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行、修养与人生:信计1班讨论帖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海洋大学-金德根发布于:2018-01-03 13:15:31

思修易班讨论主题:德行、修养与人生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治国平天下先从修身做起。请结合自己的实际,谈谈你对德行、修养之于人生的意义与价值的认识与理解;大学四年乃至整个人生我们应如何修德立身?

格式:班级+姓名+学号+内容

点赞 (1) 回复
61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海洋大学-李晓鹏发布于:2018-01-03 13:44:16
信计一班 李晓鹏 1757120 空间二班1.3日思修课讨论 64x64 YDIMOT 2018-01-03 13:10:13 人无德不立,国无法不治。道德是人们心中的法律,法律是成文的道德。法律与道德对于社会犹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缺一不可。法律与道德作为人类社会两种重要的调整机制,共同维护人类社会关系稳定、和谐发展。结合现实谈谈你对道德与法律的关系的理解。 请各班班长根据主题拟订题目组织同学讨论,注意请同学们在回帖上写上自己的姓名学号班级,方便老师统计考核。 格式:班级+姓名+学号+内容 本次讨论计入平时成绩,请同学积极参与讨论 全部回复共64条 64x64 回复 1F 朱红玉 今天 空间2班 朱红玉 1753207道德与法律是相互联系的。它们都属于上层建筑,都是为一定的经济基础服务的。它们是两种重要的社会调控手段,自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以来,任何社会在建立与维持秩序时,都不能不同时借助于这两种手段,只不过有所偏重罢了。两者是相辅相成、相互促益、相互推动的。其关系具体表现在: 1、法律是传播道德的有效手段。道德可分为两类:第一类是社会有序化要求的道德,即一社会要维系下去所必不可少的“最低限度的道德”,如不得暴力伤害他人、不得用欺诈手段谋取权益、不得危害公共安全等;第二类包括那些有助于提高生活质量、增进人与人之间紧密关系的原则,如博爱、无私等。 2、道德是法律的评价标准和推动力量,是法律的有益补充。第一,法律应包含最低限度的道德。没有道德基础的法律,是一种“恶法”,是无法获得人们的尊重和自觉遵守的。第二,道德对法的实施有保障作用。“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足以自行”。执法者的职业道德的提高,守法者的法律意识、道德观念的加强,都对法的实施起着积极的作用。第三,道德对法有补充作用。有些不宜由法律调整的,或本应由法律调整但因立法的滞后而尚“无法可依”的,道德调整就起了补充作用。 3、道德和法律在某些情况下会相互转化。一些道德,随社会的发展,逐渐凸现出来,被认为对社会是非常重要的并有被经常违反的危险,立法者就有可能将之纳入法律的范畴。反之,某些过去曾被视为不道德的因而需用法律加以禁止的行为,则有可能退出法律领域而转为道德调整。 总之,法律与道德是相互区别的,不能相互替代、混为一谈,也不可偏废,所以单一的法治模式或单一的德治模式不免有缺陷;同时,法律与道德又是相互联系的,在功能上是互补的,都是社会调控的重要手段,这就使得德法并治模式有了可能。 综上所述,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有这辨证统一的关系,他们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不可分割。 64x64 回复 2F 哦 今天 空间2班 赵雪燕 1753213 道德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在探讨其起源过程中,出现了几种具有代表性的观点。一种观点是神启论,认为道德是由上帝创造的,带有超验的性质,是人应当服从也是必须服从的律令,一般宗教伦理都持有这种主张;一种观点是人性论,认为道德源于人先天就有的、固定不变的某种人性,是这种人性从根本上决定了道德的存在;还有一种具有代表性的观点是生物进化论,认为人的道德行为纯粹是从自然界而来的生物进化的结果,和生物的其他行为没有什么质的区别,是动物式的生存需要或由基因决定的。以上观点虽然有一定的道理,但也面临着无法弥补的漏洞。从整个人类历史的进程来看,道德源于人的生活,即以物质生活为基础的人的能动而现实的社会交往实践过程。道德在社会生活之中,主要是从道德的存在方式或道德价值的实现方式来考察的。道德在生活之中即意味着道德不是可以从生活中提炼出来、能够脱离生活而单独存在的东西,它只能通过人的生活实践展现出来,具有和现实生活不可剥离的特性。也就是说,人不能在生活之外去讲道德。