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40101刘赛男
1740102潘宸宏
1740103秦扬霖
日本的明治维新成功了,而中国戊戌变法失败了。
同学注意,是中国近现代化和日本的比较,放错了重点
@上海海洋大学-秦扬霖: 嗯嗯,我先讲其中的一部分!后面再面向总体:)
戊戌变法,又称维新变法,是指1898年6月至9月21日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主要领导人物的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通过光绪帝进行倡导学习西方,提倡科学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发展农、工、商业等的政治改良运动。但戊戌变法因损害到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派的利益所以遭到强烈抵制与反对,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等发动戊戌政变,光绪帝被囚至中南海瀛台,维新派的康有为、梁启超分别逃往法国、日本,谭嗣同、康广仁、林旭、杨深秀、杨锐、刘光第共6人被杀,历时103天的变法失败。百日维新是戊戌变法的一部分。 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政治改革,也是一次思想启蒙运动,促进了思想解放,对社会进步和思想文化的发展,促进中国近代社会的进步起了重要推动作用。
1.从社会背景上分析,中国戊戌变法与日本明治维新一败一成的原因:中国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而日本资本主义发展水平高;中国封建势力强大,而日本封建势力薄弱;中国面对中外反动势力勾结。
日本经济领域资本主义发展的迅速与他们思想的变革有非常大的关系,中国没有思想基础
日本政府进行近代化政治改革,建立君主立宪政体。经济上推行“殖产兴业”,学习欧美技术,进行工业化浪潮,并且提倡“文明开化”、社会生活欧洲化,大力发展教育等。这次改革使日本成为亚洲第一个走上工业化道路的国家,逐渐跻身于世界强国之列,是日本近代化的开端,是日本历史上的重要转折点。
嗯嗯,赞同!
从《通往工业革命的漫长道路》这本书来看,这本书除了讨论西欧,也将中国和日本的一些数据进行了比较,日本可能是出于更有力的历史坏境,因为在当时,无论从人口数,人民文化程度等等,日本都处于较领先的地位。
2.从领导力量上分析,中国戊戌变法与日本明治维新一败一成的原因:中国维新派弱小,没有实权,得不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将改革的希望寄托于没有实权的光绪帝;而日本改革力量强大,有实权,得到人民的拥护,和明治政府的支持,采用武装斗争,推翻了封建势力代表的幕府统治,解除了改革的障碍。
1898年6月11日至9月21日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主的维新派人士通过光绪帝进行倡导学习西方,提倡科学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发展农、工、商业等的政治改良运动。但戊戌变法因损害到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派(顽固派)的利益所以遭到强烈抵制与反对。戊戌变法和明治维新虽然都是具有反封建性质的运动,但是,它们各自所拥有的力量,和作为其对立面的力量,却有很大的不同。戊戌变法的思想旗手是康有为,他是这场变法的精神教主。而政治上的权威或旗帜,则是光绪皇帝。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应该说,在思想理论的准备和宣传上,都作出了艰苦卓绝的努力,为这个运动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中国与日本不同的是,封建制度根基太深太久,这种制度已经发展到它自身极精制和极完备的地步,不改变它已经无法与时代共同发展,要改变它又必然触及那些深层的盘根错节的利益关系。这就好比旧时单身娶亲、妻丧续弦或者只是纳妾,都比较好办,但若喜新厌旧、休妻另娶,问题就复杂了。
其次,戊戌变法和明治维新的另一个重要区别点是,它们历史文化背景有很大的不同。日本民族具有开放性地吸收外来文化的历史传统。
3.从国际环境上分析,中国戊戌变法与日本明治维新的不同:日本明治维新时,国际资本主义正处于自由资本主义时期,而且正集中力量侵略中国。而中国戊戌变法时国际资本主义已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在中国抢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由此可见中国当时并不具有良好的改革环境,处于内忧外困的境地。
一、相同点:
1) 背景相同。
两者都发生在19世纪六七十年代,都是在19世纪中期民族危机加剧的情况下开始向西方学习的。随着工业革命的完成,西方列强把侵略扩张的矛头指向了亚洲地区。经过1840、1856年两次*战争和1853年美国军舰闯入日本浦贺港事件后,中日两国闭关锁国的大门相继被打开,两国都面临日趋严重的民族危机。
2) 目的相同。
两者都是要富国强兵,挽救民族危亡,巩固统治。
3)内容相同。
两者都从西方引进了先进的科学技术,建立了一批近代化企业、新式军队,进行了教育改革,这都反映了资本主义发展潮流的不可阻挡。
4)方式相同。
都是自上而下的改革。
5) 结果方面的部分相同,都是对本国历史发展的进程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都有利于本国的近代化发展历程。
很全面!!
