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化的发展经历了从洋务运动的“中体西用”一直到最终的新中国成立,这个过程是艰难而漫长的,同时又是经历了曲折进步的过程的,是一次具有典型意义的人民改革,代表着以中国新青年一代的先进知识分子的崛起,同时中国的近现代化发展又是以社会主义路线为纲要的,与日本的明治维新式资本主义现代化改革有着不同
从目的来说,明治维新是全方位西化,资本化,而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根本上还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利益,辛亥革命则是为了推翻封建统治,建立民主,自由的共和国。
明治维新是因为社会生产力低下,人民生活困苦,幕府的统治者们却仍在加大盘剥和压榨。随着欧美侵略者的相继入侵,日本又陷入更为深重的民族危机。而中国近现代化的起因也是内忧外患,国家支离破碎,人民生活苦不堪言。
同时日本也彻底的对外开放,经商环境自由,思想自由也有一定改善,此时也涌现出一批知名的日本企业,这些企业对日本的近代化起到很大作用。
具体措施不同,中国近代化的洋务运动根本没有触动封建专制制度。日本则改革落后制度、废除封建身份制度并颁布*,建立新的近代天皇制政治体制。中国洋务运动创办了一批军事、民用企业,军事工业均为官办,民用企业有官办、官督商办和官商合办三种。官办企业大权操在封建官僚手里,贪污腐败现象十分严重,民用企业则垄断了某些行业,并且对一些私厂进行限制,导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无从发展。日本则进行大力改革,政府投资兴办一些近代工业,同时鼓励私人资本主义发展,推动了民间企业的兴起,日本的殖产兴业为日本奠定了工业化的基础。
日本明治维新可以算是一次极其成功的改革,尽管留下了军国主义和殖民扩张的阴影,但仍旧可以说是在当时正面意义大于负面意义的,而且明治维新是直接获得成功的,没有经历过曲折上升,也是与中国近现代化的不同
明治维新使得日本“文明开化”的风潮逐渐形成,对于原本传统而保守的日本社会造成了很大的影响。不只物质需求与生活习惯上出现西化的转变,在教育系统与社会组织的广泛推行下,思想与观念上也逐渐有了现代化的倾向。中国的近现代化也同样引领了一批西化风潮,对人们的衣食住行都有不小影响
从理论来说,明治维新在学习西方经验的同时参考了魏源的《海国图志》,而洋务运动,戊戌变法乃至实业救国等都只是“师夷长技以制夷”,“中体西用”乃至“自强求富”没有在制度上近现代化的理论,而辛亥革命的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则表现了当时先进分子在各个方面的学习与探索。
结果不同,中国洋务运动耐实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最后失败,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之路,中国仍然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日本明治维新不仅学习西方先进的科技,而且更重视西方国家先进的政治制度,最终成功,不仅使日本走上资本主义道路,还是日本摆脱了民族危机,成为近代亚洲唯一的强国。
明治维新的几项政策使日本进行了比较彻底的改革,资本主义蓬勃发展,使日本进入到资本主义社会,为日本日后的壮大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从社会影响方面,明治维新颁布的各种政策例如“版籍奉还”,“废藩置县”都对当时社会有着较大的影响。洋务运动等的举措虽然也对社会有一定的影响,但例如公派留学生,只是少量派遣,学习外语没能普及推广。而辛亥革命可以说是中国社会近现代化民主共和思想的启蒙了。
不过日本没有对自身的文化进行彻底的改革,保留了武士道、绝对效忠天皇,同时向当时的普鲁士学习,最后走上军国主义道路。
中国近现代化初衷其实是一些资本主义官员和商人为了“求富”而展开的,而明治维新更大程度上是由于社会危机不得不进行革新
相比日本的明治维新,中国近代化失败原因主要有封建体制的根深蒂固;还有中国只是学习器物,并没有改变制度;官僚资本根本上难以为继工业的发展;中国在那个时候自给自足自然经济占支配地位,而日本是以资本主义为经济体制。
从内容来看,中国的近现代化,如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再到后来的清末新政,从一开始的“师夷长技以制夷”,“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到后来清醒认识到不触及政治体制的改革都只是杯水车薪而已,而后真正推翻清政府,开始如民主制等制度在中国的实行,不得不说,中国的近代化是极其艰难的,是在不停探索中逐渐走上正轨的。而明治维新则是处于另一种态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