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组 袁恺涵 关于上海建设科创中心城市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海洋大学-袁恺涵发布于:2017-11-09 19:28:54

大家积极讨论

点赞 (0) 回复
91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海洋大学-李嘉庚发布于:2017-11-09 20:24:19

最后,要与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经济转型升级方针以及到2020年基本建成“四个中心”目标紧密结合。建设科技创新中心为上海未来发展设定了新坐标系,对“四个中心”建设进行新定义、提出新需求。科技创新中心不只是“四个中心”的组成部分,而应是“4+1”或“4×1”关系。建设科技创新中心既要依托“四个中心”集聚和辐射创新资源,为实施国家战略服务,也要叠加、渗透和融合到“四个中心”的功能之中,为上海的经济转型注入强大动能。

用户头像
上海海洋大学-徐烈豪 2017-11-09 20:30:44

说的太对了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92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海洋大学-陈俞材发布于:2017-11-09 20:24:29

建设科技创新中心,必须树立全球视野,对标国际领先水平,不断提升上海在世界科技创新和产业变革中的影响力和竞争力;聚焦科技创新,围绕科技改变生活、推进发展、引领未来,率先走出创新驱动发展的新路;体现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服务功能,根据国家战略部署,当好全国改革开放排头兵、创新发展先行者,为我国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迈向中高端水平作出应有的贡献。

用户头像
上海海洋大学-刘雨涛 2017-11-09 20:31:55

说的太好了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93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海洋大学-徐天寅发布于:2017-11-09 20:24:33

把市场激励搞对。就激励全社会创新主体而言,上海应在保护知识产权、大力吸引天使投资等各类风险资本、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等方面采取更有效的措施,在财税金融等相关政策设计上要争取国家支持上海先行先试。同时,要加快体制内国有企业和事业单位的市场化激励机制改革创新,在职务发明人权益保障、国有技术类无形资产评估、扩大股权激励试点及健全国资国企考核评价体系等方面,尽快形成一整套符合创新内在规律、与市场化接轨的有效办法。

用户头像
上海海洋大学-徐烈豪 2017-11-09 20:31:54

恩,我觉得说的很正确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94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海洋大学-施云峰发布于:2017-11-09 20:24:43

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必须培育基于内生的创新“引擎”企业。上海要培育自己的创新“引擎”企业,必须摆脱依靠“借鸡下蛋”或“收割”别人成果来实现创新的思维惯性,要改变只注重招商引资,不注重培育本土企业的发展模式。培育本土“引擎”企业,要从播种、育苗开始,要从小微企业抓起,给小微企业足够生长空间,给民营企业更多的阳光和雨露,让大量中小企业能在自由竞争的环境里自然发展,通过野蛮生长、残酷竞争、大浪淘沙、优胜劣汰的筛选机制,在这里生根、发芽、开花、结果,长成参天大树,最终孵育出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本土创新型龙头企业。  1627215 施云峰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95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海洋大学-刘雨涛发布于:2017-11-09 20:24:47

建设科技创新中心,要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体现中央要求,把握好“五个坚持”。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96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海洋大学-徐猛龙发布于:2017-11-09 20:24:55
在上海围绕科创中心建设开展的一系列调查和研究中,除了目标定位,“活力”和“动力”的问题一直是重要切入点。上海市委书记*指出,活力不等于创新,但有了活力,创新就有了保障。社会有没有创新活力,关键在于让社会的每一个细胞都成为创新创造的主体。为此,必须向改革要活力、向市场要动力,以开放倒逼改革,运用市场机制,全面提高创新资源的整合和配置能力。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97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海洋大学-徐天寅发布于:2017-11-09 20:25:16

把专业服务做细。现代科研活动越来越依赖专业化分工合作,上海的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已构成一个新兴的行业,包括科技中介服务、技术推广服务、专业技术服务等。据普查资料,2013年末该行业法人单位数、从业人员数和法人单位资产分别比2008年末增长22.7%、57.9%和1.8倍。要适应创新主体大众化新趋势,充分依托上海“四个中心”综合服务功能,优化科技基础设施体系,完善研发公共服务平台,优化知识产权服务体系,优化科技中介服务体系,打造支持创新活动的全生命周期服务链,为建设科创中心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用户头像
上海海洋大学-欧昌烈 2017-11-09 21:01:15

