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世界范围看,当今世界呈现出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元化的格局。在这个背景下,我们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必须具备全球思维。以经济全球化为例,人员、资本、信息、技术等要素的全球化流通,已使世界“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使各国经济发展越来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中国企业要走出去,打开海外市场,必须具备全球思维,克服封闭、保守、狭隘的观念,促进各国家、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经济、文化和人员的交流,增进彼此之间的理解、沟通与合作。
从世界范围看,当今世界呈现出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元化的格局。在这个背景下,我们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必须具备全球思维。以经济全球化为例,人员、资本、信息、技术等要素的全球化流通,已使世界“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使各国经济发展越来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中国企业要走出去,打开海外市场,必须具备全球思维,克服封闭、保守、狭隘的观念,促进各国家、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经济、文化和人员的交流,增进彼此之间的理解、沟通与合作。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发挥负责任大国作用,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不断贡献中国智慧和力量。比如,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深入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通过新的国际合作机制转化为实际行动,扩大了各国利益交汇点,有力推动着世界共同发展。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体现了中国的榜样力量。中国共产党不仅要造福中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也要造福世界各国人民,中国已在全球最佳政治、经济制度排行榜上名列前茅。习*总书记的倡议作为一个梦想出现在世人面前,它超越了唯我独尊、迷信武力的现行单极国际格局。这正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性和价值所在。全世界都在以极大的热情关注着这一倡议的实施进程。
于人类社会的理想愿景和最高境界。习*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呼吁各国人民同心协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一个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这反映出我们党对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的关系、理想与现实的相互关系等问题的新认识新思考,同时也向全世界昭示了我们党关于人类前途和命运的基本意愿与核心主张。十九大报告中首次阐明的“构筑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的新理念,将我们党近年来所主张的“清洁美丽的世界”具体化,意义极为重大而深远。
人类命运共同体指明世界发展方向。根据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及世界历史思想,结合当代世界实际情况,习*总书记创造性地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主张在国家间关系上,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坚持多边主义,坚持国际关系民主化,坚持双赢、多赢、共赢,建立平等相待、互商互谅的伙伴关系,尊重各国自主选择的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反对强权政治、以大压小、以富欺贫,不搞单边主义,扔掉我赢你输、赢者通吃的旧思维。
从360多年前《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确立的平等和主权原则,到150多年前《日内瓦公约》确立的国际人道主义精神;从70多年前《联合国宪章》明确的四大宗旨和七项原则,到60多年前万隆会议倡导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这些国际关系基本准则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提供了基本遵循,也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正统,是马克思主义自由人联合体思想和社会主义公平正义的基因。党的十九大报告阐明的中国共产党的世界初心是为人类的进步事业作出更大贡献,这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
在生态环境上,各国要敬畏自然、珍爱地球,树立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理念,尊崇、顺应、保护自然生态,构筑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人类可以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但归根结底是自然的一部分,必须呵护自然,不能凌驾于自然之上。人类要解决好工业文明带来的矛盾,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目标,实现世界的可持续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不断开拓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为子孙后代留下蓝天碧海、绿水青山。
关于人类文明交流互鉴的实现路径。十九大报告首次阐明,我们长期倡导的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就是要做到“三个超越”,即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众所周知,2014年春,习*主席在访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时,已经就人类文明的多元性、平等性、互鉴性做过精彩论述。此次提出“三个超越”,为国际社会实现“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破解“文明冲突”的历史迷思,规划并指明了切实可行的具体路径。
当今中国的影响力和经济实力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未来至关重要,中国正通过“一带一路”倡议以及同其他国家的双边贸易伙伴关系为世界繁荣做出贡献。
习*总书记所做的十九大报告,是一篇内容极为丰富、结构极为严谨、思想极为深邃的纲领性文件。他在报告中对当前国际形势的基本特点,对中国与外部世界的关系,对中国改革开放成就的时代价值和历史意义,做了深刻分析和科学评估,并就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指导思想、基本主张、政策目标等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观点、立场和主张。其中最主要的,我认为有以下几点:
第一,关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习*总书记多次讲过,中国梦与各国人民的梦想息息相通。十九大报告进一步指出,实现中国梦离不开和平的国际环境和稳定的国际秩序。因此,报告把中国“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与“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直接联系在一起,明确宣布中国要“坚持正确义利观,树立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新安全观,谋求开放创新、包容互惠的发展前景,促进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构筑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中国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要在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的过程中,义无反顾地遵循实践这些原则和主张。
