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上海建科创中心城市——童竹雯小组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海洋大学-童竹雯发布于:2017-11-01 17:25:25
我们组成员有童竹雯,吴本维,郭薇煊,时峥,陈莹,谢沚娟,韦秋彤,钱嘉宁,马嘉怡,李森。 结合生活自由进行讨论
点赞 (0) 回复
61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海洋大学-韦秋彤发布于:2017-11-01 18:40:50

我们出台相关政策,旨在进一步提升能级,更好配置全球创新资源、发挥更大作用,这既是推进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重要举措,也是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重要举措。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62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海洋大学-童竹雯发布于:2017-11-01 18:41:06
还有政府和市场定位不清,政府习惯于用行政手段配置资源,行政审批相对繁琐,这样不利于创新资源自由流动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63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海洋大学-钱嘉宁发布于:2017-11-01 18:41:55

原因之二:上海位于临海的区域,是当时南极条约开放的少数几个港口之一。不管是从历史上还是从先进与国外资本的交流来说,上海的融通程度都远超内陆的很多省市,即使是深圳等临海的城市,都已经致力于发展创新业。而作为全国最大经济体的上海,如果不发展创新只能白白浪费其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64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海洋大学-郭薇煊发布于:2017-11-01 18:41:56
科技创新包含了科学研究和创新两个子过程,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科研活动的目标是探寻和认识客观事物的内在本质规律以及创造和发现之前不存在的新技术。创新则是将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的价值市场化、商业化以获取经济回报的过程。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科研和创新这两个环节缺一不可,都需要予以高度重视,但需要区别对待、差别管理。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65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海洋大学-李森发布于:2017-11-01 18:42:30
要与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经济转型升级方针以及到2020年基本建成“四个中心”目标紧密结合。建设科技创新中心为上海未来发展设定了新坐标系,对“四个中心”建设进行新定义、提出新需求。科技创新中心不只是“四个中心”的组成部分,而应是“4+1”或“4×1”关系。建设科技创新中心既要依托“四个中心”集聚和辐射创新资源,为实施国家战略服务,也要叠加、渗透和融合到“四个中心”的功能之中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66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海洋大学-谢沚娟发布于:2017-11-01 18:42:47
成果:以2010年为基期100分起计,2016年上海科技创新中心指数达到了224.9分,同比增长22.7个百分点,是历年来最高的上升幅度。上海科创中心建设成效显著,势头良好。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67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海洋大学-时峥发布于:2017-11-01 18:42:50

科技创新涉及政府 、企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国际组织、中介服务机构、社会公众等多个主体,包括人才、资金、科技基础、知识产权、制度建设、创新氛围等多个要素,是各创新主体、创新要素交互复杂作用下的一种复杂涌现现象,是一类开放的复杂巨系统。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68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海洋大学-吴本维发布于:2017-11-01 18:42:54
一个真正的大国,必然也是科技强国。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首先要服务和围绕国家战略,着眼于全球视野,发挥中心城市的综合优势,定位于前沿窗口和国际化平台,代表国家参与全球创新枢纽竞争,抢占科技创新制高点,为根本改变我国关键领域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作出上海全面而独特的贡献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69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海洋大学-谢沚娟发布于:2017-11-01 18:43:19
年均增长率分别达到15.6和15.0个百分点,体现了上海近年来率先加速向创新经济转型,在越来越广阔的创新网络中发挥引领、枢纽作用。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70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海洋大学-马嘉怡发布于:2017-11-01 18:43:20

  张江园区在人力资源及环境资源上都有着独特优势,不管从政策上还是管理上,都给企业提供了很好的服务。张江示范区已成为中国生物医药产业参与国际竞争的知名品牌,成为中国最大的生物医药产业基地和生物医药领域最强的研发基地。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71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海洋大学-郭薇煊发布于:2017-11-01 18:43:44
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上海需要进一步加大政府研发投入,着力培育一批世界一流的创新型、研究型大学和科研院所。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72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海洋大学-韦秋彤发布于:2017-11-01 18:44:31

要以人才的实际能力和潜力为标准,营造一个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这样才能“引得来”和“留得下”更多优秀人才。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73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海洋大学-钱嘉宁发布于:2017-11-01 18:45:00

原因之三:上海的文化是多元且包容性的,这不仅仅归因于历史上的开埠通商,使得现在的部分上海人能够很好的接受创新性思维。也有更多的有这种思维的年轻人,聚集在上海。如果文化能够再容纳进创新这个闪光点的话,相信我们的思想只会进一步的发展。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74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海洋大学-李森发布于:2017-11-01 18:45:10
要与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经济转型升级方针以及到2020年基本建成“四个中心”目标紧密结合。建设科技创新中心为上海未来发展设定了新坐标系,对“四个中心”建设进行新定义、提出新需求。科技创新中心不只是“四个中心”的组成部分,而应是“4+1”或“4×1”关系。建设科技创新中心既要依托“四个中心”集聚和辐射创新资源,为实施国家战略服务,也要叠加、渗透和融合到“四个中心”的功能之中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75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海洋大学-时峥发布于:2017-11-01 18:45:45

