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西南医科大学-余韩丹彤发布于:2024-11-29 18:33:50
围术期术后的操作和护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术后监测:包括对患者生命体征的监测,如血压、脉搏、呼吸等,以及对引流管引流量的观察,监测血红蛋白水平和红细胞压积的变化趋势,酌情进行输血治疗。 2. 导管管理:选择性应用各类导管,尽量减少使用或尽早拔除,有助于减少感染等并发症,减少对术后活动的影响及患者术后康复的心理障碍。 3. 切口管理:注意术后切口的清洁及监测,及时发现并处理切口并发症如血肿、伤口裂开及伤口感染等。根据患者年龄、营养状况、切口部位、局部血供等决定缝线拆除时间。 4. 促进肠功能恢复:术后肠麻痹可推迟患者早期经口进食时间,预防术后肠麻痹的措施包括多模式镇痛、减少*类药物用量、控制液体入量、实施微创手术、使用选择性外周*受体拮抗剂、不留置鼻胃管、咀嚼口香糖、早期进食和下床活动等。 5. 早期下床活动:鼓励患者从术后第1天开始下床活动并完成每日制定的活动目标,如术后第1天下床活动1~2小时,至出院时每天下床活动4~6小时。术后充分镇痛是促进患者早期下床活动的重要保障。 6. 疼痛管理:控制术后疼痛是减少患者卧床及住院时间,加速康复的重要方法。脊柱术后疼痛包括切口周围疼痛与神经根性疼痛,需制定更加完善的围术期疼痛控制方案。 7. 营养支持:术后应尽早开始肠内喂养,减少液体补充,避免体液失衡和输液带来的并发症。 8. 血栓预防:术后长时间卧床会增加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因此需要采取适当的预防措施。 9. 液体管理:术后液体管理存在“自由”、“限制”、“标准”等方案争议。目前一般认为围术期限制性输液有利于患者术后康复,减少术后并发症,改善患者预后。 10. 出院后医疗的连续性:老年患者术后较长一段时间内可处于脆弱状态,需要连续性的医疗、护理、康复、营养等全人管理,使术后功能达到最佳、避免再次住院。 这些措施共同构成了围术期术后管理的重要部分,旨在促进患者快速康复,缩短住院时间,并减少术后并发症。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