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每人10条以上,每条不得少于10字
2.积极发言,再创辉煌
对此,习*总书记指出,“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许多文化产品要通过市场实现价值,当然不能完全不考虑经济效益。然而,同社会效益相比,经济效益是第二位的,当两个效益、两种价值发生矛盾时,经济效益要服从社会效益,市场价值要服从社会价值。”
当今时代,加强文化建设,提升国家软实力,是提升综合国力竞争力的需要,也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需要,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仅仅要实现政治、经济、军事上的伟大复兴,更重要的是要实现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
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过程中,注重落细落小落实,力求使之像空气一样弥漫在生活中,日用而不觉,成为人们自觉追求的目标和境界。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他进一步强调:“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须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这需要牢牢把握当代中国文化发展的趋势,加快构建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体制机制。
软实力是文化和意识形态吸引力体现出来的力量,是世界各国制定文化战略和国家战略的一个重要参照系。表面上文化确乎很"软",但却是一种不可忽略的伟力。
努力实现文化产品引领生活与关怀生命的有机统一,是加强我国文化软实力建设的实践诉求。加强我国文化软实力建设,应把着眼点、着力点放在文化产品对人民群众的生活引领与生命关怀上。
回顾党的十八大以来的五年多时间里,我国文化改革发展取得重大进展和显著成效,文化事业繁荣有序,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文化建设呈现新面貌新气象,文化整体实力和国家文化软实力明显提高,文化产品也达到了一个极大丰富的程度。然而我们也看到,在文化改革发展中还存在一些不足,如,在文化产品的提供上出现的需求短缺与低端过剩的“并存”现象;文化体制改革在进入深水区后的“间歇期”现象;一些文化企事业在发展中由于缺乏长远规划和战略布局而出现的的盲从性和滞后性;一些文化企业在面对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时,经常面对顾此失彼、难以兼顾的困扰,等等。
彰显中国价值,提升国家形象。在现代国际社会,国家形象之于国家的存在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而影响或构成国家形象的关键要素之一,就是在国际社会或国际关系中所宣示的价值理念。世界发展新格局和中国地位新崛起,需要我们展示新的大国姿态、大国风度、大国形象。
任何一个国家在提升本国政治、经济、军事等硬实力的同时,提升本国文化软实力也是更为特殊和重要的。"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这不仅是我国文化建设的一个战略重点,也是我国建设和谐世界战略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前提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文化建设步入新阶段,人民对文化需求达到新高度,这些问题越来越成为我们在满足人民文化生活,提高文化软实力、产业竞争力和世界影响力,实现建设文化强国目标的羁绊和束缚。
对于中国而言,就是要引导人民群众热爱生活、热爱生命,不断掌握生产的技巧、生活的方法,共同享受生产的成果、生活的乐趣,进而实现人生的目标、生命的价值。这种人文关怀的源动力来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的重要展现。这既是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的基础性工程,也是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基础性工程。
那么,如何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十三五”时期,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立足我国文化改革发展实际,努力解决以上问题和阻碍,以确保2020年文化小康各项任务的实现、促进文化繁荣兴盛,就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而“遵循一条主线,处理好六个关系”应该是在多维度的视角下一个有益探索。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发展矛盾已经转换。传统物质文明进展步伐已经放慢,因为城市工业化已将社会各项硬性设施布局基本完善,物质野蛮增长期已经过去,互联网又已经把所有信息链接搭建完整。
因此,我们应从维护社会主义国家文化安全的战略高度上,深刻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加强意识形态工作中的主导性作用。
当代中国价值观念是当代中国的精神名片。当代中国价值观念既有文明古国的文化底蕴,又有现代文明的精神元素;既传承了泱泱大国的包容风范,又秉持了谦谦君子的典雅风度;既坚持了勇于担当的正义之气,又坚守了关心人类的和平之道。
大众传媒与百姓生活休戚相关,在某种程度上已成为人民群众生活的一部分。反映民生、疏通民意、凝聚共识,说到底就是广大群众精神生活的安顿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