中国,领土和民族构成来看是清朝的一个继承帝国。而日本的种种条件不足以构成帝国,所以他们采用了欧美现代民族国家的形式,他们是比较平均的民族集体,可以比较顺利地推行明治维新。而中国近代史发展的曲折,很大一个原因就是帝国形式难以修改。
2、不同点:
1) 领导力量不同。
中国洋务运动的力量主要是洋务派,他们多为地方掌握实权的总督和巡抚。日本明治维新的领导力量是日益资产阶级化的中下级武士,推翻了幕府统治后,由明治天皇掌权,二者形成合力,进行大刀阔斧、全方位的改革。
2)具体措施不同。
(1)政治方面:中国洋务运动毫无建树,根本没有触动封建专制制度。日本则改革落后制度、废除封建身份制度和武士阶级的特权、并颁布宪法,建立新的近代天皇制政治体制。(2)经济方面:中国洋务运动创办了一批军事、民用企业,军事工业均为官办,民用企业有官办、官督商办和官商合办三种。官办企业大权操在封建官僚手里,贪污腐败现象十分严重,企业缺乏活力与动力;民用企业则垄断了某些行业,且对民间私人办厂实行严格限制,导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无从发展。日本则进行大力改革,政府投资兴办一些近代工业,作为示范,同时鼓励私人资本主义发展,推动了民间企业的兴起,日本的殖产兴业为日本奠定了工业化的基础。
3)文教方面:中国只办了三十多所培养翻译、军事、科技人才的新式学校,选送了几批出国留学生,原有的教育体制、八股取士制度未有丝毫的触动。日本则大力发展近代教育,改革教育内容,使自然科学占教学内容的一半左右,并建立全民义务教育制度,培养资本主义建设人才。
3)阻力不同。
洋务运动外受西方列强,内受封建顽固势力的严重阻挠;日本幕府体制专制色彩较轻,倒幕运动的胜利扫除了改革的障碍。
4)实施条件不同。
中国当时民族资本主义尚未形成;日本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已经获得发展,资产阶级已经形成。
5) 性质不同。
洋务运动是地主阶级改革;明治维新是资产阶级性质改革。
6)结果不同。
中国洋务运动耐实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最后失败,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之路,中国仍然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日本明治维新不仅学习西方先进的科技,而且更重视西方国家先进的政治制度,最终成功,不仅使日本走上资本主义道路,还是日本摆脱了民族危机,成为近代亚洲唯一的强国。
明治维新和中国近现代史的区别还有一个不同在于改革前的准备不同。
德川幕府末期,从军事,思想,文化程度等等方面都做了全面的准备来迎接明治维新。
而中国近现代史上,除了报纸书籍一些爱国青年的推广宣传,在政府层面,一直没有完全实际的行动。
经济决定政治,政治反作用于经济
从内部条件和社会背景来看:
日本实现近代化的条件优于中国。由于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两
国封建社会内部都已孕育着资本主义的萌芽。但由于日本经济发展的普遍水平略高于中国,因此它实现近代化的条件也比中国更有利一些。日本幕府统治与清朝统治虽然同样面临严重的危机,但情况有所不同。在明治维新前,日本幕府统治已成为众矢之的。其危机主要体现在:一是日本存在着猛烈而持续的农民起义和市民暴动,它有力地冲击着幕府的统治和腐朽的封建制度。二是统治阶级内部的斗争和分化也日益激烈。旧的统治阶级——武士等级,不仅在其上层存在着尖锐复杂的矛盾,日益贫困化的广大下级武士对上层的不满情绪也发展到“恨主如仇”的严重程度,一部分武士甚至向资产阶级转化,这就使幕府陷入极端孤立的地位。
从国际环境上分析:
日本明治维新发生在19世纪60年代末,当时世界还处于自由竞争资本
