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二班1.3日思修课讨论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海洋大学-叶俊廷发布于:2018-01-03 13:10:13
人无德不立,国无法不治。道德是人们心中的法律,法律是成文的道德。法律与道德对于社会犹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缺一不可。法律与道德作为人类社会两种重要的调整机制,共同维护人类社会关系稳定、和谐发展。结合现实谈谈你对道德与法律的关系的理解。 请各班班长根据主题拟订题目组织同学讨论,注意请同学们在回帖上写上自己的姓名学号班级,方便老师统计考核。 格式:班级+姓名+学号+内容 本次讨论计入平时成绩,请同学积极参与讨论
点赞 (1) 回复
61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海洋大学-赵晓雨发布于:2018-01-03 13:38:56
空间二班 赵晓雨 1753203 法律绝不代表正义,代表的是平等。这是个中性词,它不能有任何的偏向于“善”或“恶”,否则它的存在本身就是另一种形式的恶——维护某一群人的利益。所以,法律至高无上,人人平等——它是框架,不能也不允许有主观倾向和感情。——私权:法无禁止皆自由;公权:法无授权皆禁止。法律角度上,万事没有“善恶”,只有裁定标准,所以何来“惩恶扬善”——“善恶”是道德角度的标签而道德伦理是一种没有标准的标准,存在于每个人的认知中,且受文化和地域,教育程度等影响,标准不统一。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62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海洋大学-尹思成发布于:2018-01-03 13:41:18
空间二班 尹思成 1753218 在上一段中我说道德与法律需要互通,现在我想谈谈这两者的层次,法律更像是道德的底线。违背道德不一定违反法律,但违反法律一定违背道德准则。这也正印证了我上一段的想法,法律并非冷酷无情,法律本身就是为了维护人情。只有维护了社会的道德准则,不让道德的底线一退再退,才能提高全体公民的道德素养,让社会平等和谐。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63F 用户头像
来自南京师范大学-朱以然发布于:2018-01-03 13:41:49
空间2班 朱以然 1753205 法律是国家制定或认可的,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以规定当事人权利和义务为内容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社会规范。 法律的外延是一种社会规则,法律的内涵则是最低限度的道德。 通常来说,具有一定的强制力,是作为法律的必备要素。但是,也并非所有的法律条款都必须要有强制力才行。因为,法律不仅仅具有规范性作用,同时也具有引导性作用。也就是说,法律不仅仅可以规定人们“可以做么”、“必须做什么”和“禁止做什么”,还可以倡导性地引导人们“最好做什么”。 一般来说,不道德的行为未必违法。比如,“一夜情”的行为,从道德上讲,属于不道德的行为;但是,如果发生“一夜情”的双方为单身,则并不违反法律的规定。 然而,违法的行为却大多都不道德。比如,*违法,同时也不道德;盗窃违法,同时也不道德;履行合同,是基本的道德要求,同时也是守法的具体表现。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64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海洋大学-洪林铮发布于:2018-01-03 13:42:18
空间2班 洪林铮 1753209 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一般来说,法律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法律是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制定的规范性法律文件。广义的法律则是指一切有权制定规范性法律文件的国家机关制定的规范性文件。这里说的一切国家机关包括了各自、自治区、直辖市的权力机关和行政机关。法律有四个特征。一是法律是概括的、普遍的、严谨的社会规范。二是法律必须国家制定和认为的。三是法律规定的权利与义务是国家认可和保障的。四是法律由国家强制力来保障实施的。 道德是人和人关系中表现出来的一种行为规范。道德一般有四个特性。第一是规范性。它是一种行为规范,是人们行为的一种标准。第二是渗透性。道德规范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第三是稳定性。道德规范的稳定性比法律还要强。一种道德观念形成的道德规范上百年、上千年不会变的。最后它与法律的最大区别主要是自律叫自律性。道德按它调节的社会关系领域来分类,一般可分为三类: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婚姻与家庭道德。道德的本质是社会成员之间、人与人之间关系最深刻的反映。它是人类文明的一种现象,最能反映人的本质的就是人和人的关系,是人类诞生、进化和成长过程中完善自己的一种尺度或一个标志。道德与法律两者相辅相成,法律需要道德的支撑,道德需要法律的辅佐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65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海洋大学-朱志卿发布于:2018-01-03 13:47:17
 空间2班 朱志卿 1753221   本质上法律与统治阶级的道德是一致的,两者都属于同一经济基础上的上层建筑,并有相同的经济基础缩略定;两者的指导思想是一致的;两者都体现相同的阶级意志和共同的历史使命。   历史上都是一方面借助本阶级的道德来为他们的法律规范及其实施进行辩护,另一方面有借助本阶级的法律来维护和推行他们的道德。   内容上两者都是社会规范,都是引导和约束人们行为的规矩。他们相互渗透,相互包含,道德是不成文的法律,法律则是最低限度的道德。   作用上两者互相补充。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66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海洋大学-朱志卿发布于:2018-01-03 13:47:48
  空间2班 朱志卿 1753221   道德与法律是相互联系的。它们都属于上层建筑,都是为一定的经济基础服务的。它们是两种重要的社会调控手段。   两者是相辅相成、相互促益、相互推动的。其关系具体表现在:   1、法律是传播道德的有效手段。  2、道德是法律的评价标准和推动力量,是法律的有益补充。  3、道德和法律在某些情况下会相互转化。  法律与道德又是相互联系的,在功能上是互补的,都是社会调控的重要手段,这就使得德法并治模式有了可能。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67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海洋大学-朱志卿发布于:2018-01-03 13:48:34
  空间2班 朱志卿 1753221   道德没有强制性。而法律就不同了,法律是由国家制定的强制执行的。法律是根据道德而制定的。道德与法律的关系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道德的发展可以促进法律的进步,而法律的进步规范又引发人们道德水平的提高。法律与道德的相同点是:1、法律与道德都是为了人们更好的生活而产生的2、法律与道德都对人们的生活有约束作用。不同点:1、法律是由国家制定的强制执行的,而道德是是通过人们约定形成的。2、法律具有强制行,道德不具有强制性。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68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海洋大学-洪林铮发布于:2018-01-03 13:48:41