关于对外政策指导思想、总体布局和政策目标。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中国积极发展全球伙伴关系,扩大同各国的利益交汇点”,同时首次申明:中国“决不会以牺牲别国利益为代价来发展自己,也决不放弃自己的正当权益”。对于大国关系,十九大报告提出,我们的新目标是协调合作、总体稳定、均衡发展;对于全球治理,十九大报告表示,中国支持多边贸易体制,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同时要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理念,“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对于“一带一路”倡议,十九大报告将其称之为“国际合作”,确认其最终目的是要“打造国际合作新平台,增添共同发展新动力”。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核心要义在于强调守望相助,同舟共济。四是开放的原则。各个民族与国家之间的交往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安全等诸多方面日益频繁的背景下,惟有开放才能更好地防范风险,赢得发展机遇。
世界进入近现代发展阶段之后,“共同体”这一概念在国际关系理论和实践中得到更加广泛的使用,因而也广为人知。大家所熟知的欧盟,前身就是上世纪70年代成立的国家间组织“欧洲共同体”。
目前世界上还有不少区域性组织,是以“共同体”来命名的。譬如在非洲,有西非国家经济共同体、中部非洲经济与货币共同体、中部非洲国家经济共同体、东非共同体、南部非洲发展共同体、萨赫勒-撒哈拉共同体;在拉丁美洲,有安第斯共同体、拉美和加勒比国家共同体、加勒比共同体,等等。我们所熟知的东南亚国家联盟,也就是东盟,实际上也是一个以构建“共同体”为目标的区域性组织。2003年10月召开的东盟峰会,决定2020年建成东盟共同体。2008年生效的东盟宪章第10条包含了“强化东盟共同体意识”等内容。其中第13条进一步规定,“鼓励社会各界参与东盟一体化和共同体建设进程”。目前,东盟领导机构除东盟峰会和东盟协调理事会外,还有一个重要机制,这就是东盟共同体理事会。该理事会内部又包括三个分委员会,即东盟政治安全共同体理事会、东盟经济共同体委员会、东盟社会文化共同体理事会。
我国在外交理论和实践中,过去未使用过“共同体”之类的概念和用语。改革开放之初,我们强调和平与发展是时代的主题,致力于推动世界和平与发展,积极争取建立一个良好的周边环境和国际大环境。到了世纪之交,特别是最近几年,我们围绕着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和均衡稳定的安全格局问题,不断发出新的倡议,提出新的构想,论述新的主张。
习*:我们呼吁,各国人民同心协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要相互尊重、平等协商,坚决摒弃冷战思维和强权政治,走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国与国交往新路。要坚持以对话解决争端、以协商化解分歧,统筹应对传统和非传统安全威胁,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要同舟共济,促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要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要坚持环境友好,合作应对气候变化,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
在安全上,树立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安全的新观念。在经济全球化时代,各国安全相互关联、彼此影响。没有一个国家能凭一己之力谋求自身绝对安全,也没有一个国家可以从别国的动荡中收获稳定。弱肉强食是丛林法则,不是国与国相处之道。穷兵黩武是霸道做法。各国要摒弃一切形式的冷战思维,充分发挥联合国及其安理会在止战维和方面的核心作用,对话协商、共担责任,实现普遍安全和共同安全。
在经济上,各国要同舟共济、合作共赢,坚持走开放融通、互利共赢之路,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经济全球化是历史大势,促成了贸易大繁荣、投资大便利、人员大流动、技术大发展。画地为牢、以邻为壑,搞贸易保护主义,损人不利己。要维护世界贸易组织规则,支持开放、透明、包容、非歧视性的多边贸易体制,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推动经济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
总书记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也是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国现代政治文明中汲取养分和精华的。从古代先哲孔子的“天下大同”,到宋代文豪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从共和先驱孙中山“天下为公”的济世情怀,到新中国缔造者*“环球同此凉热”的伟大抱负,中华民族“亲仁善邻”“讲信修睦”“和衷共济”“患难与共”的美好理念是一脉相通的。习*总书记倡导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显然是对上述所有思想主张的继承、创新和发展。
他多次提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不仅是为了中国人民,也是为了整个国际社会,为了子孙后代。人类面临的全球性挑战应由各国共同应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要做到世界人民团结一心解决危机、实现共同发展。
今天,人类交往的世界性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深入、更广泛,各国相互联系和彼此依存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频繁、更紧密。一体化的世界就在那儿,谁拒绝这个世界,这个世界也会拒绝他。为了实现人类和平与共同繁荣,必须在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思想指导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总书记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与他所提出并阐明的新发展观、新安全观、新合作观紧密相联,构成了完整的外交政策体系。这些洋溢着浓郁的时代气息的发展观、安全观、合作观,在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中得到了充分体现,因而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可操作性。这是世界上其他任何“共同体”理论根本无法比拟的。习*总书记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的思想价值和历史贡献,也就在这里。
第二,关于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使命。十九大报告第一次明确指出,我们党既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党,也是为人类进步事业而奋斗的政党,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作为自己的使命”。这是对我党立党宗旨和崇高目标所做的最精准的完整表述,也是对我党不变初心与历史使命所做的最富时代感的科学界定。正是基于这样的科学认识,习*总书记对中国在人类社会未来发展进程中的历史定位做了新的表述:中国将“始终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
第三,关于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宗旨和目标。十九大报告旗帜鲜明地郑重宣告,中国将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旗帜,恪守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外交政策宗旨,推动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这一新的提法,体现了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基本特征,同时也反映出我党认识和处理国际事务勇立潮头、与时俱进的优良品格。特别是报告中关于新型国际关系基本内涵的论述,精辟地概括和揭示了当今时代人类社会对于国与国关系发展趋向的崭新诉求,可以说令国际社会耳目一新。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融入外部世界的力度不断增大,中国参与地区和国际事务、参与经济全球化和全球治理的范围愈加广泛,中国对外部世界的认识也更加客观、全面和理性。“中国离不开世界”成了我们全党全社会的普遍共识。与此相适应,国际社会也越来越强烈地感受到,中国长期保持稳定发展和进步繁荣,是当今世界最可宝贵的历史现象。中国道路和中国体制独一无二的示范效应,成了中华民族对人类社会做出的新的最大贡献。“世界离不开中国”不仅成了国际社会的新共识,同时也成了当今时代国际关系发展变化的一个突出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