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组,常佳奇,怎样理解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安排。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海洋大学-常佳奇发布于:2018-04-10 17:05:08

习*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我们既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又要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这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征程的“光明图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关键期,作出“两个阶段”“两步走”的战略安排,到本世纪中叶,中国将以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昂扬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这是亿万人民阔步迈向新时代的“大国方略”。

宏伟蓝图催人奋进,百年梦想只争朝夕。在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一个有着五千多年文明历史的东方大国,正焕发蓬勃生机、绽放璀璨光彩!十三亿多中国人民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

应该怎样深刻理解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安排?

点赞 (3) 回复
1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海洋大学-傅钰发布于:2018-04-10 17:56:43

追梦路上,奋斗不息,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征程上,中国共产党续写新的篇章。在“两个阶段”中,第一个“奋斗十五年”历程,即从2020年到2035年,从“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人民生活更为宽裕”“现代社会治理格局基本形成”“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六大维度出发。第二个“奋斗十五年”历程,即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目标指向更为远大,提出“成为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领先的国家,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我国人民将享有更加幸福安康的生活,中华民族将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实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安排须注重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独特性、创新性的四大因素和四大优势

不断增加的现代化因素。即最大限度扩大生产、创造财富,最大限度利用现代知识、科技、教育、信息等要素。凡是发达国家具有的现代化因素,中国都可学习吸收;凡是发达国家正在创新的现代化因素,中国都应跟踪创新;凡是发达国家不具有的现代化因素,中国都要实现创新引领。在追赶中创新,在创新中超越,尽快使中国成为一个日益现代化、全面现代化的强国。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2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海洋大学-侯一鸣发布于:2018-04-10 18:01:55

党的十九大报告擘画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奋斗目标: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从现在到二〇二〇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从二〇二〇年到二〇三五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再从二〇三五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的奋斗目标是基于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的全面认识和实践经验的总结。三个目标,从近期、中期和远期进行设置,承前启后、继往开来。从时间纵轴上观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已进入冲刺阶段的最后三年,位于“十九大到二十大”交汇期,全面小康社会的实现将为开启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夯实坚实基础。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3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海洋大学-季婕发布于:2018-04-10 18:07:58
习*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对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的科学判断。深刻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政治论断,需要与深刻理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新变化的新特点、深刻理解分两步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目标有机结合起来。只有将这些方面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准确把握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历史起点和逻辑前提。 进入新时代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站到更高层级的历史方位上 时代是表述特定社会历史阶段的范畴,不同时代有不同内涵。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面对的最大国情是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但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一个很长时期,其特点不可能不发生某些阶段性变化。因此,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长历史过程中,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也必然随着社会发展而变化。与时俱进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处的历史方位作出清醒判断,是我们党领导人民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的必然要求,也是党的创造力、领导力的具体体现。 习*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作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政治论断,准确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长期建设中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党和国家事业发生的历史性变革,准确反映了党的十八大以来取得的全方位、开创性成就和深层次、根本性变革。这些成就和变革的重大意义,主要体现在习*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三个意味着”: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在世界上高高举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这“三个意味着”,从中华民族的命运、社会主义的命运和世界发展的命运三个维度,勾画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参照坐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使中国的发展站到一个更高层级的历史方位上。从这个历史方位往前看,新时代的内涵,在国家层面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在人民层面是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在中华民族层面是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中国和世界的关系层面是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显然,这些内涵和使命是紧扣中国梦包括的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具体目标来说的。也就是说,新时代是通过努力奋斗更真切地贴近实现中国梦的时代。 作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政治论断,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审时度势的非凡能力。习*同志去年在“七一”重要讲话中讲了一句非常深刻的话,他说:“历史总是要前进的,历史从不等待一切犹豫者、观望者、懈怠者、软弱者。只有与历史同步伐、与时代共命运的人,才能赢得光明的未来。”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改革的不同历史时期之所以能不断取得巨大成功,关键在于能够在时代变化的关头准确判断历史方向、正确把握形势发展的趋势和时代大潮的走向。作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政治论断,从新的历史起点和时代条件出发谋划发展,必将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 进入新时代的重要标志是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事物发展的阶段性主要表现为主要矛盾的变化或矛盾主要方面的变化。习*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作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政治论断,最关键的理论和实践基础是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从“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要标志,也是新时代的重要特征。 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社会主要矛盾这一提法是中国共产党的一大理论创新。1956年,在中国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重大历史关头,党的八大第一次明确提出并阐释“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大历史转折,反映在对社会主要矛盾的认识上,就是重回党的八大的有关表述。*同志1979年3月在中央召开的理论务虚会上,明确把什么是我国当前的社会主要矛盾作为一个重大课题提了出来,他说:“我们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很低,远远不能满足人民和国家的需要,这就是我们目前时期的主要矛盾,解决这个主要矛盾就是我们的中心任务。”这个社会主要矛盾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的依据和前提。 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正式对社会主要矛盾作了概括:“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国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从那以后,我们党一再强调社会主要矛盾问题,并且都是将其同国情、同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历史任务联系起来讲。党的十九大报告正式提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这一新的社会主要矛盾,也是同国情问题、同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问题紧密联系的。 关于“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一是人民需要的内涵大大扩展。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更高要求,而且从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角度提出更多要求,比如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需要日益增长起来。也就是说,人民的需要从物质文化领域向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全面拓展。二是人民需要的层次大大提升。比如,期待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这些需要呈现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特点。 关于“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主要是指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上显著提高,已经不是“落后的社会生产”那样一种局面了。但面对新的社会需要,我们的供给还有许多差距,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在新时代凸显出来,成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约因素。所谓发展不平衡,有区域发展不平衡,比如东部和西部发展不平衡;有城乡发展不平衡;有供需结构不平衡,比如既存在落后产能过剩的情况,又存在有效供给不足的问题;也有群体发展不平衡,比如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所谓发展不充分,主要指创新能力不够强,发展的能力和水平、质量和效益还需要提高,转变发展方式还处于攻坚阶段,等等。这就要求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提出了许多新要求,成为我国制定各方面政策的重要依据。但是这个变化还不足以改变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国情,不足以改变我国仍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这个最大的实际。因此,应把对最大国情的清醒认识和对社会主要矛盾的科学分析有机统一起来,这样才能在与时代同行中既不割断历史、又不迷失方向,既不落后于时代、又不超越阶段。 进入新时代要朝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目标前进 作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政治论断,是和确立分两步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目标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制定、调整和实现发展战略目标,是我们党领导人民建设社会主义一以贯之的领导方法,也是体现我国发展时代性的重要标志。*同志在1962年就明确提出,如果从新中国成立算起,“要建设起强大的社会主义经济,我估计要花一百多年。”1987年,*同志考虑我国发展目标的时候,正式提出“三步走”战略目标。在解决人民温饱问题、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这两个目标已提前实现的情况下,我们党又把建党一百年和新中国成立一百年作为发展战略目标的两个时间节点。党的十八大明确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是“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从党的十九大到党的二十大,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从现在算起,再有3年便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由此便出现一个新问题:怎样规划实现党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对此,习*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创造性地提出分两步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第一步,从2020年到2035年,奋斗1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二步,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再奋斗15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这个战略安排提升了党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内涵。一是把原来确立的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提前到2035年完成。这是因为中国的发展超乎预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迸发出来的巨大创造力已经并将继续深刻而快速地改变中国的面貌,我们有把握到2035年基本实现现代化。二是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目标能够提前完成,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自然也要升级。于是,党的十九大报告把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表述为“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与党的十八大报告相比,这个目标增加了“美丽”的要求和“强国”的表述,意味着我们的新目标不是建成一般意义上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是如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到那时,“我国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将全面提升,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成为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领先的国家,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我国人民将享有更加幸福安康的生活,中华民族将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界之林
用户头像
上海建桥学院-秦元海 2018-04-10 18:17:40

