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昭晨1793442 叶俊杰 1793342 冯世烜 1793147 郭白1793223 王莉莉1793224 许严内1793227 丁佳依1793221 吕逸松 1793343 吕雅琳1793222 董镓慧1793210 张瑾宣1793225 小组长:陈益 1793347
董昭晨1793442 叶俊杰 1793342 冯世烜 1793147 郭白1793223 王莉莉1793224 许严内1793227 丁佳依1793221 吕逸松 1793343 吕雅琳1793222 董镓慧1793210 张瑾宣1793225 小组长:陈益 1793347
日本在二战后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矛盾和冲突,但是社会的稳定并没有受到影响。关键点在于日本政府建立健全了法治和规则,各种社会利益和矛盾在法治的掌控下不至于过分激化,因此保持了社会的长治久安。
国的根本大法是 *。一方面它对国家的性质和组织形式做了具体的规定,也就是规范了政治体制的基础架构;另一方面明确了国家政治活动的根本方向和基本准则。造成日本现代化在二战前中止的关键因素就是明治*的极度不完善。
二战后的日本农业经济主要是小农体质,政府在农业现代化发展时期起到了关键作用。政府推行很多政策,增加农民的经济效益,让农民过的更好。
作为后起国家,二战后日本的现代化进程中农村生活面貌的改变,是因为在改革的过程中借鉴了西方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经验和理念,日本的崛起表明现代化的实现未必要牺牲农业以及农民的利益,实现农业现代化、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应该而且一定要和工业现代化的发展及城市居民生活改善同时进行,不然现代化不会正常发展,反而一定会变成未来发展的阻碍甚至成为导致经济不稳定的罪魁祸首。
日本的“明治维新”却是跟中国的“洋务运动”大不一样,不仅通过全方位的政治、经济改革及全盘西化,而且更主要的是从每一个细节入手,不仅是器物的引进和改进,还有摈弃陋习,改穿西服,留西式的分头等等,堪称日本版的“胡服骑射”,如此的移风易俗和全盘西化才算的上是“开化风气”,也正是这样脱胎换骨的改革才奠定了日本崛起的基础。
具体是什么样的矛盾和冲突?主观判断“对社会的稳定没有影响”不精确,请陈同学给出实际例子证明日本如何在有战争和冲突的时段拥有相对稳定的社会。
文化上:中国的科举制将学习文化变成一种目的性很强的行动,而日本的教育,有一种为了提高常识而努力的态度。在两国同时开始变革之时,人均识字率上,日本要远远高于中国,从变法的角度上也使日本人拥有更高的起点。
我认为这位同学说的很对,经济是一个国家的命脉,经济能有效地提升国家实力
中国晚清政府对外来文化具有强烈抗拒,不能对等接受。而日本虽然深受中国文化影响,但对外来西学并不排斥,并能以同等态度对待。由此,西学在日本的根基要远比中国更深厚。
政体上:掌权政府理当能够有效掌握、运用国力,即真正掌握税收、人力等资源,而清政府形式上是统一的封建国家,并不能真正掌握税收。对地主阶级官僚阶级权力的给予使得国家的财力不能有效为中央政府运用。
因为晚清政府的权力分散,地主、官僚对清政府并无过多不满;而日本实行世袭制,下级武士、乡士等阶层对政体非常不满。
他们的相同点在于:一是背景相同,都是在闭关锁国时由于列强的攻击从而不得不进行国家的工业化和现代化,在日本是由于美国的军舰强行攻入日本;在中国是由于英国引发的*战争。
二是明治维新和起初中国的洋务运动都是由上层主持的自上而下的运动。
三是时间相同,两者的都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开始
四是目的相同,日本明治维新和中国近代化都是为了富国强兵,挽救民族危机,并且巩固统治权。日本是为了维护天皇统治,中国初期是为了维护清王朝的统治
明治维新对中国的近代化进程有参考价值吗?为什么?
