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世界范围看,当今世界呈现出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元化的格局。在这个背景下,我们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必须具备全球思维。以经济全球化为例,人员、资本、信息、技术等要素的全球化流通,已使世界“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使各国经济发展越来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中国企业要走出去,打开海外市场,必须具备全球思维,克服封闭、保守、狭隘的观念,促进各国家、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经济、文化和人员的交流,增进彼此之间的理解、沟通与合作。
从世界范围看,当今世界呈现出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元化的格局。在这个背景下,我们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必须具备全球思维。以经济全球化为例,人员、资本、信息、技术等要素的全球化流通,已使世界“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使各国经济发展越来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中国企业要走出去,打开海外市场,必须具备全球思维,克服封闭、保守、狭隘的观念,促进各国家、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经济、文化和人员的交流,增进彼此之间的理解、沟通与合作。
是支持多边主义,遵守以规则为基础的国际秩序。在多极化的世界中,多边主义是解决问题的必由之路。以单边行动挑战多边主义,或对多边主义“合则用、不合则弃”的做法不利于任何一方,并且会对世界和平与发展造成威胁。联合国作为最具普遍性、代表性的政府间国际组织,是多边主义的重要象征。中国坚定维护联合国的权威和地位,弘扬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支持联合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核心作用。中国是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力量,主张通过协商与对话解决彼此分歧,支持以和平方式解决争端,反对使用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面对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各国应通过加强国际合作、完善全球治理来应对。国际规则必须通过各国平等协商制定,而不能由少数国家说了算。这是国际关系公平正义之所在,符合各国共同利益。希望各国坚定反对一切形式的保护主义,坚定维护以世界贸易组织为代表的多边贸易体系,坚定构建公正、合理、透明的国际经贸投资规则体系,共同推动经济全球化向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
要和平不要战争,要发展不要贫穷,要合作不要对抗,要共赢不要单赢。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从全人类的根本利益出发,让和平的薪火代代相传,让发展的动力源源不断,让文明的光芒熠熠生辉,让世界各国人民共赢共享。
三是共同应对挑战、促进共同发展。世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地球村,各国面临共同任务和挑战,彼此命运休戚与共,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各国应将发展作为第一要务,着力提振国际发展合作,在合作中促进自身发展,在自身发展中促进共同发展。面对全球性问题层出不穷,各国要齐心协力,共迎挑战,大国更要志存高远,敢于担当。习*主席强调,“大国就要有大国的样子”。大国需摒弃零和游戏、恃强凌弱等不合时宜的旧观念,切实履行大国责任,利用自身影响和实力,为全人类共同发展创造良好条件。对于合作中出现的分歧矛盾,应本着相互尊重、平等互利的精神,通过平等协商妥善解决。不管是热战、冷战还是贸易战,都是逆历史潮流而动,不但解决不了问题,而且会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损人不利己。中国将继续积极承担同自身发展水平相适应的责任,一如既往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贡献。
将理念变为行动,从蓝图走进现实,“一带一路”倡议在短短数年间,就成为国际社会最受欢迎的公共产品,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逐渐落实,构建起各自优势互补、彼此互联互通、包容开放发展的国际合作平台,各国共同发展的多赢局面正在形成。截至2017年年底,中国已经同80个国家和组织签署“一带一路”合作协议,同30多个国家开展了机制化产能合作,在沿线24个国家推进建设75个境外经贸合作区,中国企业对沿线国家投资累计超过500亿美元,创造了近20万个就业岗位。
在旧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中,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单边主义横行无忌,霸权国任意侵犯弱小国家的权益,而弱小国家则任人欺凌。于是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和你死我活的“零和博弈”大行其道,从而导致国际局势动荡,战争和战乱频仍。因此,要实现世界的和平与安宁,就要坚决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和单边主义。
共商、共建、共享,“一带一路”建设实践是新时代中国发展观和正确义利观的集中体现。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要抓手,以人类共同命运为根本依归,中国为改善全球治理提出的新思想新理念新主张,正改变长期以来充斥着强权与意识形态色彩的国际格局。拓展全球伙伴关系网络,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成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重要新实践。100多个国家同中国建立起伙伴关系,昭示“非友即敌、结盟对抗”的冷战思维已经过时,“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国与国交往新路才是人间正道。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适应了新时代中国与世界关系的历史性变化。中国与世界的关系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一方面,中国越来越离不开世界,世界也越来越离不开中国。2016年,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30%,进出口总额达到3.69万亿美元,超过国内生产总值的30%,我国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贸易大国。事实证明,只有世界好,中国才能发展好,反过来只有中国发展好,世界才能变得更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同各国人民的美好梦想息息相通,同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世界梦密不可分。另一方面,中国的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就离不开世界的支持合作,而日益崛起的中国有责任也有能力同各国分享发展机遇。中国发展得越好,就越有能力塑造和影响世界,为国际社会作出更大贡献。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就是我们为全球治理贡献的中国智慧、中国方案。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需要世界各国人民普遍参与、共同奋斗的伟大事业。中国将同世界各国携手合作,向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目标不断迈进!
