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娜与中国》观后感

用户头像
来自陕西科技大学-陕科大化工易班发布于:2023-11-11 19:37:16

《安娜与中国》观后感

点赞 (0) 回复
31F 用户头像
来自陕西科技大学-殷书炜发布于:2023-11-16 15:19:48

斯特朗与中国的情谊,是在岁月的酵母催化中变化,在风雨中同舟共济,在共同的理想的追寻和信仰中与时俱进。她对中国的爱是可发不可收的情感,不是抽象的概念或豪言壮语的拔高,而是实实在在地可以触摸到的具象事实。历经十年的煎熬与折磨,斯特朗终于第六次来到了中国。那已经是1958年,她是72岁的老者了。十年分离再相逢。这一年,她同老朋友*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欢庆中国人民共和国成立九周年。*感慨地说:一别十年,早知道当年就不让你走了。*、周恩来专门为斯特朗举办80岁的祝寿活动。周恩来深情地说:中国是你的家,北京是你的家,你要留多久就留多久。*和周恩来赞扬斯特朗是“中国人民的宣传家”。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32F 用户头像
来自陕西科技大学-牛孟园发布于:2023-11-16 15:33:03
《安娜与中国》第一集写了安娜·路易斯·斯特朗不畏艰辛,长途跋涉地来到中国进行采访和报道,从中可以看到安娜对中国的热爱。安娜用生命记录了中国,用生命拥抱了中国,身为一名外国人,安娜都可以做到如此,她值得我们去纪念她,去尊崇她。这部影片也使得我们应该去关注不同文化的交流,用开放、包容的眼光去看待世界。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33F 用户头像
来自陕西科技大学-李一博发布于:2023-11-16 15:41:41
与其咒骂黑暗,不如燃起一支*。 两集纪录片《安娜与中国》以最简洁的时间线,回顾斯特朗40岁来到中国后的人生,并将她的生长环境、教育背景、革命足迹穿插其中,通过采访她的后人、身边的朋友、同事,力求为观众还原一个立体、鲜活、真实的斯特朗,剖析她成为革命观察家的心路历程。随着一次次到访中国,斯特朗对中国革命、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的认识逐渐深入,与中国的羁绊与情感也越来越深,最终将自己与中国的命运紧密相连。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34F 用户头像
来自陕西科技大学-李沛玥发布于:2023-11-16 18:15:19
苏兆征等工人领袖们夜以继日地工作和如火般的革命信念,深深打动了斯特朗,甚至让斯特朗找到回家的感觉。 斯特朗总是想去那些革命刚刚开始,或再次发生的地方,哪里有人民革命,她就想到哪里去。 在中国大革命从高潮走向失败的转折时期,斯特朗第二次来到中国。她亲眼目睹了残酷的背叛和血腥的镇压,也切身感受到中国革命者的坚韧和不屈。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35F 用户头像
来自陕西科技大学-李沛玥发布于:2023-11-16 18:16:37
在山西最偏远的山村,斯特朗发现了一个崭新的世界,她看到一个正在觉醒的民族,看到了中国抗日的希望。这次深入的了解,燃烧起了安娜的革命热情。在她看来,一群人为革命的前景做出如此大的牺牲,是一个让人无法想象的壮举。 正是这次跟中国革命者的接触,让她深深地爱上了中国。在对和平和正义的追求中,她始终保持着高昂的斗志,最终以她的全部真诚,点燃了照亮远方的那一丛不灭的*。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36F 用户头像
来自陕西科技大学-石万灿发布于:2023-11-17 09:02:14
看了《安娜与中国》播放后,被斯特朗穿过悲和喜,越过生和死地深爱中国的真实故事,感到惊叹和震动。他们动情地说:连外国人都这样用生命记录中国,用生命拥抱中国,我们怎能在百年未遇的大变局、大挑战的面前躺平?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37F 用户头像
来自陕西科技大学-马浩宇发布于:2023-11-18 11:01:37
安娜·路易斯·斯特朗与中国的交往为主线,展现了中国革命的发展历程和中国共产党人的奋斗之路。影片以感人的叙事和生动的故事,展现了一个美国著名记者和作家、中国人民的老朋友斯特朗的传奇人生经历。该影片是对斯特朗人生的准确、鲜明、生动的思想和艺术的高度概括、归纳和提炼。 整部影片的制作精良,画面优美,配乐动人,表现了编导们的专业素养和艺术才华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38F 用户头像
来自陕西科技大学-熊紫龙发布于:2023-11-19 16:32:07

安娜与中国》塑造了可信、可敬、可爱的安娜·路易斯·斯特朗,她出生于一个美国中产家庭,她是一位对人道、正义和光明充满追求的女性,一个行动果敢、坚决而不畏艰险的记者,一位对未来抱着美丽想象的作家,一个一生极富传奇色彩的革命同情者。最终与当代中国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结下生死与共的情缘。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39F 用户头像
来自陕西科技大学-张龙佳发布于:2023-11-22 15:31:42
《安娜与中国》的结尾有新意,情理之中、意料之外。意味深长的删节号代替了就事论事的常规句号。斯人已逝三年后。国际友人路易·艾黎默默地翻阅安娜送给他的《千千万万中国人》这本书,扉页上赠言:“……纪念我们共同登临月亮的背面”。中国革命艰苦卓绝的历程,曾经如“月亮的背面”那样幽暗、神秘、不为人知,为了让世界认识中国的人民与人民的中国,安娜和她的挚友锲而不舍地践行了月亮最知我的心的承诺,也做到了让世界都看到中国那段岁月的艰苦卓绝。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40F 用户头像
来自陕西科技大学-吴树国发布于:2024-01-02 12:54:04

 美国著名作家、记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的一生,经历了在美国、俄国和中国生活和工作过三分之一的时光。 她不远万里,六次来中国。 她的报道和著作,充满对中国的同情和挚爱,几乎包括了中国革命的整个过程。 马可波罗对丰富、神奇、美丽的古老中国文明充满向往,有着潇洒走一回的游历。 斯特朗是艰辛跋涉在贫困、苦难、战乱的中国。 她一双蓝色眼睛在苦苦追寻黑暗中的红色光亮。 1958年,72岁的斯特朗定居中国北京。 1970年,85岁的斯特朗安眠在她深爱并同样深爱她的中国大地上。 安娜同中国人民和领导人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为世界努力讲好中国的故事。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1 2
GO
发布回复
点击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