日本幕府统治被推翻后,明治政府发布命令,采取了一系列除旧布新的改革措施,使日本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在中国戊戌变法中,尽管光绪帝也颁布了一系列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的变法诏书,但由于资产阶级维新势力并未掌握政权以及守旧势力强大,根本不可能实施。
很有道理。
利用官办、官督商办、官商合办等模式发展近代工业,以获得强大的军事装备、增加国库收入、增强国力,维护清廷统治。 这点做得很好
我不这么认为,在国外学的历史比较客观。在清朝后期,尤其是洋务运动后,大多数西方国家和清朝的关系都已经正常化,比如蒲安臣条约(Burlingame Treaty) 代表美国清廷两国外交平等化,友好化,美国还给了清廷最惠国的待遇。
明治维新具有不彻底性,在各方面保留了大量旧日本时代的封建残余,如天皇权力过大、土地兼并依然严重等封建残余现象,与日后发生的一系列日本难以解决社会问题相互影响,使得日本走上了侵
而洋务运动前后中国那些优秀的实业人才,如胡雪岩、盛宣怀、郑观应、张謇等,难道他们的企业或者他们本人真的比不上那些日本人和日本的企业吗?中国足够的大,但是中国的企业发展的空间有限,不做”红顶商人“啥事也别想干,不跟政治结合,一天也别想混,即便是跟官家结合,也不能保证你的企业永远不会由于各种不可描述的原因倒闭。
有道理
@上海海洋大学-陈益: 洋务运动引进了机器工业,培养了一批科技人才,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从而启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洋务运动为民族自强作了努力,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
1中国近代史的时间:1840(*战争)---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
2 社会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3革命任务:反帝反封
4革命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5先后经过了地主阶级----资产阶级-----无产阶级的探索救国活动。还有农民阶级的救国活动。
(1)地主阶级的活动:抵抗派林则徐,魏源等的师夷长技以制夷。19世纪40年代到60年代。
洋务派李鸿章,曾国藩等的师夷长技以自强。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
(2)资产阶级的活动: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戊戌变法
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辛亥革命
资产阶级激进派的新文化运动
(3)无产阶级的活动:五四爱国运动
中国共产党的救国活动。
(4)农民阶级的活动: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
6历次侵华战争:*战争(1840---1842),第二次*战争(1856---1860)
中法战争(1884--1885)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1901)日本全面侵华(1937---1945)
在军事方面建立常备军,即我们最熟悉的“皇家”,并有了现代的警察制度,同时也建立起来了现代的司法体制,此外也开始学习英美等国允许自由的信仰宗教。而在政治体制上确立君主立宪制,自此日本的民主化开始起步,但是此时的民主改革还是很不彻底,尤其是忠君思想及固有的武士道教育,演变成了后来的军国主义,其为祸不小
我觉得很有道理
但是,这与中国的近代史咋比较?
我很赞同这一点
我也非常赞同
说的很有道理
近代产业 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几乎同时开始,但是洋务运动一直以官办为主。明知维新一开始也是官营、官民合办,但在发现不成功后,立即将产业或送或象征收费交给了私人,并成功扶植其民族商业。 外部环境 中国受到较大的外部压力,当时英法等国的压力主要由中国承受。日本受到的压力较小。 战争 太平天国将清政府的赋税重地江南打了个稀巴烂。
没错
对
