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班所有同学在本贴下回复,讨论时间为13:00-14:35
2.每位同学都必须发言,讨论的越多、越激烈、越深入越好,计入平时成绩
3.发言时请注上姓名、班级、学号
4.关于中国的近代化,眼界需要开阔些,眼光不能仅仅局限于洋务运动,应该包括整个晚清、民国,直到今天
1.本班所有同学在本贴下回复,讨论时间为13:00-14:35
2.每位同学都必须发言,讨论的越多、越激烈、越深入越好,计入平时成绩
3.发言时请注上姓名、班级、学号
4.关于中国的近代化,眼界需要开阔些,眼光不能仅仅局限于洋务运动,应该包括整个晚清、民国,直到今天
日本实行明治维新和中国开展洋务运动之后都从西方引进了先进的科学技术,建立了一批近代化企业、新式军队,进行了教育改革。但这两者的结果却是相反的。
1660113 陈双
;;;;
戊戌变法是一次进步的改革运动,却获得与日本明治维新相反的结果。两者的差异主要表现在改革与反改革的力量对比、实现改革的手段和改革所处的国际环境三方面。中国封建制度延续了两千多年,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都占绝对统治地位,形成一个完整的封建主义体系,中国资本主义虽然获得了初步发展,但仍微弱,在国民经济中占主导地位的依然是分散的小农业和城乡手工业。正是这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成为封建势力赖以生存的基础。1660122邓桂群
日本的明治维新:使日本成为亚洲第一个走上工业化道路的国家,逐渐跻身于世界强国之列,是日本近代化的开端,是日本历史上的重要转折点.
中国近代化:封建制度根基太深太久,这种制度已经发展到它自身极精制和极完备的地步,不改变它已经无法与时代共同发展,要改变它又必然触及那些深层的盘根错节的利益关系。
1660116王璐
文化背景方面
1,大和民族善于吸收外来文化,所以易接受西方文明。日本国内资源缺乏,多灾多难。所以日本人为了生存必须视野向外,齐心协力。中国地大物博,文明辉煌。形成了天朝上国的观念,故步自封。这份天赐却的条件成了近代发展的负担
1660118朝一赵心如。
一、中国的封建势力比日本的封建势力要强大得多。中国封建制度延续了两千多年,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都占绝对统治地位,形成一个完整的封建主义体系,中国资本主义虽然获得了初步发展,但仍微弱,在国民经济中占主导地位的依然是分散的小农业和城乡手工业。正是这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成为封建势力赖以生存的基础。我国自古国力强,周围诸国都比较落后,故“天朝大国”、“地大物博”、“无求于人”的思想影响深远,故步自封、妄自尊大的情绪十分强烈。所以,中国的封建势力特别顽固。这股顽固的封建势力,上有清政府的各级官僚,下有广大的地主、绅士、僧尼道士和满族旗民,并以慈禧太后为总头目、总代表。
1660115 朝语一班 沈芯悦
日本明治维新对中国有着很大影响一方面日本发动了甲午中日战争,使中国民族危机大大加深,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洋务运动也在甲午中日战争中破产。另一方面,日本的崛起也刺激了中国开始向政治近代化方向迈进,中国的维新变法正是学习日本,主张在中国实行君主立宪制,走资本主义道路。1660120赵佩
中国的辛亥革命与日本的明治维新两者都是为了挽救民族危机,都主张向西方学习,辛亥革命学习的是西方的政治制度,明治维新是向欧美学习“文明开化”,中国的辛亥革命没有使国家改变落后的面貌,走上了工业化道路。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革命运动,明治维新是资产阶级改革。辛亥革命确立了民主共和制度,明治维新确立了君主立宪制度。
1660109 姚韵沁
在19世纪中期的亚洲,日本处于最后一个幕府——德川幕府时代。掌握大权的德川幕府对外实行“锁国政策”,禁止外国的传教士、商人与平民进入日本,也不允许国外的日本人回国,甚至禁止制造适于远洋航行的船只。在此期间,只允许同中国、朝鲜和荷兰等国通商,而且只准在长崎一地进行。
以天皇为首的新政府,于1868年4月6日发布具有政治纲领性的《五条誓文》,6月11日公布《政体书》。9月3日天皇下诏将江户改称东京。10月23日改年号为明治。1869年5月9日迁都东京。并颁布一系列改革措施。
“明治维新”后,日本经过20多年的发展,国力日渐强盛,先后废除了幕府时代与西方各国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重新夺回了国家主权,最终进入了近代化。可以说,“明治维新”是日本历史的转折点。日本从此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并迅速成长为亚洲强国,乃至世界强国。 日本走上强国之路,同时也走向扩张之路。
对中国的影响就是一方面日本发动了甲午中日战争,使中国民族危机大大加深,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洋务运动也在甲午中日战争中破产。另一方面,日本的崛起也刺激了中国开始向政治近代化方向迈进,中国的维新变法正是学习日本,主张在中国实行君主立宪制,走资本主义道路。
1660121温雅婷
嗨!
