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级朝语2班 学号11-20小组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海洋大学-赖怡伽发布于:2018-04-16 10:09:00
日本明治维新与中国的近代化比较
点赞 (0) 回复
91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海洋大学-杨方敏发布于:2018-04-16 11:15:56
1760218 杨方敏 日本的江户时代的统治体制,称作幕藩体质。其相当于暂时起防波堤作用 的经济主体。幕藩体制实行的是世袭制,企图改革的心也更加强烈。 清朝的中央集权看来能统一国家,但是,事实上中国仍然长时期遭受国内 *的痛苦,这是阻碍中国近代化的一个重要原因。 思想文化的禁锢 在唐朝,日本派去了众多的遣唐使,学习中国文化,在被打开国门之前, 儒家思想引领着这两个封建国家的思想潮流。现在我们都为我们是历史悠久的 古国而感到骄傲,但就是这悠久的历史阻碍了国人思想的进步。无论是洋务运 动还是戊戌变法, 都没有打破儒家思想,。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92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海洋大学-何金倩发布于:2018-04-16 11:16:35
特点立即下载 ?题目 中国近代化探索过程具有什么特点 作业帮用户 历史 2017-10-04 想快速得到快速提分的秘籍吗?来作业帮看看... 优质解答 (1)从学习西方科学技术到政治制度再到思想文化,呈现出层层递进,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特点. (2)各阶级都参与了探索:农民阶级、无产阶级、资产阶级. (3)道路曲折:太平天国运动、维新变法、辛亥革命、国民大革命先后都以失败告终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93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海洋大学-何金倩发布于:2018-04-16 11:17:34
近代化不仅受到内部封建保守势力的顽强抵制,还不断遭到外部资本主义列强的倾轧、排斥和武力摧残,发展缓慢,历经曲折. 2、近代化一开始是由地主阶级中的洋务派领导的,官僚买办阶级在中国近代化启动时期扮演过微妙的角色,资产阶级则始终没有真正掌握过近代化的领导权.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94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海洋大学-黄渝雯发布于:2018-04-16 11:19:12
捌 1760212 黄渝雯 日本近代经济发展策略的成功 稳定的金融秩序是经济正常发展的必备条件。1869年明治政府开始铸造新货币,并确立金本位制,至1872年旧币换新币结束,初步完成了近代西方币制的移植。1869年,政府组织一系列大商业资本建立通商司(管理外贸),并由通商司下辖的汇兑公司管理全国金融及商品流通,汇兑公司事实上就是日本最早的银行。汇兑公司经营失败后,政府于1872年颁布《国立银行条例》。1873年7至12月,前后建立了东京第一国立银行、横滨第二国立银行、新泻第四国立银行、大阪第五国立银行四家以大地主和士族出资的国家银行,国立银行取代汇兑公司办理公款出纳和税收业务。至1879年,国立银行达到153家(同年停设),西方金融制度确立。 发展近代产业是近代化的核心内容。1870年工部省成立,聘用外国技师购入外国机器大力发展以军工业为中心的重工业。1873年岩仓使节团回国后,新成立的内务省逐渐主导产业建设。大久保利通等人认为日本当时还是一个农业国,西方列强的商品正大量涌入日本,只有在国家保护下发展本国产品,发展工商业,才能对抗“外压”。在这种正确方针的指导下,内务省纠正了过去对重工业的偏向,以发展农业、产品加工、海运业为主,确立了明治维新后日本近代化的基本方针。七十年代末,政府将国营企业廉价处理给民间,同时直接扶植私人资本。于是以纺织业为中心的轻工业大为发展,1883年的大阪纺织公司成为日本最早的近代化工厂。又有三菱轮船公司,在政府的大力扶植之下击败英美的轮船公司,独家经营日本至上海的航运业务。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95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海洋大学-何金倩发布于:2018-04-16 11:19:29
近代化缺少必要的资本原始积累的过程,技术、人才和思想的准备不足,它的推动力主要不是来自内部而是来自外部,因此,它不是以民间自发创办近代企业为先导,通过自由竞争发展资本主义,而是主要依靠政权的力量,以官办军事工业为起点,从军需到民用,从国营到民营,从重工业到轻工业. 4、 发展畸形.近代工业的产业结构不协调、不配套,工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很小,重工业特别是钢铁、机械、电力、石油等工业尤为微弱;地区分布不平衡,主要分布于东南沿海和沿江地区. 近代化的前提: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 近代化的两大任务:经济工业化和政治民主化 中国近代化的启示 (一)中国近代化是一个长期的艰巨的过程,不完成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任务,要想实现近代化是根本不可能的.只有共产党在领导各族人民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后,中国的近代化才迎来新纪元. (二)从闭关自守到对外开放,这是世界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长期的闭关自守把中国搞得贫穷落后,愚昧无知;也正是对外开放,使中国得以吸收和借鉴欧美等发达国家一切先进的生产技术、经营方式和管理方法,使中国走向世界.