简练一点!!!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4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海洋大学-黄吉晨发布于:2018-04-10 18:11:08

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创新发展。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创立和发展,关键在于弘扬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学风,坚持了以下基本原则:
一是坚持与发展相结合的原则。习*总书记指出,指导思想是一个政党的精神旗帜。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完成近代以来各种政治力量不可能完成的艰巨任务,就在于始终把马克思主义这一科学理论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并坚持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普遍真理,具有永恒的思想价值,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背离或放弃马克思主义,我们党就会失去灵魂、迷失方向。习*总书记强调,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这一根本问题上,我们必须坚定不移,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有丝毫动摇。习*总书记指出,新形势下,坚持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这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和活的灵魂。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是马克思主义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根本立足点和出发点。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是对人类思维成果和社会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方法,是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上的指导我们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只有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并且转化为清醒的理论自觉、坚定的政治信念、科学的思维方法,才能更好认识国情,更好认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大势,更好认识历史发展规律,更加能动地推进各项工作,提高解决我国改革发展基本问题的本领。
  时代是思想之母。习*总书记指出,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社会主义,一定要有发展的观点。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既不能采取教条主义的态度,也不能采取实用主义的态度。习*总书记指出,如果不顾历史条件和现实情况变化,拘泥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特定历史条件下、针对具体情况作出的某些个别论断和具体行动纲领,我们就会因为思想脱离实际而不能顺利前进,甚至发生失误。什么都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语录来说话,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没有说过的就不能说,这不是马克思主义的态度。同时,根据需要找一大堆语录,什么事都说成是马克思、恩格斯当年说过了,生硬“裁剪”活生生的实践发展和创新,这也不是马克思主义的态度。社会主义从来都是在开拓中前进的,马克思主义也是这样。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坚持与发展马克思主义相结合的结果。
二是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原则。中国共产党奋斗的历史表明,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是我们取得成功的基本经验,也是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及其创新发展的基本经验。这一历史经验的理论本质,就是理论和实际相结合,核心是实事求是。
  习*总书记指出,理论必须同实践相统一。要学习掌握认识和实践辩证关系的原理,做到知行合一。首先要高度重视理论的作用,增强理论自信和战略定力,对经过反复实践和比较得出的正确理论,要坚定不移坚持。马克思主义尽管诞生在一个半多世纪之前,但历史和现实都证明它是科学的理论,迄今依然有着强大生命力。实践是理论之源。习*总书记指出,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我们推进各项工作,要靠实践出真知。要根据时代变化和实践发展,不断深化认识,不断总结经验,不断实现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良性互动,在这种统一和互动中发展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使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展现出更强大、更有说服力的真理力量。
  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统一,要树立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是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点。问题是创新的起点,也是创新的动力源。我们的事业越前进、越发展,新情况、新问题就会越多,面临的风险和挑战就会越多,面对的不可预料的事情就会越多,迫切需要我们从理论上作出新的科学回答。只有聆听时代的声音,回应时代的呼唤,认真研究解决重大而紧迫的问题,才能真正把握住历史脉络,找到发展规律,推动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习*总书记强调,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必须落到研究我国发展和我们党执政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上来,落到提出解决问题的正确思路和有效办法上来。
  实践没有止境,理论创新也没有止境。世界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变化,中国也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变化,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我们必须在理论上跟上时代,及时总结党领导人民创造的新鲜经验,不断认识规律,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统一原则的结果。
三是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原则。按照唯物辩证法和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逻辑的东西与客观现实发展的历史过程是统一的。习*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是根植于中国大地、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的科学社会主义,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近代以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成为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中华民族为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统一、社会稳定,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但终究未能改变旧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中国人民的悲惨命运。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开启了一个崭新的时代。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了前赴后继、气壮山河的伟大斗争,实现了开天辟地的大变化,成就了民族伟业。
  96年来,中国共产党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初心不改、矢志不渝,团结带领人民历经千难万险,付出巨大牺牲,攻克了一个又一个看似不可攻克的难关,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使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这一历史过程,就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逻辑。*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这个客观逻辑的理性认识和理论结晶,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逻辑。这两个逻辑统一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波澜壮阔的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之中。

