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小组关于建设生态文明、建构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文化如何实现?这一问题的讨论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海洋大学-史海艳发布于:2017-03-23 19:40:34

建设生态文明是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建设生态文明, 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文化必须始终坚持科学发展观。特别是其中的可持续发展观。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相对不足,就业压力大,生态环境突出,因此,对可持续发展问题非常重视。据联合国统计,中国已完成或基本完成大部分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在减少贫困和婴儿死亡率,提高医疗卫生、教育、妇幼保健、就业水平等方面表现突出。发展才是硬道理。这句话放到全球大舞台上也非常贴切。可持续发展是世界的选择。 可持续发展是以保护自然资源环境为基础,以激励经济发展为条件,以改善和提高人类生活质量为目标的发展理论和战略。加强发展的可持续性,人类的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不能超越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当代人在发展与消费时应努力做到使后代人有同样的发展机会,同一代人中一部分人的发展不应当损害另一部分人的利益。

人与自然的协调共生,人类必须建立新的道德观念和价值标准,学会尊重自然、师法自然、保护自然,与之和谐相处。中共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把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结合起来,以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基本要求,指出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从忽略环境保护受到自然界惩罚,到最终选择可持续发展,是人类文明进化的一次历史性重大转折。因此建设生态文明, 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文化必须始终坚持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观。

点赞 (5) 回复
61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海洋大学-袁玥发布于:2017-03-23 20:12:46

人类要能够虚心倾听自然的教诲,认真汲取自然的智慧,具备合理地与自然打交道的科学知识,养成友善地对待自然的良好生活习惯。生态知识教养对于人类重建生命之网的普遍联系,保障人类后代的长期生存具有重大意义。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62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海洋大学-张琴发布于:2017-03-23 20:15:20

胡锦涛同志指出:“大量事实表明,人与自然的关系不和谐,往往会影响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如果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破坏、人们的生活环境恶化,如果资源能源供应紧张、经济发展与资源能源矛盾尖锐,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是难以实现的。”人与自然是共存、共生、共荣的关系。我们必须尊重自然,正确对待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不仅要看到自然界有满足人类需要的外在“工具性价值”,而且有满足人类需要的内在“生态价值”。因此,善待、保护自然就是关爱、保护人类自己,建设自然就是造福人类;伤害自然必定伤害人类,破坏自然就是毁灭人类自己。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63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海洋大学-张琴发布于:2017-03-23 20:16:14

人与自然的关系反映着人类文明进步的程度。纵观整个人类文明发展史,人与自然的关系经历了人类依赖自然→畏惧自然→征服自然的变化,相应地人类经历了前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诸阶段。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64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海洋大学-张琴发布于:2017-03-23 20:16:44

反思人类发展史,虽然社会的文明程度越来越高,但是文明的脚步却是以自然为人类工具进而牺牲自然环境为代价的。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努力建设人与自然相和谐的新型关系。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65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海洋大学-郑玲艳发布于:2017-03-23 20:17:50

其实我个人觉得生态文明与经济发展是须臾不可脱离的。离开生态文明单纯地去抓经济发展,不仅不会成功,反而会使经济发展远离既定的目标。同样,离开经济发展来谈生态文明,也不会有真正地发展。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66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海洋大学-郑玲艳发布于:2017-03-23 20:19:11

你总结的也很好啊19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67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海洋大学-袁玥发布于:2017-03-23 20:19:20

我们必须具有一定的生态科学知识,了解国家和地区的环境保护标准,才能产生合理地保护自己生存的环境质量的意愿,对他人、团体影响自己健康生存的各种生产、生活等环境损害提出恢复和赔偿的公正要求。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68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海洋大学-史海艳发布于:2017-03-23 20:19:34

生态科技发展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驱动力量。生态科技用生态学整体观点看待科学技术发展,把从世界整体分离出去的科学技术,重新放回“人—社会—自然”有机整体中,将生态学原则渗透到科技发展的目标、方法和性质中。坚持走生态科技的发展道路,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关键,也是加速生态文明建设的驱动力量。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69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海洋大学-史海艳发布于:2017-03-23 20:19:50