1840-1919年中国近代化经历了三个阶段的重点是 1.第一个阶段是洋务运动,代表人物是曾、李、左,他们是地主阶级的改革派,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主要是军事技术,是当年清政府内部最有眼光的一批人。 2.第二阶段是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戊戌变法是资产阶级维新派发动的政治运动,它要求改变政治体制,变封建专制为君主立宪制,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革命派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尝试,结果推翻了两千年封建帝制,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3.第三阶段是新文化运动,提出了民主与科学的口号,表明近代化从经济领域政治领域深入到思想文化领域。 1660121温雅婷
洋务运动失败的主要原因是未触动中国的旧制度和旧的生产关系,腐朽的制度,洋务派本身的阶级局限性,改革只吸收西方先进技术,但没有学习借鉴西方的先进技术,这是近代化的第一个阶段。
而戊戌变法呢所处的背景,清政府的闭关锁国政策被西方的坚船利炮打破,民族矛盾成为主要矛盾,中国人民面临双重革命任务。其宗旨是走日本式道路,通过改良手段,在维护清政府统治的前提下发展资本主 义。当时太平天国运动失败,革命处于低潮, 社会相对稳定,士大夫抵触外来文化,试欧美为蛮夷 之邦,鄙夷其文化,资本主义经济因素发达地区仅在东南沿海和长江流域,而中国国土面积 大,占全国比重小。维新派都自幼成长在书斋,参加社会实践少,改革的依据来源与书本,能力较差。受社会各种顽固势力的阻扰,加上操之过急,急功冒进,改革虽然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各个方面, 涉及面广,但是仍逃不了失败的命运。而日本明治维新的时代背景是诸藩割据,革命处于高潮,社会相对动荡,国内态度是吸纳欧美文化,以欧美为师,资本主义经济因素发达地区在京畿地区,而 日本面积狭小,故占全国比重大。维新派大都参加了倒幕派,斗争经验丰富, 能力较强。主要阻力来源与幕府,稳扎稳打,步步为营,虽然主要是政权建设,但是取得较好的效果。 1660121温雅婷
两者都发生在19世纪六七十年代,都是在19世纪中期民族危机加剧的情况下开始向西方学习的。随着工业革命的完成,西方列强把侵略扩张的矛头指向了亚洲地区。经过1840、1856年两次鸦片战争和1853年美国军舰闯入日本浦贺港事件后,中日两国闭关锁国的大门相继被打开,两国都面临日趋严重的民族危机。 目的相同,两者都是要富国强兵,挽救民族危亡,巩固统治。 1660121温雅婷
中国是在洋务运动中才开始有计划地向西方学习的,洋务派在学习西方的过程中,也只是以学习器物、技术为主,而对制度、文化等这些核心的内容却无心留意,所以只是学到了一些表面上的东西而已。与中国不同,日本在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的同时还进一步学习西方的制度、政治等核心的东西。可见日本认识到了学习西方政治、制度、风俗等的重要性,并且在实践过程中也是这么做的,因而在近代化的过程中把中国甩在了后面。1660119刘恬甜
