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员:范静,陈玥婷,张茗嫣,赵弋典,眭晓,夏鑫,朱丹青,王艺敏,洪代娣,刘洛雪
讨论主题:新时代美丽中国建设
加强生态普法宣传教育,扩大生态法治的社会影响力。其一要增强生态普法工作的独立性,在普法工作计划中加强生态普法设计。结合不同的普法对象进行有针对性的高效普法工作,促进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大众化传播。
其二要发挥出榜样人物的引领作用,全体公职人员、公众人物、道德模范等要带头遵守生态法律法规,引领全民尊重生态立法,提高公民在生态法治方面的知识储备。
十九大报告将“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并进一步明确要“构筑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积极参与全球环境治理,落实减排承诺”。区域合作是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环节。“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粤港澳大湾区”“自由贸易区”等国家战略叠加,形成了区域、流域发展新格局和新增长极,进一步拓展了经济发展空间。
二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十九大报告的一大亮点,是十九大着眼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发展不充分等问题作出的战略安排。乡村振兴不仅是经济的振兴,也是生态的振兴。要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加强农村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统筹山水林田湖草保护建设,保护好绿水青山,保留好乡村风貌。近年来我们在调研中也看到,一些地方在传统村落、田园综合体、美丽乡村、特色小镇等建设中坚持保护优先并与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生态环境保护有机结合,取得了很好的示范效果。
绿色发展作为我们的五大发展理念之一,就其要义来讲,是要解决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问题,强调人与自然的生命共同体关系。社会需要创造必要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不仅如此,人民日益增长的对优美生态环境的需要,客观上也包括优质生态产品的生产和提供。人类对大自然的伤害,最终伤及的是人类自身,这是无法抗拒的规律。绿色发展,不是不要发展,而是要与自然相和谐的发展。
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人民福祉、关系民族未来的大计。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高度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担当,直面生态环境面临的严峻形势,高度重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坚持绿色发展,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在重点突破中实现整体推进。认真学习《习*关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论述摘编》,对于我们深刻认识生态文明建设的极端重要性,坚持和贯彻新发展理念,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加快生态保护与修复。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实施生态系统保护和重大修复工程,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和管理,推动耕地草原森林河湖休养生息。
三是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区域差异大、发展不平衡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将区域、城乡、陆海等不同类型、不同功能的区域纳入国家战略层面统筹规划、整体部署、协调推进。我国地形复杂,生态脆弱区、敏感区分布面积大。要推动各地区依据主体功能定位发展,坚持推进“多规合一”,优化国土空间结构,促进人口、经济和资源、环境的均衡协调。要加大力度支持老少边穷地区改善基础设施条件,提高基本公共服务能力,培育发展优势产业和绿色经济。积极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以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为导向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发挥“一带一路”建设的引领带动作用,因地制宜地加快培育发展符合西部地区比较优势的特色产业和新兴产业,支持资源型地区经济转型发展,加强生态环境建设,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
习*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也进入新常态,生态环境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加快推进,经济增速放缓推动污染物排放强度持续下降,资源环境压力有望高位舒缓,生态环境质量改善将迎来重大机遇。深化生态环境保护建设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实现路径。
绿色发展需要技术创新与技术革命。通过技术进步,循环利用以节水、提高效率以节能、降低物耗以节材、集约使用以节地。这样的技术,有利于推进绿色发展。进一步看,如果技术是革命性的,则会实现数量级的或质的飞跃。因此,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也包括有关绿色发展方面的技术研发和产业导向政策。
四是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十九大把污染防治列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三大攻坚战之一,要坚持全民共治、源头防治,构建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要支持中央环境保护督察向纵深发展,推进大气、水、土壤和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加强固体废弃物和垃圾处置。要加强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强化湿地保护和恢复,健全耕地草原森林河流湖泊休养生息制度,增加优质生态产品供给。
党的十九大在提出到2035年基本实现美丽中国目标的同时,也明确了到本世纪中叶“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将全面提升”,“人民将享有更加幸福安康的生活”,“中华民族将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等更高要求。优质生态产品供给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的根本保障,也是进一步提升公众获得感和国际认同的重要途径。
生产和消费领域的绿色革命,需要培育绿色发展的生态文明观。绿色意识的形成,需要绿色自觉,也需要绿色政策法规体系的规范和引导。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提高污染排放标准,强化排污者责任,健全环保信用评价、信息强制性披露、严惩重罚等制度”,“完成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划定工作”,这些要求和部署都有利于推进全方位的绿色发展,建设美丽中国。
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全面优化产业布局,发展壮大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资源全面节约和循环利用,大幅降低企业能耗,倡导绿色低碳生活方式。
美丽中国,不仅有自然之美,也有社会的包容、和谐和稳定。自然美,不仅有绿水青山,也有荒山秃岭;既包括了大自然鬼斧神工的杰作,以供人们观光、休闲、陶冶情操、休养生息;也包括戈壁大漠,以供人们探险、考验自己的胆量、锻炼自己的意志。自然界的多样性,给人们提供了生态服务的多样性;我们绝不能想当然,将不同的地理地貌景观都建设成绿水青山。这一点,习*总书记在2016年3月7日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黑龙江省代表团审议时就指出,绿水青山是金山银山,黑龙江的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
因此,美丽中国建设作为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阶段性目标,其意义不仅在于根本扭转生态环境保护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局面以及成功构建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全新格局,更承担着为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夯实基础的重要任务。
回顾2017 年,中国生态文明研究与促进会按照新一届理事会工作部署,围绕中心、服务大局, 充分发挥智囊智库、桥梁纽带、支撑服务作用,深入开展生态文明理论研究与实践推进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主要表现在:一是积极发挥全国性社团的智库作用。围绕生态文明建设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在做好向十九大建言献策的同时,向“两会”提交了有质量的建议和提案。坚持问题导向,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向国务院和有关部委提供了化肥减量与农田土壤污染防治等专项调研报告,形成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论研究与实践创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非政府组织间生态环境保护研究” 等一批研究成果。举办县域绿色发展、水生态文明建设、传统村落保护、矿区修复与生态文明建设等系列研讨活动。
其三要采取多元化的教育措施,包括社区教育、新媒体教育以及学校教育等,重点利用多元媒体平台加强生态法治宣传,传递生态法治的知识理论与发展成果,全面提高公民的生态守法意识和能力。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绿色发展之路,不是绿色表象,而是生产和消费领域的绿色革命、全面转型。生态文明建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我们要推动绿色发展,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向着美丽中国的目标不断前进。
推进生态法治是在新时代建设美丽中国的必由之路和筑基之举,也是促进人们形成生态保护自觉意识的重要条件。生态法治的发展将为美丽中国建设创造积极的环境,促进生态立法的完善化、执法的严格化以及守法的全面化。
必须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生态兴,文明兴;生态衰,文明衰。大自然为人类提供了生存的空间,也滋养着人类,为人类提供重要生产生活资源。人类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人类只有遵循自然规律才能有效防止在开发利用自然上走弯路,人类对大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这是无法抗拒的规律。
在新时代中,需进一步加强生态法治建设,依法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使生态文明建设拥有健全的法治保障,从而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法治化建设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