道德作为理性和非理性、知和情、意和行的统一,就存在于直接的、具体的人的交往实践中。 从横向的方面来看,道德在生活之中说明道德判断的标准最终只能通过生生不息的生活来说明。在生活还未开始的时候或者在生活之外并没有谁能给人设定一种最高的道德,这种道德即便是有,像幸福之类,也只是形式上的,需要在具体的生活中才能赋予其实际的内涵。从纵向方面来理解,道德在生活之中也说明道德要随着生活的变化而变化,生活是过程性的、不断发展变化着的,那么,道德也同样不是静止不变的,它追随生活的变化而不断呈现出新的特征。 64x64 回复 3F 唐欣宇 今天 空间2班 唐欣宇1753208 我们目前常见的,对于法律的定义一般认为法律是有权机关通过特定程序确定的行为规范,这个定义是法实证主义者提出的,而法实证主义者最重要的观点就是法律与道德/正义/善是无关的。我们熟悉的另一个对于法律的表述来自于马克思,他认为法律是统治阶级压制被统治阶级的工具,那法律和道德/正义/善自然也就没有关系了。所以,如果你赞同法律实证主义,或者马克思主义法学观,那法律和道德/正义/善是没有关系的。 当然在法律思想史上,也有许多完全不同的答复。比如有很多人认为法律必须是正义的,或者说是符合某种道德律的,这种观点一般被称为自然法学派。自然法学派认为世界上存在着超越于各国实体法律的,抽象的,大写的法,这种法就是正义的体现,而各国的实体法律必须与这种正义的法相契合。如果一条法律不符合正义,那么其本身就不再是法律,这种观点被概括为法谚“恶法非法”。这种观点看上去很天真,但是在二战后审判德国战犯时,却是很现实的命题。因为大量德国战犯提出,他们屠杀犹太人是遵守*德国法律的结果(*德国的法律完全符合开头所提到的法律的定义)。当时有一些法学家提出的答复就是不正义的*德国法律,虽然具有法律的外观,但并不是法律。 64x64 回复 4F R之星 今天 空间2班 朱以然 1753205 法律与道德是人类生存的两根支柱,是人类社会及其活动不可缺少永恒的质素。二者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只有法律与道德互助共生,才能真正形成和保持和谐稳定、错落有致的社会秩序,才能真正成为 人类文明的基石.因此,我们即要树立崇高的道德观念,也要培养自己的 法律意识,做一名遵纪守法的好公民,为我国的社会主义事业奉献出自己 微薄的力量. 64x64 回复 5F 唐欣宇 今天 空间2班 唐欣宇 1753208 还有一种更加霸道的观点来自于霍布斯,霍布斯认为在自然状态下是不存在正义的,只有当人们脱离自然状态后,才有正义,换言之先有法律,后有正义,于是正义的定义就变成了法律规定的内容。当然,霍布斯笔下的法律本身是一个很复杂的概念,与我们通常所说的法律完全不是一回事。 当然了,上面的讨论侧重于分析法律本身是否合乎道德,而LZ这个问题显然还有另一个层面,也就是具体法条的内容与道德的关系。要理清这个问题,有这么一条思路:道德可以粗略的分为两种,一种像是不得违反的基本底线,比如不得作弊;另一种则是需要不断接近的高高在上的目标,比如要做一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这个分类当然是很含糊的,但多少还是可以从日常生活中体会出来。法律与前一种底线型的道德往往契合的很好,因为底线型的道德约束的往往是整个群体无法容忍的行为,但后一种目标型的道德和法律的关系就不那么明确了。因为一方面我们要承认,目标型的道德更关注人的内心觉悟,而这是法律管不到的;另一方面,目标型的道德在多元的社会里往往不那么容易达成一致,要变成强制性的规则争议不小。所以现代社会在这方面的立法往往会非常谨慎。 64x64 回复 6F 哦 今天 空间2班 赵雪燕 1753213 道德对于维持生活秩序、为生活能够存在和正常运行提供了担保。如前所述,生活是在关系中存在并展开的,从生活中最基本的层面——物质资料和人自身的再生产,到现代社会中高度自觉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活动,无一不需要秩序的存在。道德作为一种应当如何生活的实践原则,它在客观上起到调节人际关系、维持社会生活秩序的作用,使人们彼此之间能相安无事、互相合作、共同生存和发展。在人类之初,道德是唯一的生活关系的调节器。今天,道德在生活中同样也发挥着重要的规范和调节力量。道德的混乱即意味着生活的无序、意味着生活无法正常进行,建立在道德基础之上的制度、法律等的作用也大打折扣。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62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海洋大学-何宇发布于:2018-01-03 13:44:21
