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积极讨论
3、对孩子最好的人生道路是什么?
在孩子面前,我们似乎都是上帝。在一个幼小的孩子面前,我们总是在无意识中扮演上帝:我们知道什么东西对他最好,我们知道什么样的道路对他最好。从其一生的长远角度来看,你真的知道什么对你的小孩最好吗?以你的“知道”来控制你的小孩按照你的道路行走,把你认为是好的或对的东西强加给你的小孩,那简直是一种挟持。你在挟持他的生命自由,你在挟持他的心。
你用惩罚自己的方式来惩罚你的小孩,你用责备自己的方式责备他。当你还是一个有许多问题的家长时,你怎能教育出一个和你不一样的小孩?你管得越多,他越成为你。你管得越多,他越成为你不希望他成为的那部分——越成为你内心中所讨厌的自己的那个形象。只有你管他越少,他才会越来越不像你,他才会越来越发展出你的生命中所没有的新的部分。
你确定什么样的道路才是你的孩子该走的最好的人生道路?你真正知道他到底需要什么?你是上帝吗?如果你真的是上帝,那就像上帝一样去做,彻底撒手让你的“孩子”自己成长。看,那天底下的众生——老虎、狮子、蚂蚁、蜜蜂,哪一个不是它们自己在成长,上帝可没有操控它们的人生道路。
????? 同意
教育问题,是发展中的问题,是前进中的问题,我们应该正确认识。这些问题的存在,并不能否定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在今后的教育改革与发展中都将会逐步得到解决。
现在讲生命教育,这是好的,进步的,但问题在于我们把它当作一门课程,而非一种理念。我们在教育中把学生当作人看了吗?尊重他们的思想、意志、情感,尊重生命了吗?如果教育真有这些,那我们教育出来的学生长大后,不仅仅应该尊重他人,在行为上,更重要的是他会作为一种理念践行!如果他是一个建筑师,那就应该在建筑上充分考虑人性的需要;如果他是设计地铁的,那应该考虑人上地铁后,会自带自行车,应该考虑在地铁安装固定自行车的东西;如果他是管理者,应该人性化,不要叫那些百姓、企业为了几个章去好几趟,拖几个月解决等等诸如此类的。
近代兴起的高等教育,也源自这种办学理念。京师大学堂等中国第一批高等院校,就是清政府为了实现“师夷长技以自强”的兴国策略而建立的。在当时,只有经过严格选拔,出类拔萃的学生,才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从小学到初中的九年义务教育。从法律上来说,九年义务教育期间,学生的学杂费全免。实际上,在城市里,九年义务教育仍然收费,虽然一般普通小学和初中学费很低(约每年200~700人民币左右),但因为学校师资差异问题所产生的教育差别,仍然一些师资较好的学校仍以“赞助费”等为由收取费用。在农村,自2007年以后中小学九年教育为免费,而广大农村地区却很少设立初中,甚至出现一个县只有一所初中的情况。
教育观念相对落后,内容方法比较陈旧,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素质教育推进困难;学生适应社会和就业创业能力不强,创新型、实用型、复合型人才紧缺;教育体制机制不完善,学校办学活力不足;教育结构和布局不尽合理,城乡、区域教育发展不平衡,贫困地区、民族地区教育发展滞后;教育投入不足,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尚未得到完全落实。
教育问题(包括基本的概念、范畴、 命题等)总是以一定的教育语言表述出来,教育语 言是一定时期的教育理论的直接表现形式,当教 育语言不能准确把握和言说教育现实,或用新的 教育语言来重新观照教育现实时,教育问题便会 被发现。
解决青年的出路问题,不是大学也不是幼儿园的事情,而是政府、社会的事,也需要家长的积极引导以及本人的理性选择。社会解决好这个大的前提,使青年人能够在不同的阶段找到不同的出路,只要肯努力,今后都有体面的职业和稳定的收入,才能够保证各级学校是良性竞争,也能保证各种人才得到发挥,也能够使学校、老师尽心尽责使孩子成才。 加载更多