因此在改革中,我们不能把失败的责任归咎于外部环境,自己抱残守缺,而应该反思自己应该承担什么责任,从而摈弃糟粕向他人学习,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在近代化的历程中,日本以其反应迅速、改革彻底、方向全面的特点告诉我们改革的重点与要点。通过分析与比较,我们也明白了中国再改革上的不足与劣势。 1660119刘恬甜
戊戌变法是一次进步的改革运动,却获得与日本明治维新相反的结果。两者的差异主要表现在改革与反改革的力量对比、实现改革的手段和改革所处的国际环境三方面。关键词:戊戌变法 明治维新 改革 100多年以前,当时的中日两国是同处东方的封建国家,虽然两国所进行的改革运动有诸多相同或相似之处,但是还是有些不同点,正是由于这些不同之处才使得改革的结果不同,从而也使我们看到了戊戌变法失败的基本原因和历史的必然性。
1660116王璐
1660123李洁:19世纪60年代起,中日两国都开始了近代化改革的进程。这不是偶然的,两国都是在内忧外患的状况下而走上改革道路的。然而不同的是,日本通过明治维新逐步强大,中国屡次改革却没有使中国走向富强,反而加剧了列强的瓜分脚步。日本是一个善于学习的国家,大化改新中的全盘中化,明治维新中的全盘引进西方文化,将西方先进技术引进国内产业,将西方资本主义制度与国内天皇制相结合而成的具有本国特色的君主立宪制,使日本统一于以天皇为中心的统治阶级之下。
而相比与戊戌变法,洋务运动开始中国毫无建树,根本没有触动封建专制制度。虽然创办了一批军事、民用企业,军事工业均为官办,民用企业有官办、官督商办和官商合办三种。但是官办企业大权操在封建官僚手里,贪污腐败现象十分严重,企业缺乏活力与动力;民用企业则垄断了某些行业,且对民间私人办厂实行严格限制,导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无从发展。
1660125 韩佩君
明治维新主要是把封建藩镇的幕府大名制改为君主立宪,经济制度上采取西方的先进理,从而使得日本这个荒岛小国变成制造业发达的大国,当然日本的崛起和美国的大量军事定单不无关系,日本的国情和中国不同,日本国内资源匮乏,大部分靠进口,主要依靠加工或深加工出口创汇,国内内需不如中国,中国是一个幅员辽阔资源丰富的国家,仅靠拉动内需,就完全可以自己自足,而且明智维新是在100多年前,时至今日,信息化社会一日千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走的是一条自主摸索,仔细求证,大胆实践的新路,必将使中华民族走向又一个辉煌。1660120赵佩
相同点
1、日本明治维新与中国现代化的根本原因都是因为自身西方资本主义文化冲击而走上了强国的道路。
1660111 王慧婷
2/两者都推动工商业的发展(日-殖产兴业,中-振兴商业奖励实业、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
3/两者都重视交通方面的发展,可谓是有远谋之见。明治维新期间日本改善各地交通,兴建新式铁路、公路;中国排除殖民者的阻挠修建了京郊铁路,至今都是我国南北物资运输的重要干线!
