,另一方面还要强调“底线管理、区间调控”
我国目前正处于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关键时期,一定要冷静思考,沉着应对,千万急不得。尤其是要摆脱“速度情结”和“换挡焦虑”,以平常心对待经济增速放缓,不必为此而过分纠结。其实,对于这个问题,习*总书记早有精辟论述。2013年4月8日,在同参加博鳌亚洲论坛2013年年会的中外企业家代表座谈时,他就明确指出,我国经济不可能也不必要保持超高速。说不可能,主要是一味维持超高速带来的资源、能源、环境压力太大,事实上是不可持续的;说不必要,主要是我们在提出中长期发展目标时就充分进行了测算,实现我们确定的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目标,只要年均7%的增速就够了。因此不必要追求超高的经济增速。
新常态的第二个特征是发展方式由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转变。这是实现经济大国向经济强国转变的关键所在。
经济新常态是调结构稳增长的经济,而不是总量经济;着眼于经济结构的对称态及在对称态基础上的可持续发展,而不仅仅是GDP、人均GDP增长与经济规模最大化。经济新常态就是用增长促发展,用发展促增长。
我国2013年服务业增加值首次超过了工业增加值,服务业成了中国第一大就业主体,吸纳就业人数超过了制造业。照这个趋势,未来几年第三产业占GDP比重就要达到50%,等于第一产业、第二产业之和。今年上半年,服务业对GDP的贡献超过了资本的贡献,净出口的贡献则是负数。
习*是在亚太经合组织(APEC)工商领导人峰会上讲这番话的。观察家认为,中国领导人发表“新常态”之论,向世界发出了这样的信号:走向新常态的中国也将给处于缓慢且脆弱复苏中的全球经济注入持久动力。
中国经济新常态是21世纪中国社会经济呈现的一种状态,表现为经济相对稳定、增长速度适宜、结构优化、社会和谐,经济发展条件和环境发生诸多重大转变,与传统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粗放增长模式有本质区别。中国经济新常态是一种趋势性、不可逆的发展状态,意味着中国经济已进入一个与过去30多年高速增长期不同的新阶段。认识中国经济新常态需要认识新常态下的新趋势、新特征、新动力,把握经济工作的主动权。以新常态判断当前中国经济的特征,并上升到战略高度,对宏观政策选择和行业企业转型产生方向性、决定性的重大影响。
阐释如今这百年难遇、规模巨大、涉及面广、影响久远的重大国内外事态,显然需要掌握更具穿透力的理论*。世界经济的长周期理论堪当此任。在201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习*总书记就已敏锐地指出:“这次国际金融危机,实质上是世界经济长周期变动的反映,是资本主义各种矛盾激化到一定程度的必然产物,是全球经济结构深刻调整的历史结果。”这就明确告诉我们,必须从长周期的角度来理解仍由发达经济体主导的全球经济的运行及其变化;同时,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经济的新常态也须从世界长周期的视角加以分析。
去年四季度,中央开了城镇化会议,提出了新城镇化概念,就是“人的城镇化”。过去农民工到城里打工,本质还是农民,到一定的时候还得回家种自己的自留地,这不叫城镇化。真正的城镇化是现在已经在城里的2.6亿农民工,首先要变成城里人,户籍要改变;其次,他们要和城里人一样享受教育、养老和各种服务,享受城里人享受的一切
中国经济新常态的特征
习*总书记在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上明确指出:“中国经济新常态呈现出新常态,有几个主要特点。 一是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 二是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第三产业、消费需求逐步成为主体,城乡区域逐步缩小,居民收入占比上升,发展成果惠及更广大民众。 三是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 ”新时期新阶段,我们要努力认识新常态、理解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
你说的真是太好了
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的辉煌成就,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特征更加明显,经济增长从高速增长到目前的中高速增长,结构不断优化,消费已经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新动能加快成长。
新常态的第二个特征是发展方式由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转变。这是实现经济大国向经济强国转变的关键所在。
积极进取,主动作为。“新常态”下,经济只是放缓,并不意味着低迷;平常心也不等于平庸心,更不等于被动适应,无所作为。恰恰相反,“新常态”是新尝试、新探索,转方式、调结构的任务更加紧迫,要求更加严格,政府职能转换不到位、市场体系不完善、企业改革不彻底、宏观调控思路要创新、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要增强等一系列的难题,都需要我们以饱满的热情,主动谋划,主动作为。珍贵的战略机遇能否变成现实的发展成果,也主要取决于我们能否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中国经济的“新常态”,对结构调整中的风险不再回避和拖延,以时不我待的责任感,以壮士断腕的勇气,以背水一战的气概,把改革进行到底。
2014年5月10日,习*在河南考察时的讲话指出,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增强信心,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
