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上,明治维新的确有值得学习和吸取教训的地方,值得我们深思和仔细考虑。
这次改革始于1868年明治天皇建立新政府,日本政府进行近代化政治改革,建立君主立宪政体。经济上推行“殖产兴业”,学习欧美技术,进行工业化浪潮,并且提倡“文明开化”、社会生活欧洲化,大力发展教育等。这次改革使日本成为亚洲第一个走上工业化道路的国家,逐渐跻身于世界强国之列,是日本近代化的开端,是日本历史上的重要转折点。
不同点:文教方面:中国只办了三十多所培养翻译、军事、科技人才的新式学校,选送了几批出国留学生,原有的教育体制、八股取士制度未有丝毫的触动。日本则大力发展近代教育,改革教育内容,使自然科学占教学内容的一半左右,并建立全民义务教育制度,培养资本主义建设人才。
你们说的对我同意
我认为值得借鉴的地方真的很多。
是一次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它没能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但是洋务运动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为中国培养了一大批科技人才,还有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洋务运动为中国近代企业积累了生产经验,培养了技术力量,在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 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洋务运动为民族自强做了努力,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
洋务运动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为中国培养了一大批科技人才,从而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洋务运动为民族自强做了努力,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
洋务运动旧称“同光新政”。1860年后,在中外联合镇压太平天国革命的过程中,清朝封建集团中逐渐形成了一批具有买办性和近代性的官僚和军阀。他们在与外国资本主义列强打交道的过程中,不但认为清政府与外国侵略者的矛盾可以调解和妥协,“借洋助剿”,镇压国内人民的反抗,而且还可以采用一些资本主义生产技术,以达到维护摇摇欲坠的封建统治的目的。这部分人就是当时清政府内当权的洋务派,他们从19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所从事的洋务,史称洋务运动。所谓“洋务”,是指诸如外事交涉、订条约、派遣留学生、购买洋枪洋炮以及有按照“洋法”操练军队(北洋,福建,南洋舰队)、学习外洋科学、使用机器、开矿办厂等对外关系与外洋往来的事物有关的一切事情。
洋务运动客观上刺激中国的经济发展,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我觉得你说的很对。补充一点这次改革始于1868年明治天皇建立新政府,日本政府进行近代化政治改革,建立君主立宪政体。经济上推行“殖产兴业”,学习欧美技术,进行工业化浪潮,并且提倡“文明开化”、社会生活欧洲化,大力发展教育等。这次改革使日本成为亚洲第一个走上工业化道路的国家,逐渐跻身于世界强国之列,是日本近代化的开端,是日本历史上的重要转折点。
日本实际上在明治维新前100多年就领先中国了,中国变革的相对失败以及后来的甲午战败都有一定程度的必然性。 有一本书叫《通往工业革命的漫长道路》,作者范赞登曾是国际经济史学会的会长。本书依据现代经济学的增长理论,从人口、资本、制度和人力资源(知识)4个角度分析19世纪前,欧洲相对于其他地区的经济增长。虽然这本书主要解释欧洲的经济增长,但是相关数据和逻辑,也恰恰可以说明中国19世纪之前可能就已经落后于日本了。 作者:Orz辉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4570898/answer/125677664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我们知道在前现代社会,困扰人均收入增长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人口增长的速度快于经济增长的速度,因此社会可能会陷入马尔萨斯困境。