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无德不立,国无法不治。道德是人们心中的法律,法律是成文的道德。法律与道德对于社会犹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缺一不可。法律与道德作为人类社会两种重要的调整机制,共同维护人类社会关系稳定、和谐发展。结合现实谈谈你对道德与法律的关系的理解。
注意请同学们在回帖上写上自己的姓名学号班级,方便老师统计考核。
格式:班级+姓名+学号+内容
本次讨论计入平时成绩,请同学们积极参与讨论
人无德不立,国无法不治。道德是人们心中的法律,法律是成文的道德。法律与道德对于社会犹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缺一不可。法律与道德作为人类社会两种重要的调整机制,共同维护人类社会关系稳定、和谐发展。结合现实谈谈你对道德与法律的关系的理解。
注意请同学们在回帖上写上自己的姓名学号班级,方便老师统计考核。
格式:班级+姓名+学号+内容
本次讨论计入平时成绩,请同学们积极参与讨论
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1班 朱周 1753112
道德与法律二者同时存在,道德是法律的源泉,法律是道德的衡量尺度。法律的存在,保证了道德的规范。道德的存在是法律存在的依据。
空间一班 张艳玲 1753109
法律与道德是人类生存的两根支柱,是人类社会及其活动不可缺少的永恒的质素.二者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只有法律与道德互助共生,才能真正形成和保持和谐稳定、错落有致的社会秩序,才能真正成为人类文明的基石.因此,我们即要树立崇高的道德观念,也要培养自己的法律意识,做一名遵纪守法的好公民,为我国的社会主义事业奉献出自己微薄的力量.
17空间1班-陈国栋-1753122
法律是社会的骨架,道德是血肉并渗透到法律当中。
最好的社会就是法律和道德各司其职,互不倾轧的社会。
法律是道德的基础,道德是法律的上层建筑。
空间一班 张艳玲 1753109
法律是道德的底线,道德是法律的延伸。法律通过暴力手段制裁越过道德底线的犯罪,道德通过舆论手段声讨法律不能制裁的现象。
17空间1班-肖思敏-1753113
道德和法律在某些情况下会相互转化。一些道德,随社会的发展,逐渐凸现出来,被认为对社会是非常重要的并有被经常违反的危险,立法者就有可能将之纳入法律的范畴。反之,某些过去曾被视为不道德的因而需用法律加以禁止的行为,则有可能退出法律领域而转为道德调整。
总之,法律与道德是相互区别的,不能相互替代、混为一谈,也不可偏废,所以单一的法治模式或单一的德治模式不免有缺陷;同时,法律与道德又是相互联系的,在功能上是互补的,都是社会调控的重要手段,这就使得德法并治模式有了可能。
综上所述,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有这辨证统一的关系,他们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不可分割。
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1班 朱周 1753112
法律是正义的化身,是善恶的标准,是道德原则的具体化、条文化。个人行为如果违反了法律,也就违反道德。道德由人的心而生所以存在主观因素,而法律具有一些强制的意味,却保证了道德的一定存在。
17空间一班 吴瀚骋 1753126
从上面我自己所理解的道德法律关系,我认为法律虽然不能全部感概道德,但是起码正确的法律应该是和道德一一对应的,就是道德和法律是同步的,就像人跟影子一样,分不开,举个例子,道德要求我们不要随地吐痰,如果我们法律规定细了,也规定不准吐痰,吐痰就是违反法律,那么当一个人随地吐痰了,他违反了法律,同时他在这个方面是不道德的,违反了道德。
17空间1班-肖思敏-1753113
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而道德则是在社会生活中自然形成的;法律依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道德则依靠舆论、习惯和人们的信念来维持;法律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的约束力;而道德则会因人们的阶级立场不同而异。
空间一班 张艳玲 1753109
二者产生的条件不同。原始社会没有现代意义上的法律,只有道德规范或宗教禁忌,或者说氏族习惯。法律是在原始社会末期,随着氏族制度的解体以及私有制、阶级的出现,与国家同时产生的而道德的产生则与人类社会的形成同步,道德是维系一个社会的最基本的规范体系,没有道德规范,整个社会就会分崩离析。
17空间一班 吴瀚骋 1753126
法律和道德概念都包含不同范畴和不同层次,要看到在法治实践中法与首先存在的多层面的关系,应从立法、执法司法、社会控制、治国几个环节和层面重新考察法律和道德关系,不能仅从阶级分析框架看待法律和道德的关系。
在依法治国时期只有部分道德可以法制化,即社会基本公德中的一部分可以法制,不能全面推行道德法律化;道德法律化的提法混淆了法和道德在不同层面的关系。
要着手建立中西融合的法律具体措施和操作规范:
在立法环节遵从伦理价值,弘扬社会主义法的时代精神;在执法司法环节,应避免道德标准的介入;;在社会控制环节,应建立以法律秩序为主导,以伦理秩序为基础的相契合的规则秩序;在治理国家的层面,必须建立法律至上的观念
空间一班 张艳玲 1753109
二者调整范围不尽相同。从深度上看,道德不仅调整人们的外部行为,还调整人们的动机和内心活动,它要求人们根据高尚的意图而行为,要求人们为了善而去追求善。法律尽管也考虑人们的主观过错,但如果没有违法行为存在,法律并不惩罚主观过错本身,即不存在“思想犯”;从广度上看,由法律调整的,一般也由道德调整。当然,也有些由法律调整的领域几乎不包括任何道德判断,如专门的程序规则、票据的流通规则、政府的组织规则等。在这些领域,法律的指导观念是便利与效率,而非道德。