用户头像
上海建桥学院-秦元海 2018-04-10 18:17:55

简练一些吧!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5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海洋大学-黄吉晨发布于:2018-04-10 18:12:16

身披节日的盛装,怀揣收获的喜悦。来自四面八方的党的十九大代表汇聚北京,参加这场举世瞩目的盛会。10月18日上午9时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习*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
  对于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来说,是一个激动人心的时刻,一次历史性的记录!
  这是一次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大会。中国的社会主义道路从它起步直到今天,从来都不是一条坦途。习*同志在报告中总结了过去五年所取得的成绩,客观实在,列举的辉煌成就老百姓感同身受,总结的基本经验让人十分信服;五年历程不寻常,五年成就极其辉煌,五年经验弥足珍贵。报告站在更高起点上,谋划和推进改革,对今后五年和未来一个时期中国改革发展作出新的战略部署,坚定不移将中国下步改革进行到底。正如习*同志所指出的那样: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报告主题鲜明突出,语言高度凝炼,字字重若千钧,句句饱含深意。
  这是一次与时俱进理论创新的大会。党的理论创新最重要的是与时俱进。习*同志指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必须长期坚持并不断发展,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中国共产党作为一个拥有8900多万名党员的大党,党的前途命运与国家的前途命运、人们的前途命运息息相关。党的指导思想与时俱进是在一系列理论创新基础上实现的,这样的思想的形成,又一次实现了党的指导思想与时俱进。这是我们党最重要的理论创新。
  这是一次鼓舞人心催人奋进的大会。一个善于总结经验并能在总结经验基础上选择自己发展道路的民族是大有前途的民族。展望未来,中国共产党肩负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创造幸福生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习*总书记强调,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全党必须准备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这就要求我们全党同志一定要永远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继续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奋勇前进。由此来说,对于每个共产党员来说,责任重大,使命光荣。
  当前,国内外形势正在发生深刻复杂变化,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前景十分光明,挑战也十分严峻。随着党的十九大报告的深入学习,相信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党员一定能够按照习*总书记的要求,登高望远、居安思危,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站在新时代新起点,按照党的十九大确定的工作目标,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力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伴着深秋的暖阳,火红的党旗,高高地飘扬……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6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海洋大学-侯一鸣发布于:2018-04-10 18:12:20

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独特性、创新性的四大优势。

——后发优势。从国际比较看,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经历了不断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看,中国与这些国家有许多相似之处。作为后发国家的中国又具有诸多“后发优势”,可以吸取它们的教训,避免它们的错误,在更高、更新、更绿色的起点上创新工业化、城镇化和现代化。

——社会主义制度优势。中国的实践已经证明,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中国不仅可以用几十年时间赶上乃至超过资本主义国家用几百年时间达到的水平,还可以实现“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中国文化优势。中华文明具有独特的延续性、包容性和开放性。中国的现代化之路,是五千多年来一脉相承、从未中断的中华文明的伟大复兴。与世界上两百多个国家和地区追求现代化相比,中国有着更为丰富的历史资源和文化资源,一旦与世界其他文化相互学习、借鉴、交流、融合,就会成为中国加速现代化、创新中国特色“世界大同”现代化的巨大资源和文化优势。

——绿色生态优势。中国在世界上率先将生态文明建设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全局的突出地位,遵守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规律,创新绿色发展道路,创新绿色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大力发展绿色能源,大力投入生态资本,加速积累绿色资产,形成人与自然持久和谐共生的新局面。

这些具有独特性、创新性的因素和优势,对到本世纪中叶全面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制度优势。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7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海洋大学-黄吉晨发布于:2018-04-10 18:16:28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基本实现现代化,再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安排。”这一战略安排的要义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分两步走在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一战略安排创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构建起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伟大实践的社会历史坐标,具有深刻的政治意蕴。

一、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怎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时代课题,科学揭示了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的时代内涵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在近代以来一百七十多年的历史发展中,民族复兴的社会历史内涵也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我们党一经成立,就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义无反顾地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团结带领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谱写了气吞山河的壮丽史诗。党的十八大以来,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习近平同志提出并深刻阐述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注入了新的内涵和时代精神。

习近平同志关于中国梦的深入思考和科学论述,一个显著的特点是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与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紧密结合。党的十九大报告对此集中加以概括:“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个初心和使命是激励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

另一个显著特点是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基本内涵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安排紧密结合,体现了历史思维与战略思维有机统一。习近平同志反复强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夙愿,是中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景。2012年11月29日,习近平同志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讲话强调:“我坚信,到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一定能实现,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周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一定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一定能实现。”2013年3月23日,习近平同志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演讲时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最伟大的梦想,我们称之为‘中国梦’,基本内涵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同年5月,习近平同志在接受拉美三国媒体联合采访时指出:“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国梦的本质是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我们的奋斗目标是,到二〇二〇年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在二〇一〇年基础上翻一番,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党的十九大报告将这一问题纳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体系,从理论思维高度进一步指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分两步走在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党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牢牢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牢牢坚持党的基本路线这个党和国家的生命线、人民的幸福线,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或者说“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就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历史使命的社会历史内涵和时代特色、实践特色。