上海是我国传统的制造业中心和最大的工业基地之一,工业基础雄厚,工业产值长期居全国首位,具有推动科技创新、建设科创中心的雄厚产业基础和综合经济优势。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98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海洋大学-刘雨涛发布于:2017-11-09 20:25:56

坚持需求导向和产业化方向。面向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推进科技创新,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着力推动科技应用和创新成果产业化,解决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问题和突出难题。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99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海洋大学-徐猛龙发布于:2017-11-09 20:25:59
通过前期的专题调研和研究,“一号课题”总体上已聚焦于科创中心的发展目标、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人才发展、创新创业软环境建设、国家科学中心和重大科技创新前沿布局等几个方面,在许多核心与关键问题上已取得广泛共识,明确将创新主战场放在经济社会发展领域,以企业为主体,抓住人才这个核心,以破除体制机制障碍为主攻方向,对关键核心技术和一批重大创新工程项目进行前瞻布局。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100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海洋大学-徐天寅发布于:2017-11-09 20:26:03

把创新土壤植厚。打造科创中心成为生生不息的“雨林”,说到底要靠肥沃的创新土壤承载和滋养。其中包括:建设具有国际水准的一流大学,着力培育具有怀疑精神、批判性思维、宽容失败的创新文化,完善有利于吸引海内外创新人才的工作和居住证制度,形成生活便捷、宜居生态环境、信用诚信体系等。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101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海洋大学-徐烈豪发布于:2017-11-09 20:26:27

科技创新包含了科学研究和创新两个子过程,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科研活动的目标是探寻和认识客观事物的内在本质规律以及创造和发现之前不存在的新技术。创新则是将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的价值市场化、商业化以获取经济回报的过程。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科研和创新这两个环节缺一不可,都需要予以高度重视,但需要区别对待、差别管理。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102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海洋大学-李嘉庚发布于:2017-11-09 20:26:35

面向未来的奋斗目标是,努力把上海建设成为世界创新人才、科技要素和高新科技企业集聚度高,创新创造创意成果多,科技创新基础设施和服务体系完善的综合性开放型科技创新中心,成为全球创新网络的重要枢纽和国际性重大科学发展、原创技术和高新科技产业的重要策源地之一,跻身全球重要的创新城市行列。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103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海洋大学-施云峰发布于:2017-11-09 20:27:03

上海曾经是一个高度开放包容的城市,但是在城市发展的环境变迁中,逐步形成了偏爱舶来的“高大上”文化和“精明规范”的白领文化,这种文化取向恰恰与崇尚冒险的草根创新文化是相排斥的。在这种文化认同下,对“小不见经传”的草根小人物、小微企业往往“视而不见”,对各类边缘化群体和异端行为“鄙视”有余而包容不足。这就是上海为什么产生不了马云也留不住马云的最终答案。须知,有时正是那些无人问津的小人物成就了无人企及的伟大事业。而一些天才人物也常常都有与生俱来的缺陷,或是生理的,或是心理的,正所谓“天才与疯子只有一步之遥”。如果没有社会的包容,天才就可能沦为成为社会的异类,因受到社会歧视而一事无成。  1627215 施云峰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104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海洋大学-徐猛龙发布于:2017-11-09 20:27:40
上海是我国最大的经济中心城市,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和建设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都是中央对上海的战略要求。如果说四个中心的战略定位顺应了1980年代特别是1990年代经济全球化和国家对外开放的历史要求,那么科技创新中心的战略追求则契合了新世纪以来知识经济全球勃兴、创新驱动在国内深入推进的时代条件,是上海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大背景下承接国家使命,因应新的科技革命、产业变革的重大战略选择。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105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海洋大学-王泽坤发布于:2017-11-09 20:27:41

当下的上海,正步入加速前进、全面攻坚的新阶段。对这座立志改变世界创新版图的城市来说,“科创”正在重塑城市品格,并将成为它最鲜明的特征。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106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海洋大学-刘雨涛发布于:2017-11-09 20:27:45

 坚持深化改革和制度创新。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着力以开放促改革,破除一切制约创新的思想障碍和制度藩篱,全面激发各类创新主体的创新动力和创造活力,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107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海洋大学-徐烈豪发布于:2017-11-09 20:27:57