总书记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中国对当代世界和平与发展的重要贡献。它反映了中国在世界大变局中的国际治理观和国际秩序观,将为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提供新动力,促进形成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继承和发展。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中国对建立公正合理新型国际关系作出的历史性贡献。在五项原则中,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是基础。人类命运共同体正是建立在国家主权平等基础之上的共同体,是为解决全人类共同面对的问题、实现全人类共同的价值追求而提出的创新理念和方案。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主张各国主权平等,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尊重彼此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
把“一带一路”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更加紧密结合起来,与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紧密结合起来,打造国际合作新平台,增添共同发展新动力。
习*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呼吁:“各国人民同心协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丰富的意涵。在这一思想体系中,持久和平是目标,普遍安全是追求,共同繁荣是机制,开放包容是路径,清洁美丽是基础。由此可见,它是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国际延伸。
习*总书记切实回应国际社会的共同诉求,准确把握中国与世界关系的历史性变化,在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年会和联合国日内瓦总部发表演讲,提出了中国的全球化观、全球治理观,全面阐述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重要思想,其核心归结起来就是要和平不要战争,要发展不要贫穷,要合作不要对抗,要共赢不要单赢。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直面当今世界最重要的问题,解决了人们心中最大的困惑,拨云见日,为世界的发展和人类的未来指明了正确方向。
在影响世界格局的中美关系问题上,中国主张管控分歧,求同存异,扩大共识,进行全方位的战略性合作,避免战略误判,这是有利于世界和平稳定发展的建设性思路。其次,“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新构想对于人们突破个体本位主义,站在“类”的意义上思考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我的关系,摆脱囚徒困境的难题,提供了新的路径。个体和共同体之间也不应是对立的紧张关系,共同体应是个体自由全面发展的手段,而不是障碍,个体是共同体的内在构成部分,而不是自我异化和疏离的本质之外在呈现。
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要促进各国、各地区的共同发展。世界各国不分大国小国、富国穷国、发达国家还是欠发达国家,其经济都应在原有基础上不断发展、相互差距逐渐缩小而不是继续扩大。为此,各国应相互合作、相互支持、相互借鉴、相互促进。一部分国家的发展会带动其他国家的发展,一部分国家遭遇困难也会连累其他国家。各国会共同面对困难,相互帮助,而不会袖手旁观,更不会落井下石。只有各国共同发展,才能实现大家更快发展、更大发展。发展是第一要务,也是世界各国共同面对的中心议题。只有发展才能为解决各种问题创造有利条件,才能为促进世界的和平与稳定、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有利条件。
其一,持久和平是人类恒久梦想。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弘扬墨子“兼爱非攻”、康德“永久和平”、泰戈尔“世界在这鸟巢中相会”等先贤思想,将“和平是战争的间隙”变成“持久和平”这一共同追求。其二,普遍安全是各国人民的热切期待。从人的安全、生态安全、国家安全到全球安全,从军事安全、经济安全到政治安全、文化安全,从传统安全到非传统安全,中国倡导“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新安全观。其三,共同繁荣是经济全球化的切实目标,然而由于遭受贫富差距的巨大冲击,美国倡导的节省劳动力、欧洲倡导的节省资源的两种创新模式抵消了发展中国家的劳动力、资源优势,导致经济全球化的边缘化。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就是通过合作共赢实现共同繁荣。其四,开放包容是国际体系的改革方向,然而由于受到霸权体系、联盟体系和贸易、投资保护主义的严重挑战,国内也遭受极端思潮、民粹主义的强烈冲击。文化因开放而繁荣,因包容而博大;国家因开放而先进,因包容而有序;世界因开放而进步,因包容而和谐。其五,清洁美丽是“地球村”的天然特征,但它深受环境污染、生态恶化等的考验。为此,可持续发展被写进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也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内容。