晚婚晚育的西欧式婚姻,被称为“现代婚姻”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这种婚姻方式极大的降低了人口的增长速度,从而有助于社会拜托马尔萨斯困境,所以婚姻制度(家庭)是发展经济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根据研究,日本在18、19世纪就有大量女性选择22-25岁左右结婚。中国出现这种婚姻方式可能是新中国以后的事情了吧,之前中国民间阻止人口快速增长的主要方式,应该就是选择溺死女婴吧。因此其实中国很早之前婚姻制度上就落后日本了。 作者:Orz辉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4570898/answer/125677664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转折点是极为重要的,是值得人们记住并且关心的要点所在,成为世界强国需要一定的变革和改变,需要国家和人民共同的力量。
在对外关系方面,随着日本的国力日渐充实,不断进行交涉,要求修改条约。从1894年开始修改条约,至1911年终于全部废除。明治初年,日本即蓄谋向亚洲邻国进行侵略扩张。1874年出兵侵略中国台湾。1875年武装入侵朝鲜,次年逼迫朝鲜签订《江华条约》。1879年并吞琉球,改为冲绳县。至80年代末期,以侵略中国和朝鲜为主要目标的大陆政策基本形成。自90年代中期起,不断对外发动侵略战争。
经济上提倡私人办厂,鼓励发展资义农工商,文化教育上改革八股。而日本明治维新政治上废藩置县,加强中央集权,经济殖产兴业,鼓励发展私人企业,文化教育更具系统性制度性。所以在我来看,我国的改革与日本相比欠缺深刻性,有效性
中国资本主义经济基础薄弱,中国资产阶级先天不足,加之这些改良主义的先驱们大多是刚从地主阶级中转化过来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没有经过一个对封建主义的批判过程,跳不出封建主义框框。这种经济上的软弱性和思想上的不彻底性必然导致政治上的动摇,使得他们缺乏彻底反封建的勇气,不敢也不想推翻清王朝的反动政权,幻想在旧政权的基础上,依靠一个无实权的皇帝,用和平合法的手段进行自上而下的改革。因此,戊戌变法成了上层少数人的活动,并没有依靠人民的力量,没有农民起义的配合,又没军队,没有也不可能对西太后为首的顽固势力发动武力讨伐,因此在顽固派进攻面前束手无策。最后竟派谭嗣同去劝袁世凯,企图依靠袁的三千军队一举粉碎西太后的政变,保住光绪帝的地位和变法运动的成果,这不能不说明是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的铤而走险。
如果把失败的根本原因归结为个人因素,就意味着说变法的失败就是偶然性的巧合,没有规律可寻。失败的根本原因也不在于运动的道路——改良主义道路绝对行不通。戊戌变法虽不主张推翻封建地主阶级的清王朝政权,但它代表资产阶级的要求,企图通过自上而下的政治和经济的改良,发展资本主义,最后变封建社会为资本主义社会,这在当时没有资产阶级革命的形势下,是进步的。因此,19世纪戊戌变法的失败,说它是必然的,这根本原因,应当从当时经济基础与阶级力量对比等方面,来加以说明。戊戌变法运动时民族资产阶级的政治思想代表所发动的资本主义性质的改良运动,它既没有足够强大的本阶级力量作为后盾,又敌视人民,脱离人民,这才是维新运动必然要失败的根本原因。戊戌变法运动的失败表明,抗击帝国主义侵略、改造中国社会的大业,民族资产阶级的上层——改良派,是无力完成的。
宗教方面,基于政治理由,政府大力鼓励神道教,因为其宣扬忠于天皇的思想,对天皇统治国家有一定的帮助。同时亦容许其它宗教的存在,1873年日本取消基督徒传教的禁令。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
其次,戊戌变法和明治维新的另一个重要区别点是,它们历史文化背景有很大的不同。日本民族具有开放性地吸收外来文化的历史传统。
