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治维新于1868年明治天皇建立新政府,日本政府进行近代化政治改革,建立君主立宪政体。经济上推行“殖产兴业”,学习欧美技术,进行工业化浪潮,并且提倡“文明开化”、社会生活欧洲化,大力发展教育等。
中国近代史中代表性的戊戌变法是1898年6月11日至9月21日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主的维新派人士通过光绪帝进行倡导学习西方,提倡科学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发展农、工、商业等的政治改良运动
中国近代化大体分为四个阶段: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
单从戊戌变法与明治维新相比较他们有异同点。他们背景相同:两者都是在19世纪中期民族危机和统治危机加剧的情况下开始向西方学习。随着工业革命的完成,西方列强把侵略扩张的矛头指向了亚洲地区。经过1840、1856年两次*战争和1853年美国军舰闯入日本浦贺港事件后,中日两国闭关锁国的大门相继被打开,面临日趋严重的民族危机。中国太平天国运动、捻军农民起义风起云涌,阶级矛盾尖锐,清王朝统治处于风雨飘摇之中;日本农民日益贫困,新兴地主阶级出现,中下级武士因经济地位下降对现实非常不满,使幕府统治危机加剧。
目的相同:两者都是要富国强兵,挽救民族危亡,巩固统治。中国洋务运动以“自强”和“求富”为旗号;日本明治维新以巩固天皇政权,殖产兴业,实现民族振兴为己任。 内容相同。两者都从西方引进了先进的科学技术,建立了一批近代化企业、新式军队,进行了教育改革。 但为什么日本明治维新从本质上改变日本,使日本成为亚洲第一个走上工业化道路的国家,逐渐跻身于世界强国之列,而戊戌变法失败,中国仍然处于落后地位。其原因应该归于两者的不同点。
明治维新,是指19世纪60年代末日本在受到西方资本主义工业文明冲击下所进行的,由上而下、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全盘西化与现代化改革运动。
在中国,近代化也就是工业化和与工业化相伴随着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化,就是实现社会的转型,即从中世纪社会转化为近代社会。
两者都是要富国强兵,挽救民族危亡,巩固统治。中国洋务运动以“自强”和“求富”为旗号;日本明治维新以巩固天皇政权,殖产兴业,实现民族振兴为己任。
明治维新改革始于1868年明治天皇建立新政府,日本政府进行近代化政治改革,建立君主立宪政体。而在这一阶段,中国主要是洋务派领导了洋务运动,迈出了经济近代化的第一步;政治近代化尚未提上议事日程。同时,由于洋务运动的需要,近代化开始由经济领域逐渐向科技文化和人才教育领域渗透。
举几个典例进行比较吧!
日本:明治维新前期经历了倒幕运动,大政奉还,最后是明治维新
中国:洋务运动,百日维新,清末新政,辛亥革命
要说两者最本质的区别,就是近代化的过程性质不同。
日本的明治维新更为彻底,它的前期,经历了由下级武士、浪人、足轻等人组织的维新派推行尊王攘夷、倒幕运动,坂本龙马的大政奉还方针也是和平迫使末代将军奉还政权,使得围绕天皇为核心的君主立宪制得以推行,自上而下建立新政府,民主化,废藩置县,鼓励工商,普惠教育,日本的近代化本质上是政体的改变,制度的进步。才促成明治维新的成功和顺利。
而中国的近代化过程中,封建帝制和根深蒂固的思想一直是最大的阻挠。
前期洋务运动,只学器物不改体制,推行近代化、工业化的过程中阻碍重重;
百日维新的改革方案非常超前,甚至是朝着民主革命,君主立宪的方向发展的,然而可悲的是,终其一生,清政府的实权仍牢牢掌握在以太后为主的利益集团手中,这位皇帝也无可避免地成为了权力的牺牲品;
清末新政太后虽然表面上说要让步,遵从民间维新派,体制改革,实则还是尊崇极致的帝制皇权,围绕满清贵族利益集团建立腐败的制度;
太后死后,辛亥革命,以孙中山名义一生的革命,最后一次成功领导人却不是他。唯有这场革命才是自下而上,轰烈地推翻了千年帝制,选择的是共和国之路。(可惜,最后袁世凯也没摆脱皇权思想,试图复辟帝制。)