信计一班 何宇1757129加强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是社会主义教育方针的基本要求,也是大学生成才的需要。所以德行修养课能帮助我们从历史和现实的大量素材和生动事例中,汲取有益的精神养料,获得真、善、美的心理启迪,正确掌握道德修养的理论和方法,提高综合素质,努力创造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业绩。教育和自我教育相结合的方法,是提高大学生学习思想道德修养课效果的有效方法。人们的思想道德修养过程,是一个吐故纳新、新陈代谢的积极扬弃过程,它既需要自己主观的努力,也需要客观外界的帮助。接受教育,可以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还能看到自己的不足,从而不断提升自己的道德境界。但外因毕竟要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所以在接受教育的同时,还要善于运用自我教育的方法。自我教育,也可称为自我修养,它表现为一种自我主观积极努力、勇于进取的状态,表现为在处理工作、生活中的各种问题时不断提高自我控制、自我调节、自我监督、自我反省、自我改进的能力和水平,我国儒家学说中提倡的“慎独”就是自我修养的最高境界。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63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海洋大学-何宇发布于:2018-01-03 13:44:57
信计一班 何宇 1757129首先,教育的根本是德行,德行的底线是"不伤害和不妨碍",前提是学会站在别人角度思考问题,也就是"尊重"; 其次,德行的根本是孝道,这是做人的基础; 第三、德行的标准是"忠、孝、诚、信、礼、义、廉、耻";此标准称谓"八德",是中华传统美德,并赋予新的时代内涵,体现民族生命力的全新价值。 "忠",尽己报国的责任,是道德核心,是道德自觉意识和价值目标;"孝",生生不息的爱心,是道德情感,是情感基础和价值动源;"诚",求真务实的品质,属于道德品质,是道德人格要求和经济价值;"信",立身兴业的基点,属于道德品质,是道德人格要求和经济价值;"礼",人际文明的规范,属于道德品质,是道德外在表现的文明价值;"义",人间正道的向导,是道德灵魂,是道德精神境界和价值导向;"廉",清白正气的根基,是道德良心,是道德外在表现和政治价值;"耻",人之为人的底线,是道德心理,是心理基础和价值选择。 这"八德",从社会、经济、政治等各领域,涵盖了个人与家庭、社会的道德关系。作为一个人,如果真正具备了这八种品德,就是一个有道德的人。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64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海洋大学-连智博发布于:2018-01-03 13:45:34
信计一班 连智博1757121 人的思想是广阔无边的,道德伦理无处不在。科技了解掌握道德和法律对婚姻家庭的基本要求,为走上工作岗位,解决好立业成家的人生重大课题,打下良好的基础。 大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社会文明道德风尚的重要体现者和传承者,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如何,事关祖国的前途命运。切实加强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还需要全民的长期努力,望这一艰巨任务早日完成进步,经济繁荣和社会发展,从根本上说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道德修养。道德修养是我国源远流长的历史传统,是公民道德教育的基本内容,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和原则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65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海洋大学-李晓鹏发布于:2018-01-03 13:45:49
信计一班 李晓鹏 1757120 道德是法律的评价标准和推动力量,是法律的有益补充。第一,法律应包含最低限度的道德。没有道德基础的法律,是一种“恶法”,是无法获得人们的尊重和自觉遵守的。第二,道德对法的实施有保障作用。“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足以自行”。执法者的职业道德的提高,守法者的法律意识、道德观念的加强,都对法的实施起着积极的作用。第三,道德对法有补充作用。有些不宜由法律调整的,或本应由法律调整但因立法的滞后而尚“无法可依”的,道德调整就起了补充作用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66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海洋大学-黄天胤发布于:2018-01-03 13:45:55