我觉得,许多人觉得古代中国和古代日本是一样的。其实不然,日本和中国不同。 日本和中世纪西方差不多,几乎是真正的封建制国家,将军,大名,诸侯割据一方,天皇有名无实。 中国不叫封建制度,应该叫中央集权制度。 中央集权国家,自我改造的能力是很弱的,阻力是很大的。 另外,明治维新,王政复古,德川幕府被迫交出大权,天皇掌权。说白了,明治维新,天皇是要别人的命。 中国是中央集权,搞西化,搞改革,是要革掉自己的权力,革掉自己的命,当然难上加难。 作者:知乎用户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0009519/answer/14649133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我认为你说的准确而且有道理
中日两个国家的历史走向不同,不是因为日本天皇的英明神武,也不是因为清朝皇帝的颟顸昏庸。明治即位时才14岁,能有什么权力根基?即位当年德川幕府就在地方政权的逼迫之下大政奉还,第二年西南强藩出兵倒幕,幕府战败,这些军事成就跟京都深宫里15岁的明治本人也没有什么关系。题主所提到的道光,继位后宵衣旰食,反腐倡俭,对内铁腕禁毒,对外则四外用兵,都是标准的传统史书上的明君做派,可是放在当时的大环境来看,他再能折腾,*战争也不可能打赢。再看光绪,18岁就亲政了,他的政治野心和手腕都不差,一直到甲午战争之前,清廷内部也是帝党的官僚压制着后党,为了跟日本争当朝鲜的宗主国,光绪执意逼主和派的李鸿章对日开战,结果淮军这边跟日本人正打着呢,主战派的山东巡抚李秉衡目送日军在他的辖区大摇大摆地登陆、包抄威海卫的北洋海军基地。所以说,历史不能以结果论,不管是明君,还是昏君,都无法以一人之力左右历史的进程。
明治维新剥夺了封建武士阶层的特权,中上级武士因由政府赎买其土地而转化为新的寄生阶级,下级武士却只有破产一途。1877年,西南士族在西乡隆盛的领导下发生叛乱——西南战争是戊辰战争的余波。明治维新毁灭了旧的封建秩序,开创了新时代,无论在日本历史还是世界史上都具有深远的影响。维新主角并非四强藩藩主,而是广大中下级武士和平民。明治维新是日本历史上的一次政治革命,也是日本历史的重要转折点。它推翻德川幕府,使大政归还天皇,在政治、经济和社会等方面实行大改革,促进日本的现代化和西方化。明治维新的主要领导人是一些青年武士,他们以“富国强兵”为口号,企图建立一个能同西方并驾齐驱的国家。
日本实现近代化的条件优于中国。由于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两国封建社会内部都已孕育着资本主义的萌芽。但在19世纪中叶,这两个国家都还不具备进行资产阶级革命的充分的社会经济前提。只是由于遭到西方国家的殖民侵略,日中两国才被迫将“采用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的任务提上自己的历史议事日程。由于日本经济发展的普遍水平略高于中国,因此它实现近代化的条件也比中国更有利一些。
日本方面-明治维新获得成功,日本走上资本主义道路。 中国方面-*发动政变,维新变法失败,中国仍然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阶层也和开展变革运动有关系,是运动是否能够成功的决定性因素之一,其中的力量不能被忽略。
专制主义 明智政府在政治上神话天皇的绝对皇权
明治维新的根本原因是在已经产生资本主义萌芽的日本,有着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名明治维新的内部原因是日本内部的资本主义经济已经发展,倒幕派已经成立。明治维新的外部原因是当时外国列强的目光主要在中国身上,日本被压迫得比较轻松,反倒是当时的中国时刻处在水深火热之中。
日本的明治维新,是地方政权跟幕府的权力博弈的结果。跟中国大一统的行省制度不同,日本一千多年来一直是郡国的分封制度,天皇是虚君,幕府是全国上百个大名的共主。由于德川幕府200年来一直对外样大名不遗余力地挤压和打击,以萨摩,长州这些西南藩为首,早就看德川家不顺眼了。再加上黑船来袭,内忧外患一起爆发。实际上,19世纪的日本不比同时期的清朝开化多少。比如幕府和各地大名对西洋传教士的迫害,跟清朝的比起来不遑多让。在萨摩还发生了因为几个英国旅游者在路边没有向经过的藩主岛津茂久的肩舆跪拜,大名的随行武士抡刀砍人,连女人都不放过的恶性外交事件。而后来的倒幕和维新,就是这些西南强藩中有见识的中下层武士联合起来,用武力彻底击败了幕府,并把天皇推到台前塑造成一个偶像,而他们则把握实权推动国家的中央集权和社会西化。明治本人也是一个非常合格的政治符号,他带头剪发,带头穿西式服装,带头吃牛肉,新贵们提出来的废藩置县,两院立宪,国民教育,发展军备等一切政改,他照单全批。当然,随着年龄和政治阅历的增长,明治对政治和军事的参与程度也逐渐加深。但主要来看,日本的现代化发展,是以大久保利通,伊藤博文,木户孝允等整整一代政客群体努力的结果,并非是因为仅仅出了明治这么一个有为的君主。在那段时间里,就算天皇是明治之前的孝明,或是之后的大正,日本这个国家也照样会在维新的道路上走下去。