空间2班 洪林铮 1753209 道德与法律的关系,是法哲学的基本问题之一。关于道德与法律是否存在本质联系,自然法学派认为,道德与法律有本质的联系。自然法实质是道德法则,它不仅是法律制定的最终依据,而且是评价法律好坏的最高标准。实证法学派认为,道德与法律没有必然联系,法律中不能有道德因素的参与,存在的只有实在法,而根本没有自然法这种东西。从历史的角度来考察,道德先于法律而产生,它起源于原始禁忌和习俗礼仪,法律最初是对基本道德规范的确认,后来与道德分化并获得独立形态。法律从道德分化需要以下历史条件:共同体的解体和交往的普遍化、利益的分化和多元集团的形成、市民社会的兴起。道德与法律有区别有联系,作为人类规范世界的两个维度,道德与法律还具有一些共同的要素:正义、义务和普遍性。在现实中,道德与法律是相互支持的,这二者的支持还必须保持适当的限度。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69F 用户头像
来自南京师范大学-朱以然发布于:2018-01-03 13:48:55
空间2班 朱以然 1753205 法律是硬性的,道德是柔性的。正因为法律是硬性的,才会有权威性、公正性,才会让民众感知、认同并服膺,正所谓法无信不立。但反过来说,法律的硬性特征使得法律的引导和教育功能不如道德这种柔性的手段那么明显。“法网恢恢,疏而不漏”、“法不容情”、“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法律在以公正无情的面目示人的时候,一定程度上已经注定了法律可以规范行为,但不能深入内心;法律可以治标,但不一定能治本。而道德的柔性特征正是对法律的有益补充,在“法不责众”式的轻微违法行为的治理中,直对人心的教化可能比只管行为的处罚有效得多。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70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海洋大学-尹思成发布于:2018-01-03 13:55:55
空间二班 尹思成 1753218 最后一段我想结合舆论斐然的刘鑫江歌案来表达自己的一些想法。道德与法律,是维系社会的两大法则,避免去触碰,叫作“自律”,但总有一些人在法律的底线之上做着违反道德良知的事。 触碰法律,由国家强制惩罚。而违背道德,则会受到舆论的谴责。这两种机制是人类社会维护主流道德观的主要途径。在江歌被害案中,刘鑫的所作所为没有触犯任何一条法律,但她的冷血自私,严重践踏了社会的道德底线。触碰道德底线,必然引发强烈舆论反弹,带来不可预测的严重风险。作为当代大学生的我们在培养法制精神的同时也应该去养成良好的道德意识,这是一笔宝贵的财富,看似无用,其实大用。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71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海洋大学-许起亚发布于:2018-01-03 14:26:44
空间一班许起亚,1753220 道德与法律是相互联系的。它们都属于上层建筑,都是为一定的经济基础服务的。它们是两种重要的社会调控手段,自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以来,任何社会在建立与维持秩序时,都不能不同时借助于这两种手段,只不过有所偏重罢了。两者是相辅相成、相互促益、相互推动的。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72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海洋大学-许起亚发布于:2018-01-03 14:27:42
许起亚空间2班1753220从整个人类历史的进程来看,道德源于人的生活,即以物质生活为基础的人的能动而现实的社会交往实践过程。道德在社会生活之中,主要是从道德的存在方式或道德价值的实现方式来考察的。道德在生活之中即意味着道德不是可以从生活中提炼出来、能够脱离生活而单独存在的东西,它只能通过人的生活实践展现出来,具有和现实生活不可剥离的特性。也就是说,人不能在生活之外去讲道德。道德作为理性和非理性、知和情、意和行的统一,就存在于直接的、具体的人的交往实践中。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73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海洋大学-许起亚发布于:2018-01-03 14:28:24
许起亚空间2班1753220道德对于维持生活秩序、为生活能够存在和正常运行提供了担保。如前所述,生活是在关系中存在并展开的,从生活中最基本的层面——物质资料和人自身的再生产,到现代社会中高度自觉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活动,无一不需要秩序的存在。道德作为一种应当如何生活的实践原则,它在客观上起到调节人际关系、维持社会生活秩序的作用,使人们彼此之间能相安无事、互相合作、共同生存和发展。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74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海洋大学-夏司思发布于:2018-01-03 14:31:52
17空间2 夏司思 1753206 德与法律是相互联系的。它们都属于上层建筑,都是为一定的经济基础服务的。它们是两种重要的社会调控手段,自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以来,任何社会在建立与维持秩序时,都不能不同时借助于这两种手段,只不过有所偏重罢了。两者是相辅相成、相互促益、相互推动的。其关系具体表现在: 1、法律是传播道德的有效手段。道德可分为两类:第一类是社会有序化要求的道德,即一社会要维系下去所必不可少的“最低限度的道德”,如不得暴力伤害他人、不得用欺诈手段谋取权益、不得危害公共安全等;第二类包括那些有助于提高生活质量、增进人与人之间紧密关系的原则,如博爱、无私等。 2、道德是法律的评价标准和推动力量,是法律的有益补充。第一,法律应包含最低限度的道德。没有道德基础的法律,是一种“恶法”,是无法获得人们的尊重和自觉遵守的。第二,道德对法的实施有保障作用。“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足以自行”。执法者的职业道德的提高,守法者的法律意识、道德观念的加强,都对法的实施起着积极的作用。第三,道德对法有补充作用。有些不宜由法律调整的,或本应由法律调整但因立法的滞后而尚“无法可依”的,道德调整就起了补充作用。 3、道德和法律在某些情况下会相互转化。一些道德,随社会的发展,逐渐凸现出来,被认为对社会是非常重要的并有被经常违反的危险,立法者就有可能将之纳入法律的范畴。反之,某些过去曾被视为不道德的因而需用法律加以禁止的行为,则有可能退出法律领域而转为道德调整。 总之,法律与道德是相互区别的,不能相互替代、混为一谈,也不可偏废,所以单一的法治模式或单一的德治模式不免有缺陷;同时,法律与道德又是相互联系的,在功能上是互补的,都是社会调控的重要手段,这就使得德法并治模式有了可能。 综上所述,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有这辨证统一的关系,他们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不可分割。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75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海洋大学-武晓雪发布于:2018-01-03 14:32:40
空间2班 武晓雪 1753211大千世界,纷繁复杂,法律制定得再多,也不能详尽地规范社会生活的所有方面,法律可以严禁遗弃、拒绝赡养老人的行为,但却无法使人们自觉地尊敬老人。道德则涉及社会生活的一切方面,深入人们的心灵,以特定的方式在更广的范围内约束人们的思想和行为。 所以,法律与道德是相辅相成的,法治与德治同样重要,必须把两者结合起来。现在的中国便是实行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其根本目的就是为了保证人民群众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因此,我们应为自己是中国人而感到骄傲。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76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海洋大学-李淑怡发布于:2018-01-04 07:38:53