其一,持久和平是人类恒久梦想。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弘扬墨子“兼爱非攻”、康德“永久和平”、泰戈尔“世界在这鸟巢中相会”等先贤思想,将“和平是战争的间隙”变成“持久和平”这一共同追求。其二,普遍安全是各国人民的热切期待。从人的安全、生态安全、国家安全到全球安全,从军事安全、经济安全到政治安全、文化安全,从传统安全到非传统安全,中国倡导“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新安全观。其三,共同繁荣是经济全球化的切实目标,然而由于遭受贫富差距的巨大冲击,美国倡导的节省劳动力、欧洲倡导的节省资源的两种创新模式抵消了发展中国家的劳动力、资源优势,导致经济全球化的边缘化。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就是通过合作共赢实现共同繁荣。其四,开放包容是国际体系的改革方向,然而由于受到霸权体系、联盟体系和贸易、投资保护主义的严重挑战,国内也遭受极端思潮、民粹主义的强烈冲击。文化因开放而繁荣,因包容而博大;国家因开放而先进,因包容而有序;世界因开放而进步,因包容而和谐。其五,清洁美丽是“地球村”的天然特征,但它深受环境污染、生态恶化等的考验。为此,可持续发展被写进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也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内容。
说得对!~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仅在于加强经济合作,提高普通民众的生活水平,更在于消除战争阴影,通过友好对话解决问题和分歧。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极富远见,将极大地促进世界和平与稳定,使美好世界之梦变为现实,是人类的新希望。
陈紫薇说的有道理
当前,随着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各国相互联系和依存日益加深;与此同时,各国也面临恐怖主义、网络安全、气候变化等诸多共同挑战。与推动经济全球化健康发展、推动世界和平发展进程的要求相比,现行国际法和全球治理体系还存在诸多不足,霸权主义、单边主义和逆全球化思潮仍对世界和平与发展构成威胁。因此,应当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立足国际秩序大变局,完善国际法,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
维护多边贸易体制。面对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正确的选择是广泛开展互利合作。应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指南,在坚持多边主义、维护多边体制权威性和有效性基础上完善国际贸易法;改革全球经济治理体系,赋予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更多代表性和发言权;适应国际经济格局新要求,推动更为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经济全球化。
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创造了全世界各政党参会人数之最。习*总书记的主旨讲话,阐释了政党在造福人民、促进世界和平方面的作用,描绘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宏伟蓝图。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是世界各国政党领导人学习中共和其他国家政党经验,就关乎全人类福祉的重大问题分享看法和观点的平台。中共还致力于将高层对话会机制化,使其成为一个经常性对话和加强各国人民友谊的平台。
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鲜明的导向,可以概括为传统、道统与正统相融合。传统,是中华文明和人类其他文明传统。中西方各有“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思想。《礼记》中的“天下大同”思想是中华文明中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集中体现,“弥赛亚”则集中展示了基督教文明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清真言”是伊斯兰文明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我这里所说的道统,是近代以来国际体系的基本原则。从360多年前《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确立的平等和主权原则,到150多年前《日内瓦公约》确立的国际人道主义精神;从70多年前《联合国宪章》明确的四大宗旨和七项原则,到60多年前万隆会议倡导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这些国际关系基本准则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提供了基本遵循,也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正统,是马克思主义自由人联合体思想和社会主义公平正义的基因。党的十九大报告阐明的中国共产党的世界初心是为人类的进步事业作出更大贡献,这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
妥善处理本国利益与他国利益的关系。国家利益是国际关系和国际法治中不容回避的现实问题,协调国家利益是国际法发展的一大动力。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包含着不以牺牲别国利益为代价来发展自己,也决不放弃本国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思想,这应当成为处理国家间利益关系、形成国际规则的基本遵循。只有在维护本国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基础上追求互利共赢、共同发展,才有能力促进和实现国际社会整体利益,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
