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员:李昊轩、陈君豪、艾鹏飞、杨元涛、杨峰、陆晨涛、黄子欣、李诗媛、曹蒙蔚、黄健庭、夏文婧
紧盯建设科技强国的目标,组织中国力量、使用中国办法,一定能解决好中国问题,也必将为解决世界难题制定中国标准、发出中国声音、提供中国方案、贡献中国智慧。
在创新战略导向方面,推动我国科技创新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实现从“面向、依靠、服务”到“融合、支撑、引领”的历史性转变。随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科技创新加速突破应用瓶颈,有力促进了经济发展传统动能改造提升和新动能不断成长。
党的十九大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提出分“两个阶段”的战略安排,这与科技强国“三步走”目标高度契合。面向未来,我国的科技创新工作必须聚焦主要矛盾,从融入经济主战场转向全面融入经济、社会、文化、国防等领域。
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要倡导创新文化,强化知识产权创造、保护、运用。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深化科技评价和奖励制度改革,推进科技项目管理改革,统筹各类创新人才发展和完善人才激励制度,建立以科研能力和创新成果等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标准。
党的十八大以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实施,创新型国家建设成果丰硕,天宫、蛟龙、天眼、悟空、墨子、大飞机等重大科技成果相继问世,我国科技整体实力持续提升。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强对中小企业创新的支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高新技术成果转化是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深化技术创新体系和产业体系建设的重要一环。要不断完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机制,大力推进军民融合科技创新,坚持将需求牵引和创新驱动相结合,形成从源头创新到技术、到产品、到商品创新的转移转化,推动产业价值链的高端跃升。
很有道理。
走入新时代,科技领域有责任、有目标、有信心、有条件,要担当起日益走进世界舞台中央的历史重任。紧盯建设科技强国的目标,组织中国力量、使用中国办法,一定能解决好中国问题,也必将为解决世界难题制定中国标准、发出中国声音、提供中国方案、贡献中国智慧。加快推动人才强国建设,努力让各类人才的创造活力竞相迸发、聪明才智充分涌流。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强对中小企业创新的支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高新技术成果转化是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深化技术创新体系和产业体系建设的重要一环。要不断完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机制,大力推进军民融合科技创新,坚持将需求牵引和创新驱动相结合,形成从源头创新到技术、到产品、到商品创新的转移转化,推动产业价值链的高端跃升。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更加注重聚焦实战,更加注重创新驱动,更加注重体系建设,更加注重集约高效,更加注重军民融合,实现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世界一流军队,就要求有世界一流的装备,就要求有世界一流的科技力量支撑和保障。作为我国重要的国防科研机构,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使命在肩,责无旁贷。我们要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引,认真落实习*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讲话精神,积极投身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在推动科技进步、建设巩固国防、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应有作用。
依托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布局建设一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支持依托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开展科学前沿问题研究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要“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要坚持在引进、稳定、培养人才和强化人才队伍源头活水上下功夫,加快推动人才强国建设,努力让各类人才的创造活力竞相迸发、聪明才智充分涌流。
创新型国家的主要标志是,科技和人才成为国力强盛最重要的战略资源,劳动生产率、社会生产力提高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全面创新,拥有一批世界一流的科研机构、研究型大学和创新型企业,创新的法律制度环境、市场环境和文化环境优良。
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必须着力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拥有一批世界一流科研机构、研究型大学、创新型企业,能够持续涌现一批重大原创性科学成果。要以国家实验室建设为抓手,强化战略科技力量。在明确为国家目标和急迫战略需求的重大领域,在有望引领未来发展的战略制高点,要以重大科技任务攻关和国家大型科技基础设施为主线.