应该将生命教育作为一种理念贯穿人的生活当中,践行。如果真的尊重生命的话,那建房子的时候,就应该考虑地震等安全性,就应该用质量好的钢材,而非现在黑心商用竹签代替钢筋。他要想到他建的不是房子而已,而是在他手里他掌握着居住着房子人的生命,鲜活的。如果尊重生命,那些在牛奶里放三氯聚氨的就应该想到他这样做,会导致人生命有危险。如果尊重生命的话,那些发生矿难的地方就应该做好防范措施,并且从每次事故中汲取教训(不是保证书、检讨、报告会的那一种,没用),而是像欧美国家学习,改进矿的生产安全,从错误教训中学习不断完善(管理、设施、设计等)。领导下井就能防矿难啦?不科学。矿难这么多可能还是由于矿道设计、管理等漏洞造成的,须把这些补上,这样才人性化。
4、要求、期望、负责只是你恐惧的替代物。
我们衡量自己对一个人是否有爱或爱有多深,往往会看对他有没有要求、期望或负不负责,或那程度有多深。当我们对一个人要求越多、期望越高、掌控得越狠——我们越负责时,我们就越爱那个人;反之,我们就不爱他,或爱他不深。这是真的吗?这是一个错误。
要求、期望或所谓的负责,仅仅都是恐惧的替代物。它们是恐惧的另一种化身,另一个名字。要求、期望和负责意味着爱,你确定那是真的吗?在我们的教育中,因为我们自己有恐惧,结果“要求”“期望”或“负责”成为了我们与另一个个体的联结。当我们对他要求、期望或负责时,这能使我们感到与对方联结得更深、更紧,使我们自己感到安全。
教育是为了弥补安全感的,当一个人越强调教育,其背后的不安全感越大。教育似乎是一种掌控,它建立在对未来和恐惧的幻觉基础上。教育是恐惧的面目,一个人越恐惧就越需要它,一个人越恐惧就似乎越需要教育和被教育。真正的教育是唤醒内在的本自具足的善良、智慧和爱。
万物需要的不是他人给予的教育,而是自我学习和自我教育。而实质上,在人的智慧创造之中,也只有这一部分是真正有意义和起作用的。要求、期望和负责是不是爱?严格地说,那不是爱,那是完全的恐惧。
如果教育把成才当作唯一的目标而忽略了成人,那教育培养出来的就是高知识的流氓,危害会更大。诚然科研很重要,但即使作出创新来,如果国民的素质不高,把创新的东西抄抄,或是破坏掉,那时间久了,还会有人创新吗?现实的情况是即使很普通的东西,人们由于无聊而把它破坏。我不止一次看见电梯间的按钮被人扣掉;道路边的塑料椅子新的没过多久就被人弄坏,椅背没了;还有迟到的;上班拉家常的;公共场合大声打电话;用过的东西不放回原处……为什么这些幼儿园的东西,小朋友知道的东西,大人却做不到?问题不仅仅在于此,我觉得更严重的是大人做不到,却要求小孩做?而且您能察觉,我们的教育是*的,小时候要求小孩子诚实,说真话,大人做不到,等小孩子长大了,大人又告诉他诚实是愚蠢的,在社会上混不开,老实人吃亏——由此我们可以看到中国教育的本质:是让人被奴役的!大人不是真的想要小孩子诚实,而是想知道小孩的真实想法,好去控制他,从而让他按自己(大人)的想法去做,表面上说为了小孩好,其实是满足自己的私欲。从大的来讲,这样的小孩长大后也好被领导管教、控制!
教育,教化培育,以现有的经验、学识推敲于人,为其解释各种现象、问题或行为,其根本是以人的一种相对成熟或理性的思维来认知对待,让事物得以接近其最根本的存在,人在其中,慢慢的对一种事物由感官触摸而到以认知理解的状态,并形成一种相对完善或理性的自我意识思维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教育振兴,全民有责。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位置是没有错的,关键是如何抓教育,如何教育新的一代,如何提高教育质量,如何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如何使教育事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科学发展
中国的教育着重在理论教育上,而西方的教育则强调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东西方教育传统的长短是可以互补的,若将两者和谐地结合起来,对人才的培养是非常有意义的。
5、你是否把孩子当“人质”了?