其次,两者在近代化所经历的时长不一样。 中国摆脱封建之路,粗略算从1840年到1912年。 日本摆脱封建之路,粗略算则从1853年(黑船事件)到1868年… 其中的历史因素,文化思想,地理条件都导致了两国近代化之路的差异。
总结的很全面,很优秀
其次,文化思想的开化度也是一大差异。 明治维新前,江户末期,日本就视教育为立国之本,在藩校或私塾也从来不拒绝兰学等新思想,日本学习知识的精神和进取心,使得大力提倡文明开化有了充足的保证。 对比之下,清末的封建学堂则墨守成规,依旧尊奉老一套的落后思想。甚至连派去留学的学子最后都被遣返,让无数人怅恨不已。 举个最典型的两个人,伊藤博文留学归来,得以重用,成为首相,在改革上推波助澜;而严复留学归来,却不受清政府重用,只得在坊间翻译天演论,以己之力去改变当时社会上人们的思想。
@上海海洋大学-刘彤: 谢谢夸奖!
优秀+1
日本明治维新时经济上推行“殖产兴业”,学习欧美技术,进行工业化浪潮,并且提倡“文明开化”、社会生活欧洲化,大力发展教育等。这次改革使日本成为亚洲第一个走上工业化道路的国家,逐渐跻身于世界强国之列,是日本近代化的开端,是日本近代历史上的重要转折点。
日本在明治维新中对封建政治、经济制度进行了根本性变革,为工业化创造了基本前提,而中国洋务运动不仅没有触动、反而维护封建制度,从根本上制约了工业化的进程
洋务运动外受西方列强,内受封建顽固势力的严重阻挠;日本幕府体制专制色彩较轻,倒幕运动的胜利扫除了改革障碍。
内忧外患,当年洋务的失败不难理解。有志之士想要做出改变却以失败告终,的确令人唏嘘
德川幕府统治末期,中下级武士因生活困窘,成了旧制度的送葬人和新制度的助产士。就整体而言,中国士人比日本武士多了一些经史学问,但少了一些担当气魄和活力,他们多行诸文字而少有行动,尤其不敢冒险犯难以求取新知、开创新局,这种情形到了封建社会后期越发严重。
戊戌变法和明治维新虽然都是具有反封建性质的运动,但是,它们各自所拥有的力量,和作为其对立面的力量,却有很大的不同。戊戌变法的思想旗手是康有为,他是这场变法的精神教主。而政治上的权威或旗帜,则是光绪皇帝。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应该说,在思想理论的准备和宣传上,都作出了艰苦卓绝的努力,为这个运动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中国与日本不同的是,封建制度根基太深太久,这种制度已经发展到它自身极精制和极完备的地步,不改变它已经无法与时代共同发展,要改变它又必然触及那些深层的盘根错节的利益关系。
其次,戊戌变法和明治维新的另一个重要区别点是,它们历史文化背景有很大的不同。日本民族具有开放性地吸收外来文化的历史传统。
民治维新的领导者意图是造就一个历史上没有过的、里外全新的日本。他们希望通过这一改革,让日本能够加入引领人类前行的队伍中。 洋务运动是洋为中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其领导者的意图是在陈旧的中国身上披上一件时髦的有点新技术含量的西学外衣。
明治维新取得成功,在思想、技术、制度等方面都可以进行梳理,不过更为基础的条件与英国极为相似,是得益于地理安全优势和资源劣势提供了一个相对稳定的环境,保障在对外开放吸收的同时,对内能够短时间完成集权统一。这在已有众多列强占优的情况下,是一种极为特殊的机遇。
@上海海洋大学-李斯琳: 明治维新
两者都从西方引进了先进的科学技术,建立了一批近代化企业、新式军队,进行了教育改革。
日本明治维新是为资本主义发展开辟道路,以积极开展“修约运动”、废除幕府时期和西方国家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最终实现与西方列强平起平坐的目标。
中国近代化过程中与西方列强的地位没有发生根本改变。
主要因从中国近代化过程中没有善于学习西方先进的思想,没有把握历史机遇,直至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中才着重“科技立国,教育立国”为主方向,耽误了一段历史时间。
中国洋务运动实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最后失败;日本明治维新不仅学习西方先进的科技,而且更重视西方国家先进的政治文明制度,最终成功,日本走上资本主义道路,成为近代亚洲唯一的强国。