正是在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观引领下,党的十九大作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安排,并着眼于战略安排的实践推进构建起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政策体系。这些攻坚之策,举其大者即是:要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健全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为人类政治文明进步作出充满中国智慧的贡献;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梦想,必须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四个伟大”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作用,其中,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起着决定性作用。其中的道理,就在于在当代中国,党的初心和使命与伟大梦想有机统一。在当代中国,党的历史使命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要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只有从全面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一现实含义上理解和把握初心和使命,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战略安排和政策体系上把握和理解实现中国梦的历史要求、现实规定和实践路径,才能真正做到脚踏实地、实干兴邦,才能带领各族人民走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步,不断开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境界,稳步迈向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美好前景。

二、提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目标,实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战略的稳定性和创新性的有机统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安排的决策历程大致可划分为三个阶段:一是形成、提出“三步走”战略目标,提前实现解决人民温饱、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这两个目标。二是形成和提出

“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即到建党一百周年时建成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的小康社会,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周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把我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三是形成并提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安排,即在党的十九大到二十大这一“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既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又要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从二〇二〇年到本世纪中叶分两个阶段来安排,第一阶段是从二〇二〇年到二〇三五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二个阶段是从二〇三五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战略安排的第三阶段的标志性范畴,是值得珍视和重视的实践创新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成果。

纵观党领导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表述与当年毛泽东主席反复强调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强国”“社会主义强国”遥相呼应。1964年12月13日,毛泽东在审阅周恩来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草稿时加写了一大段话:“我们不能走世界各国技术发展的老路,跟在别人后面一步一步地爬行。我们必须打破常规,尽量采取先进技术,在一个不太长的历史时期内,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强国。” 周恩来在政府报告中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宣告:“在不太长的历史时期内,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赶上和超过世界先进水平。”

纵观党领导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历程,“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紧密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方位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战略目标的拓展提升。十三大制定的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使用了“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表述,“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表述一直使用到十九大报告之前。经过党的十八大以来所实现的历史性变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发展站上新的历史方位。“新时代”首先“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发展目标,在历史发展意义上,同“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阶段相适应,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本质。这就说明,十九大报告的“两阶段战略安排”,不仅在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时间上作出调整,而且在现代化发展的质量和水平上做出提升,实现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内涵的与时俱进。而“强国”的表述也是对“科技强国”“人才强国”“文化强国”等领域性现代化发展目标的整合提升。

纵观党的十八大以来的战略布局探索及其引领推动的历史性变革,“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新发展的战略逻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战略目标,“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战略举措。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历史性变革基础上进入新时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入决胜阶段,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遵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新发展的战略逻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将会同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一道,构成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的“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引领和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等表述,都强调“全面”二字,体现了“社会主义是全面的”这一基本原理,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发展、协调进步的内在规律,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的价值要求,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上发挥极其重要的目标引领作用。

三、确立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美丽”的价值维度,拓展完善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中国方案

在探索形成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进程中,习近平同志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反复强调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既是重大的经济问题,也是重大的社会和政治问题,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提倡绿色低碳生活方式等里面有很大的政治。2013年5月24日,习近平同志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高度指出,“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明确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这标志着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表明了我们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坚定意志和坚强决心。”2013年7月18日,习近平同志在致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二〇一三年年会的贺信中指出:“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建设美丽中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内容。” 2013年12月30日,习近平同志从塑造国家形象的高度指出,塑造我国的国家形象,重点展示的内容之一是“政治清明、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社会稳定、人民团结、山河秀美的东方大国形象” 。2014年5月4日,习近平同志从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高度指出:“我们要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体人民一起努力,通过持之以恒的奋斗,把我们的国家建设得更加富强、更加民主、更加文明、更加和谐、更加美丽,让中华民族以更加自信、更加自强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习近平同志关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引领开创了我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时代,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注入绿色发展的新理念和“美丽中国”的亮色。建设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就是要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关系,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和全过程,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构筑起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坚固根基。建设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将为全球生态安全做出新贡献,也将会为人类社会特别是正在谋求实现现代化的发展中国家解决好工业文明带来的矛盾,构筑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实现世界的可持续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总之,建设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就是要“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人民生活的增长点、成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支撑点、成为展现我国良好形象的发力点,让中华大地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洁、环境更优美” 。

用户头像
上海建桥学院-秦元海 2018-04-10 18:18:23

太多字了!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8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海洋大学-黄吉晨发布于:2018-04-10 18:18:05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我们既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又要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这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征程的“光明图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关键期,作出“两个阶段”“两步走”的战略安排,到本世纪中叶,中国将以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昂扬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这是亿万人民阔步迈向新时代的“大国方略”。

宏伟蓝图催人奋进,百年梦想只争朝夕。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一个有着五千多年文明历史的东方大国,正焕发蓬勃生机、绽放璀璨光彩!十三亿多中国人民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

准确把握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安排

党的十九大提出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安排,规划和设计了未来美好生活的宏伟蓝图。

处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已是可期可及。党的十九大报告擘画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奋斗目标: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从现在到二〇二〇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从二〇二〇年到二〇三五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再从二〇三五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的奋斗目标是基于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的全面认识和实践经验的总结。三个目标,从近期、中期和远期进行设置,承前启后、继往开来。从时间纵轴上观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已进入冲刺阶段的最后三年,位于“十九大到二十大”交汇期,全面小康社会的实现将为开启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夯实坚实基础。

追梦路上,奋斗不息,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征程上,中国共产党续写新的篇章。在“两个阶段”中,第一个“奋斗十五年”历程,即从2020年到2035年,从“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人民生活更为宽裕”“现代社会治理格局基本形成”“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六大维度出发。第二个“奋斗十五年”历程,即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目标指向更为远大,提出“成为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领先的国家,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我国人民将享有更加幸福安康的生活,中华民族将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党的十九大报告勾画的这一总蓝图,制定了时间表,发出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号召,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又开启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令人瞩目的是,报告提出的“到2035年目标”,实际上是根据我国发展情况,将过去提出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到本世纪中叶要达到的发展水平,提前到2035年来实现,进程缩短了十五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我们要坚忍不拔、锲而不舍,奋力谱写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的壮丽篇章!”