我们科技体制的改革向系统纵深发展,也实现了历史性的转变,主要是在科技投入结构优化了,企业创新主体的地位和主导作用明显了,我们国家科技项目和资金管理改革逐步完善、适应了新时代的要求。特别是基础研究、成果转化得到了加强,创新政策环境也得到了改善。
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关键是要建设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创新人才队伍。要努力造就一大批能够把握世界科技大势、研判科技发展方向的战略科技人才,培养一大批善于凝聚力量、统筹协调的科技领军人才,培养一大批勇于创新、善于创新的企业家和高技能人才
要努力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引才用才机制,树立全球视野和战略眼光,加大力度实施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千人计划”。实行更积极、更开放、更有效的人才引进政策,建立人才引进的“绿色通道”和柔性工作体系。注重人才引进的差异化、多样性,吸引更多像钱学森、邓稼先、黄大年这样的高层次人才,坚持“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把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中来。
我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目标是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建成世界科技强国。这是一项全局性、系统性、战略性国家工程,需要多方面协同发力、全社会长期努力。
要营造有利于人才发展的良好环境,完善人才住房、医疗、子女教育、社会保障等配套政策,切实做到事业留人、待遇留人、感情留人。要始终将人才工作作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必然要求,不断深化体制机制创新,完善人才政策体系,强化人才激励保障。
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人类发展的历史表明,重大原始科技创新对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重大促进作用。习*同志指出,“面向未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最重要的就是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
在科技创新水平方面,推动我国实现从跟踪为主到跟跑、并跑、领跑“三跑”并存的历史性转变。近年来,我国科技进入迅猛发展期,重大创新成果不断涌现,一些重要领域跻身国际并跑行列,部分领域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已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知识产出国。从研究成果看,在基础研究领域,量子信息、高温超导、中微子振荡、干细胞和基因编辑、纳米催化等领域都取得大批世界领先的原创成果,化学、物理、材料、数学、地学等主流学科进入世界前列。在战略高技术领域,空间科技、深海探测、超级计算、新一代高铁、核能技术、天然气水合物勘查开发等创新成就举世瞩目。在国际竞争最激烈的前沿方向如量子通信领域,我国科学家捷报频传,牢牢占领创新制高点,从基础研究到工程技术全面保持领先地位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要“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要坚持在引进、稳定、培养人才和强化人才队伍源头活水上下功夫,加快推动人才强国建设,努力让各类人才的创造活力竞相迸发、聪明才智充分涌流。
坚持党管人才,发挥党管人才的杠杆效应和辐射作用,选好用好各方面人才。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注重科学精神和创造性思维培养,坚持“大师+团队”和大力提拔、大胆使用青年教师的人才方略,为青年拔尖人才培育构建特殊政策、特殊平台、特殊关爱、特殊通道。搭建更多潜心钻研、干事创业的广阔舞台,以机制创新选育人才、以优势学科吸引人才、以专家团队聚拢人才,努力实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
因此,我们必须准确预判科技创新方向,超前规划布局,加大投入力度,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加快赶超甚至引领步伐,牢牢掌握科技创新的制高点和主动权。要着力增强原始创新,注重基础研究的源头创新作用,健全基础研究的支撑体系,瞄准世界科技前沿,扎根中国创新发展的战略需求,瞄准原创理论和原创发现,力争在重要科技领域实现跨越发展,实现从跟踪到引领的转变。要找准创新的突破口,统筹推进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以及高新技术产业化等工作,努力在形成科技实力的同时,使我们的产业竞争力、经济发展的综合实力都有更大的提高。
统筹“引稳培”策略,从“人才大国”到“人才强国”,迸发新活力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在坚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军民融合发展战略等一系列重大举措的过程中,科技创新的核心地位更加凸显。科学没有国界,科学家却是有祖国的。中国科技工作者有责任在新时代主动担当、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把科技成果应用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伟大事业中。
一个国家只有创新动力才有希望!
人是创新的主体,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也是创新活动中最为活跃、最为积极的因素。要实现科技创新,建成创新型国家,就必须建设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创新人才队伍,在创新实践中发现人才、在创新活动中培育人才、在创新事业中凝聚人才。
高校是拔尖创新人才的蓄水池,是一流人才聚集的高地。要坚持发挥好高校培育、输出人才的重要职能,牢牢把握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契机,将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教育改革结合起来,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系统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持续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提升创新能力、强化创新精神,推动形成平台、方向、人才、团队、成果相互融合的格局,充分发挥和调动各类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关系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坚定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表明我们党把实施这一战略作为一项重大而长期的任务,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
新时代的创新型国家建设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顺利实现迈入前沿的战略转型,彻底破解“李约瑟之谜”,是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核心命题。创新型国家建设是一项系统性和基础性工程,正如十九大报告指出,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为建设科技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网络强国、交通强国、数字中国、智慧社会提供有力支撑。
人民群众的创新积极性充分激发出来、调动起来,使创新成为全社会的一种价值导向、思维方式、生活习惯,营造勇于创新、鼓励成功、宽容失败的创新氛围,激励大家争当创新的推动者和实践者,使谋划创新、推动创新、落实创新成为自觉行动。引领创新,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
在稳定人才上下功夫。要营造有利于人才发展的良好环境,完善人才住房、医疗、子女教育、社会保障等配套政策,切实做到事业留人、待遇留人、感情留人。要始终将人才工作作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必然要求,不断深化体制机制创新,完善人才政策体系,强化人才激励保障。
坚持开放创新,参与全球治理。强调自主创新并不意味着关起门来搞创新,而是要积极面向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实施内外兼容的创新整合战略。
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内在要求,是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重大机遇的必然选择,也是解决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必然选择,对于提升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将发挥关键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