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创新型国家建设————刘玮小组

用户头像
来自发布于:2018-04-26 19:19:29

组员:郭凤玲,王玥,李德昭,陈悦妍,郑晨曦,刘怡雯,罗侯晋,奚靖雯

点赞 (0) 回复
31F
用户头像
来自发布于:2018-04-26 19:58:14

紧盯建设科技强国的目标,组织中国力量、使用中国办法,一定能解决好中国问题,也必将为解决世界难题制定中国标准、发出中国声音、提供中国方案、贡献中国智慧。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32F
用户头像
来自发布于:2018-04-26 19:59:46

在基础研究上要有新作为。当今世界,全球科技创新呈现出新的发展态势和特征,必须牢牢把握前沿发展态势,勇于挑战最前沿的科学问题。在关系长远发展的基础前沿领域超前规划布局,在独创独有上下功夫。全面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出更多原创理论,作出更多原创发现,在重要科技领域实现率先突破、跨越发展。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掌握新一轮全球科技竞争的战略主动权。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33F
用户头像
来自发布于:2018-04-26 20:01:27

十九大报告指出,“第一个阶段,从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那时,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将大幅跃升,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也对科技创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的目标更是等不来、买不来的,只能闯出来、干出来。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34F
用户头像
来自发布于:2018-04-26 20:01:36

在应用基础研究上要有新作为。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加强应用基础研究,拓展实施国家重大科技项目,突出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科学技术是建设科技强国的有力支撑,一些重大颠覆性技术创新正在创造新产业新业态,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制造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广泛渗透到各个领域。以云计算、大数据、移动物联网等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席卷全球,与信息技术、经济社会以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交汇融合。只有着力攻破关键核心技术,才能真正抢占事关长远和全局的科技战略制高点。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35F
用户头像
来自发布于:2018-04-26 20:02:17

三是有信心。党的十八大以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实施,创新型国家建设成果丰硕,天宫、蛟龙、天眼、悟空、墨子、大飞机等重大科技成果相继问世,我国科技整体实力持续提升。中国在电推进技术、星地激光通信、空间机械手等多个领域实现了技术突破、走在了世界前列。这些成果让全球艳羡,也让我们科技工作者更有信心。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36F
用户头像
来自发布于:2018-04-26 20:02:48

在高新技术成果转化上要有新作为。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强对中小企业创新的支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高新技术成果转化是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深化技术创新体系和产业体系建设的重要一环。要不断完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机制,大力推进军民融合科技创新,坚持将需求牵引和创新驱动相结合,形成从源头创新到技术、到产品、到商品创新的转移转化,推动产业价值链的高端跃升。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37F
用户头像
来自发布于:2018-04-26 20:04:00

四是有条件。经过改革开放近40年来的努力,我国经济总量已经位列世界第二,科技研发经费投入强度持续提升,发明专利申请、授权量位居世界第一。多项“激励人”“解放人”的重大举措推动科技体制改革精准发力,人才回流彰显“中国吸引力”。可以说,这是发展科技最好的时期,具有“万事俱备”的优越条件。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38F
用户头像
来自发布于:2018-04-26 20:04:30

统筹“引稳培”策略,从“人才大国”到“人才强国”,迸发新活力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要“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要坚持在引进、稳定、培养人才和强化人才队伍源头活水上下功夫,加快推动人才强国建设,努力让各类人才的创造活力竞相迸发、聪明才智充分涌流。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39F
用户头像
来自发布于:2018-04-26 20:05:45

在强化人才队伍源头活水上下功夫。高校是拔尖创新人才的蓄水池,是一流人才聚集的高地。要坚持发挥好高校培育、输出人才的重要职能,牢牢把握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契机,将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教育改革结合起来,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系统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持续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提升创新能力、强化创新精神,推动形成平台、方向、人才、团队、成果相互融合的格局,充分发挥和调动各类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40F
用户头像
来自发布于:2018-04-26 20:07:14

在培养人才上下功夫。坚持党管人才,发挥党管人才的杠杆效应和辐射作用,选好用好各方面人才。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注重科学精神和创造性思维培养,坚持“大师+团队”和大力提拔、大胆使用青年教师的人才方略,为青年拔尖人才培育构建特殊政策、特殊平台、特殊关爱、特殊通道。搭建更多潜心钻研、干事创业的广阔舞台,以机制创新选育人才、以优势学科吸引人才、以专家团队聚拢人才,努力实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41F
用户头像
来自发布于:2018-04-26 20:07:22