近日看到某报道说中国一位红极一时的女明星与相恋几年的外籍男友分手了,原因是男友要求签订婚前财产协议。难怪有网友在网上说:如今时代变了,人们变得很现实!其实签订婚前财产协议是对婚姻危机有一个前瞻性的认识,由于产权明确,可以让自己积累的财富得到合理的保护,能够让当事人好聚好散,应该说它是经济社会进步的一种表现。但是,签订婚前财产协议对婚姻来说并不是万能的,协议中涉及当事人双方感情方面的内容,也并非是法律都能够强制执行的,即使有一方违约,也未必就能得到法律的支持。因此,法律不是万能的,保障法律实施的强制手段也不是万能的。

道德与法律的区别   道德是一定社会调整人们之间以及个人和社会之间的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它以善和恶、正义与非正义、诚实和虚伪等调整人们之间关系。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由国家强制力量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的总和,是一定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下的统治阶级意志的反映。由此我们可以看出道德与法律是两种不同的社会现象,它们的主要区别是:    1. 产生的历史与方式各不相同   法律的产生以国家的形成为前提条件,没有国家就没有法律。而早在原始社会就已经有了道德的存在。法律既然随着国家的产生而产生,也必然随着国家的消亡而消亡。在法律消亡之后,道德依然存在。法律是通过国家立法机关制定修改和废止的,只有掌握国家政权的阶级,才能将本阶级的意志转化为具有国家强制性、普遍约束力的法律。而道德则是由人民长期的生活习惯转化而来。法律通过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而道德更多的依靠社会舆论和人民内心的信念良知来遵守。    2. 调整的对象与范围有所不同   在现代国家,法律调整的对象仅限于人们的外在行为,而道德所调整的不仅仅是人们的外在行为,它还规范人们的心理动机,它主要是通过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来调节人们的行为,无处不在,无时不在,涉及人们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与法律相比,道德的作用更广。    3. 调整机制与效力各不相同   道德的约束是从内到外,而法律对人的约束是从外到内的。