19世纪中期的日本,正可以用一个“内忧外患”完美概括。这同时也是当时的中国面对的状况。两国同样需要改革,能够使自身强大起来与西方抗衡和解决国内激化的阶级矛盾的改革。
是的,他们的历史文化背景有很大的不同。日本民族具有开放性的吸收外来文化的历史传统。
对的。当时中国受到较大的外部压力,英法等国的压力主要由中国承受。日本受到的压力较小。
中国在第一次鸦。片战争后,统治者仍然极其厌恶和蔑视西方的一切,在1842----1856年两次战争之间的十几年中,面对西方扩张主义的挑战几乎没有做什么。只到第二次*战争中国再次战败的刺激下,才出现洋务派,主张向西方学习以达到自强之目的。然而即使是洋务派也仍然认为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于西人之上,独火器不能及因而向西方学习也就只能局限于先进的军事技术方面。喊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口号。
同戊戌变法一样,明治维新被认为是一次自上而下的变法,这次变法并不是完全意义上的资本主义改革。它实行资本主义,但是却保留了有着最高权力的君主,推行中央集权。
中国向以天朝大国自据,蔑视一切外来事物。自古以来的边患均来自生活于北方地区的游牧民族。这些游牧民族由于在文化上落后于汉民族,它们入侵中原的结果,总是在不同程度上接受汉文化,甚至成为了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成员。而日本则有向伟大的中国文化世界借用先进东西的悠久传统,因而当19世纪在同样的面临来自西方的高于我们传统农业文明的工业文明的冲击时,两国的反映表现出很大的不同。
中日两国都是“后发型”现代化,但日本“后发”的同时又是“外生”的,有学者认为日本实现较彻底改革的关键是立志推进现代化的领导人掌握了国家实际的政治权力,能将传统政治领导转化为具有现代化倾向的政治领导,并维持领导集团内部的高度团结。[高旺:《晚清宪政改革与日本明治维新:政治发展
尤其由于洋务运动中国基本都是官办,贪污腐败的现象非常严重
是的,发展阶段有很大区别
日本建立了统一的国内市场,以次为背景商业资本也获得长足发展,并为求得利润的扩大而重视海外贸易,到了幕府末年出现了贸易振兴论和商品立国论等思想。随着传统的经济观逐步崩溃,中国的传统经济观在经历了林则徐、魏源等人之后也有所动摇,但是始终不能像日本那样彻底,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封建的自然经济观仍然占统治地位。
在明治维新前日本就已经形成了统一的国内市场,有了支撑统一国家的经济基础。在统一的国内市场推动下,日本先是经过战争推翻了幕府统治,建立了统一的国家,其后在统一市场的要求下,进行了整体改革,形成了近代国家。而中国此时仍未能形成统一的国内市场,如梁启超所言,十八省如十八国。
虽然明治政府锐意改革,但整体而言较为偏重促使国家强盛的结果,也遗留了许多问题:如天皇权力过大、出身藩地的有权有势者长期掌控国政,形成势力庞大的“藩阀政治”体系、土地兼并依然严重、新兴财阀垄断市场经济等现象。这些负面问题与日后发生并累积的一些难以解决的社会问题相互影响,最终直接或间接促使日本走上侵略扩张的道路。
日本明治维新之时中国进行了洋务运动。 中国的洋务运动和日本的“明治维新”几乎同一时期进行,两国都面临的都是外敌侵略,封建统治危机四伏情况. 洋务运动,又称自强运动、同治维新,是清后期至清末时,清廷洋务派官员抱着“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口号和目的,在全国展开的工业运动。 该运动自1861年底(清咸丰十年)开始,至1895年大致告终,持续了近35年。按目标的不同,洋务运动可分为前期、后期两个阶段。在两次*战争失利、太平天国*后,清廷上层为应对内忧外患形成了“洋务派”与“守旧派”两种阵营,以奕䜣、李鸿章、曾国藩、左宗棠为代表的洋务派官员主张摹习列强的工业技术和商业模式,利用官办、官督商办、官商合办等模式发展近代工业,以获得强大的军事装备、增加国库收入、增强国力,维护清廷统治。
清代中国极其蔑视西方的一切,在洋务运动之前中国一直实行“闭关锁国”,对于西方文化更是完全不认同,即使是洋务派也仍然认为"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于西人之上,独火器不能及",因而向西方学习也就只能局限于先进的军事技术方面。