生态制度创新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保障。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本源性动力在于制度创新。一方面要通过建立生态战略规划制度,着眼于长期而不是短期的发展,真正把人与自然的和谐与可持续发展纳入到国民经济与宏观决策中来;另一方面,要创新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安排,通过制度建设与创新,鼓励更多主体的积极参与,创建更加公平的法制环境,建立更加灵活的政策工具,营造更加良好的舆论氛围。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70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海洋大学-史海艳发布于:2017-03-23 20:20:22

可持续发展是超越文化与历史的障碍来看待全球问题的。它所讨论的问题是关系到全人类的问题,所要达到的目标是全人类的共同目标。虽然国情不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具体模式不可能是惟一的,但是无论富国还是贫国,公平性原则、协调性原则、持续性原则是共同的,各个国家要实现可持续发展都需要适当调整其国内和国际政策。只有全人类共同努力,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总目标,从而将人类的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结合起来。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71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海洋大学-袁玥发布于:2017-03-23 20:21:08

生态文明作为一项与全体公众息息相关的共同事业,每一个社会成员的生存态度、生活方式都会深刻地影响到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而生态文化可以引导人们科学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自觉地遵守自然规律,达到人类社会系统和自然系统的动态平衡与协调发展,从而促使人类迈入生态文明社会。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72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海洋大学-郑玲艳发布于:2017-03-23 20:21:12

生态文明对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其为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自然基础。我们都知道生态文明以尊重和维护生态环境为主旨,而经济的发展离不开良好的生态环境。经济发展虽然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但是,如果离开了生态环境这一前提条件,经济的发展就是无源之水和无本之木。通俗地说,如果没有森林,锯木厂的价值就为零;如果没有鱼,渔业的价值就为零。可见,没有生态环境资源,经济就无法发展。从经济学的“木桶”原理来说,我们也应重视生态文明在经济发展中的能动作用。因为决定木桶容量的不是最长的木板,而是最短的木板。在如今的社会发展状况下,生态环境这木板已经越来越短。如果人们还是一味地追求经济价值,忽视生态价值,那么就算经济木板越来越长,最终也将是无发展的增长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73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海洋大学-史海艳发布于:2017-03-23 20:21:45

公众参与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要保证,因此也是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的主要方面。这是因为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和行动,必须依靠社会公众和社会团体最大限度的认同、支持和参与。公众,团体和组织的参与方式和参与程度,将决定可持续发展目标实现的进程。公众对可持续发展的参与应该是全面的。公众和社会团体不但要参与有关环境与发展的决策,特别是那些可能影响到他们生活和工作的决策,而且更需要参与对决策执行过程的监督。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74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海洋大学-袁玥发布于:2017-03-23 20:22:15

我们要通过各种宣传教育的形式,使公众具备建设生态文明所必备的生态文化素养,使生态意识成为大众文化意识,生态伦理道德成为社会公德。生态文化的教养培育不能毕其功于一役,必须经过几代人甚至更长时期的努力,只有持之以恒才能成功。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75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海洋大学-郑玲艳发布于:2017-03-23 20:22:15

生态文明的建设离不开经济的发展,经济的发展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物质保障。生态文明是在把握自然规律的基础上积极地、能动地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大力改变经济增长方式,建立新型的生态经济和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走可持续发展之路。而生态文明建设中遇到的一切问题都要靠发展来解决。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76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海洋大学-郑玲艳发布于:2017-03-23 20:22:54

可见,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建立在生态文明基础上的经济发展才更有利于实现人、自然、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如果我们在生态文明观的指导下,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发展理念,那么在协调经济与生态的相互关系中积聚内部力量,谋求经济的极大发展是可能的。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77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海洋大学-冯雨婷发布于:2017-03-23 20:23:21

人类要摆正与自然的关系.传统的自然观是建立在人类社会与自然界对抗的基础之上的,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不断征服自然的过程,人类物质生活要提高,就该不断地向自然界索取,索取得越多,物质就愈加丰富,物质文明程度就越高.受此种种陈腐观念的影响,许多地方、许多人乱伐森林、乱垦林地、乱捕猎物……无休止地向大自然开战,结果带来的是什么呢?是洪涝、干旱、风沙、泥石流……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78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海洋大学-史海艳发布于:2017-03-23 20:23:47

