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教育优先发展”战略?
人类社会的发展是由一系列要素和机制相互作用共同推动的, 但从根本上是由一代代人主体地位的上升、 素质的提高来实现的。 人力资源在社会发展中有着决定作用, 这种决定性和教育本体功能向社会功能的转变, 为教育的基础性、 先导性、 全局性的确认提供了理论基础。 单一科技和经济的进步并不能导致社会的全面的、 可持续的发展。 教育、 科学、 文化、 人的素质的提高是直接推动生产力发展, 促进社会进步的决定性因素, 也是衡量一国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 一切先进的科技与文化、 现实的生产力与非现实的生产力都是由人所创造的, 教育产业是所有其他非 育人产业共同需要的上位产业、 前提产业, 即基础性、 全局性产业。 由于人力资源在社会发展中有着决定作用, 根据未来社会的需要, 培养未来人, 这就表现了教育对各行各业的先导作用。。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正所谓“经济未动,教育先行”,它不仅关系着国家的兴衰,更体现着社会的文明程度。因此,再穷不能穷教育。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与此同时,党的十九大报告还强调了把科技创新放到重要位置,强调人才的重要性,并对青年寄予殷切希望。建设现代化强国,必须依托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由此我们可以看到,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1)实现社会之一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一条,就是把经济建设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要真正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水平;
(2)教育和广大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迎接未来知识经济的挑战,接受良好的教育,已逐渐成为人们生存发展的第一需要和终身受益的财富,甚至决定一生的命运;
(3)只有把教育搞上去,才能化人口大国为人才强国,化人口压力为人才优势,才能从根本上提高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取得战略主动地位。在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必须始终坚持。
随着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知识越来越成为提高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人力资源越来越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资源,科技、教育人才竞争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当前,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已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优先发展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决定性意义。面对国际竞争、国内发展和人民群众的新要求,必须紧紧抓住机遇,制定实施国家教育战略,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充分发挥教育重大作用,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更有力的人才保证和人力资源支撑。
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是对人力资源开发与现代化建设发展动力之间密切关系的再认识。习*同志正确地分析国情,作出了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强调只有把教育搞上去,我国沉重的人口负担才能转化为巨大的人力资源优势。优先发展教育,是经济持续增长、科技发展创新、社会全面进步的必要条件,是建设我国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根本大计。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提高了,才能真正建立富强、民主和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习*教育理论揭示了教育与人力资源开发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深化了全党全国人民对于现代化建设发展动力的认识。
教育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重大意义。“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意义。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就必然要求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知识越来越成为提高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人才资源越来越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资源。因此教育优先发展战略有利于提高我国的文化软实力。而且文化自信还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我国的未来发展和民族的伟大复兴归根结底还是要依靠人才来实现。
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刻不容缓,教育关乎一个民族的未来,因而,只有依靠优先发展教育事业,造就高素质的劳动者、高水平的专门人才和国际一流的科技创新人才,才能真正掌握持续发展的战略主动权,不断推进现代化进程,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
人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教育要适应人的身心发展特点并对其进行影响,这是教育的总体规律之一.教育目的、任务的贯彻,教育过程的组织,教育内容的安排,教育方法手段的选择,教育组织形式的规划,教育环境的建设等,都应与人的身心发展相适应,这也是对教育的总体要求.
教育要同人的身心发展水平相适应,这是客观规律.教育活动不能背离这一规律.但是,我们对“适应”不能片面理解为消极地“顺应”,而应是积极地推动.教育的积极适应表现在对人发展的前导性上.在人的身心发展水平和状态基础上,教育要适当地走在发展前面,这是教育同人的身心发展相适应的积极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