两者的不同点:
1/明治维新是自上而下的改革,中国的近代化不仅有当朝政府的改革,还有自下而上的一次次革命才使得中国真正地开辟了近代历史。
2/明治维新是彻底的一次变法改革:从政治体制、社会、文化教育、土地制度到、交通、司法、宗教方面等方面上通下达的全面彻底的改革。而中国的戊戌变法受封建制度、封建思想的束缚,一开始只学“器物”不学制度,而最后的“清末新政”(改政体为君主立宪制)也只是“皇族内阁”,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制度改革。
1660123李洁:改革前,中日两国都是封建专制的国家。日本的传统体制属于封建世袭领主制。在幕藩体制下,日本是一个松散的有多个藩地组成的国家,藩主有很大的自治权,可以说是地方自治;但是这些藩地有很强的天皇中心观念,这使得明治政府的中央集权体制相对简单得建立起来。与日本不同的是,中国属于集权官僚型的政体,权利集中于皇帝一人,官僚机构庞大,民间难以形成类似明治维新中的各种社会势力,政权的社会基础难以扩大,改革的道路必将曲折。
明治维新取得成功,在思想、技术、制度等方面都可以进行梳理,不过更为基础的条件与英国极为相似,是得益于地理安全优势和资源劣势提供了一个相对稳定的环境,保障在对外开放吸收的同时,对内能够短时间完成集权统一。这在已有众多列强占优的情况下,是一种极为特殊的机遇。促成日本在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换过程中,用时最短,见效最快。
1660109姚韵沁
日本的明治维新是日本近代化的开端,是日本历史上的重要转折点。中国也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运动也在近代化的道路上摸索前进,其中,康有为、梁启超为主的维新派人士通过光绪帝进行倡导学习西方,提倡科学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发展农、工、商业等的政治改良运动。但戊戌变法因损害到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派的利益所以遭到强烈抵制抵,戊戌变法和明治维新虽然都是具有反封建性质的运动,但是,它们各自所拥有的力量,和作为其对立面的力量,却有很大的不同。戊戌变法的思想旗手是康有为,他是这场变法的精神教主。而政治上的权威或旗帜,则是光绪皇帝。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应该说,在思想理论的准备和宣传上,都作出了艰苦卓绝的努力,为这个运动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中国与日本不同的是,封建制度根基太深太久,这种制度已经发展到它自身极精制和极完备的地步,不改变它已经无法与时代共同发展,要改变它又必然触及那些深层的盘根错节的利益关系。
另外,中国戊戌变法和日本明治维新的另一个重要区别点是,它们历史文化背景有很大的不同。日本民族具有开放性地吸收外来文化的历史传统。而中国在清朝时期实行闭关锁国,封闭了与外界的联系,并且中国几千年来的封建小农思想根深蒂固,很难接受外来思想和外来文化。 1660127 任子菡
中国洋务运动实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最后失败;日本明治维新不仅学习西方先进的科技,而且更重视西方国家先进的政治文明制度,最终成功,日本走上资本主义道路。两国社会制度等实施条件的不同,造成了这两次运动相反的结局。
1660113 陈双
洋务运动是在“中体西用”的旗号下进行的地主阶级的自救运动,不可能变革封建制度 而日本明治维新则是资产阶级的改革,使日本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所以才造成二者的不同结局。 1660112姚晨慧朝鲜语1班
中国的封建势力比日本的封建势力要强大得多。中国封建制度延续了两千多年,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都占绝对统治地位,形成一个完整的封建主义体系,中国资本主义虽然获得了初步发展,但仍微弱,在国民经济中占主导地位的依然是分散的小农业和城乡手工业。正是这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成为封建势力赖以生存的基础。我国自古国力强,周围诸国都比较落后,故“天朝大国”、“地大物博”、“无求于人”的思想影响深远,故步自封、妄自尊大的情绪十分强烈。所以,中国的封建势力特别顽固。这股顽固的封建势力,上有清政府的各级官僚,下有广大的地主、绅士、僧尼道士和满族旗民,并以慈禧太后为总头目、总代表。
