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九大对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提出明确要求,从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到保障改善民生等各方面都突出了科技创新的全面支撑引领作用。作为当代大学生,准备步入社会,投身社会主义建设洪流的我们,又怎能不为创新行国家建设贡献出我们的力量呢?
下面就让我们积极参与讨论吧~~~发言次数不能少于10条哦!
党的十九大对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提出明确要求,从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到保障改善民生等各方面都突出了科技创新的全面支撑引领作用。作为当代大学生,准备步入社会,投身社会主义建设洪流的我们,又怎能不为创新行国家建设贡献出我们的力量呢?
下面就让我们积极参与讨论吧~~~发言次数不能少于10条哦!
3、指明未来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方向
第一个阶段,从二〇二〇年到二〇三五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那时,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将大幅跃升,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
建设创新型国家,必须坚持科技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双轮驱动、协调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科技体制改革啃了不少硬骨头,科技体制的主体框架基本确立,但是我国创新体系仍存在诸多深层次的体制机制障碍,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的机制仍不健全,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发挥不够,科研经费投入使用效益还不高,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的开放共享度还远远不够,科技成果转化渠道还不畅通。
第六,构建适应前沿创新的新型治理体系。从追赶迈向前沿的关键在于创新治理体系的转变。一是支持重心转变。政府研发支持重点要从竞争性领域的产品研发转向竞争前的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和关键共性技术研究。二是支持方式转变。对企业创新活动的支持,要从定向补贴为主向营造创新环境转变,更加强调政策的公平性和普惠性。三是监管理念和方式转变。对新商业模式、新业态、新产品实行宽容、审慎监管,加强过程监管和社会性监管,更加注重安全、环境和消费者权益保护。
“大创新大发展,小创新小发展,不创新难发展。创新是安徽最为宝贵、最具优势的遗传基因、红色基因,也是安徽省未来发展的最大潜力。”党的十九大代表、安徽省委书记李锦斌表示,将按照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新部署新要求,大力推动创新驱动发展,为建设创新型国家作出“安徽贡献”。
连日来,人民日报、人民日报海外版、人民网、新华网、中国新闻网、光明网等媒体对十九大“创新”相关话题进行多角度解读和报道。其中,新华网提到,创新是推动经济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立创新型国家的战略选择。
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国家科学中心和国家重点实验室等科学研究基地引领世界科学家汇聚中国推动科学发展。建设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对于我国迈向科技强国具有重要意义。
第六,构建适应前沿创新的新型治理体系。从追赶迈向前沿的关键在于创新治理体系的转变。一是支持重心转变。政府研发支持重点要从竞争性领域的产品研发转向竞争前的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和关键共性技术研究。二是支持方式转变。对企业创新活动的支持,要从定向补贴为主向营造创新环境转变,更加强调政策的公平性和普惠性。三是监管理念和方式转变。对新商业模式、新业态、新产品实行宽容、审慎监管,加强过程监管和社会性监管,更加注重安全、环境和消费者权益保护.
为国家培养创新型人才,高校责无旁贷。党的十九大代表、上海大学党委书记、校长金东寒说,人才培养始终是高校改革发展的着力点。“上海大学已明确提出自己的使命是培养身心健康、服务国家,并能应对未来挑战的人才。
第七,利用数字技术和创新推动政府职能转变。近十年来,数字技术通过政务信息化和数字政府建设促进了政府提高效能,基于数字技术的商业模式和业态创新也让城市交通等领域的公共服务具有了商业属性。在原本由政府提供服务的领域,一些政府部门通过业务外包等方式积极探索与企业开展合作,提高了服务质量和效率。在一些公共服务领域,政府开始从公共服务的直接提供者向服务的合作者或监管者转变。要利用好这种自下而上的改革创新动力,加速政府职能的转变。
我们青少年要认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树立崇高理想,珍惜受教育的机会,掌握现代化建设的本领,把自己培养成为现代化建设需要的人才。
在基础研究上要有新作为。当今世界,全球科技创新呈现出新的发展态势和特征,必须牢牢把握前沿发展态势,勇于挑战最前沿的科学问题。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不仅再次强调创新发展理念的首要地位,突出科技创新在国家发展全局中的核心位置;还对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进行了系统部署。
为国家培养创新型人才,高校责无旁贷。党的十九大代表、上海大学党委书记、校长金东寒说,人才培养始终是高校改革发展的着力点。“上海大学已明确提出自己的使命是培养身心健康、服务国家,并能应对未来挑战的人才。
与此同时,“创新型国家”受到了众多十九大代表以及各领域专家的热议,他们纷纷从人才发展、体系构建、科研攻关、法制建设等多个方面,为建设创新型国家献言献策。
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内在要求,是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重大机遇的必然选择,也是解决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必然选择,对于提升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将发挥关键性作用。
为国家培养创新型人才,高校责无旁贷。党的十九大代表、上海大学党委书记、校长金东寒说,人才培养始终是高校改革发展的着力点。“上海大学已明确提出自己的使命是培养身心健康、服务国家,并能应对未来挑战的人才。
习*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强对中小企业创新的支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要坚持科技面向经济社会发展的导向,统筹推进科技、经济和政府治理三方面体制机制改革,最大限度释放创新活力。要坚持把提升创新治理能力作为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创新主体、创新能力和创新机制等方面整合资源,优化配置,提高创新体系的整体效能。
党的十九大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提出分“两个阶段”的战略安排,这与科技强国“三步走”目标高度契合。面向未来,我国的科技创新工作必须聚焦主要矛盾,从融入经济主战场转向全面融入经济、社会、文化、国防等领域。
为国家培养创新型人才,高校责无旁贷。党的十九大代表、上海大学党委书记、校长金东寒说,人才培养始终是高校改革发展的着力点。“上海大学已明确提出自己的使命是培养身心健康、服务国家,并能应对未来挑战的人才。
创新型国家是指那些将科技创新作为基本战略,大幅度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形成日益强大竞争优势的国家。主要表现为: 整个社会对创新活动的投入较高,重要产业的国际技术竞争力较强,投入产出的绩效较高,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在产业发展和国家的财富增长中起重要作用。
党的十九大报告让我非常振奋的一个地方,就是对创新发展的进一步肯定和部署,并强调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因为停下就会被赶超,坚持才能保持领先,中国只有不断加大创新力度,才能让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党的十九大代表、北京国电智深控制技术有限公司工程中心副总经理陈峰说。
201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明确我国到2050年建成世界科技创新强国“三步走”的战略目标:2020年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2030年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2050年建成世界科技创新强国。
在应用基础研究上要有新作为。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加强应用基础研究,拓展实施国家重大科技项目,突出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科学技术是建设科技强国的有力支撑,一些重大颠覆性技术创新正在创造新产业新业态,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制造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广泛渗透到各个领域。
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是我国迈向现代化强国的内在要求。科技是国之利器,世界上的现代化强国无一不是创新强国、科技强国。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标是,到2020年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到2035年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成为世界科技强国。
党的十九大为创新型国家建设提出了新的目标——到2035年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新一轮的创新活力即将竞相迸发,新时代中国科技创新即将踏上新的奋斗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