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1班 朱周 1753112
不过道德与法律的关系并不是那么简单。道德和法律在有的层面上是一致的,但有时在具体某个实然的情境中,它们常常发生冲突。道德和法律的冲突是指在对某行为或事物的性质进行评价和选择时,依据道德的标准进行评价和选择与依据法律标准进行评价和选择二者是相互冲突的,不能统一。所以,对某件事做出评价时,要将道德与法律结合起来,不能片面的做出判断。
17空间1班-肖思敏-1753113
法律与道德具有紧密的联系,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两者有共同的起源。无论是伦理学界还是法律史学界最终都找到了一个共同根源¬¬──禁忌。伦理学界根据人种志学的研究认为,道德形成的标志最初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关于禁止通婚的规则。在原始人那里,道德最初就是以各种生产的禁忌和*禁忌的形式出现的。同样是原始社会的禁忌,作为禁止性规范(勿为性规范),在法学家那里则被认为是“法律的源头”。如食物禁忌被看作是人类社会最古老的禁止性规范。第二,两者的目的相通。法律与道德都包含维护社会秩序、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目的。义务的道德是对人类社会生存的基本条件的规定,愿望的道德表达了人类的道德理想,如善良、公正、诚实等。在法律发展史上,在法理学发展的各个时期,法律思想家们都强调良法与恶法之分,每个人都追求和向往良法治理环境下的国家,离开了道德,关于良法的理论思考与立法实践就失去了依据。第三,两者的内容有重合之处。道德一直是法律的重要来源,法律吸收了道德准则的内容,将许多道德规范转化为法律规范。这就克服了道德规范的不确定性和道德制裁的相对无效性,使道德规范能够获得社会有组织的强制力的保障。将道德转化为法律的,即“道德的法律化”现象存在于任何国家的立法之中,这就使两者在许多行为要求上展现出一致性。第四,两者在功能上互为补充。法律需要道德的支撑,道德需要法律的辅佐。由于法律的他律性和道德的自律性特点,法律所不能及的地方通常由道德进行调整,两者在功能上有不同的作用空间,因此两者相互补充,共同维护着社会的安全和稳定。二、法律与道德的关系在新时期的特点法律与道德关系在不同时期显示不同的特点,在新的时期,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法律与道德的关系出现了新的特点。(一)法律与道德是变化着的、发展着的法律与道德随着政治、经济的不断变化以及社会的巨大变迁而不断变化和发展,这既是事物发展的规律,同时也要求我们对于法律与道德的关系要正确理解和适用。因为在一段时期内,也许某一行为是符合道德的,但是到另一段时期后就变成了不道德的了;同理,曾经合乎法律的行为换到了另一个时间空间也许就是不合乎法律的;甚至有的行为曾经不合乎法律,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成合乎法律的,如妇女的堕胎行为
17空间一班 吴瀚骋 1753126
道德是建立在一定社会经济基础上的思想关系,是1种特殊的社意识形态或上层建筑。道德是以善恶为标准,调节人们之间和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法律属于上层建筑范畴,决定于经济基础,并为经济基础服务。法律就是国家按照统治阶级的利益和意志制定或认可、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其实施的行为规范的总和。道德与法律的关系是大家热议的话题,对二者的关系说法很多,其实,它们之间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
17空间一班 全李蹊 1753103 法律和道德关系,浅显来说法律基本上是最低限度的道德。所有人心中“道德”这一词所代表的的标准和内容是千差万别,如果没有法律只按照我们心中的道德标准来判断所有案件时,或者来个向古希腊的陶片驱逐法来个大投票,那有千千万万的例子可能都要受到道德判决上的死刑了吧。
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1班 赵瀚翔 1753131
道德是法律的评价标准和推动力量,是法律的有益补充。第一,法律应包含最低限度的道德。没有道德基础的法律,是一种“恶法”,是无法获得人们的尊重和自觉遵守的。第二,道德对法的实施有保障作用。“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足以自行”。执法者的职业道德的提高,守法者的法律意识、道德观念的加强,都对法的实施起着积极的作用。第三,道德对法有补充作用。有些不宜由法律调整的,或本应由法律调整但因立法的滞后而尚“无法可依”的,道德调整就起了补充作用。
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1班 许俊 1753121
道德是人们心中的法律,法律是成文的道德。法律与道德相互促进与融合的成熟形态,即表现为法律信仰与法治观念,亦即形成法律至上的规则意识,形成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社会氛围。法治成功的内在标志,是法律被民众所普遍尊重和信仰,而不是畏惧、忌惮法的强制力,即通过润物细无声的方式,于日常社会生活之中增强法治的道德底蕴,引导并赢得“人心”。一是通过教育和教化,将法治观念和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并加强多层次的普法宣传教育;二是提高社会治理的法治化水平,增加面向基层的法律服务供给,让普通民众在日常生活中真实地感受到法的存在;三是引导广大民众善于利用法律化解矛盾和维护正当权益,享受懂法、守法成果,感受法治阳光,从而认同法律蕴涵的道德标准和价值判断。如此,法律将不只是纸上的条文,而成为每一个公民内心的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