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新时代创新型国家建设
要求:每位同学讨论发在对应小组长发的话题之中,每人内容不得小于10条,每条10个字以上。
形式:自由讨论
主题:新时代创新型国家建设
要求:每位同学讨论发在对应小组长发的话题之中,每人内容不得小于10条,每条10个字以上。
形式:自由讨论
是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时代。”走入新时代,科技领域有责任、有目标、有信心、有条件,要担当起日益走进世界舞台中央的历史重任。
扩大科研机构和高校科研自主权,改进科研项目和经费管理,深化科技成果权益管理改革。万钢部长指出:我们科技体制的改革向系统纵深发展,也实现了历史性的转变,主要是在科技投入结构优化了,企业创新主体的地位和主导作用明显了,我们国家科技项目和资金管理改革逐步完善、适应了新时代的要求。特别是基础研究、成果转化得到了加强,创新政策环境也得到了改善。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不仅再次强调创新发展理念的首要地位,突出科技创新在国家发展全局中的核心位置;还对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进行了系统部署。
三是有信心。党的十八大以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实施,创新型国家建设成果丰硕,天宫、蛟龙、天眼、悟空、墨子、大飞机等重大科技成果相继问世,我国科技整体实力持续提升。
对于创新,无论是革命战争年代还是改革发展新时期,我们党和政府都是非常的重视,因为创新在某种程度上是人心向背的见证,是能否得到人民群众支持,能够凝聚最大的力量的表现。
科技创新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防范安全隐患、脱贫攻坚、生态文明建设、卫生与健康等,与新时代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直接相关,必须在这些领域发挥科技创新的力量。
北京、上海、合肥三大国家科学中心强力推进,逐步成为创新型国建设的科技源头供给。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提速”、“扩围”,迎来一批批“新来者”,北京中关村、武汉东湖、上海张江、深圳等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先行先试、各显神通,日益成为创新活跃、特色突出的转型升级“新尖兵”,带动形成一批区域创新高地。
一是有责任。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在坚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军民融合发展战略等一系列重大举措的过程中,科技创新的核心地位更加凸显。
科学没有国界,科学家却是有祖国的。中国科技工作者有责任在新时代主动担当、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把科技成果应用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伟大事业中。
四是有条件。经过改革开放近40年来的努力,我国经济总量已经位列世界第二,科技研发经费投入强度持续提升,发明专利申请、授权量位居世界第一。
对于创新型国家系统性的理解:一是不断研究开发领先世界的新兴科技并通过创新创业创造新经济;二是就已有的产业不断创新开发其科技水平,同时将现代新兴科技应用于企业发展,提升产业竞争力;三是将最先进的军事科技通过军民融合机制,将军事科技造富社会。
在深化创新发展上,体现的最为突出的两个时期,一个是改革开放阶段,一个是当前的改革发展新时期,改革开放的时候,面对各地错综复杂的发展形式,党和政府为了更好的推动改革开放政策的落地生根,努力把创新的理念融入到了各个层面的发展上
新时代的创新型国家建设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顺利实现迈入前沿的战略转型,彻底破解“李约瑟之谜”,是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核心命题。创新型国家建设是一项系统性和基础性工程,正如十九大报告指出,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为建设科技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网络强国、交通强国、数字中国、智慧社会提供有力支撑。
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各有侧重,建设工作有序推进,经济社会改革与科技创新改革的相互衔接、相互促进,创新驱动发展的力度越来越大,经济转型升级的步伐越来越快。
坚持战略引领,着力原始创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以消化吸收再创新为主,重点推进国际技术转移和本土化。未来,要更加强调原始创新,强化基础研究,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重大突破;加强应用基础研究,突出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为建设科技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网络强国、交通强国、数字中国、智慧社会提供有力支撑。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党的十九大吹响了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强劲号角,但其实与十九大提出的新要求相比,我国的原始创新能力还有待加强。在技术路线的选择、科研经费使用管理等方面,要为科研工作者创造更宽松的环境,让奇思妙想竞相迸发,才能逐渐提高国家创新能力。
二是有目标。十九大报告指出,“第一个阶段,从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那时,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将大幅跃升,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
紧盯建设科技强国的目标,组织中国力量、使用中国办法,一定能解决好中国问题,也必将为解决世界难题制定中国标准、发出中国声音、提供中国方案、贡献中国智慧。
习*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广东代表团审议时还指出:中国如果不走创新驱动道路,新旧动能不能顺利转换,是不可能真正强大起来的,只能是大而不强。当今世界,变化是永恒主题,一切都在变,只有变化本身是永恒的。
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也对科技创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的目标更是等不来、买不来的,只能闯出来、干出来。
坚持以人为本,强化人才支撑。当前,高端人才日益成为全球竞争焦点,发达国家利用优势地位持续增强对优秀人才的吸引力,新兴市场国家也纷纷推出各类人才政策和计划。我国必须把人才战略放在更加突出位置,既强化目标导向,围绕国家创新战略和重点科技布局,择天下英才而用之;又强化问题导向,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构建良好创新生态系统,从而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
进入新世纪以来,在党的领导下,我们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持之以恒的抓好创新发展不放松,对以往高污染、高耗能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大胆的进行了创新发展,努力推动集约型经济发展,经过几年的实践努力,以往的粗放型经济发展逐步过渡到了集约型发展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