信计一班 黄天胤1757124高尚的君子,一定有美好的德行,让百姓能够安居乐业,享受上天赐予的福禄。上天把福禄一再地降给他,必定保佑他。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67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海洋大学-李钊梅发布于:2018-01-03 13:46:22
信计一班,1757108 李钊梅 人生的意义很广泛,对每个人可能也不一样,价值观也可能不一样,但是我们都要树立起正确的人生价值观,理解好人应该活得有价值,应该追求和实现自身的价值。因此,每个人都应当正确解决价值取向问题,确定人生应有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树立科学的、高尚的人生价值观并付诸实践。价值取向问题是解决人生的价值目标问题即确立什么人生价值生活才有意义的问题,解决这个问题首先就得解决什么价值目标,什么人生价值观是可取的,是使我们人生高尚和有意义的?人生价值目标是人生奋斗的根本目标,是人生的生命线。要使生活有意义,生命有价值,我们必须作出正确的人生价值目标的选择,明确自己的理想与自己的目标,然后去付诸努力,凭自己努力去获得,大学四年中我们需要更多的努力,才能实现我们的目标,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提升自身的能力素养。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68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海洋大学-李晓鹏发布于:2018-01-03 13:46:37
信计一班 李晓鹏 1757120 一个现代社会的新型人才,应该具备诸多方面的良好心理素质,如高尚的品德,超凡的气质,敬业的精神,目标专一的性格,以及坚韧不拔的意志等等,这些都可以通过学习来达到。只有通过学习来增进各方面的知识,扩大干部成长所需的知识面,系统掌握工作所需的业务知识和技能,不断增强对工作的针对性、预见性和主动性。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69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海洋大学-罗镇东发布于:2018-01-03 13:48:51
信计一班-罗镇东-1757128“欲修其身者,必先正其心。”心不正则行为必然偏狭。心正,然后使得个人文质彬彬、身心完美,才能自觉律己。 保持心正必先立志。自我完善而成为君子,这是任何人所应当追求的。理想信念是立身做人之本。有了坚定的理想信念和正确的人生观,才能“格物致知”,用科学的眼光明辨事物,认识事物;才能“诚意正心”,用健康的心态对待人生,用正确的准则规范行为。 保持心正必须坚持学习。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学习乃是固本强基之举,不仅可以增长知识、增长才干,更重要的是可以增强鉴别力,提高免疫力。通过学习、感悟,可以体认存在于万事万物之中的智慧;通过学习、研究,可以获得存在于万事万物之中的知识。感究万事万物,可以明辨事物,只有明辨事物才能得到正确的认识,提升智慧,具有了正确的认识和智慧,然后效法万事万物的自然存在而使心意真诚,心意真诚则思想端正,德智修养也就日渐形成、发展和完善了。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70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海洋大学-李钊梅发布于:2018-01-03 13:50:04
信计一班1757108李钊梅,人生的价值不在于你创造了多少财富,而是在于你贡献了多少,你给你的人生添上了多少色彩,你的人生有没有让你失望,你是否觉得你的努力对不起你的人生,每个人都需要为自己的人生付出很多很多的努力,让自己得到不断的提升,不辜负自己的目标与理想。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71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海洋大学-罗镇东发布于:2018-01-03 13:50:16
信计一班-罗镇东-1757128保持心正必须坚持学习。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学习乃是固本强基之举,不仅可以增长知识、增长才干,更重要的是可以增强鉴别力,提高免疫力。通过学习、感悟,可以体认存在于万事万物之中的智慧;通过学习、研究,可以获得存在于万事万物之中的知识。感究万事万物,可以明辨事物,只有明辨事物才能得到正确的认识,提升智慧,具有了正确的认识和智慧,然后效法万事万物的自然存在而使心意真诚,心意真诚则思想端正,德智修养也就日渐形成、发展和完善了。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72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海洋大学-龙瑜发布于:2018-01-03 13:50:31
