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每人10条以上,每条不得少于10字
2.积极发言,再创辉煌
在加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中,需要从两个方面入手发挥大众传媒应有的作用。一方面,要代表公众利益,调节群众精神生活,营造文明向上的社会风尚,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通过科学文化的国家软实力的建设和提升,促进社会政治的可持续发展和和谐社会的构建,推动政治体制改革的深入,大大提升国家政治实力,从而使国家、社会、人民的核心价值观和生活方式高度趋同和目标一致。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决胜小康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我们必须牢牢把握战略主动抢占事关全局的战略制高点,努力抢占文化精神制高点,规则制定、技术创新、军事变革的制高点。前瞻性科学制定“国家文化软实力更好现代化战略”。
特别是习*总书记倡导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理念、发展“一带一路”的价值理念,已经获得国际社会的广泛共鸣和支持。坚持和平发展道路、克服“修昔底德陷阱”、构建新型大国关系等理念,备受国际社会瞩目。
在表达方式上,符合公众的口味,为其所喜闻乐见;在涉及民生及人民精神生活安顿的问题上,做到“先导、指导、疏导、引导”。
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创建、精神文化产品创作与生产传播的引领作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在我们社会占主导地位的价值观。它从整体上回答了国家发展的目标、社会前进的方向、公民行为基本准则的问题。
同时,大众传媒应当放下架子,扑下身子,少一点说教,多一些亲和,既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又要用生动活泼的内容、丰富多样的形式来改善社会文化生活。
在杭州G20峰会和厦门金砖五国会议等重要场合,习*主席代表中国政府反复强调和积极传播共赢互惠的价值理念,用“一箭易断、十箭难折”的生动比喻来表达国际合作的价值理念,反响强烈。
那么,如何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十三五”时期,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立足我国文化改革发展实际,努力解决以上问题和阻碍,以确保2020年文化小康各项任务的实现、促进文化繁荣兴盛,就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而“遵循一条主线,处理好六个关系”应该是在多维度的视角下一个有益探索。
另一方面,要切实提高本国文化的传播能力,不断扩大本国文化的影响力。一个国家文化的影响力,不仅取决于其内容是否具有独特魅力,而且取决于其是否具有先进的传播手段和强大的传播能力。
同时,注重传统节日对民族情感的聚合作用、对民族文化的传承价值。这是新形势下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基本途径和重要举措。
为牢牢把握战略主动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制高点,努力夯实奠定国家文化软实力坚实根基。上下五千年纵横八万里、中华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三文汇聚熔铸升华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从某种意义上讲,传媒的活力决定文化软实力。传媒的活力关键在于大众的关注与信赖。因此,我们应当积极开展信息技术研究,努力创建具有民族特色、富有时代气息的门户网站。
同时,我国在国际救援、维和行动和扶贫减贫等实际行动中努力践行的人道主义和人类关怀,有力地向国际社会展示了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的崇高价值观念。
文化产品是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它的生产和消费是一个动态过程,是一种建构性的认同实践。加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对内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对外增强国家亲和力和影响力,是全面增强我国综合国力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我国和平发展的战略之举。
为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担负起凝聚民族复兴之魂历史重任。
加强我国文化软实力建设,就是要积极参与对外文化交流,使我们的民族文化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在更大的舞台上发挥更大的作用,在与其他优秀文明成果的碰撞交融中获得更好的发展。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其中涵盖了文化需求旺盛和供给不足、不对称之间的矛盾。随着物质生活的极大丰富,人民对文化的需求无论从量上、质上都大大超越了以往。对此,我们需要在以下几方面作出努力。
一方面,伴随经济全球化的历史洪流,文化全球化已成为不可阻挡的发展趋势,中国的民族文化走向世界已不可避免。中国文化产品只有立足民族风格,形成民族特色,才能提升其在国际上的吸引力和认同度,才能为确立民族文化在世界文化市场上的长久竞争力和影响力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