上海要培育自己的创新“引擎”企业,要改变只注重招商引资,不注重培育本土企业的发展模式。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108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海洋大学-徐猛龙发布于:2017-11-09 20:28:15
众所周知,以制造业为代表的实体经济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繁荣的基石,形成具有强大国际竞争力的产业体系特别是实体经济体系是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科技创新中心的根本目的。纵观世界,一些著名的全球科技创新中心之所以能产生源源不断的新知识、新技术、新产品,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雄厚的产业特别是制造业基础;反过来,源源不断的创新又为产业升级提供了持续动力。例如,硅谷的创新繁荣就与其早期的国防工业息息相关,一方面国防工业为硅谷的技术创新发展提供了最初的资金支持和市场需求,另一方面源源不断的技术创新推动了硅谷地区主导产业不断向现代高新技术产业升级。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109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海洋大学-施云峰发布于:2017-11-09 20:28:41

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要大力弘扬包容性的创新文化精神,要兼顾好“精英创新”和“草根创新”。既要重视发挥科学家、企业家等高端精英的作用,更要激发全社会各个阶层的创新活力;既要瞄准科技制高点、追求创新“高大上”,更要重视民生关注点,推动科技“接地气”。要着力在创新政策的“普惠性”和创新环境的“包容性”这两个方面下功夫,使创新政策要更多体现公平、普惠和实用的原则。譬如,创新人才政策要更多地覆盖整个人才群体,人才计划和政策的立足点要更多从激励高端人才转向更多地营造有利于人才成长和公平竞争的普适性条件。要着力培育和倡导“车库”文化、创客文化等创业文化风尚,将废弃厂房、地下室等廉价空间变为热血青年和草根创业者交流奇思妙想的场所,让创新之树扎根于民间沃土,让城市的每一个角落都开出创新之花、结出创新之果。  1627215 施云峰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110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海洋大学-陈俞材发布于:2017-11-09 20:29:05

政府部门要大力简政放权,放开管制,避免行政干预。要尊重和相信市场内生的创新力量,对创新事物保持容忍、克制和审慎,要改变政府部门过去分钱分物当裁判的工作方式,切实在创造一视同仁、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形成普惠性政策安排和开放研发公共服务平台等方面下功夫求突破。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111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海洋大学-刘雨涛发布于:2017-11-09 20:29:21

 坚持以集聚和用好各类人才为首要。把人才作为创新的第一资源,集聚一批站在行业科技前沿、具有国际视野和产业化能力的领军人才,大力引进培育企业急需的应用型高科技创新人才,充分发挥企业家在推进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产业化中的重要作用,打通科技人才便捷流动、优化配置的通道,建立更为灵活的人才管理机制,强化分配激励,鼓励人才创新创造。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112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海洋大学-施云峰发布于:2017-11-09 20:29:24

“上海要建设的科技创新中心,一要具有全球影响力,二要聚焦科技创新,突出创新驱动发展,三要充分体现中心城市的集聚辐射功能。”*说。为此,必须用足用好上海长期形成的综合优势和开放优势,成为世界创新人才、科技要素和高新科技企业集聚度高,创新创造创意成果多,科技创新基础设施和服务体系完善的综合性开放型科技创新中心;必须具有全球影响力,能够代表国家参与国际科技经济的合作与竞争,成为持续推动世界科技创新不可或缺的先行城市和重要区域,成为全球创新网络的重要枢纽和国际性重大科学发展、原创技术和高新科技产业的重要策源地之一;必须切实做到在推进科技创新、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上,走在全国前头、走到世界前列,跻身全球重要的创新城市行列。1627215 施云峰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113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海洋大学-徐猛龙发布于:2017-11-09 20:29:24
因此,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必须紧紧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以实体经济为依托推动科技创新,以科技创新推动实体经济特别是制造业的持续繁荣和强大。一方面,要聚焦产业前沿技术,加快培育战略新兴产业,加快发展研发服务业等新的服务型制造业态。另一方面,要加快先进技术在传统产业中的应用,尽快启动“上海制造”工程,复兴传统优势产业,重整上海制造业的辉煌,让上海的工业产品行销世界,影响全球。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114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海洋大学-徐烈豪发布于:2017-11-09 20:29:47