在建设重大科技设施上要有新作为。《“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提出,“依托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布局建设一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支持依托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开展科学前沿问题研究”。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国家科学中心和国家重点实验室等科学研究基地引领世界科学家汇聚中国推动科学发展。建设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对于我国迈向科技强国具有重要意义。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42F
用户头像
来自发布于:2018-04-26 20:07:49

紧盯强起来目标,从解决中国问题解决世界难题,展现新作为

紧盯建设科技强国的目标,组织中国力量、使用中国办法,一定能解决好中国问题,也必将为解决世界难题制定中国标准、发出中国声音、提供中国方案、贡献中国智慧。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43F
用户头像
来自发布于:2018-04-26 20:09:28

——以科技创新防范安全风险。发挥人工智能、数字化等技术优势,推动社会更加安全、百姓更加便利。
——用科技推动精准扶贫脱贫。把最先进适用的技术教给贫困地区的农民,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领着农民富,用智力扶贫的办法,使长效脱贫机制发挥作用。
——科技推动环境污染治理。一方面要做好污染的检测、防控、处置等工作,另一方面要用新技术新产业改造替代传统“三高”产业。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44F
用户头像
来自发布于:2018-04-26 20:09:41

在建设重大科技设施上要有新作为。《“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提出,“依托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布局建设一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支持依托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开展科学前沿问题研究”。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国家科学中心和国家重点实验室等科学研究基地引领世界科学家汇聚中国推动科学发展。建设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对于我国迈向科技强国具有重要意义。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45F
用户头像
来自发布于:2018-04-26 20:12:22

营造良好的创新生态和法律政策文化环境。建立适应新产业发展的监管方式。全面落实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普惠性政策,加大对科技型中小企业支持。拓展全球视野和实施路径,提高全球配置创新资源能力,主动设置创新议题,积极参与并牵头组织实施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46F
用户头像
来自发布于:2018-04-26 20:13:40

在基础研究上要有新作为。当今世界,全球科技创新呈现出新的发展态势和特征,必须牢牢把握前沿发展态势,勇于挑战最前沿的科学问题。在关系长远发展的基础前沿领域超前规划布局,在独创独有上下功夫。全面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出更多原创理论,作出更多原创发现,在重要科技领域实现率先突破、跨越发展。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掌握新一轮全球科技竞争的战略主动权。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47F
用户头像
来自发布于:2018-04-26 20:16:01

在应用基础研究上要有新作为。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加强应用基础研究,拓展实施国家重大科技项目,突出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科学技术是建设科技强国的有力支撑,一些重大颠覆性技术创新正在创造新产业新业态,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制造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广泛渗透到各个领域。以云计算、大数据、移动物联网等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席卷全球,与信息技术、经济社会以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交汇融合。只有着力攻破关键核心技术,才能真正抢占事关长远和全局的科技战略制高点。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48F
用户头像
来自发布于:2018-04-26 20:16:21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要“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要坚持在引进、稳定、培养人才和强化人才队伍源头活水上下功夫,加快推动人才强国建设,努力让各类人才的创造活力竞相迸发、聪明才智充分涌流。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49F
用户头像
来自发布于:2018-04-26 20:16:55

创新型国家从建成到走向前列,我国拥有诸多有利条件,也面临很大挑战。我国有庞大的和升级中的国内需求、低成本大规模的知识型和技能型劳动大军、快速提升的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强大的产业配套和集成能力、日益增多的创新创业群体等优势。发挥好中国优势,充分释放创新潜力,让十九大报告精神落到实处,以下七个方面是要重点解决的课题。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50F
用户头像
来自发布于:2018-04-26 20:18:10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党的十九大吹响了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强劲号角,受到了中外媒体、十九大代表以及各领域专家的广泛关注与热议,已然成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迈入新时代的重要标志,是今后社会各界持续奋斗的重大目标之一。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51F
用户头像
来自发布于:2018-04-26 20:18:38