主义时期,夺取殖民地的高潮也尚未开始。而西方列强在东亚侵略的主要目标是地大物博的中国,加上亚洲民族解放运动特别是中国太平天国运动对西方列强力量的牵制,都为日本明治维新提供了一个较为有利的国际环境。日本维新派本身也比较注意外交斗争策略,尽量利用英法、英俄之间的矛盾。而中国戊戌维新已经到了19世纪90年代末,世界资本主义已经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列强通过争夺殖民地的高潮已经基本上把世界瓜分完毕。中国成了列强在东方争夺的“惟一富源”,出现了瓜分中国的狂潮。这时帝国主义列强绝不愿意中国成为一个独立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国际环境对中国维新运动很不利
从力量对比上看:
在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尚不成熟的条件下,能否实现近代的社会变革,在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在旧的统治阶级营垒中是否能分化出一支革新的力量以及这支力量的实力情况。在日本明治维新时,幕府的势力已经十分脆弱,陷于极端孤立的境地。维新势力以中下级武士为核心,抬出天皇为旗帜,与反幕府的强藩相结合,既有基地,又有军队,广大农民和市民也积极参加和支持反幕武装,因此组成了强大的维新阵营,一举推翻了幕府旧政权。中国的情况则不然。由地主、商人、高利贷者和官僚结成的“四位一体”,同现存的经济和政治制度有着密切的利害关系,传统文化的核心——儒学又是它们的共同思想准则。而且,这股反动势力还有强大的外国侵略势力的支持。因此,在这个具有特殊凝聚力的统治营垒中是很难分化出与之相对抗的革新势力的。如中国的维新势力仅以有资产阶级倾向的士大夫知识分子为核心,依靠没有实权的皇帝,联合少数官僚。既没有基地,也无兵权、财权,“与守旧党比,不过千与一之比,其数极小”(严复语)。因此,守旧势力一反扑,维新势力顷刻瓦解。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国与日本中有这样一段评价:
远东这两个国家能将它们同欧洲的联系限制在严格监督下的、仅仅是断断续续的贸易之中。但到19世纪中叶,这一形势发生了突然而剧烈的变化。首先是中国,然后是日本,被迫敞开国门,接受西万的商人、传教士、领事和炮舰。这冲击并不象在印度那样势不可挡;在印度,一个被征服的民族几乎没有机会对外国文化中他们所需要的东西挑挑拣拣。但是,这两个远东国家都受到了根本的影响,不过是以完全本同的方式。日本能采纳和利用西方强国的原则,并将它们用于自卫及后来的势力扩张。相形之下,中国却不能以已改变的西方方式重新组织自己。另一方面,中国太大,太具凝聚力,不可能象印度和东南亚国家那样被彻底征服。这样一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前,甚至在此之后的数十年中,中国仍处在动荡不定的状态之中。
非常客观的评价。
从政策措施的实施来看:
日本幕府统治被推翻后,明治政府发布命令,采取了一系列除旧布新的
改革措施,如奉还版籍(1869年)、废藩置县(1871年)、改革封建身份(1869至1873年)、废除封建俸禄(1876年)、地税改革(1873年)、教育改革、殖产兴业、修改不平等条约,最后制定宪法(1889年)、召开国会(1890年),使日本成为君主立宪制的资本主义国家。在中国的“百日维新”中,尽管光绪帝也颁布了一系列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的变法诏书,但由于资产阶级维新势力并未掌握政权以及守旧势力的强大,根本不可能实施。
明治维新和中国近现代史的区别还有不同在于改革的重点不同。
日本明治维新是从无到有,重点是建立原来没有的东西,比如建立现代民族体制的议政制,建立现代国防等等,在进行过程中面临的阻力较小。
而中国的重点是从旧到新,相对来说要推翻以前的旧体制,面临的阻力就会很大。
【不同】
【1】近代化不仅受到内部封建保守势力的顽强抵制,还不断遭到外部资本主义列强的倾轧、排斥和武力摧残,发展缓慢,历经曲折。