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要大力弘扬包容性的创新文化精神,要兼顾好“精英创新”和“草根创新”。既要重视发挥科学家、企业家等高端精英的作用,更要激发全社会各个阶层的创新活力;既要瞄准科技制高点、追求创新“高大上”,更要重视民生关注点,推动科技“接地气”。要着力在创新政策的“普惠性”和创新环境的“包容性”这两个方面下功夫,使创新政策要更多体现公平、普惠和实用的原则。譬如,创新人才政策要更多地覆盖整个人才群体,人才计划和政策的立足点要更多从激励高端人才转向更多地营造有利于人才成长和公平竞争的普适性条件。要着力培育和倡导“车库”文化、创客文化等创业文化风尚,将废弃厂房、地下室等廉价空间变为热血青年和草根创业者交流奇思妙想的场所,让创新之树扎根于民间沃土,让城市的每一个角落都开出创新之花、结出创新之果。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115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海洋大学-徐猛龙发布于:2017-11-09 20:29:55
而“创新则是将知识转换为钱的过程”。企业是创新活动的主体,“创新是放出来”,创新需要充分发挥市场竞争机制。对企业而言,创新不是目的,创新只是手段;无论什么技术,能赚钱的就是好技术。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其决定力量来自企业和市场。因此,政府要转变观念、转变职能,要遵循市场规律,强化市场导向,尊重企业的市场行为。政府对企业技术创新的鼓励和支持,要从“管理”转向“服务”,从“给资金”转向“造环境”,着力完善各类创新服务体系,着力建立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116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海洋大学-刘雨涛发布于:2017-11-09 20:30:00

坚持以合力营造良好的创新生态环境为基础。尊重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产业化规律,培育开放、统一、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建立健全科技创新和产业化发展的服务体系和支持创新的功能型平台,建设各具特色的创新园区,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创新文化和社会氛围。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117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海洋大学-施云峰发布于:2017-11-09 20:30:03

上海市委提出,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要从多个方面着力:第一,建立市场导向的创新型体制机制,着力推进政府管理创新,改革财政科技资金管理,深化科研院所分类改革,健全鼓励企业主体创新投入的制度,强化企业家在推进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产业化中的作用,完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机制。其次,建设创新创业人才高地,进一步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健全国内人才引进政策,改进人才居住证积分制度和直接落户办法,创新人才培养和评价机制,拓展科研人员双向流动机制,加大创新创业人才激励力度,推进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与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联动建设人才改革试验区。第三,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促进科技中介服务集群化发展,推动科技与金融紧密结合,支持各类研发创新机构发展,建造更多开放便捷的众创空间,强化对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法治保障,进一步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浓厚氛围。第四,还要优化重大科技创新布局,加快建设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若干重大创新功能型平台,实施一批重大战略项目,布局一批重大基础工程,建设各具特色的科技创新集聚区。  1627215 施云峰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118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海洋大学-李凯发布于:2017-11-09 20:30:06

      创新成果的转化功能。创新技术的整合转化功能是上海具有全球影响力科技创新中心的重要体现。要充分依托资本市场和要素市场体系的不断完善以及国际化水平的提升,在创新理念技术化和产品化、创新企业孵化、科技成果商业化以及新技术产品市场化等方面,发挥重要影响,打造全球重要的创新技术集聚、交易、扩散、推广的核心市场平台和交流平台。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119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海洋大学-徐猛龙发布于:2017-11-09 20:30:30
对照全球典型的科技创新中心城市,甚至与国内的深圳、北京等城市相比,缺乏创新“引擎”企业已成为制约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科技创新中心的最大短板。目前,深圳有华为、中兴、腾讯,北京有联想、小米,杭州有阿里巴巴等国内外知名创新型企业,而上海尚未形成行业性创新龙头企业。在“2013年中国互联网企业10强”中,上海尚有盛大、巨人两家企业入榜,而在“2014年中国互联网企业10强”中,上海竟无一家企业上榜,而排名前10的企业,北京有百度、京东、搜狐、奇虎、360、小米科技和网易,深圳有腾讯,杭州有阿里巴巴,南京有苏宁。在“2013年中国电子信息企业20强”榜单中,上海尚有上海贝尔股份有限公司一家企业上榜,而在“2014年中国电子信息企业20强”榜单中,上海已无一家上榜。互联网和电子信息这两个行业均是当前科技创新发展的代表性行业,上海在这两个行业的整体沦陷,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和警觉。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120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海洋大学-王泽坤发布于:2017-11-09 20:30:47

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是习*总书记对上海工作的殷殷重托,是顺应全球经济发展大势的战略决断,是实施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必然要求。聚焦这一国家战略,上海勇当“排头兵”“先行者”,努力在创新驱动发展方面走在全国前头、走到世界前列。1627225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1 2 3 4 5 6
GO
发布回复
点击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