掌握发展国际人权法的主动权。人权是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话题,维护人权也是国际法的重要基础和价值追求。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强调平衡、包容、共享,这赋予人权理论丰富的人文内涵和崭新时代特征,为人权及其法治保障注入了新动力。中国应在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指导下,掌握发展国际人权法的主动权,以更好维护本国利益和全人类共同利益。
总之,人类命运共同体由内而外,从中国走出一条符合自身国情发展道路,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到鼓励世界其他国家走符合自身国情的发展道路,将命运掌握在其自己手里;融传统、道统、正统于一体,成为中国共产党人的世界观、全球治理的世界智慧。
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呼吁:“各国人民同心协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丰富的意涵。在这一思想体系中,持久和平是目标,普遍安全是追求,共同繁荣是机制,开放包容是路径,清洁美丽是基础。由此可见,它是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国际延伸。
5月4日,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发表讲话说:“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我们要站在世界历史的高度审视当今世界发展趋势和面临的重大问题,坚持和平发展道路,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不断拓展同世界各国的合作,积极参与全球治理,在更多领域、更高层面上实现合作共赢、共同发展,不依附别人、更不掠夺别人,同各国人民一道努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把世界建设得更加美好。”
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鲜明的导向,可以概括为传统、道统与正统相融合。传统,是中华文明和人类其他文明传统。中西方各有“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思想。《礼记》中的“天下大同”思想是中华文明中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集中体现,“弥赛亚”则集中展示了基督教文明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清真言”是伊斯兰文明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我这里所说的道统,是近代以来国际体系的基本原则。从360多年前《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确立的平等和主权原则,到150多年前《日内瓦公约》确立的国际人道主义精神;从70多年前《联合国宪章》明确的四大宗旨和七项原则,到60多年前万隆会议倡导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这些国际关系基本准则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提供了基本遵循,也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正统,是马克思主义自由人联合体思想和社会主义公平正义的基因。党的十九大报告阐明的中国共产党的世界初心是为人类的进步事业作出更大贡献,这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
总之,人类命运共同体由内而外,从中国走出一条符合自身国情发展道路,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到鼓励世界其他国家走符合自身国情的发展道路,将命运掌握在其自己手里;融传统、道统、正统于一体,成为中国共产党人的世界观、全球治理的世界智慧。
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倡议的世界影响力也越来越大。正如习*总书记在4月10日博鳌亚洲论坛2018年年会开幕式上指出的:“从顺应历史潮流、增进人类福祉出发,我提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议,并同有关各方多次深入交换意见。我高兴地看到,这一倡议得到越来越多国家和人民欢迎和认同,并被写进了联合国重要文件。” 当代人类社会发展正日益体现出其复杂性。中国领导人透过现象看本质,厘清支流看主流,纵观历史看长远,提出了人类社会归根结底是个共同体,各国人民应当携手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科学判断和主张。正如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原副部长于洪君日前接受《环球》杂志记者专访时所说,习*总书记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我国研究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及其未来走势的最新成果,也是中国共产党人为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做出的重大思想创新和理论贡献。
在十九大报告中,习*总书记就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问题进行了精辟的论述。3月11日,经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第三次全体会议表决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修正案》规定:“中国的前途是同世界的前途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中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对外政策,坚持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的五项原则,坚持和平发展道路,坚持互利共赢开放战略,发展同各国的外交关系和经济、文化交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由此上升为神圣的国家意志。