信息技术引领的现代科技的发展以及经济全球化的进程,进一步推动了管理创新,这既包括宏观管理层面上的创新——制度创新,也包括微观管理层面上的创新。上海有着先进的制度,不创新便是浪费其资源。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76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海洋大学-童竹雯发布于:2017-11-01 18:46:47
还有高端人才不足和发挥作用不够,严重紧缺真正具有国际水准的大师级人物,创新人才队伍建设和服务体系有待完善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77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海洋大学-钱嘉宁发布于:2017-11-01 18:47:08

仅仅选择作为上海科技创新最具活力的区域之一,上海浦东的科技创新成果加速转化,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的结合愈发紧密。1日上午举行的2015-2016年度浦东新区科学技术奖励大会,表彰了浦东2015和2016年度共268个项目。据悉,获奖项目在过去三年里累计新增产值612.17亿元(人民币,下同),新增利润68.93亿元,新增税收37.62亿元,形成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78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海洋大学-李森发布于:2017-11-01 18:47:14
“上海本地企业创新能力不足”,中国金融信息中心日前一份调研报告指出,另外,上海科技投入强度低于北京和深圳。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79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海洋大学-时峥发布于:2017-11-01 18:47:39

由于上海的人才之多,上海的全民创新潜在生产规模非常大,只要上海进入某个领域,产业链集群的规模化优势就可以爆发出来,即使在劳动力成本更高、税率更高的条件下都可以杀出更有市场竞争力的价格。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80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海洋大学-李森发布于:2017-11-01 18:47:49
人才供给可以通过外部人才引进、内部人才流动来部分化解紧张状况。但是,上海科创中心建设所需要的高端国际化人才、创新创业人才的供给在全球范围内都是紧缺的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81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海洋大学-童竹雯发布于:2017-11-01 18:48:16
还有知识产权和成果的保护还不够,这导致很多人才不愿意去发布一些专业创新的东西
用户头像
上海海洋大学-马嘉怡 2017-11-01 18:53:59

我国对于知识产权保护的意识还是比较弱的,这也直接导致了创新动力低下

用户头像
上海海洋大学-童竹雯 2017-11-01 18:56:03

是的哈 我们国家对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的问题还是蛮严重的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82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海洋大学-郭薇煊发布于:2017-11-01 18:48:24
“创新则是将知识转换为钱的过程”。企业是创新活动的主体,“创新是放出来”,创新需要充分发挥市场竞争机制。因此,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其决定力量来自企业和市场。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83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海洋大学-马嘉怡发布于:2017-11-01 18:48:48

  上海作为最早的几个通商口岸之一,对多元文化的包容度是非常高的;我们要发挥这个特点,积极推动全球化交流,和全世界的高新区实现无缝对接,集聚全球资源打造开放式创新的大格局。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84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海洋大学-李森发布于:2017-11-01 18:48:57
人才供给可以通过外部人才引进、内部人才流动来部分化解紧张状况。但是,上海科创中心建设所需要的高端国际化人才、创新创业人才的供给在全球范围内都是紧缺的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85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海洋大学-钱嘉宁发布于:2017-11-01 18:49:30

由于上海大力发展创新类项目,很多大学的很多专业都有科创项目,我身边很多同学都参加了这个科创项目。这些是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考验和发展培养。证明我们学校,甚至可以说政府,对于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很在意的,这也是上海发展创新业的成果之一。不仅仅在于浦东新区有很多科研基地之类的,也在于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86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海洋大学-时峥发布于:2017-11-01 18:49:33

当今之世,科技创新能力成为国家实力最关键的体现。在经济全球化时代,一个国家具有较强的科技创新能力,就能在世界产业分工链条中处于高端位置,就能创造激活国家经济的新产业,就能拥有重要的自主知识产权而引领社会的发展。总之,科技创新能力是当今社会活力的标志,是国家发展的关节点,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是一活百活的胜负手。因此上海作为中心城市,责任义不容辞。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87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海洋大学-李森发布于:2017-11-01 18:49:48
人才供给侧管理改革的方向和思路应该是政府引导、人才自主、市场配置。补人才国际化的短板,要更加注重本土人才国际化素养的培养和锻造。补创新创业的短板,既要加强创新创业的教育培训,又要褒扬成功者、宽容失败者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88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海洋大学-韦秋彤发布于:2017-11-01 18:50:14

上海要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一大前提,是成为科技创新人才中心,让更多的人才近悦远来。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89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海洋大学-李森发布于:2017-11-01 18:50:24
要有效解决上海科创中心建设中人才“不够用”“不适用”“不被用”“不受用”等供求不匹配问题,需要研究人才供给侧、厘清供给侧问题、注重供给侧发力。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90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海洋大学-钱嘉宁发布于:2017-11-01 18:50:57

上海市建设科创城市遇到的难题,我觉得难题之一就是选择地域来发展吧,划区来发展创新业是一件需要大投入的事情。(毕竟上海地价贵。。。)不知道政府愿意有多少投入来做这件事情。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1 2 3 4 5 6
GO
发布回复
点击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