持续发展,重视协调的原则。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在推进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重视解决人口、资源和环境问题,坚持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的持续协调发展。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79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海洋大学-冯雨婷发布于:2017-03-23 20:23:52

人类要珍惜自然资源.在现代工业高度发展的形势下,消费和享乐主宰了人们的经济生活,一度被误导的快速消费和享乐主义的价值观因此大行其道.这种价值观把人类精神上的满足完全构筑在物质的消费基础上,这是很不正常的事.因此,要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必须懂得自然资源是有限的,而不是无限的.绝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80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海洋大学-冯雨婷发布于:2017-03-23 20:24:18

人类要承担起自然平衡的责任.众所周知,自然界的生态系统是一个经历了亿万年形成的整体.在这个系统中所有生命(包括植物界)都有一定的位置,都有持续发展的权利.和谐有序的生态系统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前提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81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海洋大学-史海艳发布于:2017-03-23 20:24:32

当代发生的各种危机,都是人类自己造成的。传统的西方工业文明的发展道路,是一种以摧毁人类的基本生存条件为代价获得经济增长的道路。人类已走到十字路口,面临着生存还是死亡的选择。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人类选择了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82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海洋大学-冯雨婷发布于:2017-03-23 20:24:48

人类要控制放荡不羁的野蛮行为.要适应自然和谐发展,必须加强生态伦理道德之教育,树立全球整体意识,使传统理论观在与自然发展中不断深化、扩展和运用.用人类的理性来约束、限制无限索取的欲望,运用和谐这个智慧杠杆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平衡发展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83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海洋大学-袁玥发布于:2017-03-23 20:25:08

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推进,旧的生态危机化解了,新的环境问题又出现了。因此,我们与时俱进地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并在不断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实践中逐渐形成更为完善的生态制度文化。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84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海洋大学-谢瑀瑀瑀瑀瑀发布于:2017-03-23 20:25:23
建设生态文明,观念要先行。要使生态文明观深入人心,在全体公民中强化我国人 口多、人均资源少、环境形势严峻的国情意识;强化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相统一的效益意识。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85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海洋大学-谢瑀瑀瑀瑀瑀发布于:2017-03-23 20:26:03
强化经济指标、资源指标和环境指标、人文指标全面发展的政绩意识;强化环 境就是资源、环境就是资本,破坏环境就是破坏生产力,保护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环保意 识。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86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海洋大学-谢瑀瑀瑀瑀瑀发布于:2017-03-23 20:26:20
在全社会形成了解国情、珍爱环境、保护生态、崇尚自然、节约资源、造福后代的共识, 使生态文明观念成为13 亿中国人共同的价值观念和自觉行动。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87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海洋大学-谢瑀瑀瑀瑀瑀发布于:2017-03-23 20:26:37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关键。要真正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科学发展观上来,统一到经 济又好又快发展的要求上来,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88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海洋大学-郑玲艳发布于:2017-03-23 20:26:42

实践表明,过去那种“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 是不负责的行为, 将会为子孙后代带来惨痛的代价。 伴随着工业文明的向前发展,生态文明将会成为未来社会的主要文明形态。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89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海洋大学-谢瑀瑀瑀瑀瑀发布于:2017-03-23 20:26:54
树立保住绿水青山也是政绩的理念,把产业结构调整与节约资 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结合起来,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90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海洋大学-袁玥发布于:2017-03-23 20:27:12

社会各行各业的人民群众要深入参与生态文明建设,这样也将促进各种民间的生态组织对政府的生态管理政策和法规,乃至对如何参与全球生态环境保护等提出更为深远和影响重大的意见和建议。这就需要更进一步培育和激励广大人们自主创建生态文明的能力,而不能仅仅把人民当作执行宣传口号的工具。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1 2 3 4 5
GO
发布回复
点击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