充分认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战略安排的重大意义

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同志发出历史之问:如果我们的先人和我们自己能够度过长期的极端艰难的岁月,战胜了强大的内外反动派,为什么不能在胜利以后建设一个繁荣昌盛的国家呢?筚路蓝缕,以启山林。中国共产党人经过一代又一代的努力,从救国于危亡到今天朝着民族复兴的伟大目标奋进,取得今天这样举世瞩目的历史性成就,就是对毛泽东“历史之问”的最好回答。历史之问,需要共产党人不断作答。如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基本实现现代化,再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更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高度的历史自觉和发展自信,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明确了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具体步骤。思路决定出路。改革开放以后,我们党对我国现代化建设作出战略安排,提出了“三步走”战略目标。目前,解决人民温饱问题、人民生活总体达到小康这两个目标已提前实现。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党又不失时机地提出了“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从现在起到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到21世纪中叶实现现代化的三十年间,战略步骤是什么?党的十九大提出从2020年到本世纪中叶分两个阶段来安排,这是对“三步走”战略和“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完善、细化和升华,科学设计了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路线图”。

丰富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奋斗目标。党的十三大提出,把我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党的十四大、十五大、十六大继续重申这一奋斗目标。党的十七大、十八大在“富强民主文明”的基础上提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党的十九大在“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基础上增加了“美丽”,提出把我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是对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全国人民取得生态文明建设伟大成就的实践总结和理论升华,体现了经济现代化、政治现代化、文化现代化、社会现代化、生态现代化的有机统一,这意味着“美丽中国”建设将被置于国家治理更加突出的位置。

加快了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从党的十三大到党的十八大,党中央一直强调到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按照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规划,我国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时间节点由21世纪中叶提前到2035年,表明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我国将加速向基本实现现代化迈进,也表明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内涵更深了、要求更高了。

拓展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世界视野。1987年,在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还比较低、与发达国家差距还比较大的情况下,党的十三大将我国现代化的目标定位为“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2010年,我国经济总量达到世界第二位。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在世界主要国家中名列前茅,2016年经济总量达到80万亿元,稳居世界第二,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30%。党的十九大提出,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成为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领先的国家,中华民族将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从“屹立于世界的东方”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彰显了我们党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远的历史站位和宽广的世界视野。

实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安排须注重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独特性、创新性的四大因素和四大优势

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独特性、创新性的四大因素。

——不断增加的现代化因素。即最大限度扩大生产、创造财富,最大限度利用现代知识、科技、教育、信息等要素。凡是发达国家具有的现代化因素,中国都可学习吸收;凡是发达国家正在创新的现代化因素,中国都应跟踪创新;凡是发达国家不具有的现代化因素,中国都要实现创新引领。在追赶中创新,在创新中超越,尽快使中国成为一个日益现代化、全面现代化的强国。

——不断增加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因素。只有不断增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因素,才能凝聚十几亿人民,动员社会各种力量,办国家大事和民生大事;只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才能在政治上实现民族团结,多元一体,国家统一强大,社会长治久安,在社会主义建设方面获得重大成就,并达到中等发达或发达程度;只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实现共同富裕,这是社会主义制度相比资本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所在。

——不断增加的中国文化因素。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大创新,即“一条道路、八个社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和平发展道路,共同发展社会和共同富裕社会,全民学习型社会,全民健康社会和全民健身社会,安居乐业社会,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开放创新型社会和知识社会,和谐社会和稳定社会,民主社会和法治社会。随着中国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中华文化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大发展、大繁荣、大复兴的时代。

——不断增加的绿色生态因素。即生态文明的绿色现代化,为当代人提供生态产品和服务,为后代人提供生态财富,为全球提供生态安全。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不走18世纪中叶英国工业革命以来经济增长与温室气体排放共同增长的传统老路,要走经济持续增长而温室气体排放持续下降,乃至经济增长与温室气体排放彻底脱钩的绿色创新之路。

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独特性、创新性的四大优势。

——后发优势。从国际比较看,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经历了不断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看,中国与这些国家有许多相似之处。作为后发国家的中国又具有诸多“后发优势”,可以吸取它们的教训,避免它们的错误,在更高、更新、更绿色的起点上创新工业化、城镇化和现代化。

——社会主义制度优势。中国的实践已经证明,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中国不仅可以用几十年时间赶上乃至超过资本主义国家用几百年时间达到的水平,还可以实现“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中国文化优势。中华文明具有独特的延续性、包容性和开放性。中国的现代化之路,是五千多年来一脉相承、从未中断的中华文明的伟大复兴。与世界上两百多个国家和地区追求现代化相比,中国有着更为丰富的历史资源和文化资源,一旦与世界其他文化相互学习、借鉴、交流、融合,就会成为中国加速现代化、创新中国特色“世界大同”现代化的巨大资源和文化优势。

——绿色生态优势。中国在世界上率先将生态文明建设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全局的突出地位,遵守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规律,创新绿色发展道路,创新绿色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大力发展绿色能源,大力投入生态资本,加速积累绿色资产,形成人与自然持久和谐共生的新局面。

这些具有独特性、创新性的因素和优势,对到本世纪中叶全面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制度优势。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9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海洋大学-黄吉晨发布于:2018-04-10 18:18:53

党的十九大综合分析国际国内形势和我国发展条件,对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出了明确要求,将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分为两个阶段安排。从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础上,再奋斗1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重要奋斗目标和战略安排。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要深刻领会这一目标规划和战略安排,聚焦新目标新使命,更加奋发有为地做好各项工作,续写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篇章。

根据发展阶段制定发展战略,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一条重要经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的十九大根据新的发展形势和时代要求,明确提出既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又要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这一具有连续性和前瞻性的战略安排,是在科学把握时代趋势和国际局势重大变化,科学把握世情国情党情深刻变化的基础上作出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进步,特别是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发生的历史性变革,国际环境发生的新变化和发展趋势,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使命,都是作出这一战略安排的重要依据。

