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新时代民生与社会保障
要求:每位同学讨论发在对应小组长发的话题之中,每人内容不得小于10条,每条10个字以上。
形式:自由讨论
主题:新时代民生与社会保障
要求:每位同学讨论发在对应小组长发的话题之中,每人内容不得小于10条,每条10个字以上。
形式:自由讨论
要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坚持从实际出发,从保障基本权益做起,努力推动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同步、社会保障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同步。
坚持人人尽责、人人享有。既要通过制度改革创新开发人力资源,保障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的权利,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良好条件。也要坚持坚守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预期。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确立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坚持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把广大人民群众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党的奋斗目标,切实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坚持就业优先的重大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的基本取向,不断创新完善与宏观经济政策协同、与现代经济体系建设适应的就业政策体系,全力保持就业局势持续稳定,这是第一位工作。
十九大报告继续坚持和倡导共建共享的发展理念,提出要保证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充分体现了习*总书记提出的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基本理念。
社会保障有三个基础——政治哲学、经济可行原理和社会认同,三者缺一不可。政治哲学是本质问题,即怎么理解公平和正义的问题,是选择普遍性公共福利还是针对性公共福利的问题;经济运行包括可操作性和可持续性两个方面;社会认同则涉及最大多数人的赞同和支持。
接下来就是构建劳动者终身职业培训制度,提高劳动者素质;坚持创业带动就业。创业对就业有倍增作用;健全平等就业制度,破除妨碍劳动力、人才社会性流动的体制机制弊端。
这标志着进入新时代之后,我国将从改革开放初期提倡的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的政策导向转变为共建共享、努力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导向,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出发,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在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基础上,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
中国正在从工业化社会逐步向后工业化社会和服务型社会转变,从解决衣食住行向解决娱教医养转变,社会保障体系和民生工程成为最大的经济和最大的政治。
这充分反映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要求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并逐步朝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迈进的发展趋势,描绘出党中央提出的实现“两个百年奋斗目标”的美好前景。
建设保障体系以及发展民生缺一不可,加快建设人才强国的要求,深刻认识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围绕人才强国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改革完善人才发展体制机制,实行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与社会保障体系建成,同时发展,共同努力。
人事管理科学化水平明显提升。公务员分类改革破冰前行、稳步推进。试点建立职务与职级并行制度,突破职务晋升“天花板”,提振干事创业精气神。
建成全覆盖的社会保障体系,就是要做到哪里有风险,哪里就有社会保障,确保民众的各类社会风险得到有效的预防和化解,实现人民安居乐业,逐步使社会走向更加和谐、更加美好。
习*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还明确提出要不断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随着物质生活水平和文化素质的提升,国人对更优雅、更独立、更健康的新型养老方式的需求,与当前养老现状形成了矛盾。中国迫切需要养老方式的革命性变革,核心是改变人们对养老和生命的态度,进而改变中国老年人的生活方式,通过持续创新来降低成本,让更多人可以享受新型养老方式。
全覆盖的社会保障体系应当是公平的、可持续的社会保障体系。
所谓公平的社会保障体系就是指权利公平和规则公平。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年老、疾病或者丧失劳动能力的情况下,有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权利公平就是指人人都有权得到相应的社会保障。
面对新时代社会救助工作的新要求,一要夯实社会救助在脱贫攻坚中的兜底保障作用;二要统筹推进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建设;三要加强部门之间的协同,开展《社会救助暂行办法》实施情况的评估,完善家庭经济状况核对机制;四要组织开展农村低保专项整治活动。
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按照兜底线、织密网、建机制的要求,全面建成覆盖全民、城乡统筹、权责清晰、保障适度、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
就现实紧迫性和未来一段时间而言,关注贫困地区、贫困群体、脆弱群体、底层群体生存状况的改善,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他们的“美好生活需要”,既是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也是社会主义的社会公平正义所要求的,是社会主义新时代的重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