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坚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乡村振兴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军民融合发展战略,突出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特别是要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的攻坚战,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得到人民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
“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习*主席引用中国古语向世界讲述中国发展理念,世界从中国亲仁善邻的传统、与时俱进的智慧、宽广博大的胸怀中,感受中国同各国共同发展的诚意。
当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要紧紧抓住“创新”特别是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科技创新是核心,抓住了科技创新就抓住了牵动我国发展全局的牛鼻子。我国经济发展不少领域大而不强、大而不优,长期以来主要依靠资源、资本、劳动力等要素投入支撑经济增长和规模扩张的方式已不可持续,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世界科技强国,是我国发展的迫切要求和必由之路。
为实现这一战略安排,十九大立足于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对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出重大部署,提出了许多新的思路、新的战略、新的举措,为新时代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了施工图,为推进人的全面发展、推进社会全面进步下达了任务书。落实这些部署,关键是要紧跟“时”和“势”的发展变化,树立与新时代相适应的新理念,贯彻新时代要求的大战略。
从党的十九大到2018年全国两会,高质量发展的施工图更加明晰。早春3月,各地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实践逐步铺开。实体经济是高质量发展的基础。转向高质量发展,必须推动中国制造的“品质革命”。
创新,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动力。转向高质量发展,必须跑出中国创新“加速度”。科学技术部副部长李萌说,中国将围绕市场需求加大科技创新力度。要发展量子信息、人工智能等引领产业变革的颠覆性技术,发展支撑商业模式创新的现代服务技术,促进经济形态向高级化发展。
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必须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着力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着力构建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的经济体制,不断增强我国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
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一重大思路,其目标指向即是要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要立足于做好农村发展这篇大文章,决不能只有城镇化这一条路径。要通过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十九大报告也提出了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其目标指向即是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报告提出要强化举措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深化改革加快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发挥优势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创新引领率先实现东部地区优化发展,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
这一战略安排,具有很强的方向引领性和实际可行性,实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时间衔接、任务对接,既体现历史发展的延续性,又顺应时代发展的新要求;既体现长远追求,又反映逐步提升、渐次推进的特点,符合发展的一般特性和基本规律。更为重要的是,这样的战略安排体现民族福祉、人民期待,必将激发起全国人民的奋进力量。
实施创新驱动战略,要自觉成为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助推器。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攻方向就是要提高供给体系质量,显著增强我国经济质量优势,离开科技创新,别无他途。
对于有些战略型新兴产业,虽然未必和国防安全有关,研发的时间也相当长,金融物质资本的投入也相当多,照理说中国还不具备比较优势,但是如果一个新的产业方向已经非常明确,中国因不具备比较优势而放弃在这方面的研发,导致战略制高点被发达国家占领,中国未来想进入这个产业,很多技术都无法引进,或是需要很高的成本来引进。所以,即使现在不具有比较优势,从长期来看,现在不投入,未来再进入的成本和风险就会太大。
“两步走”战略极大提升和丰富了我们党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内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丰富发展,体现了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继承性、创新性、时代性。
在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方面,要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在中高端消费、创新引领、绿色低碳、共享经济、现代供应链、人力资本服务等领域培育新增长点、形成新动能;在支持传统产业优化升级方面,要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瞄准国际标准提高水平。通过创新发展,促进我国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培育若干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
同时我们也要看到,文化建设,软实力建设,文化自信的培育,是民族正义和民族崛起最重要的指标。当然还有环境等问题。所以我们就会看到,协调是必然的手段。当然,绿色、开放、共享这些也是未来中华民族崛起很重要的一些特征。因为没有全世界的开放体系,没有推进和构建人类命运体的话,我们要想真正实现民族复兴还是很困难的。
实施新时代发展的战略安排,既是一个历史的奋斗过程,又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我们党带领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程充分证明,只要跟着中国共产党走,中国就有光明的未来。我们有理由相信,只要保持战略上的定力和耐力,一锤一锤接着敲、一张蓝图绘到底,就一定能实现新时代发展的战略安排,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圆满完成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历史性飞跃。
“四个抓手”筑牢“四个意识”,稳固党组织政治核心作用。以“党建责任清单”为抓手,实现党建考核与业绩评价“四同步”(部署、落实、检查、考核)。以“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为抓手,专家专题讲、领导带头讲、部门基层讲、基层辅导讲、分队一线讲,坚定理想信念。以创新“党建专项述职评议”为抓手,明确领导班子片区分工,肩负起“抓”“带”双重职责。以“书记定期报告”为抓手,持续优化电源侧“一盘棋”、电网侧“一张网”、需求侧“一同价”理论实践,全面筑牢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和看齐意识,积极参与到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构建中。
加快建立绿色生产和消费的法律制度和政策导向,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构建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发展绿色金融,壮大节能环保产业、清洁生产产业、清洁能源产业。推进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
中国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坚持打开国门搞建设,积极促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努力实现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打造国际合作新平台,增添共同发展。加大对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最不发达国家援助力度,促进缩小南北发展差距。中国支持多边贸易体制,促进自由贸易区建设,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
奔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伟大目标,需要凝聚起亿万人民无穷的磅礴力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愿景,需要党始终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穿越历史的时空,共产党人初心不改。进入新时代的中国,再经过“两个15年”的奋斗,到本世纪中叶,一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必将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十九大指明了中国经济发展与转型的新方向。一是会继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突出服务实体经济,“三去一降一补”仍会持续较长时间;二是将启动新一轮工业革命,高端制造、先进制造业、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将是主攻方向;三是首次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乡村、三农将大有可为。四是雄安新区将是对内区域战略的着力点,一带一路将是对外发展的主方针。五是“在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中长期目标中“美丽”一词是新增加进去的,意味着经济发展必须生态优先、绿色优先。
告别低收入发展阶段、进入中等收入发展阶段,这是我国进入新时代的一个重要特征。在这个阶段,面临着一系列与低收入阶段不同的新的重大发展问题,概括起来主要有:一是传统发展动力衰减。二是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严峻挑战。三是发展面临的深层次问题。基于经济发展新时代面临的突出问题和挑战,以及对经济发展新常态的科学判断,习*总书记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