用户头像
上海海洋大学-李淑怡 2018-01-04 07:42:11

1753212 李淑怡 空间二班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77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海洋大学-李淑怡发布于:2018-01-04 07:40:11

首先表现在法律与道德的一致性,即目的相同,法律与道德同时作为上层建筑,受经济基础的制约,同时又都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历史性,它们都是为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调整社会关系的重要手段。其次,法律与道德在功能上相辅相成,法律与道德同属于社会精神文明范畴,都是调整社会关系的途径,它们在不同的环境下作用也不相同。以我国为例,在歌舞升平的和平年代,统治者一般比较重视道德的作用,以感化被统治者,然而在暴乱的年代,统治者会更多的采用法律手段来镇压反抗,可以看出道德是法律的基础,法律是道德的屏障,法制不健全,社会秩序紊乱,导致道德沦丧,反之,如果法律公正严明,平等,同样也可以促进道德教化作用,同时,法律对道德的实施也起到辅助作用,道德通过社会舆论和个人信念保证法律的遵守,同时也可促进司法和执法的公正。道德是预防犯罪的手段,刑罚则是事后的惩罚,道德教育的宣传也可减少犯罪率。一般来讲,违法犯罪的人,有的虽然法律观念不强,但更多的是道德沦丧如*,*,纵火等犯罪,大多没有人权观念。盗窃的犯罪大多是想不劳而获,而贪污,渎职等是没有社会责任心或职业道德。

用户头像
上海海洋大学-李淑怡 2018-01-04 07:43:03

1753212 李淑怡 空间二班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78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海洋大学-李淑怡发布于:2018-01-04 07:41:15

法律与道德的关系还表现在内容上的趋同。前面,已经提到最早的法律是由道德演化而来,现在,法律与道德相互独立,但法律仍然以道德为基础,法律将道德规范转变为法律规范,把积极的道德标准规定为法律应遵循的准则。如,民法中的诚实信用原则,以及前面论述到的商业中发不正当竞争原则,公平原则,尊老爱幼原则,这样原本体现在道德中的义务通过立法予以实现。同时,法律也将某些消极的道德义务通过立法的形式禁止,如禁止诈骗,作伪证,贪污受贿等,违反这些道德,也就违反了法律。因此,一般人仅凭道德常识就可以知道哪些是犯罪行为,哪些不是犯罪行为,不能总是以法盲来解释犯罪的原因,大多数犯罪更是道德沦丧。另一方面,某些法律规范反过来也是一种新的道德规范。如“不许闯红灯,禁止违章建筑,相邻关系等也是一种社会公德。法律禁止黑市交易,禁止不正当竞争,禁止出售假冒伪劣商品,遵守这些规定也是一种商业道德。  法律与道德虽然有密切的联系,甚至某些方面具有共同之处,但二者毕竟属于不同的上层建筑,不能将法律完全等同于道德,当然道德也不能取代法律,如果把所有的道德原则转化为法律原则,那么法典便成了道德法典,这恰恰不利于人类的进步,因此法律与道德有着本质的区别。  第一,法律与道德产生的历史与方式不同,从产生的历史过程看,法律是人类社会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原始社会没有法律,而道德风俗则存在于人类社会的各个历史时期,任何社会都有的行为准则,另外,道德随民族,种族,宗教,习俗的不同而不同,而法律在一国或一定区域内,则是统一的,从他们产生的方式看,法律是通过国家立法机关制定修改和废止的,只有掌握国家政权的阶级,才能将本阶级的意志转化为具有国家强制性,普遍约束力的法律。而道德则是由人民长期的生活习惯转化而来,法律通过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而道德更多的依靠社会舆论和人民内心的信念良知来遵守

用户头像
上海海洋大学-李淑怡 2018-01-04 07:43:55

1753212 李淑怡 空间二班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1 2 3
GO
发布回复
点击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