新的奋斗目标和战略安排,具有鲜明的实践特色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它描绘了从现在起到本世纪中叶我们现代化建设的宏伟蓝图,与时俱进地擘画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时间表和路线图,为中国巨轮在奔腾不息的历史长河中立起了新航标,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吹响了集结号。依照这一战略安排,“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奋斗目标将提前15年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将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取代,“美丽”将成为衡量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维度。所有这些新谋划新部署彰显了我们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政治品格,体现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

有科学的顶层设计,才有合理的实施路径;有明确的系统谋划,才有扎实的落实措施。从现在到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从十九大到二十大,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新目标鼓舞人心,新目标催人奋进。我们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要深刻理解和把握新的奋斗目标和战略安排,自觉把民政工作融入大局,准确把握民政工作承担的重大任务,科学谋划,统筹协调,精准发力,把各项安排部署落到实处。

目标凝聚人心,实干成就未来。各级民政部门要按照党的十九大确定的任务书、路线图、时间表,拿出实实在在的举措,像钉钉子一样一锤接着一锤敲,一个时间节点一个时间节点往前推进,把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在真抓实干上下功夫,在统一思想、凝聚力量上取得实效,在落实部署、见诸行动上取得实效。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要突出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通过完善制度、提高水平、加强衔接,坚决兜住民生保障底线;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进程中,要努力推进民政工作与经济社会发展有机契合,实现各项民政工作与经济社会同步协调发展,使民政的各方面法规制度更加完善,在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上取得显著成绩;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进程中,要努力使民政各方面制度高度健全,共同富裕的成果公平惠及每一个民政服务对象,让所有服务对象享有更加幸福安康的生活,相关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以及民政工作的理念、方法、队伍、手段等全面迈入现代化水平。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10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海洋大学-侯一鸣发布于:2018-04-10 18:20:05

这一战略安排,紧扣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充分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一方面,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另一方面,我国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突出,已经成为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约因素。两阶段的战略安排,都是着眼解决这一主要矛盾而提出的目标要求。在经济建设方面,提出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将大幅跃升,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在政治建设方面,提出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得到充分保障,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基本建成,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在文化建设方面,提出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的高度,国家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中华文化影响更加广泛深入;在民生和社会建设方面,提出人民生活更为宽裕,中等收入群体比例明显提高,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本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现代社会治理格局基本形成,社会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在生态文明建设上,提出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在上述一个个目标要求中,处处体现破解主要矛盾带动全局工作的科学方法,字里行间渗透着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的价值追求。还要看到,两个阶段的目标中,与以往不同的一个特点是,不再对增长速度提出数量要求,而是突出了发展质量要求。这主要是因为,进入新时代后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成为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不再设增长的数量指标要求,有利于更好地贯彻新发展理念,把发展的注意力放到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上来,放到更好解决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上来,放到增强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上来。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11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海洋大学-侯一鸣发布于:2018-04-10 18:21:19

这一战略安排,丰富了奋斗目标的思想内涵和实践要求,标志着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高度。关于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我们党原来的表述是: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党的十九大对此作出了两处调整,一个是加上了“美丽”两个字,使奋斗目标从“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拓展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这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相统一相对应,将“美丽”纳入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涵,有利于加快建设美丽中国,标志着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另一个是把原来的“国家”改成了“强国”,一字之差,境界全变,我们的目标更为远大。这样提升了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质量要求,彰显了以习*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复兴图强的决心信心。同时,这一战略安排还明确了现代化强国的标志,主要是:拥有高度的物质文明,建成富强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拥有高度的政治文明,建成民主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拥有高度的精神文明,建成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拥有高度的社会文明,建成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拥有高度的生态文明,建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到那时,我国作为具有5000多年文明历史的古国,将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活力,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成为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领先的国家,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我国人民将享有更加幸福安康的生活,中华民族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12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海洋大学-侯一鸣发布于:2018-04-10 18:22:13

这一战略安排,提前了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时间节点,展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四个自信”。改革开放后,我们党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了战略安排,提出“三步走”战略目标。当时设想,到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这就把过去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时间提前了15年。这是在综合分析国际国内形势和我国发展条件之后作出的重大决策。第一,这是经过科学测算提出的。按照目前的良好发展态势,2020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可超过90万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将达到1万美元。之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仍可保持中高速增长,按照从2021年到2035年年均增长5%、价格指数2%、假定汇率不变测算,到2035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将达到290万亿元、约合43.6万亿美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将达20.6万元、约合3万美元,届时可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第二,从国内看,我国发展具有良好的支撑条件。经过改革开放近40年的高速发展,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显著提高,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综合国力跃居世界前列;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发展格局发生重大变化;人民生活显著改善,社会事业加快发展;我国国际地位和影响力大幅提升,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我国发展已站到新的历史起点上,具备向更高目标奋进的基础和条件。近几年,尽管经济有下行压力,但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改革发展的良好态势没有变,社会总体和谐稳定的态势没有变。第三,从国际环境看,和平、发展、合作、共赢仍然是时代潮流,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深入发展,科技创新加快推进,世界各国经济相互联系和相互依存日益加深,和平发展大势不可逆转,国际力量对比总体上有利于保持世界和平,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总体来看,将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时间提前15年有充分的依据,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13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海洋大学-傅钰发布于:2018-04-10 18:22:55

不断增加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因素。只有不断增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因素,才能凝聚十几亿人民,动员社会各种力量,办国家大事和民生大事;只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才能在政治上实现民族团结,多元一体,国家统一强大,社会长治久安,在社会主义建设方面获得重大成就,并达到中等发达或发达程度;只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实现共同富裕,这是社会主义制度相比资本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所在。