在农村,出现了商人阶层,他们用自己的资金或借助于城市中的大批发商的贷款,把农产品收购起来转卖给上一层的商人或城市中的大批发商,从中获得商业利润。在棉织业中也出现了“换棉”和“租机”形式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手工业中出现了作业分工的集中的工场手工业,1867年私营的雇十人以上的手工工场已有400多家。由于资本主义的发展,日本社会中已出现了资产阶级,他们在经济上有一定势力。在幕府末年,大商业和高利贷也有较大发展,城市中已经出现了一批叫做“株仲间”的商业垄断组织。有些商人已凭借手中的经济势力参与政治。据记载仅日本大阪市富商和高利贷借给封建主大名的债款就高达六千万两黄金,每年利息就相当于大米三百万担。有此富商和高利贷者已不仅能凭借经济势力挟制大名,而且还直接参与藩政。当时已出现的资产阶级虽然经济上有了这种势力,但在政治上处于无权地位,被视为下等阶级。
明治维新是在中央政府的统一部署下进行的;中国的洋务运动却始终缺乏有力的规划和领导。日本通过明治维新成功地实现了领导核心的转换,将政治权力集中于以明治天皇为首的具有改革开放的下级武士的手中。
明治维新具有不彻底性,在各方面保留了大量旧日本时代的封建残余,如天皇权力过大、土地兼并依然严重等封建残余现象,与日后发生的一系列日本难以解决社会问题相互影响,使得日本走上了侵
是这样的,十分有道理
不管怎么说,清朝和日本是在同一起步线上。日本能搞好,我们要是好好搞肯定要比他们搞得好。可惜了上梁不正,还有太多其他复杂因素。让我们民族整个20世纪都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两国海军建设内容大致相同,但成效迥异,日本建立海军完全是为了求强,发展对外贸易和对外扩张;洋务派形式海军的建立则是为了维护旧式政权的统治,因此在更新完善上不能同日本相比。
对,就是没有发展起来。西方文化对中国近现代化发展起了巨大的作用。
当时中国的情况却是另一番景象。本来中国的资本主义萌芽早在明朝初期就出现了,到了明代中叶,雇主雇工的雇佣关系已较多见,在纺织业中比较明显,“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已经出现并有所发展,但经过明清之际的战乱,特别是清初封建统治者对江南比较发达地区的屠城和掠夺,原有的本来就很弱的资本主义萌芽被摧残殆尽,只是到了清代中叶以后,资本主义萌芽才又随着生产的恢复和经济的发展重新破土而出,缓慢发展。
确实如此!
在江南和广东地区,包买商的出现就是这种资本主义萌芽重新出现的证明。但是,由于明清两代的封建统治者都实行着一条传统的重农抑商政策,加之他们闭关锁国和垄断大商业及对外贸易,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就极为缓慢,直到*战争以后又加之西方列强的侵略和摧残,使中国社会直到洋务运动以前,也没有从封建社会的母体中生长出象日本那样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那样的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化了的下级武士阶层来。
说的不错!
说得太好了我十分的赞同近代产业 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几乎同时开始,但是洋务运动一直以官办为主。明知维新一开始也是官营、官民合办,但在发现不成功后,立即将产业或送或象征收费交给了私人,并成功扶植其民族商业。 外部环境 中国受到较大的外部压力,当时英法等国的压力主要由中国承受。日本受到的压力较小。 战争 太平天国将清政府的赋税重地江南打了个稀巴烂。
中国经历了几千年的封建统治,儒家思想已经根深蒂固,处于思想的统治地位
良好的国际环境。当时中国等亚洲各族人民反封建主义、反殖民主义的斗争方兴未艾,牵制和削弱了西方殖民主义者对日本的入侵和干涉;美国当时忙于国内的南北战争,德、意处于统一的高潮,俄国也在进行农奴制改革,同时,他们对日本的政策各怀鬼胎,没有达成一致;另外,西方列强同日本封建势力的勾结尚不深。所有这些,使明治维新发生之时有了一个宽松的环境。
是的,有一定道理。
不过,日本抓住了二工的机会
是的,日本第一、二两次工业革命是交叉进行的,这就既可以吸收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技术成果,又可以直接利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新技术
日本抓住了这些新技术至少比旧中国停滞不前好很多
没错,从中国的发展历程中不难看出,中国经历了几千年的封建统治,儒家思想已经根深蒂固,处于思想的统治地位。
对,就是封建专制的思想导致中国到20世纪才真正发展强大起来!