日本幕府统治被推翻后,明治政府发布命令,采取了一系列除旧布新的改革措施,如奉还版籍(1869年)、废藩置县(1871年)、改革封建身份(1869至1873年)、废除封建俸禄(1876年)、地税改革(1873年)、教育改革、殖产兴业、修改不平等条约,最后制定*(1889年)、召开国会(1890年),使日本成为君主立宪制的资本主义国家。在中国的“百日维新”中,尽管光绪帝也颁布了一系列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的变法诏书,但由于资产阶级维新势力并未掌握政权以及守旧势力的强大,根本不可能实施。 从国际环境上。日本明治维新发生在19世纪60年代末,当时世界还处于自由竞争资本主义时期,夺取殖民地的高潮也尚未开始。而西方列强在东亚侵略的主要目标是地大物博的中国,加上亚洲民族解放运动特别是中国太平天国运动对西方列强力量的牵制,都为日本明治维新提供了一个较为有利的国际环境。日本维新派本身也比较注意外交斗争策略,尽量利用英法、英俄之间的矛盾。
说实话当时的日本真的有足够充分的意识
教育方面,设立文部省,颁布教育改革法令—《学制》,发展近代资产阶级性质的义务教育,将全日本划分为8个大学区,各设1所大学,下设32个中学区,各有1间中学,每1中学区下设210小学区,每一所小学区设1所小学,总计全国有8所公立大学,245所中学,53760所小学。教育机关颁布《考育敕语》,灌输武士道、忠君爱国等思想(有人认为此举用意在于强化最高权力集中式的社会体系,进行军国主义思想灌输,为日后的对外扩张铺路)。此外亦选派留学生到英、美、法、德等先进国家留学。
当第一次读到《劝学篇》时,是一种恍然大悟的感觉。中国总是嘲讽日本军国主义时期的议会是贵族把持的虚伪民主,可是却忘了,同时期的清庭、北洋乃至国民政府,连人家帝国主义的虚伪民主的程度都做不到。民主制度总是比专制制度先进。这已经被日本证明。日本帝国想要发动甲午战争,还需要设法让国会通过。而中华帝国却无力阻止一个老太太挪用海军经费给自己过生日。 避免统战者的专制,文化、科技、和经济等等的发达才有条件。二战时期盟国比法西斯阵营民主,所以可以避免希特勒和东条英机这种战争疯子一意孤行不顾现实的疯狂的扩大战争而在阵营内部得不到遏制导致的失败;冷战时美国比苏联要自由民主法制健全,所以避免可如同苏联那样总书记独断专行导致国家僵化发展停滞走向失败而取得胜利
因此明治维新的产生是必然的,具有历史推动力 ,并且有一定的存在价值。
当时的日本学习态度好,并没有什么抵制情绪
相比之下,康有为谭嗣同效仿明治维新的做法,在中国就显得水土不服。首先这帮文人不掌握军队,不能像日本的萨摩长州可以凭借武力跟幕府对抗,而在那个年代不光是日本,包括英法美,都是出身于中下阶层的革命者通过暴力手段来完成国家政体的转变。对于这一点,康有为说先杀几个红顶子,并非书生意气不懂政治;谭嗣同说天下没有不流血的革命,也不是没有道理。另外,清朝的地方官员都是中央任命的而不是日本的那种世代相绶的大名,而维新派的中下层文官们走的是日本德国那种打击权贵,中央集权的路线,既得罪了京官贵族这些既得利益阶层,也得不到各地封疆大吏们的支持,两边不讨好。至于废科举引起士人不满根本就不算什么大事,日本那边明治维新之后,大久保利通一个废刀令,本来还以为能在新政权下照旧当差拿钱的武士们全炸锅了,政府又打了一场西南战争把"侍"这个阶层都干掉了,才总算控制住了局面继续推动社会和政治的现代化转型。当然这场比倒幕还重要的内战,也没有明治什么事。而后来晚清的立宪能成为现实,也是因为庚子拳乱之后,朝廷中煽动暴民的顽固保守派全被八国联军清理干净了的缘故。
时间和地点都是极为重要的要素所在,对于运动的开展都有很大的影响,甚至可能直接关系到运动的结果。
明治维新和戊戌变法有相似之处也有不同,需要我们的仔细研究和探讨。各种的发生都和中国或者日本当时的国情有关系。
没有独立精神的人,不会深切关怀国事,没有独立精神,即指没有思想独立,也包括没有经济独立,这种人长期依赖着他人生存,对于国家来说,便是依赖统治者生存。然而一个国家统治者只是1%,99%的人都是老百姓,而统治者对百姓有绝对的权利和控制,老百姓也只依赖于国家统战者之下生活,那么,统治者便是国家的主人,而没有权利和独立精神的百姓,心理上只是这个国家的客人。当家庭遭到侵略,主人必定拼死保卫家庭,但是客人呢?从心里上对主人有极度的依赖,对国家命运自然漠不关心,外国入侵,虽然不至于倒戈相向,但是因为自己并未国家的主人,自居客位,对国家命运自然不会关心:联想到英法联军入侵北京,天津便开城投降,因为天津没惹英法联军中立求安。八国联军侵华时,南方未遭到攻击各省居然保持中立,避免遭受攻击的历史现实,细思恐极