要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推动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我们不能因现实复杂而放弃梦想,不能因理想遥远而放弃追求。面对充满希望与挑战的世界,我们要坚定不移推动建设新型国际关系,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打下坚实基础。我们将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恪守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外交政策宗旨,坚定不移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发展同各国的友好合作。坚定维护国际公平正义,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坚决捍卫国家利益,永远不称霸,永远不搞扩张。
要不断完善外交布局,打造全球伙伴关系网络。我们将以周边和大国为重点,以发展中国家为基础,以多边为舞台,以深化务实合作、加强政治互信、夯实社会基础、完善机制建设为渠道,全面发展同各国友好合作,不断完善我国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外交布局。推进大国协调和合作,构建总体稳定、均衡发展的大国关系框架,按照亲诚惠容理念和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周边外交方针深化同周边国家关系,秉持正确义利观和真实亲诚理念加强同发展中国家团结合作。
在影响世界格局的中美关系问题上,中国主张管控分歧,求同存异,扩大共识,进行全方位的战略性合作,避免战略误判,这是有利于世界和平稳定发展的建设性思路。其次,“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新构想对于人们突破个体本位主义,站在“类”的意义上思考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我的关系,摆脱囚徒困境的难题,提供了新的路径。个体和共同体之间也不应是对立的紧张关系,共同体应是个体自由全面发展的手段,而不是障碍,个体是共同体的内在构成部分,而不是自我异化和疏离的本质之外在呈现。
人类不仅创造了高度的物质文明,而且创造了丰富的精神文明和繁荣的文化。从古至今,各国、各地区的人民,都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为人类的文明和文化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但由于历史的、现实的种种原因,由于经济发展、物质基础和社会环境的差别,各国各地区文明和文化的发展,又出现这样或那样的差别。发达国家的文化往往成为世界主流、主导,而发展中国家的文化则往往被边缘化。结果,一些民族的优秀文化被忽视、被埋没。这显然不利于人类文化的繁荣。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仅要推动各国经济共同发展、互利共赢,而且要促进人类文化共同繁荣。特别是要促进广大发展中国家文化的繁荣,防止那些优秀民族文化被边缘化、被埋没。各国各地区的文明和文化各具特色,互有所长。要促进人类文化的共同繁荣,必须实现各国各民族文化的兼容并蓄、交流互鉴。
3月11日,经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第三次全体会议表决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修正案》规定:“中国的前途是同世界的前途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中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对外政策,坚持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的五项原则,坚持和平发展道路,坚持互利共赢开放战略,发展同各国的外交关系和经济、文化交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由此上升为神圣的国家意志。
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倡议的世界影响力也越来越大。正如总书记在4月10日博鳌亚洲论坛2018年年会开幕式上指出的:“从顺应历史潮流、增进人类福祉出发,我提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议,并同有关各方多次深入交换意见。我高兴地看到,这一倡议得到越来越多国家和人民欢迎和认同,并被写进了联合国重要文件。
建设性参与国际和地区热点问题的解决进程,积极应对各类全球性挑战,维护国际和地区和平稳定。积极维护多边贸易体制主渠道地位,促进国际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反对一切形式的保护主义。中国将继续发挥负责任大国作用,不断为完善全球治理贡献中国智慧和力量。
立足现有国际组织。国际组织在全球治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像二十国集团、世界贸易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都是全球治理体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是许多国际组织的创始国和重要成员国。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需要用好现有国际组织,使其发挥更大建设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