我国实施了一系列中部崛起、西部大开发政策,现在看政策已经起到了效果。尤其是国际金融危机以来这几年,劳动力人口红利的减少,中西部的发展机遇大了,这几年中西部的经济增长速度都是远超过沿海的。中西部和东部刚刚改革开放时的基础完全不一样了,他们已经有了非常好的基础设施,交通运输四通八达,更重要的是他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接受了改革开放。所以,今天中西部的崛起完全不必像东部沿海需要那么长的时间。[
经济新常态就是在找准经济增长点、实现经济结构对称态的基础上实现经济高速可持续发展,其中包括高质量无水分的GDP高速可持续增长,即我们讲的“调结构稳增长”。为了实现调结构稳增长的目标,政府实行常态化的积极的财政政策是必要的,不能把我国政府积极的财政政策混同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政府周期性的“刺激经济”。根据再生经济学原理,无直接经济效益的长期基本建设投资永远优先于有直接经济效益的中短期基本建设投资,基本建设投资永远优先于生产资料生产投资,生产资料生产投资永远优先于消费资料生产投资。由于无直接经济效益的长期基本建设投资只能由政府实施,所以政府投资永远优先于民间投资。根据再生经济学原理,只有增量改革才有存量调整,只有新经济增长点才能优化旧产业结构化解产能过剩实现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增长方式转变经济质量保证。
发展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只有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才能筑牢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幸福安康、社会和谐稳定的物质基础。中央政治局分析认为,综合判断,虽然国际经济形势依然错综复杂、充满变数,但我国发展仍然具备难得的机遇和有利条件,同时我国发展仍面临不少风险和挑战,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有些还相当尖锐。我们要保持清醒头脑,增强忧患意识,深入分析问题背后的原因,因势利导,顺势而为,紧紧抓住并切实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根据再生经济学原理,无直接经济效益的长期基本建设投资永远优先于有直接经济效益的中短期基本建设投资,基本建设投资永远优先于生产资料生产投资,生产资料生产投资永远优先于消费资料生产投资。
经济增长速度的转变: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
经济增长速度始终保持在 10% 以上的高速甚至超高速增长。 在 2008 年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经济增长率有所下降, 然而 2012 年国内生产总值为 534123.0 亿元, 2013 年国内 生 产 总 值 为 588018.8 亿 元 , 2014 年 国 内 生 产 总 值 为636138.7 亿 元 , 2015 年 前 三 个 季 度 累 计 国 内 生 产 总 值 为487773.5 亿元。 就经济增长速度而言, 2012 年和 2013 年平增长速度的转变是经济新常态的表面特征。 我国自 1978 年实行改革开放以来, 均增速为 7.7% , 2014 年经济增长率为7.4% ,根据目前的数据预计 2015 年经济增长率在 7.0% 左右。由此可见我国经济增长速度逐步放缓。 放眼国际,经济增长速度的回落是一个经济体达到中等收入水平之后的一个普遍规律,也就是我们所谓的经济增长速度的“换挡期”,我们必须用平常心对待经济的中高速增长。
增强信心,发挥优势。虽然我国正在经历“三期叠加”的严峻考验,经济增速有所下降,但总体来说,仍然处于重要的战略机遇期,发展空间、增长潜力依然巨大。我们有13亿多人口,内需充分迸发所形成的消费潜能无可限量;我们的城市化率刚刚超过50%,新型城镇化的动力依然强劲、空间依然广阔;我们的创新能力不断提升,技术进步对未来发展的支撑作用日益增强。这些都是我们的优势,也是我们的信心所在,我们没有理由妄自菲薄,只会对未来更有信心。所以,习*总书记才会坚定地、充满自信地说:我对中国经济发展前景充满信心。信心来自于中国经济增速处在合理区间和预期目标内;信心来自于中国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稳步提升;信心来自于中国经济的强劲内生动力;信心来自于亚太发展的良好前景。
总书记指出,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增强信心,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在战术上要高度重视和防范各种风险,早作谋划,未雨绸缪,及时采取应对措施,尽可能减少其负面影响。1627232李斌
中国经济近年增速下滑的原因是趋势性的,是中国经济在经历30多年的快速增长之后,旧的增长模式已经难以为继,经济增速的下滑是必然。中国经济的减速是外部因素所致,意味着的经济增长是低于潜在增长率,刺激政策可以大有所为;中国经济的减速是内在因素所致,意味着中国经济减速的原因是潜在增长率下降,宏观政策对此应该保持必要的克制和包容。
2014年11月9日,*书记在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开幕式上的演讲上指出,中国经济呈现出新常态,有几个主要特点。一是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二是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第三产业、消费需求逐步成为主体,城乡区域差距逐步缩小,居民收入占比上升,发展成果惠及更广大民众。三是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
说得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