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副楹联这样写道: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远山皆有情。这生动道出了人与自然唇齿相依、息息相通的关系。人是大自然的一分子,生态环境对于人类生活不可或缺。优美、清洁的生态环境既可以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又可以提高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生态环境如果遭到严重污染或破坏,必将危害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并使经济社会发展失去可持续性。
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显著提高,生态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提升,生态文明主流价值观在全社会得到广泛推行,生态文明建设水平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目标相适应
当今时代,生态环境质量日益成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否有效开展污染防治和生态环境保护,考验着执政党的治国理政能力。
生态文明则致力于构建一个以生态环境承载能力为前提,以和谐共存为准则,以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特点的生态环境友好型社会;与此同时,坚持科学发展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要求所在,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就在于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又好又快发展。这就要求中央政府及各级地方政府要用科学严谨的态度与政策措施来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循环经济。与此同时,要彻底改变落后的的旧的发展观念,树立生态文明也是生产力,生态文明建设经、济、社会发展两者应该而且能够是统一和谐的整体的科学发展观念,并深刻领会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是互
为依存、互为促进的矛盾对立统一体;要不断强化生态文明建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
地位,从根本上意识到大力保护、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对生产力发展的极大促进。
再次,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国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和保障。生态文明理论将指导
我国繁荣、永续发展,最终实现可持续的可以让人与生态环境和谐共存的良性发展。尤其
是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生态文明建设将起到决定性的作用。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
发展为工业化、城市化提供了基础性的保障,同时,生态文明理论的提出有利于指导解决
新的历史时期我国面临的各种棘手难题。在现代社会中,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一种高级
形态,它以尊重和保护生态环境为前提,以可持续发展为途径,以人的长远发展为目的,
其特别强调人的自觉自主性,尤其注重人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共存。但是,近年来我国的生
态文明建设过程中的各种矛盾不断加剧,例如空气、水的污染与生态环境的破坏等难题也
日益呈现在中央和各级地方政府面前,这些矛盾的出现有其历史必然性,同时也是因为经
济、社会发展中无视生态环境保护所导致的。
从国际层面看,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已成为全球生态平衡的严重威胁。因此,推进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不仅是我们党对中国人民的郑重承诺,而且彰显了我国积极参与全球气候治理与生态环境保护的负责任大国担当。
因此,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生态文明理论的提出必然能指引我
国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积极平衡人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进而有效缓解生态环境
压力,彻底改善生态环境。可以说,只有坚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我们才能够从根本上转
变经济、社会发展方式,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加快技术革新,最终实现全面、协调、可持
续发展。
习近平同志将其生动地概括为“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关系。他强调:“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就形象地说明了良好生态环境对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