对,而且西方科技文化的影响,加快了维新成功的步伐。早在幕府末期,日本西南地区就通过长崎港同荷兰人保持贸易关系,一些知识分子通过荷兰人的介绍,学习西方科技,了解世界的政治局势,研究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经济思想,并提出要求模仿荷兰制度在日本实行社会改革的政治主张,这些兰学家的改革主张对后来的明治维新运动起了很大影响。
的确,封建的统治使中国的进步变得困难。在中国的封建社会,皇帝行使了朝代的最高权力。然而,弊端是显而易见的,王朝的命运完全由唯一的人决定。皇帝的中国封建王权是绝对的,没有任何约束。没有对这个权力的检查。权力不能*。因此,在自强运动的前夕,咸丰皇帝登基,其本人冲动的性格特征和对社会缺乏长远的视野成为朝代的灾难。
愚民政策
对 清政府虽然手统一的国家,但并不能真正掌握税收,清政府从地主阶级,官僚阶级中获得税收,同时对地主阶级,官僚阶级给予一定的自由征税权利,是的国家的财力不能有效为中央政府运用。
还有就是日本要感谢大海,是大海给与了日本现代化的机遇
确实如此。我认为明治维新取得了更优秀的成果,当明治时期结束时,随着1912年皇帝的去世,日本拥有了高度集权的官僚政府;建立民选议会的*;完善的运输和通信系统;没有封建阶级限制的高学历人口;基于最新技术,建立并快速发展的工业部门和强大的陆军和海军。日本已经完全控制了其对外贸易和法律制度,并通过战斗和赢得两场战争(其中一场反对欧洲主要大国俄罗斯),在国际事务中建立了充分的独立和平等。在超过一代人的时间里,日本已经超过了它的目标,并且在这个过程中改变了整个社会。
是的我和你的观点是一致的
中国洋务运动治标不治本
很对
是的,环境要相对好很多,没有战争的烦恼。
有道理,日本对自然资源的需求,以及西方对日本试图扩大其在亚洲的影响力的一再拒绝,为军国主义的崛起铺平了道路。国际关系的不安全使得一个右翼军国主义派系控制了第一个外国,然后是国内政策。由于军队对政府的影响很大,日本开始在整个亚洲发动侵略战争,1941年轰炸珍珠港。
因为他们需要原料产地和商品输出的市场,也就是殖民地。所以日本迫切想要吞并朝鲜、台湾。1870-1890年间国际环境并没什么重大事件能影响日本走向军国主义道路。最主要还是其内因:长州武士出身的山县有朋在首相任内通过了“军部大臣现役武官制”并使军部拥有了“帷幄上奏权”,这两个支柱给军部以无限权力,把在“西南战争”中彻底消灭的武士阶级在军部中复活,奠定了日本走军国主义道路的基础。
如果成功是可以改变国运的,而且最关键的一点是一定要实施中央集权,还是以皇帝为主,历史证明中国只有在大一统的时候才会是盛世,也就是俗称一言堂;推行出来的结果就和日本明治维新十分相似了,再加之我国广阔的领土和富庶的资源,我猜想必定是成功的。
我想不会。君主立宪制成功,溥仪皇帝和他的继任者也就是一个庄严的象征,类适于今天的英国女王。清廷软弱无能已经失去民心,君主已经失去凝聚力。更没有实权,一切都得听总理大臣的决策,和后来共和制的民国政府,人民政府执政没有什么区别。
英国的君主立宪都是革命革出来的
中国的反清近代化之路很大程度借鉴了日本的倒幕运动,可是中国的科举制却将全国各地、各民族的人地主和土地权力、商业资本、高利贷资本三位一体的代表人物吸收到中央政府中来,加强了专制统治。而统治者利用这一制度,成功地牵制住了读书人的思想。
日本在教育方面的确领先中国很多,在日本拿到中国甲午战争赔款之后就开始大力发展教育普及,而中国各种外在内在原因下直到现代国人的平均文化水平才逐渐提高
这也同时预示着两者的成功与否
座位独特现代化之路的日本明治维新,其成功是复杂的内部,外部原因综合作用的结果,历史传统,政治经济结构,人民群众的作用,有利的国际环境等等
日本面对西方侵略做出的反映则要比中国快的多,他们立刻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很快便提出了全方位向西方学习的方针。这也可从两国自强运动的主要领导人发出的变革纲领性文件中看出。中国弈忻在其《统筹全局折》中强调:治国之道,在乎自强,而审时度势,则自强以练兵为要,练兵又以制器为先。日本1868年天皇颁布五条誓文阐明新政权的目标。强调广兴会议,万机决于公论。破除旧习。
是的,中国在无数侵略战争后才意识到要学习西方技术,这个时候已经与日本相差甚远。
中国的反应速度的确阻碍了近代化,尽管沿海城市带来了中国传统小农经济的缓慢解体,资本主义的发展略有增加,然而在这样一个封建社会中,即使在自强运动的前夜,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也远落后于日本。国内市场规模仍然很小,现代工业的发展有限。
日本封建统治相对薄弱,倒幕派掌握了较大的实力最终推翻幕府统治,并且在建立新政权后,大刀阔斧的实施了全面有效的改革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