信计一班 龙瑜 1757130 不怕在自己的梦想里跌到,只怕在别人的奇迹中迷路。每一个人生都是一条独一无二的路。在路上,俯视是为了体察,而不是轻视;仰视是为了求索,而不是膜拜。太看重自己,不会长进;太看重别人,会丢了自己。有梦想,走一段夜路也无妨,就怕迷失在闪烁的霓虹里。活出自己,是生命最重要的事。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73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海洋大学-龙瑜发布于:2018-01-03 13:51:39
信计一班 龙瑜 1757130 良好的个人修养,可以让人常常处于内外的平衡状态,这种状态是最幸福的状态,可以让人花最少的精力做到做好最重要的事情,可以让人更容易的与这个世界和谐相处。 修养无止境,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修养是人一生要做的事情。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74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海洋大学-龙瑜发布于:2018-01-03 13:52:36
信计一班 龙瑜 1757130 加强理论上的学习,从理论的高度认识到思想道德修养对于一个人的重要性,并从理论上找到正确的人生观和道德规范。理论具有巨大的指导作用,优秀的理论是我们每个人汲取精神财富的源泉,会深深的影响着我们的人生观和行为方式。因此只有加强对优秀理论的学习,才能从一定高度上建立起正确的健康的人生观的总的框架,从而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人生观的发展与形成,这对于建立健康人生观具有巨大的意义。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75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海洋大学-罗镇东发布于:2018-01-03 13:53:44
信计一班-罗镇东-1757128习*总书记在五四重要讲话中提出的“勤学、修德、明辨、笃实”八字箴言,既是青年树立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也是重要的途径和有效的方法。德是首要、是方向,做人做事第一位的是修德立身。 修德是一项基本功,因为修不好德,就没有强劲的动力,很难求得真学问;修不好德,就没有坚定的立场,很难做出正确的决断选择;修不好德,就没有明确的方向,很难沉下心来扎扎实实干事、踏踏实实做人。 “正心以为本,修德以为基”。北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司马光曾说,其为人修德忠孝节义、刚正不阿,其人格堪称儒家思想的典范,历来受人景仰。修业必先修德。“德”是每个人成长成才的前提和基础,一个人的“才”只有与“德”相匹配,以“德”为引领,才能真正成为国家和人民需要的栋梁之才。 修德就是修养德行,注重道德实践,行善积德。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一种大德,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青年时期是人生发展中一个极为重要的阶段,这一阶段面临的选择很多,能否走好自己的人生道路,关键在于能否以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做指导。青年只有以高尚的品德做积淀,才能舞出充实而无悔的青春,才能走得正、走得宽、走得远。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76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海洋大学-罗镇东发布于:2018-01-03 13:54:36
