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中国建设,离不开工业的绿色转型发展。从国际趋势看,减材去毒降碳是绿色发展的重要“标尺”;我国推进资源循环利用、发展循环经济,施行清洁生产、发展清洁生产产业,发展低碳经济、应对气候变化,均顺应了这一时代潮流。
减材,又可以称为减材料化,指在产出数量和质量不变的条件下减少物料投放强度,产品既要变轻变小变薄,又要经久耐用。这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重要途径。能源和环境研究所1994年提出,在一代人时间内将资源效率提高10倍;在不降低发达国家生活水平的前提下,缩小贫富差距,让子孙后代在地球上持续生存和发展。我国大力推进的循环经济可以收到物质投入减量化和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效果。
减毒物化,要求在产品生产和使用中尽可能减少或削减有毒有害物质的使用;这是清洁生产的重要内容,也是环境友好的应有内涵。在做法上,可以尽可能使用有毒化学品名录以外的化学品。主要途径包括:改变或重新设计生产工艺单元,开展产品生态设计;重新研制原料配方,用无毒或低毒的物质和原料替代有毒或危险品,进行原料替代,利用新的技术和设备更新,对现有工艺和设备进行工艺改进,高效处理处置含有毒有害的产品,以减轻对人体健康的危害。在现实中,并非所有污染物都能达到“零排放”,因而需要处理处置。对于环保设施建设、运营和服务而言,应在系统化、标准化、生态化、市场化、社会化等方面做好文章。采用市场化手段,本质是经济地处理污染物;必须发挥政府作用,通过法律法规、标准制定、公众意识、监督执行等措施,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协调。
降碳,也就是降低国民经济的碳排放强度,发展低碳经济是一条重要途径。要通过制度安排、政策措施保障,推动提高能效、可再生能源和温室气体减排等技术开发和利用,促进社会经济朝着高能效、低碳排放的模式转型。当前,低碳经济的发展重点:一是对新上项目提高“高碳”产业准入门槛,以免留下长久的“锁定”效应。二是调整产业结构,推进产业和产品向利润曲线两端延伸:向前端延伸,从生态设计入手形成自主知识产权;向后端延伸形成品牌与销*市场网络,提高核心竞争力。三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用高新技术改造钢铁、水泥等传统产业,实现低碳转型。
需要转变观念,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加强宣传教育,改变那种“生态环境好不能当饭吃”的传统观念,使各级领导真正认识到,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要完善发展成果的考核评价体系,发挥政绩考核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指挥棒”作用。对领导干部实行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建立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切实改变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等问题,解决“形象工程”、“政绩工程”以及不作为、乱作为问题。
生态文明建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要将生态文明理念体现在每一个人的每一天的日常生活中,形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有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引领,有了政策调控,有了可持续的转化途径,有了广大民众的生态自觉,才能有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也才能有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