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mmm...
有这样一则故事,孩子放学回家,以色列家长问孩子的第一句话是:“你今天在学校里向老师提问题了吗?”如果孩子得意的说不但提了,而且老师还没有回答上来,那孩子的家长会像孩子一样高兴。如果中国孩子也这么说,绝大多数家长会感到尴尬为难,甚至会斥责孩子逞能。我们可想而知,长久下去中国的孩子问题意识会越来越薄弱。问题意识对一个人的成长与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然而我国目前学生的问题意识却是不能那么令人满意。
教育应该是哲学的一种理念、思想,使基于思想和理念的。离开这个基础,教育什么都不是。固然方法重要,但理念更重要。南辕北辙,如果理念不对、教育的目的不明、错误,那方法再好也没用!
我们知道具有批判怀疑精神的人,敢于对所学的内容提出质疑和存在的问题,同时会根据自己的反思主动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而缺乏批判怀疑精神的人是不会怀疑某些结论的原因,更不会主动探究问题,只会全盘接受教师或教科书给出的结论或凭自己的主观印象去判断事物的好坏。对知识的掌握“只能静态复制,不能动态生成;只能被动接受,不能主动建构。成了教师教材“权威”的“传声筒”,死记硬背现成结论,缺少自己的主见,缺乏在学习上持一分为二的继承、批判的态度。”
近年来,我国的教育理论与实践工作者已经认识到我国学生问题意识严重缺失的现状,广大教师在实践教学中应用了“问题教学”法,它对于唤醒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都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广大中小学教师在问题教学实践中也已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目前的课堂教学中,教师都是根据教材的内容进行预设提问,教师过分的关注教学的进度、教学的内容,提问只是为了达到教学目的。教师的“启发”、“引导”、“点拨”,都是了使学生能够快速的得到书本上的结论,因此这些问题都是封闭的、静态的,而不是随着教学过程动态生成的。也就往往缺乏针对性而不能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的回答只是为了配合教师完成教学内容。学生缺乏学习的主动性,思维活动也就被淹没、淡化了。
有时候教师会发现自己提出的问题学生没有回应,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之一就是教师设计问题只是教材的范围和内容,脱离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其结果或是由于问题太难,学生不能回答;或是问题太简单,学生不愿回答。
目前,教师设计的问题仍偏重于对教材知识的理解与掌握,也就是说比较注重对教材内容的分析,而对学生思考问题的心理因素,学习过程中产生的动机、兴趣、需要、体验则完全忽视。长期下去,使学生想象力受阻,心理压抑、胆量变小,设计的问题不能是学生引起感情上的共鸣,激发不了学生学习的愿望与热情。
学生原有知识水平与教学目标所达成水平之间的差距、矛盾才是学习的真正有效的因素,是学生学习动机的本质所在。因此教师的提问,一定要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和能力进行提问。使大多数学生通过努力思索后能够回答,以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问题不能过于超出学生的实际水平,使学生缺乏思考基础,从而无所适从,茫然不解。“教学艺术”最重要的就在于使问题的难度,大到可以激发思想,小到让人新奇自然引发疑问,使学生得到一些启发性,从此产生有助于解决问题的建议。
主动探究,自主学习就是在教师帮助下,让学生对有关问题进行分类和整理,使“问题”成为教学的核心,师生围绕共同的“问题”展开探究性学习活动。当然这个问题既包括教师的提问也包括学生的质疑。这就要求教师注重给予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留出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为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提供条件。