在中国的*战争失败和日本被美国的黑船打开国门以后,日本就意识到闭关锁国只能导致国家日益衰落,只有敞开国门,才能吸收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才能走上强国之路。反观中国,现代化初期的条件比日本优越的多,虽然经历了两次对外战争的失败,却依然保持着一等强国的尊严。天时地利都站在中国这一边,然而中国却错失良机,裹足不前。
从国际环境上.日本明治维新发生在19世纪60年代末,当时世界还处于自由竞争资本主义时期,夺取殖民地的高潮也尚未开始.而西方列强在东亚侵略的主要目标是地大物博的中国,加上亚洲民族解放运动特别是中国太平天国运动对西方列强力量的牵制,都为日本明治维新提供了一个较为有利的国际环境.日本维新派本身也比较注意外交斗争策略,尽量利用英法、英俄之间的矛盾.而中国戊戌维新已经到了19世纪90年代末,世界资本主义已经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列强通过争夺殖民地的高潮已经基本上把世界瓜分完毕.中国成了列强在东方争夺的“惟一富源”,出现了瓜分中国的狂潮.这时帝国主义列强绝不愿意中国成为一个独立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国际环境对中国维新运动很不利.
洋务派的这种图变自强的举措,仍然局限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框框里面。
当时的革命者未必没有意识到问题的根源在于帝制
中国在甲午战争后到大革命失败这一阶段,主要学习西方先进的科技文化与变革社会制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中国近代化向前迈了一大步。
明治维新改革始于1868年明治天皇建立新政府,日本政府进行近代化政治改革,建立君主立宪政体。这次改革使日本成为亚洲第一个走上工业化道路的国家,逐渐跻身于世界强国之列,是日本近代化的开端,是日本历史上的重要转折点。
1898年6月11日至9月21日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主的维新派人士通过光绪帝进行倡导学习西方,提倡科学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发展农、工、商业等的政治改良运动。 但戊戌变法因损害到以*为首的守旧派(顽固派)的利益所以遭到强烈抵制与反对
明治维新是日本的激进知识阶层和下层武士以及没有实际权力的天皇发起的。这些人的共同特点是他们都是非既得利益者,日子过得一直不怎么地,总想来一次彻底的大变革。 洋务运动的组织者是满清时代的各地方主政官员,他们都是既得利益者,他们不是希望彻底的变革,而是在自己的既得利益至上再多些利益。
明治维新,是指19世纪60年代末日本在受到西方资本主义工业文明冲击下所进行的,由上而下、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全盘西化与现代化改革运动。而相比之下,很明显,中国的近代化探索中,自上而下是不可行的,最终成功的是自下而上的革命。
从洋务运动与日本明治维新同时间段进行,因为清政府采用官办并不是以民族企业发展为重,而日本在认识到官办的狭隘面后有扶植其民族商业,更好发展本国实力。
洋务运动失败原因总结与:李鸿章等洋务派官员认为,中国的典章制度远远超过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只是武器落后,因此他们谋求富强之道,只是学习西方先进的制枪制炮技术,建立军事工业,建设近代化的国防,而没有学习西方先进的社会制度和思想。根本看还是为维护清王朝,非从一个国家长远发展角度出发。
洋务运动中也有其他西方列强战略包围,使洋务运动很被动。本身中国会产生洋务运动,也是清政府意识到西方的强大,想学习推翻被动地位,但实际上实力相差悬殊,外界的阻碍与内部并非从本质改变是洋务运动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