因为家长心存恐惧,在对待孩子教育的问题上,他们在无意识中不可避免地把孩子当成了他们自我安全感的“人质”。你必须变成优秀和美好的,否则我就不安全;你必须变得有能力,否则我怎么能够安心?瞧,家长们在把孩子变成他们内在安全的要挟物了。
当一个小孩是一个家庭中的“人质”时,你猜,这个小孩能否受到真正的良性教育?小孩变成了整个社会或家庭的内在恐惧之河上的波涛,他当然无法获得那生命中真正需要的。当你恐惧,他能感受到恐惧,即使他很小;当你放松或自信,他也能感受到。小孩是一个敏感的接收器,他在反映你的声音和信息。
一个好的家长,应把教育的重心由教育孩子放到教育自心上来。对于觉悟的家长来讲,教育孩子只是个借口,自我教育才是真的呢。当你把自己教育好了,孩子只是美好的你的反映,他自然会变好。
在你的子女教育中,你有没有把孩子当成你的“人质”?来检点一下你自己。盘查你内心的恐惧,是你真正想教育出好小孩的开始。教育从某种意义上是一种治疗,它治疗的正是人类之心的恐惧和愚痴。
现阶段,我国的教育还是政府向社会提供的一种准公共品,是老百姓生活当中的一项重要消费品。解决教育公平问题要从教育的"准公共品"和"消费品"两个层次进行研究。当前,在发挥市场机制、促进教育资源整合、加快教育发展的同时,也要发挥政府职能,调控教育资源,力求使之分布均衡,在客观条件方面,基本做到教育公平。
在我国目前中小学就学人数进入高峰期、升学教育压力大的情况下,中小学教师负担已十分繁重,职业压力在不断增大,心理疾患已远远高出社会一般人群。这实际上已经成为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源头。
6、真正的爱是什么?
我们常常会说,一个母亲对于孩子的爱是全然的、百分之百的,真的吗?当一个人内心还存有恐惧时,他对另一个人的爱就不可能是百分之百的。真正的爱是什么?并不是你能把自己的命都给他,也不是他要什么你都能满足或给予。真正的爱和此无关。
真正的爱是一种无为。它没有要求,它里面没有任何恐惧的阴影,它不隐藏任何掌控的企图。它像太阳给予万物光和热一样,给出本性的能量。你不期待他,不要求他和本来的自己有所不同,不试图改造或修正他。真正的爱是完全无条件的。无论如何你都爱他,怎么样你都爱他,你的爱甚至和他无关。这才是真正的爱。这爱像老天对万有的态度一样,给予你但对你没有要求、没有期待,他对你无为。
对孩子没有期待的教育,并不比对孩子有更多所谓良好期待的教育更差。思考一下,你觉得是这样吗?在对待小孩的问题上,来重新思考一下你的爱,那是不是真正的爱?
双重属性说认为,教育受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制约,从来就有两种社会职能:一种是传授一定生产所要求的社会思想意识,具有明显的阶级性;另一种是传授与一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用的劳动经验和生产知识,为发展生产力服务。教育本来具有上层建筑和生产力的双重性质。不能简单地把它归之于生产力,也不能归之于上层建筑特点的。 其亚种有:①教育一部分属于上层建筑,一部分不属于上层建筑,但整个说来,不能说教育就是上层建筑。②教育一部分属于上层建筑,一部分属于生产力,但主要属于生产力。③教育一部分属于上层建筑,一部分属于生产力,但主要属于上层建筑。④教育既属于上层建筑,又属于生产力。
当前的教育过分强调精英教育,大量的资金投入到重点中小学、重点大学,而职业中学以及职业教育却形同虚设。近些年来考研热又持续升温,相形之下职业培训却不够发达。其实大部分人考大学以及考研都是为了找到一份好工作
抓好教育和青少年学生的思想工作,直接关系到我们实施科教兴国战略能否取得成功,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能否取得成功,大家都要从这样的高度来认识问题,开展工作。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发展人民教育,花了很大精力,我国的教育事业得到了巨大发展,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解放前,我国大约有四亿多人口,百分之八十是文盲,受教育的人数很少。现在,我国人口已经达到十二亿五千万,在校受教育的人数为二亿四千万。这个成就是了不起的。