在高新技术成果转化上要有新作为。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强对中小企业创新的支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高新技术成果转化是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深化技术创新体系和产业体系建设的重要一环。要不断完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机制,大力推进军民融合科技创新,坚持将需求牵引和创新驱动相结合,形成从源头创新到技术、到产品、到商品创新的转移转化,推动产业价值链的高端跃升。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52F
用户头像
来自发布于:2018-04-26 20:18:45

第一,抓住新技术革命机遇、迈进前沿需要夯实科技基础。新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为我国顺利实现战略转型打开了机会窗口。抓住难得的历史机遇,是决定我国迈进前沿还是拉大差距的关键。我国科技在个别领域进入前沿,少数领域接近前沿的同时,基础研究薄弱、关键技术不足、创新底子不牢等问题亟待破局。正如十九大报告指出的,我们要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强化基础研究,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重大突破;加强应用基础研究,拓展实施国家重大科技项目,突出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53F
用户头像
来自发布于:2018-04-26 20:19:37

统筹引稳培策略,从人才大国人才强国,迸发新活力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要“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要坚持在引进、稳定、培养人才和强化人才队伍源头活水上下功夫,加快推动人才强国建设,努力让各类人才的创造活力竞相迸发、聪明才智充分涌流。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54F
用户头像
来自发布于:2018-04-26 20:21:05

第二,让创新成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创新是助推实体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动力,也是我国实体经济的最大短板。相当多的企业创新能力低、创新动力不足、管理水平不高,企业劳动生产率、资源利用效率、信息化水平和产品质量效益等与发达国家差距明显。建立现代化经济体系,需要建立让创新者获益的激励机制,引导资金、技术和人才等要素向创新者集聚。以创新推动传统产业向价值链中高端迈进,以新业态、新模式和新产业催生新经济增长点,以绿色技术创新体系支撑绿色发展。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55F
用户头像
来自发布于:2018-04-26 20:22:44

创新型国家是指那些将科技创新作为基本战略,大幅度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形成日益强大竞争优势的国家。主要表现为: 整个社会对创新活动的投入较高,重要产业的国际技术竞争力较强,投入产出的绩效较高,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在产业发展和国家的财富增长中起重要作用。党的十九大为创新型国家建设提出了新的目标——到2035年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新一轮的创新活力即将竞相迸发,新时代中国科技创新即将踏上新的奋斗征程。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56F
用户头像
来自发布于:2018-04-26 20:23:03

一是在引进人才上下功夫。要努力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引才用才机制,树立全球视野和战略眼光,加大力度实施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千人计划”。实行更积极、更开放、更有效的人才引进政策,建立人才引进的“绿色通道”和柔性工作体系。注重人才引进的差异化、多样性,吸引更多像钱学森、邓稼先、黄大年的高层次人才,坚持“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把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中来。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57F
用户头像
来自发布于:2018-04-26 20:25:42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党的十九大吹响了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强劲号角,受到了中外媒体、十九大代表以及各领域专家的广泛关注与热议,已然成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迈入新时代的重要标志,是今后社会各界持续奋斗的重大目标之一。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58F
用户头像
来自发布于:2018-04-26 20:26:13

二是在稳定人才上下功夫。要营造有利于人才发展的良好环境,完善人才住房、医疗、子女教育、社会保障等配套政策,切实做到事业留人、待遇留人、感情留人。要始终将人才工作作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必然要求,不断深化体制机制创新,完善人才政策体系,强化人才激励保障。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59F
用户头像
来自发布于:2018-04-26 20:27:08

走入新时代,科技领域有责任、有目标、有信心、有条件,要担当起日益走进世界舞台中央的历史重任。紧盯建设科技强国的目标,组织中国力量、使用中国办法,一定能解决好中国问题,也必将为解决世界难题制定中国标准、发出中国声音、提供中国方案、贡献中国智慧。加快推动人才强国建设,努力让各类人才的创造活力竞相迸发、聪明才智充分涌流。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60F
用户头像
来自发布于:2018-04-26 20:27:30

走入新时代,科技领域有责任、有目标、有信心、有条件,要担当起日益走进世界舞台中央的历史重任。紧盯建设科技强国的目标,组织中国力量、使用中国办法,一定能解决好中国问题,也必将为解决世界难题制定中国标准、发出中国声音、提供中国方案、贡献中国智慧。加快推动人才强国建设,努力让各类人才的创造活力竞相迸发、聪明才智充分涌流。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1 2 3 4 5
GO
发布回复
点击图片

关注优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