19世纪60年代之后,中国最高统治权实际上一直由顽固派头子西太后所掌握,光绪即位后,始终是个傀儡而已,一切禀命而行,甚至连人身自由也没有。清朝最高统治集团分裂为帝党和后党后,后党的人占据了各军政要害部门,帝党根本不掌握实权,光绪只不过是名义上的最高统治者。
正是顽固派与洋务派这个阶层,成为变法维新的不可逾越的障碍。在变法过程中,上有慈禧太后玩弄权术,下有各级官僚破坏阻挠,以致光绪所颁发的一系列变法诏书,都成为一纸空文。戊戌变法的先驱者们,本就没有足够强大的本阶级的阶级力量为后盾,又把自己的活动范围局限于帝党官僚和士大夫阶层的小圈子里面,不愿接触广大群众。
他们害怕人民,害怕革命,深怕从此引起人民革命,把防止革命作为变法的推动力。正是由于戊戌变法缺乏社会基础,得不到人民群众的支持,一旦顽固派卷土重来,发动政变,他们就势单力孤,而不得不束手就擒。
日本明治维新时的政局则不同于中国,封建制度危机日深,封建营垒急剧分化。生活状况不断下降的中下级武士,特别是下级武士当中有些人从事商业、手工业和各种自由职业;有的下级武士冲破了禁止“囤积经商”的封建法制和“门第”束缚,或收商人为养子,或入嗣商人为养子,从而同商业高利贷阶层的利益密切联系在一起。
19世纪初,江户二百个商家继承人中有48人出身武土。另有相当数量的下层武士,或通过包税、放高利贷、兼并土地和开垦新田等手段,成了新地主;或因为出身于富裕农民,在经济利益上与新地主、资产阶级有密切联系,从而同他们保持着深厚的关系。由于阶级关系的变动,武士阶层不再是一个统一的社会集团了,他们从不同社会利益出发,不满于掌权的上层封建集团的昏庸无能,要求实行改革。
到19世纪初,武士中的少数先进知识分子掀起“兰学”(因主要是从荷兰人及其著作中学习西方)的热潮,他们崇尚西方文化,承认其优越性,鼓吹维新。日本分裂的时期本就比较长,虽到16世纪末初步完成了统一大业,但德川幕府下设置的二百多个藩,仍具有较大的独立性,其中社会生产力较发达的西南诸蕃,曾于19世纪30年代到50年代初,先后进行多次藩政改革,改革的结果,不仅使藩国的实力加强,而且使藩下级武士在藩政中的发言权也得以扩大。
到50年代末,以外交内政两大问题(将军继承问题和条约批准问题)为导火线,爆发了统治阶级内部的一次大分裂,形成江户幕府和京都朝廷两大政治分野和两大政治中心。下级武士和西南诸藩以及一批宫廷贵族背离了幕府,而同资产阶级结成倒幕联盟,在16岁的明治天皇周围聚集了一大批倒幕派武士。而顽固势力德川幕府的统治在农民起义的多次打击下,本已摇摇欲坠,开始分崩离析;1867年12月发生“王政复古”的政变,德川幕府的势力更进一步削弱。
1660116王璐
相对于中国政府的不作为,日本则进行大力改革,政府投资兴办一些近代工业,作为示范,同时鼓励私人资本主义发展,推动了民间企业的兴起,日本的殖产兴业为日本奠定了工业化的基础。且在中国只办了三十多所培养翻译、军事、科技人才的新式学校,选送了几批出国留学生,原有的教育体制、八股取士制度未有丝毫的触动时,日本则大力发展近代教育,改革教育内容,使自然科学占教学内容的一半左右,并建立全民义务教育制度,培养资本主义建设人才。
1660125 韩佩君
1660123李洁:中国的清末宪政只是一场统治阶层的自救运动,其目标不是改变落后面貌,而是为了加强对人民的控制,清政府发布的政令都流于书面,没有得到真正的贯彻。戊戌变法虽然有涉及政体方面,但光绪皇帝没有实权,他颁布的诏书对各地官员没有约束力,得不到实行;维新派没有注意到发动群众,改革仅局限于部分知识分子阶层,没有像明治维新那样强大的基础力量,康梁等人提出的改革措施很少涉及农民阶级的切身利益。
文化背景方面
2,中国近代的局势要比日本复杂得多,外国的触角在中国一直伸展着。中国广阔的地域之间各种文化交流起来困难,难以团结。中国人缺乏公民意识,对政府少有关心。儒家文化造成了我们乐安天命,随遇而安,忍耐坚韧的品格,我们民族精神没有。
1660118朝一赵心如
我认为,日本明治维新是直接变革到制度上的有利于当时日本国情的重要变法。中国的近代化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它经历了好几个阶段才真正的推翻帝制让中国迎来了近代化的曙光。日本的变革较为彻底,在各个方面都进行了有利实际的变革,自上而下,一次便跻身世界列强并顺利累积了对外扩张的资本。中国的变革路程就过于曲折,从守旧派到洋务派到维新派再到革命派,从洋务运动到维新运动到辛亥革命再到新文化运动,就是在这层层递进的探索中,中国有识人士才真正找到中国新世纪的正确道路,中国才得以进入近代化进程。
1660117李少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