教育是通过培养人才来为社会服务的。教育的专门特点决定了它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有联系。既同生产力的发展有关,也同生产力关系有关;既同经济基础相联系;同也政治、法律、道德等上层建筑相联系;教育的本质是其社会性、生产性、阶级性、艺术性、社会实践性等的统一。它是一种综合性的社会实践活动。
7、先解决你的问题。
在教育之中,要解决小孩的问题,先解决你的问题。这是在根子上解决问题。没有一个有问题的家长,就不存在一个有问题的小孩。一个小孩只是家庭和社会之树上的一枝花朵,它开出了家庭或社会的优点,同时它把整个家庭或社会隐藏的毛病也给开出。如果一棵树长的花朵有了毛病,我们通常就要深入树根去治疗,而不仅仅停留在花朵本身。同样的道理,如果一个小孩出了问题,我们该深入何处对他加以帮助呢?显然,家庭和社会是根源。
原来的宇宙是没有问题的,那是一个无问题的宇宙。如果你在宇宙中发现了问题,那问题一定是“心”的——而且只能是你自己的心。当心不向宇宙投射问题,宇宙怎会生出自己的问题?如果你处在一个问题重重的世界,那么,反诸向内,去探究你的心。问题一定出现在那里,是投影仪出问题了。
大家都知道,中国的教育制度可谓是十人评价九人摇头啊,我们天天要求素质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可是,看看我们的高中教育,无不是只重视升学率,每年一个学校能考上多少个清华、北大,整天学生是埋首于故纸堆之间,作题、作题、还是作题。
许多学生不清楚未来的发展方向,不清楚社会究竟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只是看到大家考,于是自己也考。对于未来职业方向并没有很好的规划。研究生教育的培养目标主要是培养一个人的学术创新能力,这与工作技能是有着很大差别的
8、教育孩子,就是自省。
我们对人生问题深入探索就会发现:当你没问题了,整个世界的问题就结束了。如果我还发现世界是有问题的,那一定是我还有问题。当我不能百分之百地接纳这个世界的时候,那说明我的心还没有实现它自己的圆满。看到世界是圆满的,只是见证自己内在圆满的一个结果。
如果我在孩子问题上,存在着焦虑、担心或要求,那一定说明我的内心还深藏恐惧、狭隘的见解、自以为是、好为人师等无明之相。当我不是安守在觉知上,我问题重重。当我问题重重时,我一定正在我的念头上生死翻滚。无论出于这样或那样的原因,只要我还痛苦、焦虑或担心,就一定没有看破生命的幻象,没有看到存在的真相。
教育是一种自醒,一种你的自醒。在你自己身上下工夫吧,以此来实现整个存在的圆满。向外劝导你的孩子,向内劝导你自己。
教育问题”不仅仅是一个公众话题和日常概 念,当越来越多的教育理论研究以其为基本概念 进行阐述,尤其是从教育学研究对象的层次和高 度来探讨教育问题时,“教育问题”已经成为教育 学科的一个基础概念。一段时期以来,“问题取 向”逐渐取代“学科取向”成为教育研究的主流价 值,“纯”理论研究逐渐被边缘化。但片面强调“学 科”与“问题”的对立,并以“问题”来贬抑“学科”, 未必是一个好现象。一百年前,李大钊与胡适关 于“问题与主义”的争论,现在看来远未过时。这 是一个“主义”式微而“问题”盛行的时代,一些学 者整日忙于研究教育的各种“具体问题”,但却是 越研究、问题越多,也就需要更多的学者来研究, 教育学的繁荣并未带来教育的繁荣。以“教育问 题”表征其所探讨的内容,并不意味着其必然是教 育问题。“教育问题”并不是一个不言自明的词汇, 教育理论研究必须首先解决的问题是“教育问题” 本身,即“‘教育问题’何以是一个教育的问题”。
教育科目上多增加人文的内容,并加大监管力度,教育过程中注重开发人的情感、潜力,培养人的性格和理性,侧重于发展学生的观察、分析、评价、选择能力。
我们的教育不但没把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出来,反而将其压抑殆尽。不去考虑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引导出来,只是一位劝学生苦学,这种不注重教学规律的做法产生了非常不好的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