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上海海洋大学-姚思涵发布于:2024-06-11 10:33:13
中国人民选择社会主义,有其固有的社会文化土壤,主要体现在儒家学说里。诸如“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公义观,“不患寡而患不均”的公正观,“民为邦本,本固邦宁”、“民可载舟,亦可覆舟”的民本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乐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民主观,等等。*说,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都要给予继承。“实事求是”原本就出自“修学好古,实事求是”的古代名言,后来经*的马克思主义阐发,成为党的思想路线的经典表述。“为人民服务”与“天下为公”,不仅形似,而且神似。《礼记》中关于“小康”社会的描绘,千百年来就是支撑和推动中国社会生生不息的源动力。如今,在现代化建设前两步的坚实基础上,党的十八大向全国人民乃至全世界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并且很具体地把这个时间节点划定在建党一百年。*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之所以深入人心,妇孺皆知,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在于他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熟稔,信手拈来,朗朗上口,“接地气”、“挂露珠”,深受广大干部群众喜爱。不久前,在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讲“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理论自信”的基础和根本是“文化自信”,更是一针见血、高屋建瓴地点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内在具有的文化维度,为我们从文化特别是优秀传统文化角度深入研究和阐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内涵、实践基础和发展趋势,厚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社会文化土壤提供了重要指引。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