信计一班-罗镇东-1757128“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中华民族历来以“礼仪之邦”著称于世,讲道德、讲文明、懂礼貌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青年是引风气之先的社会力量,一个民族的文明素养很大程度上体现在青年一代的道德水准和精神风貌上。青年人要大力加强道德修养,注重道德实践,自觉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积极倡导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带头倡导良好社会风气,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促进社会道德进步。 “君子以厚德载物”,德要越积越厚,这是良性的道德观。特别是青年人,在上天赐予一身精气神的时候,不应该只顾潇洒,还要有气度,这个气度就是德的内在要求。青年人有了活力和朝气,有了道德,有了雅量,有了礼貌,就会显得温文尔雅,就会有包容的心和平和的心态。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77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海洋大学-李熙莹发布于:2018-01-03 13:57:16
信计1班 李熙莹 1757106 修德立身的方法可总结为是学、思、行三条。就是首先要学习和掌握道德知识,而后反省、思考自己的道德言行,最后践履、运用道德知识,提高自身修养。当你能很好的做完这三条,即使不能成为对他人的大德大仁者,却也是对自己的人生写出了最好的答卷。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78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海洋大学-苏碧仪发布于:2018-01-03 14:05:33
信计一班 苏碧仪 1757107 “人之初,性本善”,人刚出生时本性是善良的。但由于人们的社会实践、生活境遇、文化素养和所受教育不同,形成了各种不同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世界观不同,表现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时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不同。 正确的人生观指引人走人生正道,用自己的劳动创造人生业绩,成为一名有益于社会有益于人民的高尚的人;错误的人生观导致人们背离人生正道,走到邪路上去,甚至成为危害社会危害人民的罪人。 因各历史时代人们的需要和利益不同,人的价值观也不同。 道德是指以善恶为标准,通过社会舆论、内心信念和传统习惯来评价人的行为,调整人与人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行动规范的总和。往往代表着社会的正面价值取向,起判断行为正当与否的作用。 道者,是宇宙万物的根本,道生万物,“道”无所不包,无所不在,无时不存。 德者,信也。所谓信,就是不欺诈、不蒙蔽,在守法的前提下,做到言必行,行必果。 道和德是一个整体,道生万物,德养万物,道是由德来体现的,德是道德根基,人们常常以德来证道和成道。 如果把道比做是子,那么德就是母,是育道之地。不讲德之道,至少不是正道。 德行即道德、行为;细化起来,各行各业都有其道德遵循;德是一种境界,是一种追求,也是一种力量,是一种震慑邪恶、净化环境、提升思维、积累学业财富的动力。 德能使人内功强劲,无往而不胜;高尚的德行不仅是为人处事的根本,更是为官、为商的的资本和财富。智力只是一种外在的表现,是外因,而德是内部的素质,是内因。大胜靠德,业绩是与德行的修养成正比的。 道德品行有好坏之分,帮助别人,快乐自己是一种德行;自私自利,伤害他人也是一种德行。 道德品行是为官、做人的根本,品德不好的人,即使当了领导干部也难以服众。高尚的品德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要靠长期的历练和持之以恒的修养。在传承的中国文化精神中,个人修养备受推崇。孔子讲“为政以德”,孟子讲“修齐治平”,都把德行放在首位。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79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海洋大学-苏碧仪发布于:2018-01-03 14:08:44
信计一班 苏碧仪 1757107 欲修其身者,必先正其心。”心不正则行为必然偏狭。心正,然后使得个人文质彬彬、身心完美,才能自觉律己。 保持心正必先立志。自我完善而成为君子,这是任何人所应当追求的。理想信念是立身做人之本。有了坚定的理想信念和正确的人生观,才能“格物致知”,用科学的眼光明辨事物,认识事物;才能“诚意正心”,用健康的心态对待人生,用正确的准则规范行为。 保持心正必须坚持学习。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学习乃是固本强基之举,不仅可以增长知识、增长才干,更重要的是可以增强鉴别力,提高免疫力。通过学习、感悟,可以体认存在于万事万物之中的智慧;通过学习、研究,可以获得存在于万事万物之中的知识。感究万事万物,可以明辨事物,只有明辨事物才能得到正确的认识,提升智慧,具有了正确的认识和智慧,然后效法万事万物的自然存在而使心意真诚,心意真诚则思想端正,德智修养也就日渐形成、发展和完善了。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80F 用户头像