中国要真正实现现代化,就必须坚持改革开放. (三)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是推动近代化的首要条件.中国近代化的启动与发展过程,充满着前进与倒退、革新与守旧的斗争,每一次斗争都是对封建思想的批判,都使价值观念得到逐渐更新.但几千年根深蒂固的封建意识形态,顽固地阻碍着中国近代化的前进.清除它的影响将是一项十分艰巨繁重的任务.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96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海洋大学-杨方敏发布于:2018-04-16 11:19:37
1760218 杨方敏 思想差异。清朝对外来文化的轻视和不屑。过度的自豪在变革时期却是一个很大的负担。而日 本传统文化的负担没有中国重 , 且日本资源匮乏的环境决定了日本人为求得生 存、求得发展,必须视野向外,齐心协力的吸取外来营养。所以他们更易于易 于学习外来文化他们没有像中国人那样过于排斥 , 而是加以吸收利用。所以学习西方成为了当 时一股强有力的新思潮 , 为其近代化的探索提供了便利!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97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海洋大学-何金倩发布于:2018-04-16 11:23:06
发展畸形.近代工业的产业结构不协调、不配套,工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很小,重工业特别是钢铁、机械、电力、石油等工业尤为微弱;地区分布不平衡,主要分布于东南沿海和沿江地区. 近代化的前提: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 近代化的两大任务:经济工业化和政治民主化 中国近代化的启示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98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海洋大学-黄渝雯发布于:2018-04-16 11:23:10
玖 1760212 黄渝雯 经过上述的经济建设后,日本在短短十五年内基本改变了落后面貌,但离资本主义工业国的建成还有一段距离。1881年松方正义改革推行紧缩政策,使士族、华族手中的公债转化为工业资本,另一方面促进了农村的破产,农民进城成为近代工人,为日本产业革命创造了条件。轻工业在积累资金的同时也带动了重工业的发展,日本经济在战争的主导下转为轻重工业并重。甲午战争后,国外市场扩大,资本充足,至日俄战争胜利后,日本近代化全面实现。 与日本“富国强兵”的口号相似,中国的洋务运动以“自强”和“求富”为目标发展近代工业。但是致命的是洋务运动期间,清政府一直没有脱离“官办”和“官督商办”的操作方法,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十分迟缓,直到清末新政“民办”的风潮才姗姗来迟。近代金融体系的建立也明显滞后,直到1903年才勉强暂时确立了银本位制,1910年才正式确立银元为标准货币。于是在这场近代化的赛跑上,中国在经济方面也被远远落在了日本之后。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99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海洋大学-何金倩发布于:2018-04-16 11:26:15
)中国近代化是一个长期的艰巨的过程,不完成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任务,要想实现近代化是根本不可能的.只有共产党在领导各族人民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后,中国的近代化才迎来新纪元. (二)从闭关自守到对外开放,这是世界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长期的闭关自守把中国搞得贫穷落后,愚昧无知;也正是对外开放,使中国得以吸收和借鉴欧美等发达国家一切先进的生产技术、经营方式和管理方法,使中国走向世界.中国要真正实现现代化,就必须坚持改革开放. (三)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是推动近代化的首要条件.中国近代化的启动与发展过程,充满着前进与倒退、革新与守旧的斗争,每一次斗争都是对封建思想的批判,都使价值观念得到逐渐更新.但几千年根深蒂固的封建意识形态,顽固地阻碍着中国近代化的前进.清除它的影响将是一项十分艰巨繁重的任务. (四)知识结构的变革是现代化的核心和终极源泉.其中,科技和教育水平是衡量知识结构变革程度的基本内容.欧美等国的近代化过程贯穿着三次科技革命,科学技术的进步为工业化提供了强大的推动力.而中国近代的科学技术由于种种原因始终没有发展起来.日本在明治维新中一开始就宣布要"求知识于世界",确立教育作为立国之本的国策.在30年左右的时间里,造就了一个庞大的现代知识分子群体,为日本的现代化源源不断地输送强大的动力.而在中国,直到1905年才废除科举制,开始建立新式的教育体制.新中国建立前,知识结构并没有发生大的变化,它仍然是一个文盲和半文盲占绝大多数的国家,仍然是一个和现代知识隔膜的国家.由此可见,国家要富强,经济要发展,首先是教育要先行.科教兴国是实现中国四个现代化的科学决策.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100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海洋大学-黄渝雯发布于:2018-04-16 11:27:22