【2】近代化一开始是由地主阶级中的洋务派领导的,官僚买办阶级在中国近代化启动时期扮演过微妙的角色,资产阶级则始终没有真正掌握过近代化的领导权。
【3】近代化缺少必要的资本原始积累的过程,技术、人才和思想的准备不足,它的推动力主要不是来自内部而是来自外部,因此,它不是以民间自发创办近代企业为先导,通过自由竞争发展资本主义,而是主要依靠政权的力量,以官办军事工业为起点,从军需到民用,从国营到民营,从重工业到轻工业。
【4】发展畸形。近代工业的产业结构不协调、不配套,工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很小,重工业特别是钢铁、机械、电力、石油等工业尤为微弱;地区分布不平衡,主要分布于东南沿海和沿江地区。
【原因】
【1】中国封建社会有十分强大的守旧势力,资产阶级没有取得领导权,小农经济实力强大
【2】长期实行闭关锁国政策,落后于其他国家。并且使人们愚昧无知。
【3】我国是在西方殖民势力的压力下才开始
明治维新和中国近现代史的区别还有是国民对于改革的态度不同。
明治维新除了极少人的反对,是收到了极大多数的国民的支持和拥护的。
而中国近现代史上,所有的改革都由代表文化人物的拥护和推广,其实在国民中并没有引起非常大的反响,国民对改革的态度淡漠,不会深入了解。
我觉得斯塔夫里阿诺斯的角度十分特别,撇开当时两国政治经济不谈,不同于其他外国史学家,是站在欧洲的角度看亚洲,他是站在远东的立场上,分析出中国内部凝聚力问题与欧洲文化入侵难以深入的联系.
德国铁血宰相俾斯麦当时就认为,30年后日本会兴旺起来,中国会更加衰弱下去。根据就是日本使节到欧洲,注意的是求政法,兴办工商,研究学术。而中国人到欧洲则是忙于探询军火的价钱和何种军舰装备精良。思想观念的不同造成了中在近代化过程中分道扬镳。
思想观念的不同造就了不一样的结果。
中国近现代史和日本明治维新还有的不同在于阻力不同以及实施条件不同。
洋务运动外受西方列强,内受封建顽固势力的严重阻挠;日本幕府体制专制色彩较轻,倒幕运动的胜利扫除了改革的障碍。
中国当时民族资本主义尚未形成;日本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已经获得发展,资产阶级已经形成。
中国的近代化是从经济到政治最后才是思想领域改革,日本及西方各国都是从思想到政治最后才是经济的迅速发展,这也注定了中国的进现代化进程会遇到重重阻力,屡战屡败。
还有很大的不同在于成人识字率。在1861年,大清成年男子识字率是6%。而日本成年男子识字率则达到了40%。这一差距直接导致了日本在短时间内就完成了从封建国家到现代国家的转变。而大清由于普遍文化水平底下,现代的社会理念,科技知识难以影响下层百姓,导致现代化进展缓慢。以致甲午战争时期日本把大清打败了,还出现了以排斥西方文化为任务的义和团。
日本的明治维新之中的几个比较重要的政令:四民平等、废刀令、废藩置县,然后又来了个西南战争。四民平等和废刀令把日本最具实力的武士阶层打下神坛,废除了特权;废藩置县直接把各地的大名小名一波带走了;与此同时,西南战争,维新三杰之一的西乡隆盛领衔,直接吸收了大量的反对派,然后被政府军一波带走。不久之后发生了大久保利通遇刺事件。至此,维新元勋、守旧势力都被打扫干净了,中央的威望,皇权都达到了高度的集中。
清政府改革的动力在哪?旗人贵族的支持?除了皇族近支,旗人贵族基本上都废了。汉族官僚地主的支持?汉族官僚地主才是整体工业化最大的阻力啊。军队的支持?且不说那时候军队没有发言权,就算有发言权,为什么清朝要用绿营取代八旗用湘军淮军取代绿营?因为旧军队的惰性啊。如果不是一次次被打疼,洋务运动都不会有的!洋务运动能够得到从上到下的支持,最主要的原因不仅仅是军备,更多的原因是因为有了捞钱的新途径。
依田熹家在《日中两国近代化比较研究》一书中指出,日中两国有很多差异,采用类型比较,对中日社会类型、文化类型和教育类型进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