来自南京理工大学-沙宇星发布于:2018-01-03 14:10:58
信计1班1757116张 爽敬畏,就是敬重,就是尊重而不敢轻慢,畏惧而不敢违 逆,服从而不敢对抗。古今中外的历史都证明:任何一个人 都必须存有敬畏心,这是基本的生存之道。存有敬畏心,就 能够严格自律,谨言慎行,就能够明白道理,遵守规矩,就 能够坚持真理,善始善终。如若不然,无所谓约束,无所谓 规范,我行我素,天马行空,触犯天理人情,那么到头来就 不免一事无成甚至身败名裂。 我们对企业、 工作必须存有敬畏心。 企业是我们的家园, 工作是我们的发展平台。没有企业大家园,何以谈小家?离 开工作,何以立命?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81F 用户头像
来自南京理工大学-沙宇星发布于:2018-01-03 14:12:45
信计1班1757116张爽首先,对人要和善亲切、诚恳热情。从内心去爱、去关心、去帮助别人。朋友之间更要互相理解互相宽容。其次,谦虚随和:古人说:“满招损,谦受益。”谦虚总是受人欢迎的美德,社交场合上任何自傲情绪的流露都会成为你通向成功的障碍。最后,诚信守约:一个人能够在社会上立足,靠的是信用。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生活内涵的多样化,人们的时间观念越来越强。参加各种活动要守时,不论是什么原因迟到都是失礼的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82F 用户头像
来自南京理工大学-沙宇星发布于:2018-01-03 14:14:13
信计1班1757116张爽如何提高自己的修养,我想不仅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自己的谈吐和举止,不做不文雅的举动,不说不文雅的话,而且更重要的一点是要让自己多看点书,从书里沾一些书香气息回来。 一个有修养的人,是一个你乐于交往的人,与这样的人交往,不论是谈古论今,或是只谈谈家常琐事,都会是人生快事,在这样的交往中,你会发现时间过得很快;反之,如果和一个毫无修养的人交往,则你会感觉如坐针毡,时间过得太慢,分分秒秒都是一种折磨。相信这不只是我一个人的感觉吧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83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海洋大学-黄天胤发布于:2018-01-03 14:41:55
信计一班 黄天胤1757124这一句我们真正要成就德行,一定要把孝道用心彻底去做,不然德行上不去。好多修行人,感觉好像心性提升不上去,就是没从根本做起,就是要孝!家道也要从这里做起。包含您是一个单位的主管、老板,这句话对你太重要了,你要看懂这句,就知道怎么选栋梁之才、怎么选忠臣。日本人还懂这个,他要提拔一个重要干部,一定先做家庭调查,他在家,对父母有没有恩义,对太太有没有情义,调查清楚了才用。“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者,谓之悖礼”,不尊敬父母而尊敬他人,这也都是违背礼法、违背性德。我们看《弟子规》一开始,都是在培养对父母的恭敬心,“父母呼,应勿缓”,父母一叫,赶紧:妈,有什么事吗?“父母命,行勿懒”,对父母交代的事情,毕恭毕敬不敢拖延懒惰,赶紧去办。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84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海洋大学-霍志俊发布于:2018-01-03 15:08:30
信计一班 霍志俊 1757123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是对古今中外治国经验的深刻总结。纵观历史,法治和德治在国家治理中各自起着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只有把两者紧密结合起来,国家才能治理有序,社会才能健康运行。我国从春秋战国时期孔子提出“宽猛相济”、荀子提出“隆礼而重法”到汉代董仲舒强调“阳为德,阴为刑”,从唐代提出“制礼以崇敬,立刑以明威”到宋元明清时期一直延续德法合治,都体现了德治和法治相结合的治国之道,都被实践证明是行之有效的。从世界范围看,凡是社会治理比较有效的国家,都坚持把法治作为治国的基本原则,同时注重用道德调节人们的行为。