拾 1760212 黄渝雯 日本适时、稳健的政治体制改革的成功 戊辰战争后,日本在政治上只是实现了新政府的藩阀独裁统治对幕府封建统治的取代,这种统治者权力的变更与人民无关。但随着近代化的蓬勃开展,自由民权运动也在迅速兴起,在“开设国会,以集众智,全众力,已势不可止”的情况下,明治政府适时地进行了政治体制的变革。1885年12月废除太正官制,建立内阁制度。1890年11月第一届议会召开,《大日本帝国*》同时实施。议会的开设一面是由于自由民权运动的压力,另一面是构成明治政府中坚力量的藩阀势力对民众作出的极小让步。虽然这时的政治制度距离西方国家的民主制还有很大的距离,但这种二元君主政体在日本当时的国情和需求下已经可以说是最合适的政体了。可以说适时、稳健的政治变革使得日本在近代化道路上的政治成本降到了最低。 再看中国,1901年清廷重启改革,1906年颁布了仿行立宪上谕,并从改革官制、设立内阁入手做立宪的准备。1908年,清廷颁布《钦定*大纲》,确定九年后召开第一次国会,之后预备期限一再缩短。1912年清政府在一片混乱中垮台,君主立宪式的改良道路走到了终点。 形式上看来,清末的政治改革也在仿照日本,先改官制、设内阁,后开国会、行立宪政体,但在操作上明显急躁冒进。日本从明治政府成立到设立内阁用了17年,再到开国会又用了5年。相比于日本中国要复杂的多且经济落后,并不具备政治改革的条件,居然只用十年就走到了设内阁这一步。在对待立宪的态度上,1906年日本击败俄国,被国人看作是立宪对专制的胜利,立宪也就成了强国的工具。但当时中国人哪知立宪只是一种国家管理手段,需要适合国情才能发挥效力。九年预备立宪推出时,中国识字率不及百分之一,就算九年后最多也就能达二十分之一,也基本不可能实现立宪。不切实际的改革导致的只有中央各派、中央与地方权力争夺的激化,统治集团的瓦解和随后局势的失控。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101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海洋大学-何金倩发布于:2018-04-16 11:27:53
第一,民族独立,是国家富强和近代化前提. 第二,改革开放,学习西方先进技术思想文化,是世界历史发展潮流,是中国实现近代化的保证. 第三,中国封建思想根深蒂固,中国近代化的启动和发展过程,充满着前进与倒退,革新与守旧的斗争,所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是推动近代化的首要条件. 第四,科教兴国,是实现近代化的科学决策.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102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海洋大学-何金倩发布于:2018-04-16 11:28:31
可以说中国近代化探索是一条艰苦漫长的路,从清末的变法运动到师夷长技以制夷的西学中用,从学习西方的军事,文化到政治制度,实践证明了共产主义制度不是最好的但是最适合中国国情的政治制度.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103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海洋大学-黄渝雯发布于:2018-04-16 11:31:11
十一 1760212 黄渝雯 改革时机的把握 如果说客观条件不可改变,那么当权者的作为可以说是改变历史的最重要因素了。除去政策本身的得失,当权者对时机的把握就是决定改革成败的关键。总结日本明治维新,可以说是就是及时的改革化解了危机,而反观清政府,则是典型的“不改革则死,改革迟亦亡”。 明治政府推翻腐朽的幕府,在百姓中赢得了极大的威望,如果照幕府旧制进行统治,短时期内也不会有亡国之虞。但胜利后的明治政府却立即进行了全面的维新,尽管引发了西南战争也不曾中断,迅速进行了仿效西方的“富国强兵”的尝试。这样的改革更易为国民接受,同时较早地开启改革也为改革的稳健推进赢得了时间。 面对危机,与明治政府相反,清政府奉行的是“能不改则不改,必须改则少改”的苟且拖延战略,坐看危机一步步加深,直至甲午战争才慢慢从大梦中惊醒。到了庚子国难将国家推到了灭亡的边缘,各种改革都刻不容缓时,清政府才仓促之间开始进行一场与时间赛跑的激进改革,但大势已去。 “庚子国变”使清政府失去进行改革所必需的经济条件的同时,也使得中央政府权威扫地,百姓对政府彻底失望,尽管清政府为自救真心力行新政,也无法为广大国人所接受。正如鲁迅先生所言,当时社会各阶层都“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改革政策的用心,并且用激烈的反抗来表达他们的不满,直到把政府和改革都埋葬在革命的熊熊烈火之中。这就是《钦定*大纲》与《大日本帝国*》如出一辙却被斥为“假立宪”,铁路收归国有本来合情合理却点燃了革命的烽火,清末新政与明治维新做法相似结局却截然相反的原因。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104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海洋大学-黄渝雯发布于:2018-04-16 11:34:41
十二 1760212 黄渝雯 通过日本与中国近代化之路的比较我们可以看出:尽管各国国情不同,受国情所限强国之路也无法机械模仿,但必须把握发展的时机这一点对于每个国家却是相同的。如果当权者错过最佳改革时机,直到各种矛盾积累到爆发的边缘才将改革作为救命稻草捞起来,那么这根救命稻草就会变成革命的*。这,才是真正的历史的悲剧。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1 2 3 4
GO
发布回复
点击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