不断增加的中国文化因素。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大创新,即“一条道路、八个社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和平发展道路,共同发展社会和共同富裕社会,全民学习型社会,全民健康社会和全民健身社会,安居乐业社会,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开放创新型社会和知识社会,和谐社会和稳定社会,民主社会和法治社会。随着中国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中华文化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大发展、大繁荣、大复兴的时代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14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海洋大学-傅钰发布于:2018-04-10 18:23:44

习*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我们既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又要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这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征程的“光明图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关键期,作出“两个阶段”“两步走”的战略安排,到本世纪中叶,中国将以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昂扬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这是亿万人民阔步迈向新时代的“大国方略”。

宏伟蓝图催人奋进,百年梦想只争朝夕。在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一个有着五千多年文明历史的东方大国,正焕发蓬勃生机、绽放璀璨光彩!十三亿多中国人民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

准确把握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安排

党的十九大提出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安排,规划和设计了未来美好生活的宏伟蓝图。

处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已是可期可及。党的十九大报告擘画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奋斗目标: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从现在到二〇二〇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从二〇二〇年到二〇三五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再从二〇三五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的奋斗目标是基于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的全面认识和实践经验的总结。三个目标,从近期、中期和远期进行设置,承前启后、继往开来。从时间纵轴上观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已进入冲刺阶段的最后三年,位于“十九大到二十大”交汇期,全面小康社会的实现将为开启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夯实坚实基础。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15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海洋大学-何文博发布于:2018-04-10 18:26:21
习*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我们既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又要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这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征程的“光明图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关键期,作出“两个阶段”“两步走”的战略安排,到本世纪中叶,中国将以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昂扬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这是亿万人民阔步迈向新时代的“大国方略”。 宏伟蓝图催人奋进,百年梦想只争朝夕。在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一个有着五千多年文明历史的东方大国,正焕发蓬勃生机、绽放璀璨光彩!十三亿多中国人民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 准确把握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安排 党的十九大提出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安排,规划和设计了未来美好生活的宏伟蓝图。 处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已是可期可及。党的十九大报告擘画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奋斗目标: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从现在到二〇二〇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从二〇二〇年到二〇三五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再从二〇三五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的奋斗目标是基于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的全面认识和实践经验的总结。三个目标,从近期、中期和远期进行设置,承前启后、继往开来。从时间纵轴上观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已进入冲刺阶段的最后三年,位于“十九大到二十大”交汇期,全面小康社会的实现将为开启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夯实坚实基础。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16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海洋大学-何文博发布于:2018-04-10 18:27:00
习*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我们既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又要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这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征程的“光明图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关键期,作出“两个阶段”“两步走”的战略安排,到本世纪中叶,中国将以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昂扬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这是亿万人民阔步迈向新时代的“大国方略”。 宏伟蓝图催人奋进,百年梦想只争朝夕。在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一个有着五千多年文明历史的东方大国,正焕发蓬勃生机、绽放璀璨光彩!十三亿多中国人民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 准确把握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安排 党的十九大提出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安排,规划和设计了未来美好生活的宏伟蓝图。 处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已是可期可及。党的十九大报告擘画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奋斗目标: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从现在到二〇二〇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从二〇二〇年到二〇三五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再从二〇三五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的奋斗目标是基于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的全面认识和实践经验的总结。三个目标,从近期、中期和远期进行设置,承前启后、继往开来。从时间纵轴上观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已进入冲刺阶段的最后三年,位于“十九大到二十大”交汇期,全面小康社会的实现将为开启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夯实坚实基础。追梦路上,奋斗不息,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征程上,中国共产党续写新的篇章。在“两个阶段”中,第一个“奋斗十五年”历程,即从2020年到2035年,从“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人民生活更为宽裕”“现代社会治理格局基本形成”“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六大维度出发。第二个“奋斗十五年”历程,即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目标指向更为远大,提出“成为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领先的国家,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我国人民将享有更加幸福安康的生活,中华民族将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党的十九大报告勾画的这一总蓝图,制定了时间表,发出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号召,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又开启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令人瞩目的是,报告提出的“到2035年目标”,实际上是根据我国发展情况,将过去提出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到本世纪中叶要达到的发展水平,提前到2035年来实现,进程缩短了十五年。习*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我们要坚忍不拔、锲而不舍,奋力谱写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的壮丽篇章!”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17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海洋大学-黄吉晨发布于:2018-04-10 18:27:27

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中华民族创造了悠久灿烂的中华文明。十九世纪40年代,西方列强凭借坚船利炮敲开了中国的大门,中国逐渐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苦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18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海洋大学-何文博发布于:2018-04-10 18:27:29
新中国成立前夕,*同志发出历史之问:如果我们的先人和我们自己能够度过长期的极端艰难的岁月,战胜了强大的内外反动派,为什么不能在胜利以后建设一个繁荣昌盛的国家呢?筚路蓝缕,以启山林。中国共产党人经过一代又一代的努力,从救国于危亡到今天朝着民族复兴的伟大目标奋进,取得今天这样举世瞩目的历史性成就,就是对*“历史之问”的最好回答。历史之问,需要共产党人不断作答。如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基本实现现代化,再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更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高度的历史自觉和发展自信,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19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海洋大学-黄吉晨发布于:2018-04-10 18:28:01

党的十九大描绘的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愿景,丰富、发展了这一伟大梦想的具体内涵、实现路径和实践要求。从丰富内涵看,中国梦是一个强国梦。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承载着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夙愿和梦想,展示了对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的美好憧憬。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20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海洋大学-黄吉晨发布于:2018-04-10 18:29:01

从科学路径看,新部署规划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路线图”,为新时代民族复兴之路标注了2020年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2035年基本实现现代化、2050年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几个里程碑,形成了在本世纪中叶使中华民族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构想,进一步激发了中华儿女实现民族复兴的信心、激情和士气。从实践要求看,中国共产党人自觉担当实现中国梦的历史使命。当代中国正经历着我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正在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中国共产党立志于中华民族千秋大业,带领人民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凝聚起同心共筑中国梦的磅礴力量。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21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海洋大学-黄吉晨发布于:2018-04-10 18:30:30