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对于国家治理来说,法治和德治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不可偏废。在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中,必须把法律和道德的力量、法治和德治的功能紧密结合起来,把自律和他律紧密结合起来,使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共同发力、相互促进。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85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海洋大学-霍志俊发布于:2018-01-03 15:09:18
信计一班 霍志俊 1757123 法律是国家制定或认可的,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以规定当事人权利和义务为内容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社会规范。 法律的外延是一种社会规则,法律的内涵则是最低限度的道德。 通常来说,具有一定的强制力,是作为法律的必备要素。但是,也并非所有的法律条款都必须要有强制力才行。因为,法律不仅仅具有规范性作用,同时也具有引导性作用。也就是说,法律不仅仅可以规定人们“可以做什么”、“必须做什么”和“禁止做什么”,还可以倡导性地引导人们“最好做什么”。 道德也是一种规范,不仅规范人们的行为、还可以规范人们的思想,而法律只是行为层面的规范。比如说,张三看见李四觉得不顺眼,心里想,“真想把他狠狠打一顿!”这是一种不好的想法,属于道德层面的问题,最多也只是不道德,与法律无关;但是,如果张三真的去狠狠打了李四一顿,那么,就属于法律层面的问题了:如果打得比较轻,可能属于治安管理法调整的范围;如果构成轻伤或者重伤,则就涉嫌故意伤害的刑事犯罪,可能就会受到刑法的约束、受到刑罚的制裁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86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海洋大学-霍志俊发布于:2018-01-03 15:09:49
信计1班 1757123 霍志俊 孔子说过,“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这句话当然是强调德治的重要,但是在当前,人们都在向“钱”看的时代,期待单纯的德治,不太现实。但是,也不能因此,而放弃德治。习主席,倡导复兴传统文化,其意也在德治。 人们在古代把德行看得非常重要,认为这是一个人安身立命的根本。当人们都在自我要求的时候,自然会成为一个好人,一个君子。有这样人格的人,自然会不会去伤害别人,当然也就不会触犯法律。 而在一个一切以利益为导向的时候,人们放弃了对德行的追求,转而全心全意追逐利益,法制就显得非常必要了。因为,为了利益去伤害别人,为了利益去造假,这已经在伤害整个社会,已经在触犯法律。所以,就必须要用强制的手段终中止这一行为。这就显示了法治的必要。 但是,只有法治,私欲满满的人会在别人看不到的时候做坏事,跟法律玩捉迷藏,像硕鼠一样去啃食社会的根基。所以,德治是根本的前提,没有德治的社会,迷失了的人,早晚会撞到法治的网上。但,将这些人绳之以法,不是法律的目的,使人性回正直、善良,才应是法律的目的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87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海洋大学-霍志俊发布于:2018-01-03 15:11:00
信计一班 霍志俊 1757123 道德是人们关于善与恶、正义非正义、光荣与耻辱、公正与偏私等观念、原则和规范的总和,以德服人是传承的文化。 法治和德治是两种互补的社会控制模式,但在现代社会中,法治是主流,治国在制度层面上只能依法,道德通过转化参与了治国,但不能谓之德治,它的主要功能在于育人。因此,依法治国、以德育人,共创理想社会,既是法律与道德在现代社会中的合理分工,又是法治与德治的对立统一。 人类关于法、德的经验和原理,揭示了法治、德治的含义与构成,法治及德治的历史和实践表明,法治之法应具有道德性,法治离不开道德。但法治是现代化社会的主流控制模式,是未来中国的必由之路。而为了促成法治的实现,从中国的社会实际出发,必须加强道德建设。从中国当今的实践出发,从对历史与现实的深刻反思中找到德治与法治互相契合的现实合理性。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1 2 3
GO
发布回复
点击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