明治*颁布后,播长期以天皇名义垄断政权,议会形同虚设
同意。而这也是失败与成功的一道分水岭。唏嘘。
封建残余了日本的经济建设,立法的意义使日本成为亚洲第一个立宪国家
国内得不到独立地位的人,接触到外国人时也无法保持独立地位。因为习惯了依附于上等人的生活和心理,习惯依赖他人,也会怕人,更好养成阿谀奉承逆来顺受的性格,那么这种人出了国会在洋大人面前保持民族精神吗?当然不可能,性格使然。想想中国被侵略的历史上绝大多数的百姓的冷漠和忍受,而很多奋起反抗的革命者的鲜血成了低层小民治病用的人血馒头。这一条也已经被历史验证。
日本走向强国之路,也走向扩张之路
首先,在“实业救国”的浪潮下,以工业化为主体的经济近代化有了长足的发展。它分为两个时期:第一是甲午中日战争以后民族工业初步发展阶段,棉纺织业的发展最为突出;第二是辛亥革命后和一战期间民族工业的短暂春天,其中纺织业和面粉业发展最快。
“明治维新”后,日本经过20多年的发展,国力日渐强盛,先后废除了幕府时代与西方各国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重新夺回了国家主权,最终进入了近代化。可以说,“明治维新”是日本历史的转折点。日本从此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并迅速成长为亚洲强国,乃至世界强国。
明治维新是在自下而上的武装倒幕运动,推翻封建幕府统治,建立了资产阶级政权明治政府后展开的。掌握了军队和政权。而戊戌变法把希望寄托在没有实权的封建皇帝身上,没有发动群众,没有掌握军队,更没有掌握政权。
应该以史为鉴
明治维新雷厉风行的推行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改革措施,极大地改变了日本面貌,推动了日本资本主义的发展。而戊戌变法颁布的诏令由于缺乏政治基础,到了地方都成了一纸空文。根本没有实施。
明治维新使日本迅速崛起,也遗留了皇权过大等很多问题
为什么只有日本能够维新成功?一、全部精力彻底学习西方先进国家而不惜国家西化而拼命学习的决心和努力(对比国内那些视中国西化如洪水猛兽的人们,呵呵),原因很单纯,既然欧美是世界上最先进国家,不学习他们学习谁?你祖宗那套好用还会被人家西方按在地上摩擦?二、西化的过程中,同样引入了西方的资本主义民主制度,避免了君主独裁,觉醒了全体百姓的国民意识,从而真正意义上完成了举国体制,万众一心为国家奋斗。尽管当今中国的正义人士们讽刺当年的日本人民被日本资产阶级和军阀忽悠当炮灰和榨取剩余价值,可是却忽视了当年中国人民为什么统治者连忽悠都不需要就可以随意鱼肉,以及被外国侵略时就是一盘散沙呢?
明治维新中明治天皇无论在政治上还是军事上都比深宫里出来的光绪要强许多(虽然他开启日本侵略中国的大门,让人痛恨,但从客观的角度确实是这样)光绪从深宫中出来,政治上目光短浅,一味寄希望于从顽固派内部和外国侵略者中寻找力量,这从开始就注定了他的失败,因为这两者跟他推行的变法有根本的利益冲突,是不可能争取到的。
在对外上,日本明治政府抗击帝国主义侵略,使得日本逃脱了民族危机,并且很快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而戊戌变法中,维新派幻想帝国主义会同情变法,寄希望于帝国主义身上。
明治比他高明的地方就在于知道民心可用,当时日本也面临侵略危机,民众都对掌权的幕府的腐败和软弱非常不满,明治趁机抓住了民心,利用民众的反抗推翻了幕府,成功掌权,维新自然也获得了胜利。
出现了极端民族主义和对外侵略扩张的军国主义,给亚洲各国带来了深重灾难。
中国应该增强民族精神,增进民族感情
其次,政治近代化有了重大突破。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了历史舞台:其上层维新派发动了戊戌变法,立宪运动和保路运动;其下层革命派则成立了资产阶级政党,领导了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使民主共和成为时代潮流,有力地推进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特别是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制定民主革命纲领,领导工农运动,进行国共合作,开创了中国革命的新纪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