“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丰富和拓展。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战略安排进一步丰富和拓展了“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内容和要求。一方面,从现在到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要紧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突出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特别是要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的攻坚战,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得到人民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这些对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提出了新要求。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22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海洋大学-黄吉晨发布于:2018-04-10 18:31:55

另一方面,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一远景规划为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注入了新的内涵,具有许多新特点。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23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海洋大学-黄吉晨发布于:2018-04-10 18:32:54

一是时间更早。把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时间提前到2035年,比原来早了15年。这是由目前良好的发展基础和势头所决定的,经过测算是可以实现的。二是要求更高。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致力于国家富强的雄心壮志。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建设制造强国、科技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网络强国、交通强国、贸易强国、文化强国、教育强国等,为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了支撑。三是内容更全。站在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的高度,首次将“美丽”列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目标,使现代化目标内容不仅包括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还包括生态上的美丽,对应了“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要求,体现了总体布局与发展目标之间的联系,使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内容更加全面了。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24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海洋大学-黄逸超发布于:2018-04-10 18:33:04

习*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我们既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又要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这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征程的“光明图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关键期,作出“两个阶段”“两步走”的战略安排,到本世纪中叶,中国将以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昂扬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这是亿万人民阔步迈向新时代的“大国方略”。

宏伟蓝图催人奋进,百年梦想只争朝夕。在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一个有着五千多年文明历史的东方大国,正焕发蓬勃生机、绽放璀璨光彩!十三亿多中国人民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25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海洋大学-黄吉晨发布于:2018-04-10 18:33:31

三步走”发展战略的继承和创新

改革开放之后,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战略部署,提出“三步走”的战略目标。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努力,我们先后实现了第一步、第二步战略目标,现在正处于第三步走战略目标的重要时期。党的十九大作出的战略安排丰富和发展了第三步走战略目标。从目标内容看,党的十九大报告从三个时间节点,把第三步走的目标细化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现代化和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三个具体目标,呈现循序递升的三个层次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26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海洋大学-黄逸超发布于:2018-04-10 18:33:43

党的十九大提出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安排,规划和设计了未来美好生活的宏伟蓝图。

处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已是可期可及。党的十九大报告擘画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奋斗目标: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从现在到二〇二〇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从二〇二〇年到二〇三五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再从二〇三五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的奋斗目标是基于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的全面认识和实践经验的总结。三个目标,从近期、中期和远期进行设置,承前启后、继往开来。从时间纵轴上观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已进入冲刺阶段的最后三年,位于“十九大到二十大”交汇期,全面小康社会的实现将为开启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夯实坚实基础。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27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海洋大学-黄吉晨发布于:2018-04-10 18:34:06

这三个目标方向明确,由近及远,构成新时代民族复兴的清晰“时间表”和具体“设计图”。从发展步骤看,党的十九大报告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分“两个阶段”设计,顺应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体现了我们党的历史担当和使命追求,使第三步走战略目标的内容更加具体更有操作性,有利于凝聚社会共识,推进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是实现路径的重要创新,对促进民族复兴具有前瞻性、全局性和战略性意义。从历史过程看,新部署既衔接了“三步走”战略目标的发展历程,又在“三步走”战略目标的基础上细分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阶段性的清晰路径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28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海洋大学-黄逸超发布于:2018-04-10 18:34:21

追梦路上,奋斗不息,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征程上,中国共产党续写新的篇章。在“两个阶段”中,第一个“奋斗十五年”历程,即从2020年到2035年,从“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人民生活更为宽裕”“现代社会治理格局基本形成”“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六大维度出发。第二个“奋斗十五年”历程,即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目标指向更为远大,提出“成为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领先的国家,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我国人民将享有更加幸福安康的生活,中华民族将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党的十九大报告勾画的这一总蓝图,制定了时间表,发出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号召,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又开启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令人瞩目的是,报告提出的“到2035年目标”,实际上是根据我国发展情况,将过去提出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到本世纪中叶要达到的发展水平,提前到2035年来实现,进程缩短了十五年。习*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我们要坚忍不拔、锲而不舍,奋力谱写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的壮丽篇章!”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29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海洋大学-黄吉晨发布于:2018-04-10 18:34:55

据测算,到2020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将超过90万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将达到1万美元。到2035年,我国现价国内生产总值将达到290万亿元、约合43.6万亿美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将达到20.6万元、约合3万美元,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2050年,我国将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跻身世界发达国家行列。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30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海洋大学-傅钰发布于:2018-04-10 18:35:20

新中国成立前夕,*同志发出历史之问:如果我们的先人和我们自己能够度过长期的极端艰难的岁月,战胜了强大的内外反动派,为什么不能在胜利以后建设一个繁荣昌盛的国家呢?筚路蓝缕,以启山林。中国共产党人经过一代又一代的努力,从救国于危亡到今天朝着民族复兴的伟大目标奋进,取得今天这样举世瞩目的历史性成就,就是对*“历史之问”的最好回答。历史之问,需要共产党人不断作答。如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基本实现现代化,再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更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高度的历史自觉和发展自信,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明确了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具体步骤。思路决定出路。改革开放以后,我们党对我国现代化建设作出战略安排,提出了“三步走”战略目标。目前,解决人民温饱问题、人民生活总体达到小康这两个目标已提前实现。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党又不失时机地提出了“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从现在起到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到21世纪中叶实现现代化的三十年间,战略步骤是什么?党的十九大提出从2020年到本世纪中叶分两个阶段来安排,这是对“三步走”战略和“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完善、细化和升华,科学设计了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路线图”。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1 2 3
GO
发布回复
点击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